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方特梦幻王国日场:《隆中对》课堂实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01:00
                                                      《隆中对》课堂实录一、欲识他年分鼎处──趣事为引子,导入师:今天先给大家说件新鲜事:2000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内5次进京奔走,甚至市长都亲自出马了有关领导看到了他们以教研报告形式提交的汇报材料感到很惊奇,笑着对他们说:“地方上来找我们都是为了要项目,搞创收,你们为了一篇课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来,我们真是第一次碰到”2003年春,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大家现在使用的这册教材中可河南省南阳市又发起举行了“万人签名活动”,他们认为这一课的一个注释出现了错误,并要求“尊重史实,捍卫历史”,纠正这个注释究竟是哪一篇课文让这两个地方“大动干戈”呢?(生满腹疑惑,议论纷纷)师:呵呵,新鲜事的谜底有点难猜吧请大家把课文打开第23课这篇课文下面有一个注解“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就是这一句话引发了南阳人的万人签名活动,因为他们坚持认为隆中应该在他们的家乡;而那篇让市长奔走的课文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隆中对》师:“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轻松短小四句诗,却颂赞了《隆中对》里惊天动地的一桩事啊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生:刘备三顾茅庐的请诸葛亮出山的事师:你从这诗中哪里看出来的呢?生:“豫州”指的就是刘备,“卧龙”谁不知道啊,诸葛亮呗师: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事情和收获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啊这首诗可不只是写到“茅庐三顾心相知”的佳话,写的还有“先生分鼎画图中”啊!生:这几句诗是在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师:不错,正是写诸葛亮为刘备筹划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对》也就是在写这次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让我们随着陈寿的《三国志》去回访那一次令后人赞叹不已的会面吧二、文从句顺辨读疑──合作为旋律,疏通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一会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长句如“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师:本文长句不多,朗读起来比较顺畅那我们就重点来扫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碍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的含义,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词句,就标记下来,我们共同讨论(师范读)生:文章第一段介绍了这个诸葛亮的基本情况,第二段是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事,第三、四段写三顾茅庐见面后的一番对话,第五、六段写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感受师:这位同学们已经把文章的大意逐层予以了准确的概括文章中还有哪些词句你不太理解,请提出来向大家请教(学生就“时人莫之许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语句的理解提出质疑在同学中进行讨论和解答)师:扫除了阅读的障碍,让我们回到阅读的主阵地上来,欣赏这为后人景仰的会面三、先生分鼎画图中──对话为重点,品读师: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一番对话这番对话是否确实让刘备有如获至宝之感呢?如果让你通过阅读来判断这一点,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生:我会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生:我会分析诸葛亮的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生:还可以观察刘备在隆中会面前后对诸葛亮有怎样的变化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很有道理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方面自己选择一个阅读任务和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合成小组,认真阅读课文,共同发现,一会儿,结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资料把你们的收获谈出来让大家鉴别和分享(生分组,自由阅读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重点参与从“诸葛亮的筹划是否有道理”的角度来思考的同学)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才筹划究竟有没有道理这个角度来阅读的我们共同阅读了文章第四段,感到诸葛亮的分析是面对现实、讲求实际的师:为什么说是“面对现实”的呢?生:诸葛亮分析了刘备面临的现状只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占领荆州和益州因为,背面的曹操十分强大,“已拥百万之众”,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舆论优势;而东边的孙权,“国险而民附”,也是很难战胜而荆州的占领者“不能守”,益州的刘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适合刘备去发展师: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分析是“讲求实际”的呢?生:诸葛亮指给刘备的出路是一个退可守,进可攻的地方益州拥有有利的地形条件──“岩阻”,可很好地“内修政理”,而荆州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国”,“天下有变”则可以“向宛、洛”,益州之军也可以“出于秦川”这样的政权所在地可谓攻守兼备生:我们是从“诸葛亮是否解答了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的角度来看的刘备在寻找诸葛亮时已经是一败再败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县藏身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块稳定之所,而自己有无计可施,就向诸葛亮求教刘备的话指出了他的出路生:我们感到刘备在与诸葛亮会面前后的态度变化明显先前,刘备对诸葛亮还有轻视之心,在别人推荐时,根本请没有打算去请,只是说了句:“君与具来”;在徐庶的劝告下才发生了变化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情感“犹鱼之有水”,显得十分欣喜和满足师:大家的发言都说明诸葛亮隆中一席话确实有充分的价值除了象刚才同学们谈到的那样解决了刘备安身之所外,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呢?我们在听听这段谋略,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和课文,辨别出这番话中还有哪一条治国良策?(师朗读)生:诸葛亮还向刘备提出了“与孙权联合”的思路──“可一为援而不可图也”师:这条谋略有什么价值呢?结合课文的分析谈以谈生: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靠单个力量是难以应付的师:“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这也正是诸葛亮谋划的“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关键所在 《隆中对》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 、了解 “ 隆中对策 ” 的核心,明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及根据,并学习文章选材精当,详略分明的写作手法 2 、学习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的写法,领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 【教学设想】1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枯燥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 2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准备】本案例记录的是第二、三课时的授课内容 在正式授课前一星期,可布置学生课余阅读《三国演义》中一些描写诸葛亮的精彩片段,对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利用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培养其较好的文言语感,并借助课下注释或一些古译今之类的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黄昏下的古城背景前,大江滚滚东去,一渔夫撑一扁舟划过同时,在悠扬的古筝乐曲的烘托下,《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缓缓出现)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老师带头,学生齐声诵读) 师:一位退隐江湖的高人,或闲情垂钓,惯看秋月春风;或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开怀畅饮,笑谈古今往事许多的人事已随滚滚江水飘然而逝,而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却如同璀璨的明星长留于人们的心中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隆中对》中的诸葛亮今天,我们也来笑谈一把《隆中对》(点击画面,出现课题) (画面切换到刘关张 “ 三顾茅庐 ” 的图片,图片的前景制作成雪花漫天飞舞的动画效果) 生:(倍感新鲜、交头接耳)呀!下雪了! 师:《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 “ 三顾茅庐 ” 大多数同学都听过、看过,谁来简单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一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故事大致讲述了一番) 师:由于刘备的诚心拜访, “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 的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特点,对发展前景作出了天才的预见,这就是有名的 “ 隆中对策 ” ,后人也称它为 “ 隆中对 ” (点击画面,出现相关文字简介) (再次点击鼠标,出现三国时期的战略形势示意图 , 展示出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的势力范围) 师:我想请同学们来指出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大致在什么位置?谁来指指? (几个学生上来指点,但不是很准确) 师:(指着地图上的 “ 夏口 ” )汉朝末年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叫 “ 夏口 ” ,属于荆州管辖,刘表 是荆州牧,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我们孝感就在夏口的西北面 生:噢,原来《隆中对》里讲的很多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这啊!( “ 找位置 ” 的环节一下子从时间和空间上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学生啧啧连声,气氛渐渐活跃) 二、进入角色,积极探究 (先布置学生齐读文章核心部分 “ 隆中对策 ” ,即文章第 4 自然段,教师纠正字音错误、停顿不当的毛病) 师:读完了课文,接着我想请四位同学来扮演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曹操、孙权、刘表、刘璋,我们来进行一个表演,谁来试试? (几个大胆的学生跃跃欲试,高高地举起了手指定了四位同学后,再开始布置任务) 师:假设你们就是曹操、孙权、刘表、刘璋,请你们分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说出来,记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最好能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和神态来表现大家先快速看课文,旁边的同学可以为这四位同学出谋划策作战最有利的条件是 “ 人和 ” ,这四位同学可要好好利用啊! (学生开始通读课文,接着就开始小声交谈,渐渐声音大起来,甚至有人在指手画脚几分钟后,大家示意已经准备好了) 师:好!下面我们先请 “ 曹操 ” 来表演!(底下有学生笑) 生:我曹操拥兵百万,皇帝小儿还在我手里,我利用皇帝可以号令各诸侯,没多久,我就要一统天下! 师:注意神态!再来一遍!好不好? ( “ 曹操 ” 想了想,然后故作昂首挺胸状,拍拍胸脯,又表演了一番) 师: “ 曹操 ” 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把曹操的不可一世、骄横的样子表现出来了 师:很好!下面请 “ 孙权 ” 来表演! 生:(语速较缓慢)我孙权在势力上虽然比不过曹操,但我们据有长江天险,从我父兄到我已经历三朝,而且我们地势险要,百姓归顺敌人要想攻打我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师: “ 刘表 ” 呢? 生:唉,想我刘表身为荆州牧,却无法守住自己的地盘!惭愧呀惭愧! (另外一男生举手,老师示意他起来发言) 生:老师,我想把 “ 刘表 ” 的表演发挥一下! 师:请! 生:(装出一副黯然伤神的模样,捶胸摇头道)想我刘表不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菜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吗?唉! “ 谁知盘中餐,便宜刘备家 ” !(师生鼓掌,笑声四起) 师: “ 刘璋 ” 来表演一下! 生:我刘璋真是一个昏君呀!我不仅生性懦弱,而且不知体恤百姓,我手下的人才都去投奔明主了!看来我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摇头叹息) (对于几位同学的表演,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从大家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出几位同学的表演都很到位可以看出,曹操、孙权势力强大,诸葛亮认为不可争,不可图,而二刘昏庸懦弱,所以占领荆州、益州就有极大的可能性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刘表、刘璋就没有优势吗? (短暂的阅读之后,有几个同学举手) 生:刘表的优势是身据交通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书上说 “ 荆州北据汉、沔 …… 此用武之国 ” ;而刘璋的地盘是 “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师:不错!荆州身据要塞,兵家必争;益州物产丰饶,地势险固那么,大家知道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刘备拿下荆州、益州呢? 生:这样地势险要的交通要塞,物产富饶的宝地,谁不想占有呢? 师:对,这样的要塞、宝地就有占领的必要我们再次明确一下曹、孙、二刘的势力情况(分别点击地图上 “ 曹操 ” 、 “ 孙权 ” 、 “ 荆州 ” 、 “ 益州 ” 等字样,依次出现对四人势力的概括) 师:对于这四个竞争对手,诸葛亮替刘备制定了什么样的斗争策略呢? 生:要刘备不与曹操、孙权争锋,并且与孙权结为友好,先拿下荆州、益州 师:这是最终目标吗? 生:最终要打败曹操、孙权 师:然后呢?书上有没有说? 生:(学生看书,有人说)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师:不错,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最终目标对那些少数民族部落又该怎么办呢? 生: “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 师:谁能完整地用书上的话来回答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斗争策略? 生:(讨论后明确) “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 “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点击画面,出现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次点击画面,出现两个红色箭头,从荆、益两州向许昌运动,接着,红星闪动,出现 “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 的字样)(形象直观的运动线路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作战策略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师: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除了表现在他制定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上,还体现在他深知治国不光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要体恤百姓、任用贤能大家能不能在书中找到这样的内容?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在书中找找有关的句子 (大家齐心协力找到了答案: “ 贤能为之用 ” 、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 “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 师:诸葛亮的这一思想如果用孟子的一句名言来说,应该是哪句? 生: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师:对,就是孟子强调的“人和”刚才四位同学表演成功、同桌之间能很快找到答案,都是大家注重了 “ 人和 ” 作用的结果 第三课时三、龙争凤斗,互动生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从上节课的讨论来看,诸葛亮是不是有惧强凌弱之嫌? 生:有一点 师:能这么看吗?作者对诸葛亮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 生:肯定 师:没错!那么,作者笔下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我们进入 “ 谈古论英雄 ” 的环节(点击鼠标,出现 “ 谈古论英雄 ” 的画面明确要求:将男女生命名为 “ 龙队 ” 、 “ 凤队 ” ,每队每次可起来一名同学谈一条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分析,答得有道理者,可分别点击 “ 龙队 ” 、 “ 凤队 ” 字样,电脑将分别在两队下方出现红旗,比比哪队红旗多,也就意味哪队对诸葛亮的分析更准确、更透彻) ( 学生讨论后,纷纷回答 ) 生: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对曹操、孙权和二刘的情况是了如指掌,他知道避实击虚,先拿下二刘,使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后,再考虑对付曹、孙二人 生:我觉得诸葛亮不是一个惧强凌弱的人,如果他是个 “ 惧强 ” 之人,他怎么会有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计划?他这是有头脑的表现文章里不是说 “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吗?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攻打曹操的 师:除了 “ 隆中对策 ” 这一部分,大家还可以看看其它段落 (短暂的阅读之后,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分析的是第一自然段首先,我认为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非常自信,试想一下,若没有真本事,他敢这么比吗?其次,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都认为是这样,可见不是瞎吹 生:我有点不明白, “ 时人莫之许也 ” ,就是说当时世人都不赞同这种说法我也看过《三国演义》,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天才,那文章为什么还要写 “ 时人莫之许也 ” ?这不和崔州平、徐庶二人的说法自相矛盾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诸葛亮是不是有些自命清高,有些狂妄呢?大家同意哪种看法? (学生开始争辩、讨论) 生:时人,我想是当时社会上的普通人,普通人怎么能发现高人的真正面目,我想诸葛亮是个深藏不露的人,他不夸夸其谈,四处张扬,一般人自然不知 生:对!这说明他是一个沉稳的人、谦虚的人,要不徐庶怎么说诸葛亮是一条 “ 卧龙 ” 呢? 生:老师,我认为诸葛亮还是个美男子(众人笑) “ 身长八尺 ” 说明诸葛亮一定是个高大魁梧的人 生:文章结尾处刘备说 “ 孤之得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这也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师: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有几个问题我要问问大家:文章为什么要写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田野?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 生:诸葛亮隐居田野,我想可能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前面大家不是讨论了吗?诸葛亮是一个不张扬的人,他深藏不露,我想他的官瘾也不大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我认为是在考验刘备是否诚心诚意至于他为什么好为《梁父吟》,我没想出来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想出来的?(学生摇头) 师:既然这样,我来补充一下《梁父吟》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争、乱的歌曲,诸葛亮借古抒怀,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生:这么说,诸葛亮可以说是个忧国忧民的人 师:不错他厌恶军阀混战,所以隐居田野,所以甘做一 “ 卧龙 ” 后来,他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才决定出山辅佐刘皇叔 生:这让我想到,许多人绞尽脑汁想升官发财,而诸葛亮却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身上有一种 “ 傲气 ” 、有一种 “ 傲骨 ” 师:你的思维极具发散性没错,正如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所说: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他不想升官发财诸葛亮对名利、对地位的淡泊,从 “ 白帝城托孤 ” 一节也能有所了解当时,刘备临终将刘禅托付与诸葛亮,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并且说,若刘禅扶不起,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可诸葛亮一直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绝无贰心可见诸葛亮对名利的淡泊程度 师:现在,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作者在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方法?(点击鼠标,出现描写方法的提示: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人物时,可对其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 (根据提示,这个问题很快迎刃而解,一学生代表起来发言) 生: “ 隆中对策 ” 部分应该是对诸葛亮进行正面描写,重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开头和结尾处应该是侧面描写,以崔州平、徐庶的评价、推荐,和刘备对诸葛亮的认可,来从侧面烘托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显示竞赛结果, “ 龙队 ” 获胜大家鼓掌祝贺) 四、古今对话,拓展思维 (点击鼠标,出现下面文字: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师:假设我就是诸葛亮,你们会对我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诸葛亮先生,你真了不起,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 生:那还用说,好好学习呗!(众人笑) 生:诸葛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您的英明远见曾使得刘备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要是您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师:你的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古人注重忠孝,一臣不侍二主;更何况刘皇叔对我有知遇之恩呢? 生: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 师:多谢你的关心!可是,为报先帝知遇之恩,我愿肝脑涂地当然,若我能再活一次,我一定会注意养生之道也希望你们能珍爱生命! (教师小结,结束本节课的授课任务)  【教学反思】一般来说,文言文学起来会让学生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要想上好这一课,老师必须在课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设计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 总结这节课之所以上得比较生动有趣,是因为我准确地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 “ 激趣导入 ” 部分中的 “ 渔樵 ” 、 “ 扁舟 ” 、 “ 雪花 ” 、 “ 三国地图 ” 、 “ 古筝曲 ” 、 “ 找位置 ” 等景物和环节,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 “ 天下三分 ” 的策略在 “ 进入角色 ” 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 “ 团队精神 ” 的重要,这和诸葛亮 “ 隆中对策 ” 中所提倡的 “ 用贤 ” 有很多相似之处 “ 龙争凤斗夺红旗 ” 的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 “ 主角 ” 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最后 “ 古今对话 ” 的环节,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使他们了解了古人与今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理解 课堂要精彩,工夫在课外这是我这堂课最深的体会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1006/100440.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