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博价格表:经济学者担忧 全民放贷将引发中国次贷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0:04:10

经济学者担忧 全民放贷将引发中国次贷危机

(2011-09-08)

                                                               黄慧敏

  近年中国中小型企业纷纷转向民间借贷,借贷利息一路飙高,几近疯狂,就连上市公司也加入这“全民放贷”运动,委托中介将资金放贷出去。可是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高利借贷,随时有崩盘的危险,有研究人员和经济分析员担心可能引发一场“中国式次贷危机”。

  中国的银行去年下半年开始缩紧信贷,使中小企业贷款和融资愈加困难。正逢股市和楼市不振,民众缺乏投资渠道,民间贷款就此应运而生,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中国证券报》报道,单在浙江,公众通过贷款公司、典当行等放贷的资金就达万亿元人民币,而且收取的年利率可达60%。

  高息吸引大批民众趋之若鹜,甚至是上市公司也不落人后,俨然成了影子放贷机构。

  中国媒体统计,截至8月31日,已有64家上市公司发布委托贷款公告。他们通过银行等中介放贷的资金总额近17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32亿新元),同比增长38.2%。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上个月在一场分析会上也指出,沿海地区有约3万亿元的银行贷款,实际上是被借贷企业转手拿去放贷,赚取更高利息。

  这类由企业放贷的短期借款,据知月息有8%左右,有者甚至可高达24.5%,比银行贷款利率还要高2.88倍。这对很多主业凋零的上市公司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

  放贷甚至已变相成为一些企业的“重点业务”。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中国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第二季度的税前利润就有超过四分之一是来自向其他企业放贷;中国国有企业如中国移动甚至已成立金融子公司从事放贷业务。该报更引述消息称,中国的影子放贷机构中估计有90%是国有企业。

    借贷资金链条越长危险性就越大

  对于民间借贷的趋势悄然蔓延,从沿海地区扩展到内陆地区,从制造业领域扩展至上市公司和普通家庭,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相当担忧。

  他在接受《新京报》访问时指出,借贷资金的链条越长,危险性就越大。因为一旦借钱的企业无法偿还,受牵连的社会层面会很广,从而发生所谓的“中国式次贷危机”,不是没有可能。

  经济分析师对于这个看似在为企业和民众创造财富的“全民放贷”也心存疑虑。

  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接受本报访问时就直斥这类贷款模式“病态”。

  从放贷者的角度来看,左小蕾认为民众和企业冒的风险太高。

  她强调,利息高不代表一定会有问题,但问题是把家当都拿去放贷的民众,根本无从知道借贷公司把钱借给谁,对借贷人的偿还能力毫无把握。

  即使是自行指定放贷对象的企业,放贷也并非“上上策”。

  左小蕾说:“先不论这些企业是从哪里筹集那么多资金放贷,这种投资本身是虚的,不像实体投资。相比把钱投资回自己的主要业务,放贷的风险要高许多。”

  借贷者的偿还能力也让人大打问号,因为脚踏实地从事实业的中小企业,不太可能会以那么高的利率去借贷。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理性且健康的企业应会按兵不动,暂不扩张业务,依靠长久累积的资金维持运转。

    左小蕾说:“如果真有能力偿还那么高的利息,借贷企业很可能是把钱转投到高回报的房地产项目中,那么风险又更大了。所以把钱拿去放贷的个人和企业,实际上就是在赌博。”

 

 

高利借贷为社会稳定增添隐忧

  虽然民间放贷风险高,可是在高回报的利诱下,中国许多民众还是愿意赌一把,无形间给社会稳定性增添隐忧。

  住在河南省信阳市的全女士在接受《新京报》访问时就表示,自己选用的担保公司“职员是熟人也是从银行出来的”,所以如有风险相信可第一时间把投资取出。抱着侥幸的心理,她一口气把30万元的积蓄都存入该担保公司,据说到目前为止,每三个月能拿回1万3500元的利息。

  可是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如此运气。不久前,江苏泗洪县的石集乡村民就因集资放贷,弄得不少人血本无归。据北京《经济观察报》报道,该乡九成以上的村民都参与集资,有的更把全副家当投入其中。

    这些村民以10%至20%的月息将储蓄交给了中间人,再由中间人以更高利息把钱汇总到上一层的放贷人。利息如此层层递增,形成金字塔结构,而在金字塔最顶端、被称为“爪王”的人,需缴月息可达30%。

  刚开始时,部分放贷民众确实因此致富,还买起了宝马等名车,怎料今年5月,借贷人突然“失踪”,高利贷市场瞬间崩盘。村民为了追债,与中间人发生冲突,导致一人死亡。

  据新华网报道,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就呼吁当局加大规范民间借贷以及打击高利贷的力度。他指出,民间放贷不受法律保护,放贷人往往只能通过威胁、恐吓等方式解决纠纷,酿成不少家庭悲剧,也成了巨大的社会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