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一萌和七只小熊快手:屡见不鲜的绝对主义及其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40:22

屡见不鲜的绝对主义及其特征

概念:绝对主义是一种哲学上的价值理论,与相对主义对立。认为所谓的真理和价值能客观、绝对的永恒存在。且这种真理仅能由一种方法去描述。政治上的绝对主义则是指对一政治信念的绝对效忠。

特征:把事物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绝对化的思维方式。特点是割裂事物和人的认识的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只承认其绝对性,否认其相对性。不承认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此过程必然转化为他过程,不承认绝对之中存在着相对。绝对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认为某一认识是一成不变的、永恒无误的真理。绝对主义有时也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新黑格尔主义的绝对唯心主义的别称。

起源:起源于17-19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具有绝对权力的君主统治的国家形态。随着中世纪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渗透农村,以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城市开始发达,农民对封建领主的反抗日益强烈。另一方面,依靠行会制手工业和商业的资产阶级也成长起来,加深了同封建领主的矛盾。于是,国内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国王联合资产阶级,建立强大的常备军和官僚机构,以此镇压农民的反抗,抑制封建领主相互间的抗争,改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统治体制,确立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制。在此过程中,通常是王权打破封建割据,促进国民的统一,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和扩大殖发地,通过国外市场和掠夺来积累财富。这个政治形态出现在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它不是被资产阶级革命所推翻,就是在保存专制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两条道路必取其一。在日本,一种看法认为,明治维新建立的天皇制国家是绝对主义。自日本资本主义论战以来,围绕着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绝对主义形成的问题,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

更古老的起源: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种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表现。它把人的认识绝对化,否认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宣扬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以为自己的认识具有绝对可靠性,是绝对真理。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它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或者绝对肯定一切,或者绝对否定一切。

恩格斯批评这种形而上学观点时指出:“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页)

绝对主义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为看问题、办事情好走极端,认为好的,一切都好;坏的,一切都坏。缺乏一分为二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