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到斯里兰卡机票:苟姓不堪尴尬 引发改姓风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06:23
   

 

 

【侨报特约记者王永记、何晓聪报道】姓氏是世界华人独有的文化现象,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名人都会让整个家族引以自豪。受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姓氏在数千年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王、谢、陈等大姓望族,也出现了一大批诸如苟、操、丑、把、拜等生冷的姓。近年来,一些地方冷姓不堪忍受尴尬,纷纷申请改姓。改姓风波乍起,引起各方回应,立即形成了赞同与反对两大阵营,一方面是稀冷姓氏在生活中的麻烦、尴尬和痛苦,一方面是对家族的背判与道德的谴责,双方唇枪舌剑,激烈交锋。

与“狗”同音遭戏谑 不堪尴尬欲改姓

在百家姓中,苟姓虽为冷门姓氏,但家族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只因与“狗”同音,时常遇到善意的羞辱与尴尬。河南一苟姓居民称,几乎每天都要遭遇尴尬和屈辱,熟人在介绍自己时常说,“这是老苟”,搞得别人以为是在开玩笑,弄得自己很是难堪。此外,还有人用电影里那条警犬的名字叫自己“卡尔”,最不堪忍受的是,有人见面干脆什么都不喊,只用狗叫的声音“嗷嗷”来代替招呼。正在读书的女儿,在学校被一些男生恶作剧,叫她“狗狐狸”。苟姓的尴尬远不止这些,有苟姓居民称,孩子长大了给介绍对象,女方一听男方姓苟,先是“扑哧”一笑,接着就是摇头,后来就没戏了。

在汉语习惯用语、成语、歇后语、谚语、俗语中,带“狗”字者,皆为贬义,正因为如此,苟姓人认为,因姓氏遭受歧视,受讥讽,被找乐,给自己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对于“操”姓,字只读阴平,意为品行,但谐音去声为国骂——“肏”,则令人不无尴尬,“丑”为姓,在地支中排第二,那与牛对应,提及丑就让人想起“丑牛”,“丑陋”之“丑”,繁体为“醜”,简化后“丑”“醜”同形同音,遂成玩笑口实。 2008年,河南登封苟姓居民联合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改姓“敬”。此举一出便引起各方面关注,在全国抛起一场改姓潮。河南省登封市唐庄乡苟姓居民集体恢复“敬”姓,消息一出,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镇石门沟村,有着500余口人苟姓宗族,也欲改敬姓。

当地有媒体称,该村苟姓家族不但宠大,且有详尽的祖谱记载。村内有一座“敬宗堂”祠堂,是苟姓宗族世代聚集纪念祖宗的活动场所。《商州市志》与《敬宗堂》家谱记载,敬百善的先祖于明代中叶,由山西一个叫雷家垌的地方迁至石门沟村。家庭历史再辉煌,势力再强大,也无法阻止其改姓。除了苟姓外,操、丑、毒等姓氏家族成员也时常被麻烦、尴尬或痛苦困绕。

“苟”姓虽冷僻但身份高贵 三大郡望名人辈出

在中国生冷的怪姓中,“苟”姓是颇具代表的一个,一是其音难听,其二是改姓决心最为强烈,最受民众关注。实际上,苟姓与其他大姓一样,也出身名门,身份高贵。对于苟姓来源,史书记载有六:一是,出自黄帝(姬姓)、舜帝(姚姓)的后人均有苟氏。《国语》曾记载:“本自黄帝之子。汉有苟参。古厚切。”传说黄帝有后人居于河内(今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以北的地区的),因其地多生长苟杞,以之为姓,称为苟氏;二是,出自芈姓,以封邑名为氏。楚国有苟邑,有公族大夫食采于苟邑,其后人以邑名苟为姓,称为苟氏;三是,出自姬姓,为晋国公族荀氏所改。春秋时,晋国有公族大夫荀氏,因避难改姓称为苟氏;四是,出自敬姓,后晋时为避帝讳所简改。

后晋时,敬姓为了避讳后晋高祖石敬瑭,将敬姓一拆为二,成了苟姓和文姓,所以此支苟姓、文姓和敬姓是一个祖先;五是,出自勾姓,为避帝讳所改。据《路史》载,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之讳,勾氏改为句氏,有的加草头为苟姓,遂又形成了另一支苟氏;六是,出自北魏时他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若干氏,后改为苟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若干氏,入中原后,从汉俗改为苟氏。有姓学专家考证,现存的“芶(句、勾)[芶、句、苟、钩]”是同一宗族。勾(Gōu),与“构”同音,宋建炎中为避高宗(赵构)名讳,更读平声。古句、勾字通,故句氏一作勾氏。宋建炎中史馆修撰句(gòu)涛,《宋史》作勾涛。后世分句、勾为二族。敬(Gòu),其先本姓苟(ɡò u)。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苟华南乾隆帝因其姓不雅,敕其姓加攵为“敬”。据《广韵?厚韵》记载:苟姓,出河内(楚汉之际置郡,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一带)、西河(三国曹魏时期置郡,在今山西省汾阳地区)三望。两千多年来,苟姓家族的名人在壮大宗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历史,苟变便是其中之一。苟变是战国时卫国名将。著名思想家孔伋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卫国君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但他在做地方官时,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我不能用他。”孔伋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说:“英明的君主选用人才,就好比木匠选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一根可以合抱的优质木材,有了几尺朽腐之处,高明的木匠不会因此扔掉不用的。当前是战争年代,正是需要很多军事人才的时候,您因为两个鸡蛋就放弃了一员大将,这话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君说:“我谨受先生之指教。”

北宋知名文学家苟日新的出现,让苟姓家族的颇为自豪。苟日新从安岳县迁移新县后,任主簿,有开拓之功,为一时良吏。苟姓家族的这两位名人,被后人尊敬的同时,其典故也被记在世界各地的苟姓宗祠内。在今天各地的苟姓祠堂内,常常会见到“干城之将,良吏之文”,“干城之将不可弃;楯鼻其上得为文”这两幅对联,由此可见苟变、苟日新等名人在苟姓家族的地位。

怪姓皆有历史渊源 改姓引发激烈争峰

与苟姓相同,生僻姓氏尽管稀奇古怪,但都有出处,都有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毒”姓始于唐朝,内地一学者对“毒”姓进行深入的研究:唐代有个宰相窦怀正,虽然权倾朝野,但仍想夺权,推翻李家王朝,结果被发现,叛乱没有成功,皇帝气愤难平,便赐其后代改姓“毒”,以示惩罚。

在百家姓中,“采”是罕见的,其源流有三:一说出自纪姓,据传黄帝之子夷鼓氏封于采,其后代便有人以地名为氏;二说春秋时有戴国,其地在今河南兰考县一带,戴公的后代就有人以采为姓;三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赐二弟吴氏改为采姓,其后代便以采为姓。如果说上面的这几种说法说法牵强,采姓的一去来自明嘉靖皇帝的赐姓,确有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米氏族人米自详在朝为官,因为政绩出色,深得皇帝赞许,嘉靖皇帝一高兴,就给了米自详一种独特的赏赐,赐姓为采。嘉靖皇帝认为给“米”加上一撇,犹如给米自详加了一顶官帽,这样“米”姓就变为采姓,流传至今。

在中国庞大的姓氏家族中,第五氏几乎闻所未闻,但确实存。据传荆轲刺秦王时,随行有五位勇士,荆轲刺秦失败后,五位勇士逃跑,为了躲避秦人的追杀,他们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分别改姓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五念东就是第五氏的后代。另一则关于第五氏的来源,是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曾经把战国时齐国的后裔迁徙到现在的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齐国田姓贵族时,因为田姓人氏众多,所以刘邦便下令把田姓改掉,以数字区别,分为“第一”氏、“第二”氏一直到“第八”。如果,中国国内并不多见的“第五”氏便由此而来。

此外,昃姓、藕姓、把姓、拜姓、法姓,皆有离奇的来源与曲折的典故。尽管如此,但不得不承认,诸如苟、操、丑等怪确实令人尴尬,2008年,河南登封苟姓家族集体改“敬”姓以来,在改与不改的两大阵营之间,进行过激烈争论,双方唇枪舌剑,振振有词。反对者称是离族叛宗,辱没门庭,支持者称其站着说话不腰疼。支持者认为,姓氏的功能,在今天来其区分血统、辨别婚姻的观念正逐渐淡化,多数人只把姓氏视为一种区分彼此的符号,并不过分看重其血缘意义,应予理解和支持。也有民俗专家称,不管姓什么,都没有改的必要。百家姓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来历和故事。姓氏是这一辈人对上一辈人的一种追念,同时,姓氏不分贵贱,因此姓氏是不应该改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既让人光明磊落,同时也是让辈增自豪感。至于“苟”姓等怪姓,是因姓氏谐音给人带来终生甚至世代烦恼痛苦者,应以通达包容。

古往今来改姓者林林总总,不胜枚举。韩信的儿子为避祸逃往南粤,取“韩”字右半边,改姓为“韦”。司马迁下狱后,同族人纷纷改姓避祸,有的在“司”字旁侧加上一竖,改姓“同”,有的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现代名人中改姓的也不乏其人,王明姓陈、博古姓秦、洛甫姓王、彭真姓傅,鲁迅姓周、茅盾姓沈、巴金姓李、老舍姓舒、曹禺姓万。对于苟姓改敬,并非空穴来几,明人陈士元《姓镌》载:“(苟姓)一说五代后晋时敬姓避石敬瑭讳(而改为苟姓)。”因此“苟”改“敬”姓,于史有征,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