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是几本:周舒教授谈铜元素与肿瘤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55:58

周舒教授谈铜元素与肿瘤的关系

我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高锦,从最基本的层面,研究揭示了铜在生物体内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与肿瘤的关系。在祖国医学“天人合一”和“阴阳平衡”等基本论点的启示下,考虑到宇宙中存在着多种元素,在运动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动态平衡。而人和宇宙息息相关又相应,在体内几乎存在着宇宙间所有的物质。在生命的产生和进化中,形成了不同元素的特定含量和特殊组合。在多种元素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中,使生命能够产生、存在和发展。不同元素在人体内有其特定的存在方式和代谢规律。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时,就意味着阴平阳秘,就是健康;一旦失去平衡,就意味着阴阳失调,就是疾病。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是依照这种论点,关注着机体的“平衡”、“失衡”、“复衡”与健康、疾病、康复的关系。学会了用宇宙间的自然物质补充体内之所需,将体内的失衡调整到平衡,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用客观指标和数据科学地揭示体内微量元素的这种“平衡”、“失衡”、“复衡”状态,以及与肿瘤发生、发展、康复的关系。高锦开始了借助动物实验进行这一基本问题的探索。他在小白鼠身上观察了机体多种金属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对比了健康小鼠与荷瘤小鼠的不同。健康小鼠体内的状态可谓“平衡状态”,荷瘤小鼠所发生的变化可谓“失衡状态”。治疗使小鼠肿瘤得到控制或完全消失,可谓不全康复或完全康复时,体内微量元素的分布可呈现 “不全复衡”或是“完全复衡”的状态。他将所得数据建成了数学模式,清楚地揭示了体内这些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的变化规律。其实就是平衡―失衡—复衡的过程。在肿瘤病人身上看到的血铜水平升高,曾误认为是体内发生了铜的过量积蓄。但是当看到用铜复方治疗时,血内铜的水平不但不继续升高,反而呈现下降。随着肿瘤得到控制,血中铜的水平就会稳定在接近正常的水平。这一变化规律促使我们考虑,可能是由于肿瘤组织生长的需要,促使体内各个器官组织内的铜运往肿瘤组织,途经血液循环时,呈现了一过性的血铜“升高”。这是在 “平衡”、“失衡”、“复衡”动态过程中的一种现象。高锦用动物实验证实了这一推论。他证实,接种了肿瘤细胞的小鼠,铜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正常小鼠的肝脏和胃肠组织内铜含量最高,荷瘤后消失的最为明显,其它器官组织内的铜含量也有所降低。此时血液中的铜含量则有所升高。给铜以后,器官组织的铜得到补充,血液内铜的水平就会下降。这就是各个器官组织铜的含量由“失衡”到“复衡” 的过程。高锦从事的这一工作,如果单从所用实验方法而论,虽然工作量是很大的,但还不算是很复杂的。但他用科学数据揭示了一个深奥的哲理。从一个基本层面揭示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本质,阴阳“平衡”、“失衡”、“复衡”与健康、疾病、康复的关系,这是更可贵的。由此工作得到的启示是,要做到中西医的真正结合,必须是在更深层次诸如逻辑思维,指导思想等方面的沟通和融合,从而对具体问题才能产生共同的观点,才能打破中医与西医的界限。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另一个博士研究生黄国健对金属微量元素铜“驱邪扶正”的机理进行了探索。很幸运地是,他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的两位博士研究生方兴旺和淮清,在同一领域进行研究。彼此的合作,加深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深度,都写出了很漂亮的论文。黄国健发挥他的中医所长,认真地收集了祖国医学中有关铜的资料。使我们惊奇地发现,二千七百多年前的祖国医学中就有了金石类药物,包括铜在内,用于治疗疾病的记载。在《神农本草》、《新修本草》、《千金翼方》、《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拾遗》等著作中,有了用铜治疗肿瘤的记载。称铜具有坚肌、耐痛、镇心、安五脏、破积聚、治恶疮、止痛、生肌、祛瘀等功效。与此同时也有了铜强体健身的记述。如:久服有盛阴气,养精神、通神明,延年益寿,轻身不老、明目、轻身等作用;还记载有通血脉、养肝胆,除寒热,止烦渴等作用。也就是说,铜具有“驱邪”,又具有“不伤正”,甚至“扶正”的“双重”作用。再看现代医学中的记载,一方面铜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对,循环、排泄、呼吸、消化、神经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内分泌调节、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也都离不开铜。铜是血浆铜蓝蛋白、细胞色素C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构成元素,对造血、中枢神经系统、骨骼及结绨组织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铜在人体自由基的形成与破坏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体内自由基形成与破坏的平衡被打破,体内自由基过多,会使各种生理功能失调,加速机体的老化。在所有自由基中,羟自由基毒性最大,对人体的危害最重,可使体内多种重要酶活性降低或消失,更重要的是能够破坏细胞核中的DNA和RNA,导致细胞死亡。体内的一种含铜蛋白,金属硫蛋白(MT)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羟自由基和氧自由基。铜缺乏就会影响MT和SOD的形成,影响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另一方面也记载铜离子在促进氧化还原反应中产生的自由基可损伤细胞膜、细胞核、DNA,引起细胞凋亡。这些不同的记载提示我们,要认真观察铜的这种双重作用,在肿瘤病人的治疗中能否体现。在我们自己的临床观察中,可以见到肿瘤病人既使是长期服用含铜制剂,半年、一年,甚至更长,并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反而可见生活质量有所改善,表现在食欲、消化、大小便、精神状态、体重等生活指标上;血象、肝、肾等功能指标也未见异常。而杀伤肿瘤的作用是明显的。5%左右的病例肿瘤完全消退, 40%左右的病人肿瘤不同程度地缩小,有50%左右的病人,肿瘤不见缩小但也不见增大,可说是带瘤生存的“稳定”状态。也有少数无效果的病例大约是10%左右。可以认为在肿瘤病人的治疗中体现了铜的“双重”作用。在动物实验中也同样观察到了铜的这种“双重”作用。在荷瘤小鼠身上见到了瘤体生长慢、体积小、动物存活时间长。在体外细胞培养中,见到了铜有直接杀伤癌细胞的作用。杀伤程度与剂量多少相关。看到了对癌细胞内核糖核酸(DNA)合成的影响,看到了肿瘤细胞发生调亡的过程。但是在正常细胞,特别是肝脏内却是相反的变化。虽有大量铜的颗粒,但看不到有任何损伤作用。可以说同时看到了铜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和对正常细胞的保护作用。或者说,体现了铜的“驱邪而不伤正”的双向作用。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铜的这种“驱邪而不伤正”的双向作用中是金属硫蛋白(MT)起着关键作用。当你用铜治疗小鼠肝癌时,铜在正常的肝组织内可以诱导它合成金属硫蛋白(MT),它与铜鳌合就使铜失去活性,储藏在肝脏内,肝细胞也就不会受到铜的损伤。随着机体的需要,铜再与MT分离,从肝脏内释放出去,再与血液中的蛋白质结合,运送到各个器官。如此维持着体内铜的动态平衡,保证了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所需,起着微量元素的调节作用。但是在肿瘤细胞内,则是完全不同的景象。由于肿瘤细胞内几乎不存在MT,进入肿瘤组织内的铜无物与之鳌合,铜就处于自由状态,也就有利于发挥铜杀伤癌细胞的作用了。这个实验有力地说明了铜祛邪而不伤正的机理。(本文选自周舒教授回忆录《八十五年人生路》第四部分:在中日友好医院工作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