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绿大理石:股场上的合成谬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9:52
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经济学中有个“合成谬误”理论。教科书上常常以这样的例子来示范“合成谬误”:A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企,许多商家想趁机扩大产量,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可是,当产量扩大以后,市场供给就会增加。供大于求的结果是产品价格下降,进而导致商家利润减少,以至出现亏损等大异其趣的结果。这样的合成结果完全背离了争取更多利润的初衷。该理论旨在表明,在个人看来是正确、理性的事,一旦扩散到许多人身上,就会失去原有的含义而走向反面,变得既不正确,也不理性。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以房地产为例,房价高企,许多企业涌入房地产市场,或者争相加大开发力度。结果就是市场供应增加。当供应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致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房价就会下跌。房地产企业将承受增产不增收的结局。再比如,垄断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其根本原因就是控制供给,使市场一部分需求处在未满足状态。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就成为厂商获得超额利润的工具。虽然满足需求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出高价是常用手法。需求欠奉,价格高企,不让“合成谬误”现身,也是“合成谬误”的含义之一。

  其实,放眼股市,我们也能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比如卖出股票,是为了兑现盈利,或者回避风险。一个人、或者少数人卖出股票不会对市场造成影响,可以实现前述意图。但是,若出现集体恐慌性抛售,就会导致股价急跌、暴跌。为了锁定利润、减少损失的卖出直接导致股价大跌,不仅意图泡汤,最终还放大了风险。这样的例子在股市里并不鲜见。而大面积的抛售甚至能酿成股灾,没有人能幸免,没有股票能躲过。

  与卖出相反,买入股票是因为看好其性价比,比如估值不高、有较好的成长性等,以便未来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但是,许多人同时竞相买入,股价就会飙升,性价比大幅下降。在这样的条件下,买入股票不仅不能带来盈利,反而会因为追高买入而直接招致损失。

  再如好股票能带来高利润,好消息也能提升股价。但是,将好股票以某种形式广告天下,大肆进行宣传,弄得尽人皆知,以致投资者比肩追捧,再好的股票也没了底气。随着股价上涨,预期中的风险/收益比会发生逆转。这时候,好股票仅徒有其名了。

  与好股票的境遇相反,因利空而遭人抛弃的差股票,由于卖压大,股价大幅下跌,原来的高风险会因为股价下跌而急剧释放。这样,为了躲避风险而出逃的卖家往往卖在地板价上。而经此一卖,原来不好的股票倒变成了好股票。

  最后,股市本质上是信息市,股价是投资者对不同信息所做出的反应。利好消息被少数人知晓时,会带来利润,但一旦扩散,就会出现“见光死”现象。这也是“合成谬误”的生动例子。其实,股市里类似现象还有很多,有心的投资者可以细细琢磨,反复咀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在自己的智识范围内行事。即使智力发达的人,也会受到信息不对称状况的限制。再者,即使不存在前述两因素的制约,人总是感情动物,受情绪、主观感觉的影响,不可能周全认识外部世界并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二是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一旦某种行为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因后继无人而走向自己的反面。

  “合成谬误”理论阐述了个体理性是怎样演绎成群体非理性的,是论述由少到多的行为转变过程的理论。虽然从起点理性到终点非理性对照强烈,但其理论重点在于演变的过程,即从个体走向群体要经历一个数量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环节。这极大地提升了该理论的实用性与指导价值。

  对于股市投资而言,“合成谬误”理论告诉我们:第一,先发制人是最根本的策略。不论买股票,还是卖股票,要抢在别人前头,敢为人先。第二,投资是个性化事业,要有主见,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做羊群中的一员。第三,不要轻信广告式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对那些大肆宣扬的公司、那些广而告之的股票、那些吊起来卖的筹码尤其要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