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小说素材大全:粗制滥造的高考模拟试题贻害数万考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54:55
 【核心阅读】更加令人厌恶的是,明明是考生一读就懂的小说,在这些设计的试题之中,竟然无法回答问题,即使答了也得不到分数,作弄人的试题,让人顿生对阅读的厌恶,很久以前就有巴金先生等著名作家,回答选入课本的自己的作品,根本无从下手的现象,那可是主编教材的专家级别的研究员设计的;现在倒好,又来了一大批自称所谓大师们的设计,专门糊弄学生,超级粗劣的试题,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消失殆尽。

高考备考忧思录之二十七

粗制滥造的高考模拟试题贻害数万考生

 

又是一年高考将至,又是一年备考繁忙,笔者也接受多家报纸、杂志的约稿,为2008年的高考语文备考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于是,笔者收集了20052008年广东全省各市各地区的若干高考模拟试题,更多的还是多所名校大联考的高考模拟试卷,也已经或正在作为自己的学生进行高考备战的训练试卷。可是,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笔者不仅惊讶甚至是深恶痛绝,即使是这些名校都在糊弄备考的学生!

一、试题和答案的粗制滥造让人目瞪口呆

请看2007年广州培英中学高三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21题。(20分)

秋天·秋天

张晓风

    (1)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里,那簌簌的落叶,像载着梦的船,航行在一粒粒幽幽的祝福里。

    (2)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秋天的暮色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凄清。我喜欢这种凄清的美,莫名所以地喜欢。

(3)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4)后来,到了柳州,一城都是山,都是树。走在街上,两旁总夹着橘柚的芬芳。学校前面就是一座山,我总觉得那就是地理课本上的十万大山,构成了柳州高大雄伟的美丽。

(5)秋天的时候,山容澄清而微黄,蓝天显得更高了。

    (6)“媛媛,”我怀着十分的敬畏问我的同伴。“你说教我们美术的龚老师能不能画下这个山?”

    (7)“能,他能。”

    (8)“当然能,当然,”她热切在喊着,“可惜他最近打篮球把手摔坏了,要不然,全柳州、全世界他都能画呢。”

    (9)沉默了好一会。

    (10)“是真的吗?”

    (11)“真的,当然真的。”

    (12)我望着她,然后又望着那座山,那神圣深沉的美丽秋山。

    (13)“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说,“他不能画,一定不能。”

    (14)那天的辩论会后来怎样结束,我已不记得了。而那个叫媛媛的女孩和我已经阔别了十几年。如果我能重见到,我仍会那样坚持的。

    (15)没有人能画那样的山,没有人能。

    (16)媛媛,你呢?你现在承认了吗?前年我碰到一个叫媛媛的女孩子,就急急地问她,她却笑着说已经记不得住过柳州没有了。那么,她不会是你了。没有人能忘记柳州的,没有人能忘记那暮色中微带金色的山峦,那夺人心魄的苍郁。

  (17)又有谁能替你回答呢?佛说:“心里有了,手里就有。”心手真的能如一吗?

    (18)而日子被西风吹尽,那一串金属性、有着欢乐叮当声的日子。终于,人长大了,会念《秋声赋》了,也会骑在自行车上,想象着陆放翁“饱将两耳听秋风”的情怀了。

    (19)秋季旅行,相片册里照例有发光的记忆。还记得那次台北倦游回来,坐在游览车上。

    (20)“你最喜欢哪一季呢?”我问芷。

    (21)“秋天。”她简单地回答,眼睛里凝聚了所有美丽的秋光。

    (22)我忽然欢欣起来。

    (23)“我也是,啊,我们都是。”

    (24)她说了许多秋天的故事给我听,那些山野和乡村里的故事。她又向我形容那个她常在它旁边睡觉的小池塘,以及林间说不完的果实。

    (25)“有时候,我向高山上走去,一个人,慢慢地翻越过许多山岭。”你说,“忽然,我停住了,发现四壁都是山!都是雄伟的、插天的青色!我吃惊地站着,啊,怎么会那样美!”

    (26)我望着你,芷,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分别这样多年了,我们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那些高高的山!不属于地平线上的梦。

     (注:张晓风,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在南京度过童年,1949年抵台北,台湾著名散文家。本文有删改。)

15、在作者眼中,南京的秋色美和柳州的秋色美各具有哪些特点?(6分)

答:①南京的秋色美具有                                 

                                            

  ②柳州的秋色美具有                                                              

16、第(13)自然段中写道“‘不,不可能。’我忽然肯定地说,‘他不能画,一定不能。’”作者为什么认为龚老师不能画出那样的山?(4分)

答:                                              

                                                

                

17、仔细阅读第(1)自然段,请你谈谈本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中的“梦”包含了哪些内容?(6分)

答: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南京和柳州秋天美丽的景色,寄寓了作者对故土真挚的情感。

B.作者爱秋天,只是她爱得非常孤独,但她毫不介意,并不需要他人的理解,独自享受着这种审美情怀。

C.辛稼轩词的意境与古老南京城的秋色非常协调,读稼轩词使作者有了如遇故人般的感动。

D.媛媛永远不会懂得作者对秋天山色的理解和对秋天山色的那种独特感受。

E.作者在文末写道“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是因为一方面她遇见了芷,另方面“我们都无恙,我们的梦也都无恙”。

试题所给的参考答案如下:

15、①南京的秋色美具有神秘、凄清、沉郁悲凉的特点。(3个点,每个要点1分,共3分)②柳州的秋色美具有高大雄伟、神圣深沉、苍郁的特点。(3个点,每个要点1分,共3分)

16、因为真正的美是难以描摹的。(或“因为心手难以如一,所以画不出来。”意合即可。4分)

17、包含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深深的回想和眷念,以及对故乡美好的祝福。(共2个得分点:“回想眷念”和“祝福”,1点2分,意合即可。)

18、B和D(B.“不需要他人的理解”属无中生有。D.文中并没有说媛媛永远不会懂,缺乏这方面的信息。B和D各2分,共4分)

【分析】这是一篇现代文的阅读试题,分值是20分,答案的总数是60字,用60字能够得到现代文阅读的20分,实在是离奇得荒唐!

从设题的角度来看,第一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只要找到对应的词语就可以了,难度系数很小,考生应该能够得分,可是第二题和第三题都考查了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在考点上第一是重复,第二是与第一题有关联,这样的考查,根本就未能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点进行分解,第四题是对内容进行鉴赏,算是合乎考点要求的。

按理说,现代文阅读的设计试题的难度要小很多,只要能够对高考考点进行必要的覆盖,就能够达到要求了,但是这个命题实在是欠缺考量的,尤其是出现在百年名校的高三试卷之中,更加令人惊讶。

命题的难度主要体现在设计现代文试题的答案上。在规范的高考真题试卷之中,分值和答案一般都有对等的习惯,你不能只用一个词语和一个句子就能够得到5分甚至更高的分数,需要有分析,有条理。但是看看这道试题的答案,不仅令人目瞪口呆,总答案只有60字,却要得到16分,把这种荒唐渲染到了极致。按照一般的标准,四分题的答题字数要在20字左右,5分题的答题字数在30字左右,6分到8分的题目字数,有可能要在4050字左右,当然如果是从文章的内容提取词语则另当别论。

再次,是答案的胡说八道,答非所问,例如上文第16题,答案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从原文来看,“我”所以说龚老师不能画出来,是基于两个方面来说的,一是这句话是儿童时期说的,而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加进了成人的意识,但不管是儿童时期还是成人时期,根据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含义应该是:“我”所以认为的南京的秋色,是带了“我”自己的主观感情的,是“我”心目中的南京秋色,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的;那个龚老师如果画南京的秋色,一定是带着他本人的对南京秋色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怎么能够画出“我”所理解的南京秋色呢,所以“我”说龚老师不能。可是答案却用莫名其妙的“因为真正的美是难以描摹的”来作为答案,我相信,95%的考生绝对答不出来。这种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么?简直是捉弄考生!

再看第17题,答案粗糙得更是让人吃惊,既不能化用答出语句的含义,也不能考查学生的深入思考的能力,仅仅是对语句进行简单的转换,这能够培养什么样的阅读能力?

这个试题,设计的题目应当与全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对这篇叙事散文,不在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上设计,是设计的败笔。设计的题目更要结合全文进行答题,设题的原则应该是从整体到局部,既有整体鉴赏也有细节欣赏,而本题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原则,怎么会成为重点中学的高三模拟考试题?真是令人费解,贻害考生才是最重要的。

二、鉴赏评价的单调让阅读能力几乎丧失

2007年广州执信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的一篇小说阅读试题------

想起母亲        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 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满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后来老板看重他勤劳朴实,把他培养成一个土木工程师。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

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接工程要跑,工程验收要跑,讨工程款还是要跑。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林雄赶忙跑过去:“司长,有什么指示尽管吩咐。”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一愣,刚才光顾高兴,水塘边多出个人来他也没注意。林雄忙跑了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你个混账王八蛋!”

塘边的人都愣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

胡局长说:“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4.文章结尾,林雄和胡局长都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但两人的心态不完全一样,请依据文章内容概述二人的心态。(4分)

林雄心态:

胡局长心态:

5.作者写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有何用意?(5)

6.你认为作者塑造的“林雄”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6分)

【分析】这篇小说的这个设计题目,被众多的高三模拟试卷用来进行考试,实在是几乎荒唐,三个试题都是鉴赏人物,单调得近乎空白。小说阅读试题,应该根据小说的特点进行,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是可以而且是必须设计试题的,那么还有鉴赏呢?还有写作技巧呢?还有构思呢?内容和形式呢?

阅读试题的设计,最终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评价甚至是写作的能力,我们都可以设想,这种粗制滥造的阅读试题,公然进入学生素质出众的重点中学的考查之中,我们到底在培养还是戕害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不把学生的文学细胞一点点抹杀才是怪事!

 

像这样类似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比比皆是,几乎所有的高考学生都在受着这些垃圾试题的戕害,在这些无中生有的试题答案里苦苦挣扎,尤其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设计的所谓答案,在这些未来的精英学子身上,全部的学生就没有人能够让自己的答案合乎甚至是接近参考答案的,即使是学生理解是完全正确的,也在这些标准答案面前“俯首称臣”,更使得学生对于阅读试题望而生畏,据统计,在全省接近50万的考生之中,就有将近10万的考生,在现代文阅读试卷中是一片空白,根本不去作答,而那些已经作答的,也就那么可怜的34分,耽误时间,两费阅读精力。

再者,还有更加令人厌恶的是,明明是考生一读就懂的小说,在这些设计的试题之中,竟然无法回答问题,即使答了也得不到分数,作弄人的试题,让人顿生对阅读的厌恶,很久以前就有巴金先生等著名作家,回答选入课本的自己的作品,根本无从下手的现象,那可是主编教材的专家级别的研究员设计的;现在倒好,又来了一大批自称所谓大师们的设计,专门糊弄学生,超级粗劣的试题,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消失殆尽。

不要再说人们不喜欢阅读书籍了,在多年的备受高考煎熬的一代代学子们走出高考的阴霾后,哪里还能有半点的阅读兴趣?

更为忧心的是,我们的所谓重点中学的老师们,你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们怎么能够拿这样的考题来考查学生?

我为我们这么多的学生考生感到近乎凄惨的悲凉,从头发梢凉到脚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