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第三医院:治理中国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1:32:34
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
  作为政治思想,到帝国时代晚期时,儒学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极为保守的统治思想。它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秩序,所着眼的不是未来,而是过去的神话式的国家,并视之为理想社会(因此,它把任何“新”的和“进步”的事物视为没有价值的)。长期经验是价值的标准,古人的智慧是知识的最高形式。孔子鼓吹“君子畏圣人之言”。  第二,儒学崇尚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尊卑次序。  第三,儒学的核心是人们应当理解每一种关系所要求的正确“礼仪”,并遵而行之,因为这提供了一个和谐社会的关键。的确,虽然儒学信奉者想让每个人都理解其学说的基础,但他们也相当务实地承认,不管是否出自高深的学问,行止合礼都是更重要的。行止有礼,言行有度,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久而久之,会切实培养正确的思维。
  就是中国人强调“体统”(即循规蹈矩)胜于“正统”(即思想成规)。        第三,儒学的核心是人们应当理解每一种关系所要求的正确“礼仪”,并遵而行之,因为这提供了一个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帝国时代的其他类似仪式中,形式对于维系制度的意识形态基础来说,变得与内容同等重要。        中国后来的政治制度,既肯定道德和身教,又随时准备诉诸酷刑。换句话说,中国传统的制度将崇高的儒家理念与严酷的法家手法合而为一。这种意识形态界定的道德主义与冷酷的高压手段的融合,在孵育它的中华帝制灭亡之后还长久地留存下来。       
        皇帝: 领导者的个人关系与政府正式机构间潜在的紧张,时至今日仍是中国管理体制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这种制度(皇帝)无法解决其个人道德被认为会稳定整个制度的强势领导者,与寻求提升本身的权利与特权并确保稳定和繁荣的强势行政官僚机构之间的矛盾。        如何平衡核心政治领袖的权威与有效机制的需要两者间的关系,继续困扰着今天的中国。
        官僚:科举制度的遗产是一种观念,即认为向官员灌输意识形态既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必要的。
         社会关系:传统社会最经久的遗产,是儒家价值体系所创造的社会责任模式。一个人的安身立命,在相当程度上要基于个人关系网的支持。特定的关系在今天的中国同过去一样,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忠诚和相互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的根本特质,始终是中国公民意识发展的主要障碍,因为,中国人更多地视自己为特定关系网中的一员,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共同成员。
         西方的挑战:对于日益增长的要求向西方贸易和产品开放市场的压力,中国做出了零散的回应。通常的情况是,中国官员察觉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于是做出自认为尚能应付的最低限度的回应,而后便遭遇到两种困难:一是他们的措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出现了新的问题;二是这些措施不足以应对最初的挑战。整个问题滚雪球似地从外围发展到核心,最终撼动了王朝及王朝体制自身。Teng and Fairbank(1963)详述了这种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