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娜玛丽亚.霍克h:解密新中国领袖们的北戴河暑期办公制度(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43:36

解密新中国领袖们的北戴河暑期办公制度(2)

http://book.sina.com.cn  2011年08月30日 10:53  新浪读书新浪文化读书 官方微博  文章摘自《北戴河往事追踪报告》
  作者:徐焰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本书简介:《北戴河往事追踪报告》内容简介:北戴河这个被称为中国“夏都”的地方,同钓鱼台、人民大会堂等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这里曾经产生许多重大的决策和重大事件,引发后人不尽的追思。……[连载内容]

  我大吃一惊,简直目瞪口呆。别说我没听说过这种肯定曹操的话,我坚信那时全国99.9%的人也未曾听说过,就是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也闻所未闻啊!无怪后来郭沫若写了替曹操翻案的文章,在全国引起那么大震动。

  我喃喃地说:“曹操?哪个曹操?”

  “还有哪个曹操,三国的曹操。”

  “他,他不是白脸奸臣吗?”

  “你知道个屁。”毛泽东愤然时喜欢这样骂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我就是从那天起,开始重新认识曹操。我见主席看的是《古诗源》,后来也设法买到一本,保存至今。上面有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名篇。

  那几天,毛泽东总看《古诗源》。有一天,他让卫士找地图来,一边查地图一边说:“曹操是来过这里的。”

  我惊讶:“曹操也来过这里?”

  “当然来过,上过碣石山。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写出《观沧海》。”

  这一年,毛泽东在北戴河停留最久。其他中央首长都走了,他没有走,直到九月天凉,仍每天下海游泳。可惜他登碣石山我没能一道去。他写了著名的词《浪淘沙·北戴河》。他说南唐后主李煜也写过《浪淘沙》。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情绪伤感,他不喜欢。他说他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我喜欢毛泽东的《浪淘沙》。特别是最后两句,将曹操的“秋风萧瑟”顺笔一颠倒,便成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跟在毛泽东身边,迎秋风听海潮,词中的意境和情绪感觉格外强烈,可以说动人心魄。

  徐涛的这段回忆,生动地描绘出当时毛泽东的心情。此时,新中国的建设蒸蒸日上,毛泽东心情非常好。除了游泳外,还触景生情,重新认识曹操,而且所用的标准,是破除了千年来封建文人以刘姓的汉朝为中心的正统观念,用的是“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一生产力标准。这种正确的历史观,确实令当时的人耳目一新。

  毛泽东第一次到北戴河住的是“章家楼”。此楼因是天津巨商章瑞庭所建而得名,张学良当年也住过这幢楼。这年夏天毛泽东第二次到北戴河,开始也住这里,后来才搬到刚落成的中直疗养院1号楼。

  陪毛泽东到北戴河的秘书田家英,带上了刚刚4岁的长女曾立,他们住的是“章家楼”后楼,该楼是章氏晚辈儿女建造的。

  据当年的同伴回忆,这位从未出过北京的曾立第一次看到金色的沙滩,碧绿与蔚蓝相衔的海天,异常兴奋。她在这里很快就结识了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成天泡在松软的沙滩和不时漫过脚面的海水间玩耍。出乎预料的是,这给了她新鲜乐趣的沙滩,成为她和毛泽东第一次见面的地方。

  曾立这一代孩子进入幼儿园接受最初的启蒙,就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而且每天都通过幼儿园教室墙上的画像加深着对毛泽东的印象。久而久之,在曾立心目中的毛泽东,就是墙上的肖像画。她从未想像过,画中的毛泽东会活生生地出现在她的面前。

  有一天,曾立和平时一起玩的伙伴又来到海滩,远远看见一位身材高大、穿着泳装的爷爷。他坐在一张靠背椅上,一面晒太阳,一面理发。这位爷爷光着两只脚丫,把一双大拖鞋甩在了一边。

  出于孩提的天真和顽皮,她和伙伴悄悄地爬到椅子背后,伸出小手把大拖鞋掏到身边,刨了个坑,把拖鞋埋在了里面。接下来,她们心痒难挠地躲到一边,等待着观看这场恶作剧的高潮。

  这位大个子爷爷理完发站起来,发现拖鞋不见了,就围着椅子找起来。当他身子转过来时,曾立蓦地感觉他的面孔是那样的熟悉,就和墙壁上的画像一模一样。虽然她们并没有立即把这个高大的爷爷和画中的毛泽东往一起联系,但心里不免犯起嘀咕。毛泽东看见这两个神色不安的孩子,已经猜出了八九分:“你们两个小鬼是谁呀?我的拖鞋不见了,你们大概知道它们飞到哪里去了吧?”

  曾立和伙伴顾不上回答,连忙跟着找鞋,可由于慌张,竟忘记了埋鞋的位置。理发员有些急了,要呵斥孩子。毛泽东对他摆了摆手,示意不要吓着孩子。他耐心地和孩子们一起寻找。

  这时,田家英有事找毛泽东,来到海边。他见自己的孩子和毛泽东在一起,就告诉孩子,这就是毛主席。“他真的是毛主席?!”曾立后来回忆此事时说:“当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不可思议,画上的伟大领袖,就这样站在我身边?和我说话?”

  田家英得知由于自己孩子的恶作剧,使毛泽东半天找不到鞋子,批评了曾立几句,毛泽东以他的幽默调侃说:“家英啊,你的小鬼是要我多晒一会儿太阳么,你就不要批评了嘛。”

  田家英听后,也同毛泽东一起哈哈大笑。拖鞋终于找到了,毛泽东亲切地抱起曾立,这是她感到最幸福的时刻。

  那时的田家英,深得毛泽东信任和称赞,在同代人中提升很快,除一直任主席秘书,还兼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在毛泽东的身边,他又是管事最多的一人,不仅掌管着毛主席的个人存款、印章和亲友的往来信件,还用10多年的心血为毛泽东建立了一个图书馆,由刚进城时的10个书架发展到上万册书籍。毛泽东写文章和诗词经常引据古籍,一般都要田家英查找和核对。

  解放后毛泽东日理万机,工作时间经常不分日夜晨昏颠倒,田家英也适应着这种工作方式。在难得的闲暇中,他主要精力又用于到荣宝斋等旧店铺购买和搜集字画,往往买回来先送到毛泽东那里,两人共同欣赏切磋。虽然有29岁的年龄差距,在如同父辈的毛泽东眼中,田家英是与他有着最多共同业余爱好的人。

   田家英在毛泽东身边深受清廉作风的熏陶,在50年代初夫妻二人还只有一块手表,有一点钱除育儿外便用于买书。熟悉的人说,他的文风也酷似毛泽东。毛泽东发言从不愿找人起草稿子,在党的“八大”前却破例让田家英代写了2,000多字的开幕词,大会上宣读时竟34次被掌声打断。毛泽东却带着欣赏的口吻说:“这不是我写的,是一个少壮派,叫田家英。”在组织编辑《毛泽东选集》和《毛主席诗词》时,田家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逐字逐句推敲核对并征询毛泽东本人的意见。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其中也凝聚着田家英的一份贡献。

  田家英因在文史方面有深刻的造诣,尽管连中学都未读完,却担任了《红旗》杂志常务编辑、中共党史编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可以说,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