蓝桥电子科技:神秘主义相关宗教之佛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33:06

神秘主义相关宗教之佛教

 

佛教约产生于2600年前,释加牟尼先向其它教派的大师学习禅定(止法),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但他感到仅仅修止,只是停止了思想,暂时去除了烦恼,并没有去除无知,因而没有真正地解脱。他在禅定中,探索出止观双运的修法。即修止达到定境后,在定境中观察(不是一般意义的思考)事物,答案会突然出现,这就获得了智慧,破除了无知。观属于智瑜珈。由止得定,由观得慧,止观交替运用,这是佛教对禅定,或者说对瑜珈的贡献。

 

观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既不是理性思维,更不是感性思维,而是一种新的认知形式,而由观所获得的智慧是语言难以描述的。

 

由于佛教徒对禅定中的体验也运用观法,因而最终他们并不是感到和某种非人格化的本体结合,更不是感到和某种人格化的本体结合,而是认识宇宙本来的、真实的面目,即实相,实相并非实体。并且佛教并不认为宇宙是被什么东西(无论是人格化的,还是非人格化的)创造出来的,也不认为存在一个称为“梵”或“大我”的本体,这就是“法无我”。实相是指一切事物都不具有独立存在性,都是“自性空”的,在这个意义上,一切都是无分别的。修行者自身也没有自性,“自我”是一种虚妄的认识,是无知,这就是“人无我”。有些人居然说“佛法帮助人找回真正自我”,实在是误解。

 

在原始佛教时期,佛教甚至算不上是宗教,称为“主义”更合适。如今在东南亚地区传播的小乘佛教(或称南传佛教)较为接近原始的佛教。而后来发展的大乘佛教(或称北传佛教)尤其是密宗,向世俗的多神崇拜做了让步,即把多神崇拜作为方便,利用它来吸引大众,便于救度更多的人。

 

以佛教密宗的某些无上瑜珈修行仪轨为例,修行者先要皈依至少一位上师,而后从诸多的佛、菩萨或护法神中选择至少一位适合自己的(与自己有缘的)作为本尊,在接受初级的灌顶之后,按照一定的仪轨观想本尊和其坛城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手结本尊的手印(手势),口诵本尊的真言(咒语),要把本尊观想得了了分明,即细节清晰、光感和色泽鲜明,直到能够现见(而不是假想)到本尊,并得到本尊的加持。再观想本尊和自身融为一体,感到“我即本尊,本尊既我”。重要的是要体悟一切现象都是本尊的显现,一切都如梦如幻、自性空。整个观修仪轨都渗透着禅定,每当行者被引导进入某种状态,就安住在上面(入定)。

 

以上称为无上瑜珈的生起次第。生起次第的目的是使行者和其本尊相应。把信瑜珈和复杂的观想仪轨引入禅定修持,这是一种方便。继续修持下去,终会体悟到事物、本尊和“我”都如梦如幻,没有自性,都是空性的显现。因此这不同于印度教的观想神像,不应把佛教密宗和印度教混为一谈。

 

  而后的圆满次第,在生起次第的基础上进行气脉的修持和其它的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