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架子鼓美女:2010年高三政治主干知识复习提纲jgj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36:24

2010年高三政治主干知识复习提纲

经济生活部分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标准:用于交换  、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产品质量就是使用价值)

2、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A.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①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③导致国内生产能力下降、失业增加④本国外汇储备贬值。

★4、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2)供求影响价格(也要考虑国家宏控等因素)

★5、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的影响:①消费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要量的影响比较大。

②消费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A、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B、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要结合关系图理解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和价值量的关系)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有哪些?

(1)客观因素:①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②收入;③物价水平;④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等其他因素。注: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主观因素:①从众心理;②求异心理引发;③攀比心理;④求实心理。

8、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表现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具体表现在: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具体体现: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③消费调节着生产。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10、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原因: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11、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位、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第二、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1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13、企业的兼并与企业破产的意义

①企业兼并的意义:①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②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②企业破产的意义:实行企止破产制度,①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②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14、就业的重要意义和对策

(1)就业是民生之本,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③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

(2)对策: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

②劳动者个人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

★15、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哪些?劳动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⑥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维权:(为什么)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公平、社会和谐)。①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还可从国家、企业角度思考)

16、投资理财的途径和原则:

途径:(1)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2)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投资—股票(3)稳健的投资—债券(4)规避风险的投资—保险。

原则:(1)注意投资的回报率和风险性(2)注意投资的多元化和流动性(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4)既要考虑个人利益又要考虑国家、集体利益,同时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17、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②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18、效率与公平关系

(1)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首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其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知识重点】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什么?怎么样?

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

怎么样:(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加强税收调节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19、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要知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2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为什么)⑴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⑵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以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为例理解税收的作用)

(怎么样)(1)公民要增强自己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2)公民要依法诚信纳税(3)国家要加强税收的征管,加大打击违反税法的行为。

21、市场调节的优点:(1)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2)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优点归纳一句话: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22、市场调节的局限性: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枪支弹药等也不能让市场调节。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危害1: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危害2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两级分化。

★23、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1)必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2)措施:①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以及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交易原则;②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可从国家、企业、消费者角度分析)

★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5、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1)必要性和重要性:①必要性:一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二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②重要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可以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

(2)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①经济手段:主要是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调控;②法律手段:国家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进行间接调控;③行政手段: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控。④三种手段各有所长,要综合运用,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注:2009年我国将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加强调控,要了解国家财政、税收、利率的变化)。

★2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必要性

(科学内涵)(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8、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措施)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与前面结合加上: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补 充:三个转变是:(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9、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是什么?它的载体是什么?(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沦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它表现为: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   它的载体是跨国公司

★30、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利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1)影响①利:它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②弊:它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它会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2)发展中国家应的正确态度:抓住机遇、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31、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

①战略内容: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②引进来的对策: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③“走出去”的对策: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④“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引进来”是“走出去”的基础,“走出去”是长期“引进来”的必然要求

3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政治生活部分

★1、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我国国家性质(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广泛性表现在人民行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决策的重要前提)、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听证制度。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第一,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民主性;第二,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第三,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第二,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5.理解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作。

★6、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意义、要求

(1)渠道和方式有: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人民监督员制度等(新形式新方法)。

(2)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①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公民负责正确地行使监督权,一方面要敢于和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有能干扰公务活动)。

7.说明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与意义。

(1)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是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责任、程序要求参与政治生活,这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准绳是法律与规则,其区别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意义:公民能否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可从国家、个人角度思考)

★8、我国政府担负的主要职能:

我国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政府担负着四个方面的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理论或精神,科、教、文、卫、体等各事业)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就业等)。

注: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个知识点与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威等相联系。

★9、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10、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意义。

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

(1)必要性: ①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性质的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②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2)意义: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11、、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的基本要求:

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要做到: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注:要区别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关系

★12、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和途径

(1)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搞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①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如何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

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是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一靠民主就是要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二靠法制就是要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②实施“阳光工程”,做到政务信息公开。(意义: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13、政府的权威

 (1)政府具有权威的决定因素

    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2)区分有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

    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分有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

★ (3)政府的权威的树立

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2)人大代表的权利: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二,在人大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三,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15、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②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含义)关系: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4)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要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6、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地位: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内容:(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优越性: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有利于推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业。

17、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18、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第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第三,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19、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综合探究)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即真实性内容和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20、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国际义务: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21、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3)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

★23、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②中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24、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我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维护我国利益是我国对外活动的基本依据。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2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    (5)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经

 (2)坚定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各国应当做到: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5、理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6、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第一,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第二,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7、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1)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①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  ②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国需要一个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③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对策(表现)

①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②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③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文化生活部分

★1、文化的作用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其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结合时政报第42期第三版“神七”探空)

文化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化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与人成长的关系(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必要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重要性: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5、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

(2)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及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1)意义:①走出去:有利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②引进来:有利于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怎么做:①引进来: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走出去: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7、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理解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

★8、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1)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9、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重要性]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0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11、文化创新的途径(结合时政报第35期第一版奥运系列)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2、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4)要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结合时政报第29期第3版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13、 当前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原因(为什么):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始终是维系华符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4、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么做)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的“主心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⑤青年学生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15、应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问题

(1)国家:要加强管理:对于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于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要正确引导:大力发展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弘扬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即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经营者: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切实履行其传承文化的义务。

(3)个人:提高眼力,拒绝污染(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要学会从国家、个人、经营者三个角度找对策 )

16、如何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基本要求)

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

★17、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结合时政报第29期第三版华南虎照片事件)

(1)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9、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举旗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

(2)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4)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5)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6)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7)积极文化创新,

(6)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中心环节来抓。

7)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哲学生活部分

(一)唯物论(5个)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3

 ★ 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七、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2)〖方法论〗:人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八、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17个)

 ★ 九、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十、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十一、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 十二、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十三、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十四、发展的观点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十五、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的,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 十六、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十七、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补充)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 法 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十八、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十九、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 二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二十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着重把握其方法论意义)

★  二十二、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二十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21、22共同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 二十四、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而要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要树立创新意识。

  二十五、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四)社会历史观(2)(历史唯物主义)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7、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五)价值观、人生观(4)(历史唯物主义)
★2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9、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0、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后两句还可以表述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社会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客观条件;个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等等。详见课文P105106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31.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参考课文P102

期末复习建议:

1、 复习提纲要与课本相结合,利用知识结构图进行系统复习。

2、 打★主干知识点要进行重点复习,并结合期末复习练习加以强化巩固。

3、 通过对已做过的高考题和典型考题分析,对常见的题型要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步骤及解题技巧,做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