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丧尸有点萌免费:南岳道教述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27:57

v\:* {behavior:url(#default#VML);}o\:* {behavior:url(#default#VML);}w\:* {behavior:url(#default#VML);}.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衡山


    衡山在湖南中部衡山县。为中国五岳之南岳。南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上引《湘中记》云:“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轸宿,铨德钧物,应度玑衡,故名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乡,赤帝馆其岭,祝融宅其阳,故曰南岳。”

    又引《述异记》云:“南岳者盘古之左臂,至汉武南巡,以南岳辽远,乃徙其祭于庐江。”①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十六云:“汉武以潜之天柱山为南岳,北周以慈利之天门山为南岳,至唐贞观中,始定祀衡山于衡州。”②衡山山势雄伟,盘纡数百里,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最高。祝融峰海拔1290米,为诸峰之冠。

    道教以衡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是道士修行理想之地。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云:“第三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③道教从西晋起,即进入衡山,在两晋南北朝时已有相当的发展。唐末李冲昭《南岳小录》所记“前代九真人”,即此时期在南岳修道的九位著名道士。其文曰:“陈真人兴明,居元阳宫,晋武帝太(泰)始元年(265)三月一日上升。胡浮先生姓施名存,居洞门观,西峰构虚阁,晋惠帝永康九年(永康仅一年,似为元康九年之误——引者注)四月上升。尹真人道全,居岳观溪,晋怀帝元嘉(怀帝无元嘉,当为永嘉——引者注)元年(307)正月九日上升。徐真人灵期,居上清宫,宋元徽二年(474)九月九日上升。陈真人惠度,居古玉清宫,齐武帝永明二年(484)五月十三日上升。张真人昙要,居招仙观,齐延兴元年(494)七月三日上升。张真人始轸,居九仙宫,梁天监三年(504)七月十三日上升。王真人灵舆,居中宫,梁天监十一年(512)七月十三日上升。邓真人郁之,字玄寂,居洞门观,梁天监十年(511)十二月三十日上升。”④后世道教称以上九道士为“南岳九真人”,北宋廖亻先为作《南岳九真人传》,现存《道藏》第六册。除以上九人外,此期居南岳之著名道士尚多。南朝宋初道士刘凝之,字志安,南郡枝江人。“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受天师化民之道。”⑤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钱塘人也。隐南岳瀑布山,……

    齐高祖诏吴会二郡以礼资迎,又辞以疾。俄而高逝。高祖追悼,乃诏于瀑布山下立太平馆。初,伯玉好读《太平经》,兼修其道,故为馆名也。”⑥“北齐由吾道荣,幼而少语,不通文,常爱独处,因游南岳,遇赤君授符水禁咒纬候之数,无不毕备。”⑦

“邓欲之,字彦达,隐于南岳洞台,夜诵大洞经,上感魏夫人降告之曰:君有仙分,特来相访。”⑧清乾隆《南岳志》卷四称其为邓郁之(南岳九真之一)之子,“与徐灵期友,周游灵山,以天监十一年(512)升举。”⑨两晋南北朝时,衡山已建起一批宫观:衡岳观,徐灵期、邓郁之于晋武帝太康八年(287)建,梁天监二年(503)扩建。招仙观,或云晋咸亨间徐真人建,AB或云“肇基刘宋,分宇萧齐”,即宋齐间建。九真观,邓郁之于晋太康(280~289)中建徐真人祠,唐开元(713~741)始改建观宇。西灵(或作灵西)观,梁天监五年(506)建置,本女真住持。中宫,梁天监(502~519)中建,原为王灵舆修行处。北帝院,梁天监末女冠徐炼师修行处,贞观(627~649)末张惠明再修。九仙宫,梁天监中建。普贤院,齐永明(483~493)中,道士许嗣先、张志昙开山,至梁,周静真住持。玉清观,齐永兴(疑当作永明——引者注)初建,陈惠度居此修道,永明三年(485)卒。太平观,在瀑布山下,齐福伯玉(当作褚伯玉——引者注)于此诵《太平经》兼行太平之道,奉敕建太平观。西台观,相传周穆王建,陈改太初观。

AC至隋唐,衡山道教十分兴盛。有一大批知名道士居此山修道。“双袭祖,字仲远,居南岳,潜心学道,……作黄庭观,以贞观元年(627)四月升举。”AD张惠明,赵郡人,结庐于中条山,受法于元真观,后往长安,遇混元子受高奔之道。唐太宗曾诏之内殿,后乞归山林,敕住南岳,封妙济大师。据说,一夕遇南岳右英夫人传以道要。行之一纪复诏之西岳,后尸解云云。萧灵护,字天佑,庐陵人。壮遇至人传金液胎息。

    后游南岳,夜遇真人传火鼎之术,居招仙观,炼化黄白,鬻之以修观宇,侯王礼敬,请为法主。贞观五年(631)创寻真阁。后炼神丹于山北,经三坛,方始炼就,服之,于高宗弘道二年(弘道仅一年,当为元年——引者注)卒。廖冲,字清虚,梁武帝大通三年(529)居连山郡,以才德见称,为本郡主簿。后辞其印绶,游探道要,居嵩高山久之。后至南岳,于祝融峰遇太平真君传道要,据说年一百余岁,卒于唐先天元年(712)。AE司马承祯,字子微,开元(713~741)初,自海上乘桴炼真南岳,结茅九真观北,名白云庵。AF后返天台,再去王屋,开元二十三年(735)卒。薛季昌,汉州绵竹人(或云河东人——引者注),世皆宦族,幼不好荣,不茹荤。一日游青城,父母谓不远而从之,遂南游桃源,后遇正一先生(司马承祯——引者注)于南岳,受三洞秘箓。明皇召问,谈辩通博,喜之。久乞还山,居九真降圣观,复华盖旧隐修炼。尝撰《道德玄枢》。一日,外出不回。田虚应,字良逸,齐国人。开皇(581~600)时,侍亲于攸县,以喧冗,迁于南岳,躬耕于紫盖峰下,凡五十余年。母去世,乃放志自适。龙朔(661~663)中,州牧田侯于衡岳观建降真堂以居之。后从薛季昌受上清大洞法箓。既承道要,涉历云水。元和(806~820)中,东入天台不复出,宪宗时召不起。入室弟子冯惟良,字云翼,湘人,修道于南岳中宫,与徐灵府、陈寡言为烟霞之友。久之,就降真堂师田虚应受三洞秘箓。于元和中,侍师入天台山而得道。李思慕,成纪人,周游三湘名山,后居南岳。玄宗召问称旨,及归,厚赐饯行。注《清静经》行于世,卒于紫盖峰。

AG汪子华,蔡州汝阳人,七八岁通经义,十三岁知天文地理之学,开元中,屡举进士不第,弃去,与颜真卿同学长生术。安禄山之乱时,举家南游,爱南岳之胜,结庵祝融峰下,修道九年不出,世传仙去。AH薛幽栖,蒲州宝鼎人,开元间及进士第,年始弱冠,调官陵郡尉。秩未满,有林泉之兴,乃去服冠褐,出入青城峨眉间。久之,游鹤鸣山,修行仅一纪,而道气愈充。天宝(742~755)初,复游南岳,卜栖真之地,乃晦其名氏,于五老峰之下,游心于自得之场。于三洞真诰,靡不该览。进《玄微论》三卷,玄宗称其达悟。未几,尸解于墨山,尝注《灵宝度人经》,见行于世。AI张太空,隐衡岳上清宫修行得道,大历七年(772),为唐相李泌之师,后隐元阳宫,于贞元四年(788)尸解于灵隐峰,赠玄和先生。AJ刘元靖,武昌人。师王道宗授正一箓,师逝,泛洞庭,游武陵、复入南岳,师田良逸,于魏夫人坛上六十五里筑阁以居,名曰会仙阁。敬宗宝历(825~826)初,诏入思政殿问长生事。会昌(841~846)中,复诏入禁中,赐银青光禄大夫、崇玄馆大学士,号广成先生,别筑崇玄馆以居之。乞还山,诏许,大中五年(851)卒。

AK此外,俞灵王贵、轩辕弥明、聂师道等亦居南岳、享誉于当时。

    唐代除对衡山原有宫观如衡岳观等进行修葺外,又新建有一批宫观:黄庭观,唐初道士双袭祖建。LB真君观,本注生真君庙,开元中改建为观。圣寿观,唐咸通(860~873)中建。田真院,唐宝历(825~826)时建。凌虚宫,唐天宝初建。降圣观,旧号白云庵,司马承祯修行处,承祯卒,其弟子王仙峤请改庵为观,玄宗亲篆额。紫虚阁、唐天宝间建。另有上清宫、元阳宫、洞灵宫、寻真观、洞阳宫、洞门观、紫盖院、石室隐真岩,不明始建年,盖皆隋唐时所建。LC入宋,衡山道教渐呈衰降趋势。知名道士甚少。率子廉,本南岳之耕民,开宝(968~975)中,投衡岳观李尊师出家,未几,披戴为道士,后众举为紫虚阁住持。苏轼作《率子廉传》记其事。兰方,字元道,接物以和,人称笑先生。好施药,救人疾苦。仁宗召见,馆于芳林园,告去,赐号南岳养素先生,住南岳招仙观。LD陈崇政,修道于辰谿大酉观,据称有奇术,能致雨,辟谷不食者三十年,唯饮清泉瓜果。年八十,行走如飞。政和(1111~1117)中,往游南岳,委蜕于祝融峰。

LE宋代衡山许多宫观,因年久失修,已渐废圮,《南岳总胜集》著明废圮者,即有:中宫、洞真宫、紫盖院、石室隐真岩、北帝院、安宝观、太平观、西台观等。LF历元至明清,衡山道教更加衰落。清乾隆重修《南岳志》卷四载明道士二人:许演空,号洪阳,沛人,游南岳,访九仙观古迹,结茅以居。李常庚,号皓白,青州人。明天启(1624)出游,遇异人,潜心老氏学。先入武当,后卜居衡麓之朱陵洞口九仙台,建飞椽数间,买山田若干亩以居之。LG明清时,衡山原有宫观,仅南岳庙、黄庭观、九仙观数处得到修葺,至今尚存,其余皆废圮。   

  注:

    ①AEAGLCLDLF 影印宋刊《南岳总胜集》卷上,卷下,卷下,卷中,卷下,卷中,

清光绪三十二年叶氏校刊本

    ② 《道家金石略》122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③④⑤⑥⑦⑧ACAIAJAK 《道藏》第22册199页,第6册865页,第25册296页,第24

册878页,第5册290页,289页,第6册862~864页,第册324页,292页,328~329页,文

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⑨ADAFAHLBLG 皆见清乾隆重修《南岳志》卷四

    AB 《南岳小录》和《南岳总胜集》皆云晋咸亨间建,但晋无咸亨,有咸宁、咸和、

咸康,不知为何年之误。

    LE 《湖南通志》第10册5025页,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


 

    ------------------

  

南岳道教述略

作者:黄至安 加入时间:2004-8-18 16:54:38

   道家文化在南岳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汉武帝外传》载:“西王母约上元夫人共造南岳朱陵山,食灵瓜,其味甚甘美。”又传南岳群峰是朱鸟化的。到炎帝神农氏时代,帝命赤松氏为雨师,作《燧书》,以教民取火熟食。赤松氏就是道教《真灵位业图》居二极左位的赤松子,封南岳太虚真人。《列仙传》载,“赤松子服水玉以教神农,能人火自烧。”能“随风雨上下,神农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还授裴君以道而得仙。授王真人《素书》二十五卷升举。赤松有歌传世,曰:“控飙扇太虚,八景飞高清,仰浮紫宸外,俯看绝苍冥。无心空洞间,上下弗留停。无奈两际中,有待无所营。体无则能死,体有则摄生。东宾会高唱,二待奚足争。”这是湖南存世最早的一首道家诗。赤松子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了许多文人政治家仰慕的神仙。屈原在《楚辞·远游》中写道:“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史记·留侯世家》,记载了张良慕赤松子事,“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引用了赤松子的典故。赤松子的养炼法,一直流传到现在,是修炼者遵循的重要功法。
    道教五天帝之首的黄帝,曾留迹南岳,徐灵期撰的《衡山记》载:“衡山毗卢洞,有禹王城,周五十里,昔黄帝登之以望云气。”又载:“昔黄帝受《戒经》于衡山南岳。《衡湘稽古》载,黄帝的元妃嫘祖,教民养蚕,使民“初服衣裳”,从帝南游,死于衡山,遂葬之,因而南岳七十二峰中有“雷祖峰”(嫘与雷同音),峰上有嫘祖墓,又称“先蚕冢”。自汉以来,历代皆祀先蚕神,道教也祀奉为蚕神。
    黄帝六相之一的祝融君,治南方为火官,游息于南岳,葬南岳之最高山峰,其峰命名祝融峰。《水经注》载:衡山南有祝融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邱九头图”。相传祝融治理南方时候,广寿子于天汉元年下降到南岳,授祝融《人皇内文》和《按摩通精经》九十卷。《太上老君开天经》载:“祝融之时,老君下为师,号广寿子,教修纲,齐七攻,三皇修道,人皆
不病。”祝融死后,上升太极南宫,封为太行真人。在南岳黄老之道早布于祝融之世,而以道治天下。黄帝划野,南岳定为方岳之一,道家称南岳为“南天福地”。在峰壑之中,有道家的第三洞天,第十二、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五福地,这时的南岳已成为人间的仙境、道家的福地。
    南岳深远的道家渊源与群峰奇叠、林壑幽深、气候宜人的自然条件,吸引着许多道家学者和道教徒来此修炼、传道、访师、云游。周穆王时,南岳的碧岫峰就建起了西台观(到陈朝改为太初观,一直保持到唐代,宋代改观为寺,明代改为李真人祠,清代犹存,民国期间仍有小庙宇),为南岳最早的保持最久的一座道观。结草建庐于涧壑、岩洞、山谷的道家,不可胜举。据《大台山志》载,汉代茅盈,“年十八,委家学道,诣南岳。”茅盈先 于南岳访道而后归句曲。《南岳纪略》中记述了西汉著名术士严君平,与惠车子友善,同游南岳,惠车留赤帝峰修炼,后在此尸解。《墉城集仙录》载,帝舜大仙曾下降南岳,给女道士王妙想面授道要,并赠道德二经及驻景灵丸,十年后王妙想白日飞升。
  王妙想汉代来南岳,是南岳最早的一位女道士。汉代仙人刘根亦结缘南岳,《一统志》载,刘根云游四方,晚归南岳之东峰炼真,服气后仙去。南岳有“刘根药堂”遗迹。《总胜集》载,汉武帝时,南岳金母殿,同时间有两位著名的道士王谷神和皮元曜,王谷神道成被汉武帝封为太微先生。皮元曜道成,汉武帝封他为太素先生。他们是南岳道教史上最早受“皇封”的二位道士,秦汉·
  时期来南岳炼真云游、览胜的道家术士不绝于道。他们对后来南岳道教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东汉末年,中国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白天日山来游南岳,谒青玉、光天二坛,礼祝融祠。张道陵此来,没有在南岳开派布道,未有传人,只是云游。后于张道陵来南岳修真的高道有张正礼和冶明期。《真诰》载:“张正礼汉末人衡山,服黄精,颜色泽悦,尝受西城君虹景神丹……”,因而南岳的“岳山黄精”饮誉千载。冶明期与张正礼同在南岳受服西城君虹景丹,
积三十余年。
    魏晋之间来南岳的名道很多,其中有撰写《霞外杂俎》的作者杜巽才,人称铁脚道人;《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高士刘膦之(字子骥)隐南岳修真采药。最著名的女道士魏华存,栖息南岳集贤峰下十六年,在这里传播《上清经》、《黄庭经》,在南岳“飞仙石”上托剑仙举,终年83岁,封南岳夫人,亦称魏夫人,上清派奉她为第一代宗师。在道教《真灵位业图》中,居二级左位,与赤松子同级仙班。唐代颜真卿为之撰《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仙坛铭》。宋仁宗赐她栖真之地为“紫虚元君之阁”。宋徽宗又赐名“黄庭观”;晋人张玄化栖南岳时,作《还丹赋》,阐述还丹为药之宗,验以神通。其石刻尚存南岳紫盖峰,为南岳道教保留下来的早期石刻。张玄化于宋政和中封冲妙先生。
    自晋代到南朝的宋、齐、梁、陈约三百年间,有九位著名高道在南岳修道归真,称为“南岳九仙”,后人建“九仙观”崇祀之,九位真人是陈兴明、施存、尹道全、徐灵期、陈慧度、张昙要、张如珍、王灵舆、邓郁之。
    九位真人中来南岳最早的是陈兴明,居南岳天柱峰,遇二真人授明镜元真之道,修之十八年,晋太始四年戊子三月一日于南岳元阳宫上升。宋徽宗于宋重和元年追赐陈兴明为“致虚守静真人”。真人施存,号湖浮先生,又号婉盆子,黄卢子的弟子,修《三皇内文》,属道教的经篆派,居南岳西峰洞门观之石室,于晋永康元年四月七日升举。相传他升举时身骑白豹,故南岳有“控豹岩”。宋徽宗重和元年赐号“冲和见素真人”。真人尹道全,于晋武帝元年来南岳,在王母殿修炼四十余年,晋怀帝永嘉元年仙举。《南岳志》载,尹道全性好山水,至南岳后叹道: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南岳山水悉备,又名朱陵寿岳,若修心于此,志勤于道,何必更历他山。”八百年后,宋徽宗赐号“通真观妙真人”。九位真人中对南岳文化贡献最大的是徐灵期,他遍游南岳
山谷岩洞十五年,作《衡山记》,这是记述南岳山川的最早一本专志,第一个提出衡山七十二峰,周回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他对南岳衡山的界划一直沿用至今。而且记述了南岳许多道家、教徒、道观的情况,又是南岳最早的一本道教源流历史。
  他师事葛巢甫,修习《灵宝经》,属经篆派,于南朝宋元徽二年九月九日于南岳上清宫仙举,到赵宋政和元年,徽宗赐号“明真洞微真人”。经篆派真人陈惠度,于南齐永明初来南岳,住玉清观,诵《黄庭经》,佩《五岳真形图》采灵药异草,饮酒不食数年。还传说他在炼丹时,为魔所扰,三揭丹炉,后“擒获鬼魅,令其树石立誓”,故南岳石廪峰有“鬼栽石”。于齐永明三年五月十三日仙举,祀九仙观,列南岳九仙。后宋徽宗赐号“冲虚玄妙真人”。真人张昙要,也是齐永明初来南岳,住招内观,修“内养元和,默朝天帝”之道。《列仙传》载,说他行之十三年,“神游太空,面朝皇极,大帝赐以琼食琅膏混神合景之液,受而服之,变化不测,神用无方。”于齐延兴元年七月初三日仙举。北宋重和元年追赐为“葆光袭明真人”。南岳九仙中张如珍居南岳
宫,修明镜之道,九年而成,洞视千里,无一物可隔。梁天监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升举,到宋重和元年赐号“全真达道真人”,她修道的道观,赐名九真降圣观。真人王灵舆初居庐山学道,梦神人对他说:“学道者若非其地,如植五谷于砂石中,则不能成,子虽有飞升之骨,当得福地灵墟而后可以变化。”又指出“南岳朱陵之上峰,紫盖之邻岫可以冲天。”王灵舆遂迁来南岳中宫,修行十二年,复迁九仙宫,朝真礼斗,于梁天监十一年七月十三日升举。宋重和元年赐号“通微集虚真人”。真人邓郁之,字玄寂,人称新野先生。历游名山,后居南岳紫盖峰修道,遇异人传金鼎火符之术,因而炼丹显名。宋元徽中受诏于岳麓山炼丹,丹成复居南岳紫盖峰九仙宫,梁天监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仙升,宋重和元年赐号“超真集妙真人”。
    南朝梁元帝所撰的“南岳九真观碑”描写了当时南岳道教的盛况,碑云:…‘箫鼓腾空,烟霞相接,星辰夺彩,灯烛非明。风牖云梁,千门万户。楼施九柱,已同濑乡之地;山带五城,复类之洲之所。玉版之经犹蕴,金丹之处存焉。上月台而遗爱,登景云而忘老。欣欣然不知所以然。日晖石瓦,东眺灵寿之峰;月映玉瞻,西瞻华盖之岭。竹类黄金,即威蕤而防露;木似红莲,且纷披而拂月。杯传九酝,隐纶之车晨至;堂开四扇,西楹之钟夜 响。”这位崇奉道学的元帝,为南岳道教留下了千古名篇。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还有许多高道栖居南岳。像栖居寻真台得道的薛女真,为梁武帝炼丹敬信殊笃;在南岳辟谷三十余年的邓郁,道家早期经篆派人物了点子,隐南岳十余年采霞而食的褚伯玉,虔诵《黄庭经》手不释卷的双袭祖,好睡不食,吟歌上升的吴涵虚,他们都是名重一时的高道,在南岳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道家文化。
    唐代是中国道教的鼎盛时期,道教堪称国教。南岳这座道教名山,更是宫阁遍布,道众云集,除了结草营洞,凿岩筑舍的栖息修习之处外,大规模的道观有四十五座,可见当时南岳道教盛况。云游栖身南岳的高道人数,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其中有肖灵护,于南岳创寻真阁;韩愈撰《送廖道士序》中的道士廖法正,系南岳景星观道士,御赐“玄妙真人”,咸通初被召至京都,欲给官钱,坚辞不受。被唐太宗封为“妙济大师”的张惠明,于贞观末年,修真于衡山的北帝院。著名的道书《化书》作者谭峭,曾隐南岳洞天观炼丹。名重一时的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是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遍游名山,唯居衡岳时间最长,开元初来南岳在此修炼十多年,宰相张九龄屡谒之。承祯被唐明皇呼为道兄。与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合称仙宗十友。他是位著名的道学家,一生著述颇多,只惜在南岳时的学术活动不见记载。仙举后封“正一先生”。并诏以其南岳旧居为“降真观”,御书观额,赐圣像供器。司马承祯的弟子薛季昌,钦命主持“降真观”,是南岳第一个皇帝任命的道观主持,道教上清派第十三代宗师。
   唐玄宗曾召他人内庭,问以道法,备受恩宠,季昌回南岳时,玄宗还赋诗相赠。诗云:“洞府修真客,衡阳念旧居。将成全阙要,愿奉玉清书,云路三天近,松溪万籁虚。犹宜传秘诀,来往侯仙舆。”并厚颁金帛,封为天师。韩愈称作“隐君子”的轩辕弥明,是衡山道士,上清经篆派人物,隐圣寿观修道。韩愈写有《轩辕弥明石鼎联句序》,记述了轩辕弥明和进士刘师服、诗人侯喜联咏石鼎的故事。后至宋端平二年,南岳于白龟泉建轩辕弥明庙祀之。唐道士轩辕集,居衡山,年过数百颜色不改。唐宣宗召人殿,问长生之术,答曰:“彻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周给,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何必别求长生。”留之月余,坚求还山,后归罗浮。《列仙传》载道教的太和真人王曼,与妻人衡山修道,四时八节朝拜圣真。天宝初被召至京,玄宗与杨贵妃夕晨礼谒,拜于床下,求以道要,玄宗信之。著有《山居杂录》。唐代名扬湘楚的田蒋君,即田良逸和蒋含宏,他们于唐元和中居南岳,当时吕渭、杨凭,对他们行以师生之礼。两人皆道教著名的符篆派人物。戏剧《玉壶记》的两个主人公,元彻和柳贯,都是唐代衡山道士,因遏南溟夫人赠玉壶,于南岳祝融峰遇仙而得道。唐代道士申泰芝,游南岳祝融峰遇异人传金丹火龙之术,归而炼丹,元宗召至京师,赐号大国师,至宋封为“元妙灵修真人”。此外还有于南岳修真,注《灵宝经》的华幽栖。访南岳朱陵洞天,谒青玉、光天二坛、礼邓真人而得道的邓紫阳。人南岳九真观修道十余年,修“回风术”及“守明梁元法”自隐法道的俞灵聩。道教中的“雷霆火师”汪子华,唐时于南岳祝融峰
下结庵修道,历时九载。唐代著名道士聂师道,十五岁游南岳,住招仙观,访古隐仙蔡、彭真人。相传仙化后又复返南岳与蔡、彭真人相聚。“酒仙”张白胶,辟谷云隐峰,  日饮深醉,不知酒从何来。尝自作歌吟:“山花头上插,酒向口中倾。醉眼看醉汉,茫茫尽丧真。”后不知所终。唐代南岳还有一个著名的“尸解仙”叫王十八,与刘晏缘遇,又给刘晏治病,传为千载佳话。
    唐代名宰相李泌,是南岳著名的道家隐士。为辟奸权,请隐衡山;诏给三品禄,赐隐土服,是南岳第一个钦赐隐士,.泌在南岳时,曾诣道士张太空受法篆,师事之,后德宗因此而追谥张太空为“玄和先生”。泌著有《明心论》、  《养和篇》及《李泌集》二十卷行世。
    唐代在南岳栖息、修炼、访道的高道,见于史册的有30余人。民间流传的高道轶事就更多了。从人物之众,道观之多,就可以看出唐代南岳道教的盛况。
    宋代南岳道教虽然不及唐代,但仍然是宫观林立,高道辈出。最著名高道有蓝方,隐居南岳招仙观,宋仁宗召人宫,不久告去,赐号“南岳养素生”。时学士贾昌朝赠诗,有“他年我若功成去,愿作灵桥跪履人”之句,蓝方亦和之曰:“君今倘若为同学,续有壶天两个人。”衡山道士率子廉,苏轼曾为之撰《率子廉传》,记述了他的生平道行。宋高宗时南岳高道陈田夫,居九真洞老圃庵三十余年,矢志修道。同时撰《南岳总胜集》三卷,全书有史有文,有诗有图,述南岳之灵胜景致,佛道沿革,颇为详备,是继《衡山记》后的又一部南岳专著,是徐灵期后的又一位对南岳地方文化贡献最大的道教人物。
    元代正一道著名道士吴全节,曾二次奉诏祀南岳,成宗制授“冲素崇道法师,南岳提点”。全节长于作诗,诗稿不啻千篇,又善草书。对江南天师道在元代的兴起,有突出的贡献。太元末年道士姚祖,曾在南岳结个草庐住下,以采药为事。道士刘用光,游南岳时遇张辅元,授以《天心五雷法》潜心修习,得其秘要。孝宗封为“冲静先生”,并御书“行业清高,精诚感格”八字以赠之。
    明清之际,南岳道教和全国道教一样,转入了衰落时期,唐宋古观,大多成了废墟,仅存几座古观。世事多变,名山长存,还是有慕名而来修炼的高道,如许演空,就约同道高守忠、李和松结茅庐于九仙观侧修道,备尝清苦。及高、李羽化后,南明桂王朱由榔闻其苦行高节,传至郡城,因注《道德经》以进。后飘然长往,不知所终。著有《道德经注》、《阴符经注》行世。元末明初,一代道教宗师张三丰,曾于南岳九仙观后筑武当宫炼丹,丹成写了一首衡岳诗,云:“今日完全五岳游,身骑黄鹤驻峰头,曾于北镇先寻访,直到南衡始罢休。万里漫云燕楚隔,雨山刚被坎离收。天然妙道同行辙,又看湘波九面流。”清初.顺治四年九仙观来了一位道士李皓白,字常庚,人称他集奇人、奇侠于—身。前半生出入于农民军将领和明王朝抗清大将军幕中,参佐戎机,历经战伐,后半生遁迹名山,振兴古观,使九仙观一时大为兴旺,著有《琐碎录》、《九仙传》。在清代,李皓白是南岳道教、卓有成绩、贡献最大的一位高道。
    民国期间,南岳道教仅存几处旧观,落于低潮,但道教徒仍坚守教义,力振道风。如龙教镇在主持九仙观的同时,对玄都观、黄庭观进行了修缮,处理安置抗日战争中的流亡道众。李缘真在这期间创办了南岳道教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宏道小学,俾道俗弟子均受初等教育。三元宫主持刘光斗,任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副会长,他率领南岳的道教徒,在南岳、长沙、湘潭等地,向群众宣传抗日,救济难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南岳被日寇沦陷后,不少道教徒,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有的为国捐躯。道教徒拿起武器,直接参加卫国战争,在中国道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当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掀起全民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表率。民国期间这一代道教徒,在艰难的环境中,同样为南岳道教历史续写了光辉的一页。
    建国以后,南岳道教,贯彻了党的宗教政策,教徒中有的当选为人民代表,有的推选为政协委员,直接参政议政。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南岳佛教一道组织了南岳佛道生产合作社,教徒们一边修道,一边从事农业生产,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养自给以外还为国家作出了不少贡献,像开辟的南岳山上茶场,几十年后的今天,仍是南岳经济收人的重要部分。有的教徒,无偿为群众治病,传播养生长寿方术,为群众排难,受到好评。后由于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波及南岳的时候,道教徒被下放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几座古老的宫观易了主人,或为旅店宾馆,或为民舍。山下八观,因年久失修,变为废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了全面落实,南岳道教重新崛起。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发生了巨变,山中几座古观,经过修缮,不但恢复了原貌,其建筑质量、装饰艺术、使用功能、观赏价值都超过了历史水平。新的宫观,在废址上巍然屹立,金碧辉煌。南岳恢复了云烟楼台,暮鼓晨钟的景象。教徒们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潜心研究、整理、传播道教文化,积极投入南岳景区的建设,为推动南岳旅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
贡献。这些成绩,凝聚着两代人的心血,老一辈的罗浩明和王信安道长,为南岳道教的发展,真是鞠躬尽瘁。特别是王信安道长,解放后就是玄都观的主持,“文革”中被遣送回河北老家。三中全会后受湖南省政府的函请,回到南岳,带领四方归来的教徒,栖息在几间危房里,日夜奋斗不息,几年时间,协助政府全面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复修了玄都观、黄庭观,为南岳道教创造了复兴发展的条件。制订了宫观管理办法,培训哺育了南岳新一代道教徒,为南岳道教迈人新的里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青的教徒,是复兴发展南岳道教的生力军,他们步着前辈的足迹,致力事业,废寝忘食,团结一心,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兴道大业。他们正在描绘着新的蓝图,决心将南岳道教的建设,跟上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让道教这一中华传统文化,服务于时代。
    南岳道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作积累了丰富的道家文化。其中一些高道曾被历史上许多帝王师事礼重和诏封,甚至向他们求教治国之道、长寿之术。他们深渊的学识,为各代文人仰慕,并交为挚友,以至影响着儒学文化的发展,现存的南岳道家方外诗就有三百多首。南岳道教的许多碑铭传记,都出自名家手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南岳高道创作的养炼修习方法,经历了千百年的检验,成了现代人健康益寿、祛病防病的要道。历代名道在南岳栖身、养炼,传道时所建的宫观、开辟的岩洞、修建的药堂、经台和仙举的地方,成了现在南岳名山重要的人文景观。他们的著作,是中国道教经藏的重要内容。南岳历代道教徒,为开辟南岳名山景观,建设道教洞府,创建南岳道教名山,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倾注了多少心血。南岳道教先哲前贤的硕果,是我们今日南岳道教徒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们爱国、爱人民、守道兴道的高贵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为湖南省道教协会会长)


衡山在湖南中部衡山县。为中国五岳之南岳。南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上引《湘中记》云:“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轸宿,铨德钧物,应度玑衡, 故名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乡,赤帝馆其岭,祝融宅其阳,故曰南岳。”

  又引《述异记》云:“南岳者盘古之左臂,至汉武南巡,以南岳辽远,乃徙其祭于 庐江。”①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十六云:“汉武以潜之天柱山为南岳,北周 以慈利之天门山为南岳,至唐贞观中,始定祀衡山于衡州。”②衡山山势雄伟,盘纡数百里,有大小山峰七十二座,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最高。祝融峰海拔 1290米,为诸峰之冠。

道教以衡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是道士修行理想之地。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唐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云:“第三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③道教从西晋起,即进入衡山,在 两晋南北朝时已有相当的发展。唐末李冲昭《南岳小录》所记“前代九真人”,即此时 期在南岳修道的九位著名道士。其文曰:“陈真人兴明,居元阳宫,晋武帝太(泰)始 元年(265)三月一日上升。胡浮先生姓施名存,居洞门观,西峰构虚阁,晋惠帝永康九年(永康仅一年,似为元康九年之误——引者注)四月上升。尹真人道全,居岳观溪, 晋怀帝元嘉(怀帝无元嘉,当为永嘉——引者注)元年(307)正月九日上升。徐真人灵 期,居上清宫,宋元徽二年(474)九月九日上升。陈真人惠度,居古玉清宫,齐武帝永 明二年(484)五月十三日上升。张真人昙要,居招仙观,齐延兴元年(494)七月三日 上升。张真人始轸,居九仙宫,梁天监三年(504)七月十三日上升。王真人灵舆,居中宫,梁天监十一年(512)七月十三日上升。邓真人郁之,字玄寂,居洞门观,梁天监十 年(511)十二月三十日上升。”④后世道教称以上九道士为“南岳九真人”,北宋廖亻 先为作《南岳九真人传》,现存《道藏》第六册。除以上九人外,此期居南岳之著名道士尚多。南朝宋初道士刘凝之,字志安,南郡枝江人。“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受天 师化民之道。”⑤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钱塘人也。隐南岳瀑布山,…… 齐高祖诏吴会二郡以礼资迎,又辞以疾。俄而高逝。高祖追悼,乃诏于瀑布山下立太平馆。初,伯玉好读《太平经》,兼修其道,故为馆名也。”⑥“北齐由吾道荣,幼 而少语,不通文,常爱独处,因游南岳,遇赤君授符水禁咒纬候之数,无不毕备。”⑦ “邓欲之,字彦达,隐于南岳洞台,夜诵大洞经,上感魏夫人降告之曰:君有仙分,特 来相访。”⑧清乾隆《南岳志》卷四称其为邓郁之(南岳九真之一)之子,“与徐灵期 为友,周游灵山,以天监十一年(512)升举。”⑨两晋南北朝时,衡山已建起一批宫观: 衡岳观,徐灵期、邓郁之于晋武帝太康八年(287)建,梁天监二年(503)扩建。招仙 观,或云晋咸亨间徐真人建,AB或云“肇基刘宋,分宇萧齐”,即宋齐间建。九真观,邓郁之于晋太康(280~289)中建徐真人祠,唐开元(713~741)始改建观宇。西灵 (或作灵西)观,梁天监五年(506)建置,本女真住持。中宫,梁天监(502~519)中 建,原为王灵舆修行处。北帝院,梁天监末女冠徐炼师修行处,贞观(627~649)末张 惠明再修。九仙宫,梁天监中建。普贤院,齐永明(483~493)中,道士许嗣先、张志 昙开山,至梁,周静真住持。

玉清观,齐永兴(疑当作永明——引者注)初建,陈惠度居此修道,永明三年(485)卒。

太平观,在瀑布山下,齐福伯玉(当作褚伯玉——引者注)于此诵《太平经》兼行太平之道,奉敕建太平观。

西台观,相传周穆王建,陈改太 初观。

AC至隋唐,衡山道教十分兴盛。有一大批知名道士居此山修道。“双袭祖,字仲 远,居南岳,潜心学道,……作黄庭观,以贞观元年(627)四月升举。”

AD张惠明,赵 郡人,结庐于中条山,受法于元真观,后往长安,遇混元子受高奔之道。唐太宗曾诏之内殿,后乞归山林,敕住南岳,封妙济大师。据说,一夕遇南岳右英夫人传以道要。行 之一纪复诏之西岳,后尸解云云。

萧灵护,字天佑,庐陵人。壮遇至人传金液胎息。后游南岳,夜遇真人传火鼎之术,居招仙观,炼化黄白,鬻之以修观宇,侯王礼敬,请为法主。贞观五年(631)创寻真阁。后炼神丹于山北,经三坛,方始炼就,服之,于 高宗弘道二年(弘道仅一年,当为元年——引者注)卒。

廖冲,字清虚,梁武帝大通三 年(529)居连山郡,以才德见称,为本郡主簿。后辞其印绶,游探道要,居嵩高山久之。后至南岳,于祝融峰遇太平真君传道要,据说年一百余岁,卒于唐先天元年(712)。A E司马承祯,字子微,开元(713~741)初,自海上乘桴炼真南岳,结茅九真观北,名白云庵。AF后返天台,再去王屋,开元二十三年(735)卒。

薛季昌,汉州绵竹人(或云河东人——引者注),世皆宦族,幼不好荣,不茹荤。一日游青城,父母谓不远而从之, 遂南游桃源,后遇正一先生(司马承祯——引者注)于南岳,受三洞秘箓。明皇召问, 谈辩通博,喜之。久乞还山,居九真降圣观,复华盖旧隐修炼。尝撰《道德玄枢》。一日,外出不回。田虚应,字良逸,齐国人。开皇(581~600) 时,侍亲于攸县,以喧冗,迁于南岳,躬耕于紫盖峰下,凡五十余年。母去世,乃放志自适。龙朔(661~663)中,州牧田侯于衡岳观建降真堂以居之。后从薛季昌受上清大洞法箓。既承道要,涉历云水。元和(806~820)中,东入天台不复出,宪宗时召不起。入室弟子冯惟良,字云翼,湘人,修道于南岳中宫,与徐灵府、陈寡言为烟霞之友。久 之,就降真堂师田虚应受三洞秘箓。于元和中,侍师入天台山而得道。

李思慕,成纪人, 周游三湘名山,后居南岳。玄宗召问称旨,及归,厚赐饯行。注《清静经》行于世,卒于紫盖峰。

AG汪子华,蔡州汝阳人,七八岁通经义,十三岁知天文地理之学,开元中, 屡举进士不第,弃去,与颜真卿同学长生术。安禄山之乱时,举家南游,爱南岳之胜,结庵祝融峰下,修道九年不出,世传仙去。

AH薛幽栖,蒲州宝鼎人,开元间及进士第, 年始弱冠,调官陵郡尉。秩未满,有林泉之兴,乃去服冠褐,出入青城峨眉间。久之,游鹤鸣山,修行仅一纪,而道气愈充。天宝(742~755)初,复游南岳,卜栖真之地,乃晦其名氏,于五老峰之下,游心于自得之场。于三洞真诰,靡不该览。进《玄微论》三卷,玄宗称其达悟。未几,尸解于墨山,尝注《灵宝度人经》,见行于世。

AI张太空,隐衡岳上清宫修 行得道,大历七年(772),为唐相李泌之师,后隐元阳宫,于贞元四年(788)尸解于 灵隐峰,赠玄和先生。

AJ刘元靖,武昌人。师王道宗授正一箓,师逝,泛洞庭,游武陵、 复入南岳,师田良逸,于魏夫人坛上六十五里筑阁以居,名曰会仙阁。敬宗宝历(825~ 826)初,诏入思政殿问长生事。会昌(841~846)中,复诏入禁中,赐银青光禄大夫、 崇玄馆大学士,号广成先生,别筑崇玄馆以居之。乞还山,诏许,大中五年(851)卒。

AK此外,俞灵王贵、轩辕弥明、聂师道等亦居南岳、享誉于当时。

唐代除对衡山原有宫观如衡岳观等进行修葺外,又新建有一批宫观:黄庭观,唐初道士双袭祖建。LB真君观,本注生真君庙,开元中改建为观。圣寿观,唐咸通(860~8 73)中建。田真院,唐宝历(825~826)时建。凌虚宫,唐天宝初建。降圣观,旧号白云庵,司马承祯修行处,承祯卒,其弟子王仙峤请改庵为观,玄宗亲篆额。紫虚阁、唐 天宝间建。另有上清宫、元阳宫、洞灵宫、寻真观、洞阳宫、洞门观、紫盖院、石室隐 真岩,不明始建年,盖皆隋唐时所建。LC入宋,衡山道教渐呈衰降趋势。知名道士甚少。

率子廉,本南岳之耕民,开宝(968~975)中,投衡岳观李尊师出家,未几,披戴为道 士,后众举为紫虚阁住持。苏轼作《率子廉传》记其事。

兰方,字元道,接物以和,人称笑先生。好施药,救人疾苦。仁宗召见,馆于芳林园,告去,赐号南岳养素先生,住 南岳招仙观。

LD陈崇政,修道于辰谿大酉观,据称有奇术,能致雨,辟谷不食者三十年,唯饮清泉瓜果。年八十,行走如飞。政和(1111~1117)中,往游南岳,委蜕于祝融峰。

LE宋代衡山许多宫观,因年久失修,已渐废圮,《南岳总胜集》著明废圮者,即有:中 宫、洞真宫、紫盖院、石室隐真岩、北帝院、安宝观、太平观、西台观等。

LF历元至明 清,衡山道教更加衰落。清乾隆重修《南岳志》卷四载明道士二人:许演空,号洪阳, 沛人,游南岳,访九仙观古迹,结茅以居。李常庚,号皓白,青州人。明天启(1624) 出游,遇异人,潜心老氏学。先入武当,后卜居衡麓之朱陵洞口九仙台,建飞椽数间, 买山田若干亩以居之。LG明清时,衡山原有宫观,仅南岳庙、黄庭观、九仙观数处得到 修葺,至今尚存,其余皆废圮。


v\:* {behavior:url(#default#VML);}o\:* {behavior:url(#default#VML);}w\:* {behavior:url(#default#VML);}.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宋代南岳道教的兴盛 

2009-10-14

 


  《南岳总胜集》分上、中、下三卷,宋代道士陈田夫撰。陈田夫字耕叟,号苍野子,四川阆州(今四川阆中)人,故又称“阆中道人”,《总胜集隆兴甲申年拙叟序》称:“溪山之美,林壑之美,人所同好也。而于幽人野士,常独亲焉。必志于不拘于利欲,形不胶于城市,养心于清静,养气于澹泊,视听于寂寞,然后山林之观,得其真趣。阆中道人陈耕叟有焉。”在陈田夫的身上已具备了一位道行之人所应有的素质品行。他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来到衡山南岳,隐居在紫盖峰下九真洞老圃庵,往来七十二峰之间,凡30余年。怀着对南岳胜地的热爱之忱,他访求前古异人僧道,搜寻灵踪秘迹,考其源流,延及当代,辑成《南岳总胜集》。书中凡岳山之邃隐、佛寺道观始末、珍禽灵兽、奇花异草、僧道人物,以及神迹传闻、题咏碑刻,靡不备载。故《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称此书“较唐李冲昭《南岳小录》更为详备”。书中所录南岳道教官观、人物,以及宋代历朝统治者(南宋孝宗以前)对其褒崇等,较为集中地反映出宋代南岳道教的大貌。

    相对而言,在“崇文抑武”国策这一大背景下,宋代的文化环境和政策较为宽松,虽然在儒、佛、道三家中,总体上儒家作为主导思想占据上风,但佛、道亦并行不悖。而且从发展的趋势看,宋代儒、佛、道是三者逐渐走向融合,作为宋代哲学也是儒学的最大理论成果的理学,就是以周敦颐、二程、朱熹等为代表的宋儒援佛、道入儒、三教揉合的成功杰作。故清代学者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说:“宋儒门庭径路,半出佛、老。”就道教来说,在宋代特别是北宋,由于统治者如真宗、徽宗皇帝的推崇,曾一度居于“显学”的地位而盛极一时。《宋人轶事汇编》卷二引《曲洧旧闻》说:“政和(徽宗年号,公元1111-1118年)以后,黄冠浸盛,眷待隆渥,出入禁掖,无敢谁何!号金门羽客,恩数视两府者凡数人。”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南岳道教在继唐末五代衰败后,在宋代迎来了它的复兴时期。

    《南岳总胜集》所载道教方面的资料,大致反映出南岳道教在宋代(南宋孝宗)的概貌,即从宋初开始恢复,到真宗祥符间进入复兴期,再到徽宗时达到顶峰。南宋以后,由于北方土地丧失,五岳仅存南岳,南岳作为朝廷祈福道场,道教并未随之衰微,而且更得到统治者和文人名士的关注。

一、南岳庙盛于宋代

清人李凤枝在《重修岳庙记》中说:“其增饰崇丽,则盛于宋祥符。”“祥符”即大中祥符,是宋真宗时的年号(公元1008-1016年)。大中祥符四年,即公元1011年,这是南岳道教史上应当记住的一年。此年,宋真宗赵恒封崇五岳,派工部侍郎薛映、给事中钱惟仍,手捧由礼部侍郎丁谓纂写、真宗皇帝钦定的《玉册文》来到南岳,加封南岳司天王为“南岳司天昭圣帝”。以此为标志,南岳庙的建筑形制仿造皇宫前殿后宫之制,其道教胜地的地位达到顶峰。《南岳总胜集》记录了这一盛事,说:“今玉简尺有五,文以金字,连以金绳,覆以锦囊。绛服衮冕,剑佩掖卫,皆法宸居。”到南宋时,陈田夫所见到的南岳庙是“千杉翠拥,万瓦烟生”有大小建筑800余间。其中有尊奉司天昭圣帝的镇南殿,以及太子殿、公主殿、东岳殿、西岳殿、北岳殿、中岳殿等16殿,有棂星门、灵贶门、香火门、龙王堂、侍郎堂等7门5堂等。宋朝历代对南岳司天王或司天圣昭帝,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礼仪典。《总胜集》记载说:“岳庙惟立夏节谓之大祭,前期收买物料置造御衣幞头,至祭日内降御名祝版,本州委通判或以次官充献官,知县、丞、簿、本庙官摄亚献,终献太祝奉礼。兵火之后(指靖康之乱金国灭北宋以后),止是本州差官祭祀法服。”

     宋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二月,著名诗人范成大在从广西北上赴任途中拜谒了南岳庙,他把所见到的写在了一本名叫《骖鸾录》的书中。诗人笔下的南岳庙:“四阿各有角楼,两庑土偶仗卫,皆取则帝所。正殿独一神座,监庙与礼直官日上香火;后殿乃与后并处,湖南马氏所植古松满庭;殿后东西北三廊壁画,后宫武洞清所作。……朵殿又画嫔御上直奁香篝衣之事,尤为精妍。”而且由于香火兴旺,香客不断,致环庙而市,庙市繁荣,“江、浙、川、广种货之所聚,生人所须,无不有既”。一派十分繁盛的景象。

     在南岳庙这座司天昭圣帝的“宫殿”里,随处都留有宋代皇帝和官员们的印迹,或修缮,或碑刻,或题字。这些历史的印迹,见证着以南岳庙为代表的南岳道教的辉煌。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六月五日立、由右司谏晁迥奉敕撰写的《大宋新修司天王碑》;

     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二月二十五日立、翰林学士李坊奉敕撰《大宋修南岳司天王庙碑》;

     大中祥符八年九月一日立、翰林学士苏易简奉敕所撰的《大宋重修南岳司天王碑》;熙宁三年由谏议大夫燕度所立、节度推官吴居厚所撰的《修庙碑》;

     绍兴十一年安仁县百姓捐建、翰林学士李宗谔奉敕所撰的《大宋南岳司天昭圣帝碑》等。

     景德二年七月,宋朝廷还下令修建棂星门三间,“东西有水池、火池,前有护龙池;次北有监官廨宇,前有司房客位”。

     太子殿,建炎年中(公元1127-1130年)并封侯爵,曰世德侯、世烈侯、世显侯。三十六宫,有屋66间,东西各有门,四壁画有壁画,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丹青尘晦,乃修饰之。

     灵贶门为庙之北门,又称兵门,这里有绍兴元年 (公元1131年)十月二十四日湖南帅臣向子湮撰写的《祭告文》。据说此门平时锁闭,但遇启告请兵必开此门,凡请祷皆获感应。

镇南殿东序设十学士塑像,有政和七年湖南转运副使聂山的《修圣像记碑》。殿前石龛一座,为宋广西提举吕渭所建。东香火门,有真宗皇帝大中祥符四年御制书。西香火门,有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由兵部郎中贾纰撰、湖南帅臣潘美立的《潭州修庙碑记》,有真宗皇帝上徽号的册文玉册。镇南门,有篆书“南岳”二个大字,为转运判官文勋所书,笔力“雄伟劲净,为世所珍”。九紫八白堂,有宋参知政事折彦质谒南岳庙诗碑,朝廷曾遣使醮告于此。

二、宫观面面观

宋朝廷对南岳道教宫观及前代名道的关注和褒崇,或赐额,或赐封号,成为宋代南岳道教的一道风景,更是其兴盛的组成部分。

真君观,为紫光庆华赤帝太虚注生真君之馆。宋太宗、真宗、仁宗都曾赐御书敕黄,大中祥符中赐观额。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三月,徽宗诏令在观中修建元辰殿。每年六月生辰及春夏二祀,都降御名词表于此致醮,焚御香祝圣寿,徽宗即赐紫衣一套表示褒扬。陈田夫称此处为“国家祈福之地”。观内有大观二年三月权潭州通判兼军州事赵岍撰书的《移建皇帝本命殿碑》,详记其事。

铨德观,晋为华薮观,梁为九真观,隋开皇年间改为衡岳观,徽宗宣和六年改赐为此名。宋太宗、真宗、仁宗都曾为此观书写“洎金宝牌”。真宗委派“冲靖天师”单惟岳担任观中住持,提举岳门宫观兼管烟火。当时宰相王钦若赋诗《送单天师归岳》为其送行,诗云:“玉书飚驭降神州,楼观丹台选道流。岩谷难藏猿鹤性,吟怀终恋水云幽。晚程冒雪潇湘渡,捋药沿溪舴艋舟。乍到楚乡应动念,十年人物中沉浮。”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徽宗赐给曾在此修行的名道尹道全号通真观妙真人。宣和三年,又下旨免该观道、业二税,又追取各寺院金宝牌,统归此观管理。南宋绍兴年间,高宗特赐御书《黄庭内景经》一卷及《法帖》九卷,存于观中。

    元阳宫,晋陈兴明真人修行之所。宋淳化、天圣、政和中,先后三次进行修葺。重和元年,徽宗赐陈兴明号致虚太静真人。宣和元年,赐额祟明观。

     洞灵宫,据传东晋末道士邓郁之居此,遇魏夫人(名华存)传法,按法修行得道。宋徽宗大观末年,有叫王门司的中贵人(宦官)捐资重建此宫,到南宋绍兴时,“宫殿廊庑迄今一新,住庵隐逸者亦不减旧”。

招仙观,建于晋咸亨年间。宋仁宗时,著名道士蓝方被特召上殿,赐号“南岳养素先生”,奉旨前宵往南岳招仙观隐居。时学士、后任宰相的贾昌朝赠诗曰:“圣泽浓沾隐逸身,道装宜用葛为巾。祝融峰下醉明月,湘水源头钓锦鳞。当见海桃三结子,不知仙豆几回春。他年我若成功去,愿作云桥跪礼(履)人。”蓝方也写诗唱和。徽宗宣和元年,赐观额。后有逸人慕养素先生之风,而建养素轩观。

     寻真观,在衡阳城北,为唐代白真人、董炼师飞升羽化之地,被称作“朱陵之西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桂林栖霞洞畅玄先生石仲元(字庆宗)任此观住持,“经营一新,重建白云轩,下瞰青草渡,前有白云堂、白莲池”。南末绍兴十六年,陈田夫曾在白云堂度夏避署,并作诗留念。涛云:“我爱潇湘境(观对潇湘门),朱陵后洞天。白云堂里客,青草渡头眠。小艇率红鲤,幽池种白莲。颐真堪此地,风月两依然。”诗中透露出浓厚的道家自然主义色彩。

     五清观,位于石廪峰下。石廪峰为朱陵洞天便门,其峰耸峙,远望如仓廪,故名:,宋仁宗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6年),有道人李混融在此采茯苓,饵之成仙,,五清观建于南朝齐永兴初年,为陈真人(惠度)炼丹之处。宋徽宗重和元年,赐陈惠度号冲虚元妙真人。南宋乾道年间,道士邓时永、道人黄宗正二人在此开山伐木芟茅,募资新创殿宇,祈雨禳灾。

     紫虚阁,位于天柱峰南,唐天宝年间建,五代马楚时曾修缮。宋仁宗天圣年间再次修葺,称“魏阁”。景佑中(公元1034-1036年),仁宗赐“紫虚元君之阁”六字为额,同时赐讳输之服(古代王后的祭服),置阁田以赡道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徽宗改赐“黄庭观阁”。宋初著名道士率子廉于开宝年中(公元968-976年)任紫虚阁主(详后)。

     西灵观,为晋女贞薛炼师冲举之处,梁天监五年建观。唐末一度停废,马楚时复兴。宋朝廷特赐此观每年度女冠一人,“以永续焚修”。

     此外,重和元年宋徽宗还分别赐封号给一些宫观的前代名道,如中宫的王灵舆号通微集虚真人,九真观的张如珍号金真达道真人,洞门观的施存号冲和见素真人等。

     从陈田夫《南岳总胜集》上述所载,不难发现,南岳道教在从宋初到南宋乾道年间的200年里,一直呈兴盛之势,尤盛于真、徽二朝。这表明宋代南岳道教的发展,与宋代道教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

三、文人名士为南岳道教增色

     在《南岳总胜集》中除记载南岳庙和宫观之盛外,还留下了宋代一些文人名士、官员与南岳道教的传闻趣事,使南岳道教更增色彩。

     在这些轶事中,宋代文豪东坡居士苏轼与道士率子廉的一段趣闻最为人们所称道。率子廉原是南岳山下的一个农夫,开宝年间投奔衡岳观李尊师门下而成为道士。衡岳观西南七里处有紫虚阁,即魏夫人坛,道士都以阁处荒寂而不肯去居住,只有率子廉乐而往之,成为紫虚阁住持。他“常恃酒狂醉,往往倒卧于衢路或山谷之间”。潭州帅臣王佑曾奉礼部之命前往南岳祷祀,山中所有道士僧人都前去参见。祭礼完毕后,王佑问起南岳的魏夫人坛在哪里,左右回答说:即现在的紫虚阁。又问此阁的阁主是谁,为什么不来参谒?有人连忙说:阁主为道士率子廉,此人本是山下农夫,没有什么能力,有些迟钝,人称“率牛”。生性好酒,不来参谒,恐怕是因为醉酒之故。王佑决定亲往紫虚阁看个究竟。率子廉果真醉倒在阁中,连脑袋都抬不起,当王佑叫他时,他睁了睁那双醉薰薰的眼睛说:深山道士难得遇到美酒,遇酒哪有不大醉之理,今天委顿如此,还望明公不要怪罪。王佑听了大为喜欢,觉得这才是任真守朴的道士本色,竟邀率道士一同乘船回官府,住了一个月,,率道上返回南岳时,王佑许诺几天后当以诗奉赠,数月以后,因忙于公务,王佑将此事忘在了脑后。一天晚上,因读书疲倦而处于中睡半醒之时,恍然见子廉入府索诗,顿感愧歉,连忙挑灯夜分,赋诗并加序,翌日派人送到紫虚阁。诗云:“古屋当崖映月开,年年当伴白云闲。糇粮丹火何从出,四面无人见下山。下瞰虚空临绝涧,上排烟雾倚山巅。四边险绝无猿鸟,独卧白云三十年。心意逍遥物莫知,山中山下识人稀。想君绝累忘尘境,不是王乔即令威。”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率子廉得道尸解。

苏轼对王、率之间的这段交往趣事,对率子廉率真朴质、独立特行的道家风范,对王佑识道之识见,大为赞赏,亲自作记并书写《中书舍人王佑赠道士率子廉诗》。后被刻成石碑,存于衡岳观内。苏轼还专门写了一篇《率子廉传》,介绍率道士的生平经历,对王、率的那段交往尤不惜花费笔墨。《传》中说:“东坡居士曰:士中有所挟虽小技不轻出也,况至人乎!至人固不可得,识至人者岂易得哉?王公非得道不能知率牛之异也。居士尝作《三槐堂记》,意谓公非独庆流其子孙庶几身得道者,及见率子廉事,益信其然。公诗不见全篇,书以遗其子孙辈,使求之家集而补之,或刻石寄紫虚阁上。”(清李元度《南岳志》卷十四《仙释一》,光绪刻本。)

     招仙观道士、南岳养素先生蓝方因受到仁宗皇帝的召见和赐号,以及与学士贾昌朝唱和,而成为宋代南岳道教的著名人物。据《总胜集》载,蓝方字元道,毫州父老称自孩童时就见先生,数十年过去了,先生的状貌却始终如一。他黑发委地,肌若截膏,唇若积朱,齿如排玉,举动温厚,接物以和,好善乐施,大人小孩都很喜欢他,称之为笑先生。蓝方到南岳后,独自住在招仙阁上。一天沐浴之后,他对人说:“吾今一百七十二岁,安可复愿‘先生’位号,但不愿拒圣君之意,今当去矣。”

     在宋代,有不少文人名士与南岳这一道教胜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范纯仁,范仲淹之子,官至尚书左丞。绍圣四年坐党籍永州安置,这时范纯仁因病双目失明,于是“怡然就道”。曾去参谒南岳庙,并写《祭南岳文》,称:“范某谨稽首上启南岳司天昭圣帝……今蒙削除禄秩,投窜遐方,适当垂死之年,无复万全之望。……今者奔之贬所,甫迩灵山,是敢直罄危诚”,希望神灵保佑“微躯早遂于生还,病室速谐于痊愈,兄弟获会合之乐,子孙享平泰之祥”。张孝祥,绍兴中举进士第一,为南宋著名词人,曾游衡岳,凡所游览的宫观皆留诗题名,“今刻水帘洞者二,一曰‘镇岳飞天法轮,一日朱陵太虚洞天”’。王存字正仲,丹阳人,官至吏部尚书。宋神宗熙宁九年十一月,因安南行营将士疾疫,诏遣同知太常礼院王存前往南岳祈祷,并派中使建祈福道场。朱熹、张拭、胡宏、胡宪、洪适、岳霆(岳飞第五子)、陈与义、刘克庄、戴复古、姜夔、真德秀、雷乐发等名宦、诗人,都曾游览南岳道观宫阁,不少人担任过监潭州南岳庙这一官职。朱熹还曾写有《乞监南岳庙札子》,而在他知潭州时,又下令禁伐南岳林木,“除深山人所不见之处,许令依旧开垦种植外,其山面瞻望所及,即不得似前更行斫伐开垦。向后逐年深冬,即令寺、观各随界分,多取小木栽培,以时浇灌,务令青活,庶几数年之后,山势崇深,永为福地。”

     诗人们更是留下了不少说道谈玄的诗篇。如陈与义有《游衡岳》诗二首,律诗一首,其一日:“野客原耕嵩岳田,得游衡岳是前缘。避岳径度吾岂忍,欲雨还休神所怜。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缓。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湖南本土诗人雷乐发,号雪矶,宁远人,南宋理宗朝特科状元,有《到衡岳呈茅山长诗》:“闲依禹相系征骢,猿鸟应犹怪贱踪。正拟开云访韩愈,可能避雨识茅容。朱陵洞里秋呼鹤,紫盖峰前晓听钟。欲蹈青霞寻胜趣,倦游应许借吟筇。”在不少南宋诗人的诗中,还倾注了期盼恢复中原的满腔爱国热情,如戴复古的《游岳诗》。诗云:“南云缥缈连苍穹,七十二峰朝祝融。凌空栋宇赤帝宅,修廊冀冀生寒风。朝家遣使严祀典,御香当殿开宸封。愿四海一扶九重,:厂戈水息年屡丰。五岳今唯见南岳,北望乾坤双泪落。”

注:本文所引资料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李元度《南岳志》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