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胡适归来”:胡适研究解冻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24:39

“胡适归来”:胡适研究解冻始末

2011年07月08日09:43中国新闻周刊 

[导读]有人将一套《胡适文存》辗转送到总书记胡耀邦案头,胡耀邦看后做了一个内部批示,要文化工作者研究两个人,一是孙中山——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一是胡适——胡适是一心一意要使中国现代化的。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资料图:胡适

“对于历史上那些非共产党的甚至反共产党的学者、思想家、艺术家等人物……不应该仅仅根据他们对共产党的态度来评价他们,而应该主要以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究竟做出什么成绩来作为评判的根据。”

北京东厂胡同1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这里也是胡适离开北平前最后的住所。

一进大门,一处旧平房突兀地在逼仄的院子中央横着,被三面的高楼所包围。这是大院内仅存的少量老房子了,陆陆续续新盖的高楼使得院子越来越拥挤。

偶尔有慕名而来寻访胡适故居的有心人,似乎已无法在这里感受到胡适生活过的痕迹了。

但是,就在这个院子里,却藏着一个关于胡适的宝库。

这就是保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室里的2000多个卷宗,里面是胡适1948年12月仓促飞离北平时,未及带走的几乎全部手稿、书信、日记、照片等。这是中国大陆有关胡适的最丰富的收藏。

在近代史所办公大楼609房间的近代思想史研究室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委员、胡适研究会会长耿云志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今年72岁的耿云志满头华发,却非常干练。

当年,耿云志正是利用了这丰富收藏的近水楼台之便,1979年最早在中国大陆发表了重评胡适的重要学术论文,1985年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系统研究胡适、引起海内外学界强烈反响的《胡适研究论稿》——他亲历了那个胡适解冻的年代。

“胡适这篇文章可以写了”

1978年夏末秋初,中共中央决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面,于次年举办一个大规模的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全国性学术讨论会。时任社科院近代史所副所长的李新,建议耿云志写一篇关于胡适的文章提交大会。

接了任务之后,耿云志觉得很为难,因为他觉得这篇文章很不好写。他担心,要是写出一个真实的胡适,恐怕大陆没有人能接受。

其时,耿云志研究胡适已经有好几年了。为完成周恩来在1971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编写《中华民国史》的任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所长李新领衔,1972年10月成立了中华民国史研究组(相当于现在的研究室)。耿云志加入了这个研究组,分在人物组。

因为耿云志是学哲学的,文史哲都有些基础,李新让他着重抓一下中华民国思想文化方面的人物,而在这方面,胡适显然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所里恰好存有大量的胡适档案。

胡适1946年7月从美国回国担任北大校长,就住在东厂胡同1号院。当年,这个院子是个三进四合院,胡适就住在一进院里,其中,南排房子是胡适的书库,里面放了一排排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刊。

1948年12月15日,解放军已经占领了北平城的外围。当天,胡适正是从东厂胡同的宅子赶往中南海勤政殿的傅作义司令部,在傅作义的部队夺回南苑机场之后,搭乘蒋介石从南京派来的专机永远地离开了北平。

匆忙中,他的藏书、手稿、部分日记以及与友人和弟子的大量通信等珍贵资料,全部遗留在了东厂胡同的家中。

由于有这样的便利,耿云志在各种会议和政治学习之外,陆陆续续开始接触资料。

上世纪50年代,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进行了一场针对胡适的大批判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有百余位高级知识分子写了批判文章,1955年3月到1956年4月,三联书店奉命调集多名编辑出版了《胡适思想批判》,洋洋三百万言,共成八册。胡适被定性为“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代表人物”“买办资产阶级第一号的代言人”,被批臭批倒,成了一只“死老虎”,逐渐被人们遗忘。

如何重新看待胡适?耿云志认为,首先必须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对胡适的真面目有全面而准确的了解。他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把近代史所收藏的关于胡适的2000多个卷宗系统地看了一遍。

1978年12月的一天,从北大查完资料回城里的路上,耿云志从广播里听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

公报指出,全党的工作应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并且指出:“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变。”

耿云志眼前为之一亮:一个新的时期就要开启了!他觉得胡适这篇文章可以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