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证明怎么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及其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34: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及其特征

        肖贵清 刘爱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贯穿党的全部事业和理论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实践中,就是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及其特征,对于我们坚持这一道路,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观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起点和思想源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82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到党的十三大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再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形成比较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1998年12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回答了新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发展了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发展,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2003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作过论述:“我们要坚持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这条道路,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各方面的体制制度和方针政策,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这条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2]这是对这一道路内涵的最初表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基本经验,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涵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经济上,就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二为”、“双百”方针和“三贴近”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体现在社会建设方面,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在以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管理,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正是因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被看作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而为世界所瞩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和平发展、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
  1.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4]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5]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统一。江泽民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6]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道路。
  2.和谐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7]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对自然的索取,进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8],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江泽民指出:“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9]通过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在以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让各利益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享用者。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全体社会成员实实在在地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通过建立矛盾疏导机制,使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通过合法途径,合理表达利益诉求。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协调发展之路,协调区域发展、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特征。
  协调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经过对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深刻思考,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大大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江泽民指出:“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0]党的十七大提出,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通过加强东、中、西部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全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协调城乡发展。改革开放发轫于农村,促进农村发展一直是党的工作重点。从改革开放之初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再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农村政策一直致力于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2004年至200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主题。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农业投入,落实惠农政策,加快农村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农村面貌,逐步走上农村现代化道路。
  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十分重视把对内搞活经济与对外开放相协调,他指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11]“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都是开放,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更加开放。”[12]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有利于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有利于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在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和平发展,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也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特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13]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同样,只有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才能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和壮大自己。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长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的理念,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民主公正,推进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维护共同安全;坚持平等互利,促进共同繁荣;坚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对话。坚持和平发展,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
  坚持和平发展,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在周边地区,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构建和谐地区与和谐亚洲;在国际社会,本着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的外交理念,倡导构建和谐世界。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处理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既承担着广泛的国际义务,也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中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5.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贯穿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突出特征。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以及西方的人本主义不同,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并把人民利益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和综合国力标准一起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人民利益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世纪之交,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人民主体思想,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开辟,也将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必将指引着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4][10]江泽民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63-264,258,340.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上):647.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5][11]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7,408-409.
  [6][9][14]江泽民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85,279,294.
  [7]江泽民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63.
  [8]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9-9.
  [12][13]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82,328.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