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犯罪现场第三季:柳暗花明又一村——谈创新与成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16:10

柳暗花明又一村

——谈创新与成才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参观农家春社的一首纪游抒情诗,题为《游山西村》。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句,最为著名,寓含哲理,广为引用。

或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类似意境,仅宋代还有两位诗词大家写过。王安石在《江上》一诗中写道:“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另一位大词人辛弃疾在其《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这三句诗词,虽议题不同,但意境相通,蕴含同一道理:人们习惯于循常规,走老路,而一旦遇到“山重水复”、“青山缭绕”和“社林”阻隔,就一筹莫展,踌躇不前。此时,只有开动脑筋,抛弃陈规,另辟蹊径,才能“柳暗花明”。

人才学认为,创新或创造是人才的本质特征,也是人才成长进步的灵魂。创新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具备一定知识基础上,由创新思维引领,进入创新情境,经过创新的苦斗而实现的。而上述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哲理,与人才的创新有着契合之处:人们在探讨学问或寻解难题时,常处峰回路转、扑朔迷离之境,顿生茫然之感,不知出路何在。若创新思路,继续前行,不但能发现前所未见的新天地,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扎实的知识,创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据资料记载,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是从王安石“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诗中生发出来的,但却格外委婉别致,用钱钟书先生的话说:“陆游的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之所以如此,首先得益于陆游对前人诗词的深入研究和知识积累,尔后创新成功。同样,在军队向信息化建设转型的今天,要想成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就必须学习掌握军事信息知识、信息作战知识、政工信息化知识等各方面知识,并转化为创新能力。

王安石、陆游、辛弃疾生长在不同的年代,对于不同的景观,能写出同一种意境,这是诗人们训练有素的创新性思维结出的硕果。同样道理,青年官兵在成才的道路上也应着力训练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即锻造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达此要求,政工人才方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科技人才方能“不依古法但横行,自有风雷绕膝生”,军事指挥人才方能“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创新还要树立自信。人有自信,才能突破陈规,勇于创新。万重青山,江上帆影,李白、杜甫等诗人都曾描写过,但在王安石笔下赋予了新意;而同样意境,陆游和辛弃疾又更进一层,别有天地。相反,人若失去自信,就会磨灭创新意志,阻碍创造力发挥,即便有李白之才,也只会徒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此,有志成才者,一定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信念,在成才道路上披荆斩棘,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开辟新路,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马建光)《解放军报》2011年9月11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