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办公室效果图:99艺术新闻 2011-8-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29:08
99艺术新闻 

泰康:中国美术馆呈中国美术史发展轨迹阅读原文

2011年8月20日(99艺术网 颜媛媛)下午6点,“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于中国美... 全文↓  1天前

2011年8月20日(99艺术网 颜媛媛)下午6点,“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于中国美术馆高调开幕。陈东升,范迪安,靳尚谊和大部分展出艺术品艺术家等嘉宾同时出席展览现场。整个展览现场气氛浓厚,其中,泰康人寿对中国美术馆艺术品捐赠仪式更是将开幕式掀入高潮。据悉,本次展览时间持续到9月7号,地点为中国美术馆3层展厅。

 

开幕会现场

剪彩

 

泰康收藏•美术史发展轨迹

 

本次展览以“图像•历史•存在”为主题,展品涉及现、当代艺术部分共52件作品。虽然只是部分藏品,但是已经能够传达出泰康的企业文化收藏体系价值。展览将围绕泰康收藏体系展出几十位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分为“革命与启蒙”、“多元的格局”、“延伸的视界”三大部分,在美术馆三层的中、东、西三个厅展出,三部分从线性时间和横向空间同时呈现艺术发展的“与时俱进”。通过展览整体大家可以了解到中国自1942年以来的美术史发展轨迹。

【相关阅读】

泰康人寿15年收藏史 被称赞“淡定的收藏”

历史与收藏的互映——写在泰康人寿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之际

 

陈东升、靳尚谊、范迪安开幕会致辞

捐赠仪式

泰康中国美术展览现场

泰康收藏•与中国美术馆展厅的融合

 

在中厅展出的,是“革命与启蒙:泰康收藏体系核心精神的线描勾勒(1942-1989)”,跨越1942年至1989年,涵盖了从中国革命时代到上世纪80年代文化艺术启蒙时期40余年间美术史上的8件经典之作。这里面既有艺术家针对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巨变所做的忠实于历史的、饱含激情的创作;也有对中国的艺术实践与理论多元化及人文主义有着启蒙作用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既是表现艺术家代表性艺术语言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也是见证历史发展轨迹的珍贵文献。

 

东厅里“多元的格局(1985-现在)”包括了从85"新潮至今的23位(组)艺术家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充分的呈现了随着中国日益深入的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当代艺术无论是创作的形式、媒介还是理论的在地应用与建构,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在这些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作为一个概念是如何不断地被拓宽边界的过程以及“艺术”作为一种体制成为被建构、解构与思考的对象。

 

最后,在西厅里将看到泰康空间一贯支持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这一部分主题是“延伸的视界(青年专项部分)”。13位正在逐渐走向成熟的年轻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最具有活力的一面:大胆的实验与突破,对社会与生活更为深入、细节的体验,对艺术本体更加个人化、创造性的探索与开拓,这种清新的气质与鲜活的血液为我们提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精彩的未来。

泰康中国美术展览现场

泰康中国美术展览现场

泰康中国美术展览现场

 

泰康中国美术展览现场

陈逸飞黄河颂布面油画143.5 ×297cm, 1972年

孟禄丁、张群 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 布面油画 196 ×164cm, 1985年

吴冠中 北国风光 布面油画 68 ×179.5cm 1979年

蔡国强 天空中的人、鹰与眼睛(九联) 火药、纸 230 ×77.5cm ×9 2004年

刘小东 温床 布面油画 260 ×1000cm 2000-2006年

韩磊 陕西,洛川县 黑白照片, 版数:7 /20 1989年

苏文祥 五色令人目盲 宝丽莱600 相纸,版数:1 /1 8.8 ×10.8cm ×10 2009年

肖鲁 对话 装置 240 ×270 ×90cm 1989年

余友涵 布上丙烯 1985-4 161.5 ×114.5cm 1985年

周铁海 伯爵 布面油画 140 ×112cm 2005年

曾浩 2003 年11 月30 日早上9 点 布面油画 240 ×180cm 2003年

闫冰 棉被 装置,牛皮、棉花、木箱,版数:1 /1 2009年

【相关链接】

泰康空间:泰康空间(原泰康顶层空间)由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2003年,隶属公司公益事业室,同时它还是一个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与发展研究的专业艺术机构。

泰康空间秉持为泰康人寿建立起具有美术史意义的艺术品收藏体系为宗旨,现阶段关注则是以1942-1976年、及1976年至今的两段美术史的线索为核心;以及配合收藏进行的学术研究,以不定期的展览和活动的方式来发布其成果。

 


【编辑:颜媛媛】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兽性、人性”——异托邦江海作品展(1990—2011)阅读原文

开幕现场冯博一在致开幕词 2011年8月20日(99艺术网 陈耀杰)下午,一场由著名策展人冯博一策划的展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次展览的名字叫做“异托邦——... 全文↓  1天前

开幕现场冯博一在致开幕词

2011年8月20日(99艺术网 陈耀杰)下午,一场由著名策展人冯博一策划的展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次展览的名字叫做“异托邦——江海作品展(1990—2011)”。出席此次展览的还有著名批评家殷双喜,今日美术馆负责人等的呢,可谓是大腕云集。

 

本次展览主要展出的是江海06年到现在的作品,展览现场,人潮涌动,来的客人和观众,无论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都对这次展览给予很高的评价,江海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视觉冲击力很强,让人在欣赏时除了震撼之外,还会引起很多的思考,这次展览的举办旨在表现他二十年来艺术创作的基本样貌和脉络。

 

江海198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之后就积极介入于“85美术新潮”之中。作为《天津日报》社的专职艺术家,他一直居住在天津,在社会转型的不断动荡与变化中,始终坚守着人文主义的情怀。其创作基本上是以社会现实为题材,二十年来所创作的几百幅大型油画作品,以批判性、实验性和以极具张力的表现性油画语言,倾力表现社会现实内部异化的、扭曲的人性,以及个体生命在现实存在空间中的处境。在面对历史、现实与个人的关系时,他既注重个体生命的精神内质,又强调人性内部各种隐秘复杂的存在状态。从而在江海作品的视觉上造成观看的具象与抽象的混淆,现实与虚拟的错位,也凭添出亦真亦幻的玄目与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并又强制性地将我们带回到社会的现实境遇当中——一个不同权力意志与资本欲望的各种景观并存于都市的异化空间,一种历史的断裂与现实的无序的“异托邦”的实质所在。也许可以说,江海一以贯之的艺术创作所表现题材、内容与他的现实文化针对性,以及绘画的风格样式,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提出的“异托邦”(Heterotopia)的概念,抑或也是这种“异托邦”的视觉样本之一。

 

江海的艺术创作也许难以在中国当代艺术类型化、符号化的趋同性里界定、归类,而是在自愿边缘化的选择中,坚守着他极端地叛逆、质疑与无所顾忌地表现——一个只有艺术家才能够达到的极限。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9月11日。

 

展览现场观众在欣赏画作

 

著名批评家殷双喜在看作品

艺术家江海与观众合影

 

著名批评家殷双喜在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今日美术馆负责人在欣赏作品

观众在欣赏作品

视域的边缘——织

物的形态——交织

 

视域的边缘——织

视域的边缘——负

魂——肉

视域的边缘——渗

首-脑——人兽同体 狗

变异的乌托邦——5分之9的原型

 

节肢动物

首-脑——人兽同体 蛇

 


【编辑:陈耀杰】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刘水石:我很“好色”,激情的记忆登陆沃石艺术空间阅读原文

展览现场 2011年8月20日(99艺术网 成小卫)下午4时,由著名学者、批评家高名潞策划的“流水石的绘画”在北京草场地沃石空间隆重开幕。烈日炎炎,但很多慕名而来的艺术家、批... 全文↓  1天前

展览现场

 

2011年8月20日(99艺术网 成小卫)下午4时,由著名学者、批评家高名潞策划的“流水石的绘画”在北京草场地沃石空间隆重开幕。烈日炎炎,但很多慕名而来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媒体等社会各界人士依然挤满了整个展厅,欣赏画作,彼此交流心得体会。

 

此次展览展出的艺术家刘水石的作品为“激情记忆”系列,主要以性爱和个人生存记忆为主。作品采用抽象的形式,大胆地描绘出生活中的场景,粗狂的笔触将激情挥洒的淋漓尽致,明快的色调将记忆再现,在脱离了西方抽象绘画语言的结构上建立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对于他的作品,著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高名潞这样评价道:“水石的性爱记忆和个人生存记忆也有所不同。性爱的记忆是生命流动,激情饱满但不流于矫情。个人生存则被符号化了。个人总是处于某些坐标或者方位(比如箭头)之类的符号系统中。政治、权力、经济以及文化都是符号系统。个体是无力的。所以,在水石的性爱中我们感受到生命自由,而在个人生存符号中我们看到了个体的无力。自由和无力是一种反差。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艺术家刘水石是一位地道的西北汉子,性格大大咧咧,但一旦开始作画,便向外界展现出了另一面:那就是执着、认真、一丝不苟。其夫人即沃石空间负责人在开幕现场致辞道:“水石是一个在生活上很‘粗糙’的人,什么都不会在意,但只要在面对创作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比任何人都精细,这是我最欣赏的”。而刘水石本人也用一句幽默诙谐的语句总结自己:“我是一个不太精细的人,本身也很‘好色’,作品会是对我思想的最好体现。”

 

据悉,本次展览将于2011年9月16日结束。

 

【相关阅读】

【在线展厅】流水石的绘画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高名潞

展览现场 嘉宾讲话

艺术家刘水石

沃石空间负责人

展览展出作品

展览展出作品

年轻批评家盛葳与沃石空间负责人

展览展出作品

展览展出作品

展览展出作品

展览展出作品

 


【编辑:成小卫】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站台中国推“有风无雨” 安尼沃尔用抽象线条带你回归自我阅读原文

安尼沃尔个展“有风无雨”现场 2011年8月20日(99艺术网 冯明明)下午三时,主题为“有风无雨”的安尼沃尔个展在站台中国开幕。展览为艺术家安尼沃尔... 全文↓  1天前

安尼沃尔个展“有风无雨”现场

 

2011年8月20日(99艺术网 冯明明)下午三时,主题为“有风无雨”的安尼沃尔个展在站台中国开幕。展览为艺术家安尼沃尔在此的首个个展。

 

安尼沃尔解读“有风无雨”

 

安尼沃尔的作品《有风无雨》旨在阐释人们对自己的观念有一种交流上的拒绝,所以对一切不认识的,或者没见多的东西有一个否定。他想打破这个概念,认为人们应该亲身去体会一个作品,一句话,或者体会一个空间。艺术家希望观者在画面前体会他自己,体会他的身体、他的感受、呼吸,和体会他的此时此刻的想法。

 

安尼沃尔喜欢关注自然中的瞬间景象,譬如水洼中雨滴溅起的水花,微风拂过的一刻,或者流星掠过苍穹的轨迹等。因此从他绘画的笔触和色彩中能感觉到他内心深处的细腻和自然般的宁静。如孩童般的自发和直观的表现方式,带来画面的纯真和朴实,然而每一笔依然不失深思熟虑和精心安排,在留念瞬间的冥想中陶醉于自己的艺术语境。

 

虽然安尼沃尔的作品表现出了最直接的抽象特征,他本人却视它们为视觉体验中哲学探索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抽象。这是一场充满了禅意谜题的体验,是既简单又复杂的。它所直指的就是我们如何看待颜色和空间的问题,以及我们又是如何向经验敞开(或关闭)自己的。在他的作品中,对于美学和精神意向的追求颠覆了我们对一幅当代艺术作品所做的预测。观看他的作品,会令我们把自我放在一边,在抚慰心境的同时让我们去感受时间和空间的悬停状态。他的艺术是脱离了时间束缚的,既没有被时代所限制,也与时代没有产生必然的联系,它们只是对每一件作品认知过程的一个处理措施。

 

安尼沃尔的艺术只是很朴素的表露内心的情感,他的艺术往往是与生活有关,与身边的物有关,与突如其来的诗意大发有关。一如本次展览的主题“有风无雨”所表达的:在忙碌于名利的追逐中停下脚步,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宁静的内心。

 

【相关资讯】

【在线展厅】“有风无雨”安尼沃尔个展

陶步思:安尼沃尔,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边疆

 

安尼沃尔的艺术创作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可谓独一无二。他早期抽象化了的具象作品独树一帜,这些作品魅力十足、朝气蓬勃而又极为简约;如今他更以感性的方式将沙漠景观、绿洲、都市风暴、冥想空间与风的样子刻画得淋漓尽致。与许多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样,安尼沃尔游历丰富,纽约、柏林、伦敦、维也纳、巴黎、洛杉矶、悉尼与墨尔本等城市都曾是他落脚的地方。他总是轻装简行,伴随他上路的,常常只有翻旧了的速写本、一两本富有启迪意义的书籍、最简易的咖啡机,再就是一件极为精致的西班牙或土耳其产的皮衣。受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实践思想以及中亚的肖像艺术与无像时代艺术的影响,安尼沃尔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将手工艺的、而非工业的传统引入中国当代艺术的视野;他灵活地实现了普遍流行的元素与背后传统元素天衣无缝的糅合;同时,他也表达了一些非常自我的关注点,是我们理解他的视觉世界很重要的依据。安尼沃尔把自己的立场界定为一个局外人,这样一种高贵的身份也就造就了他的与众不同,并赋予他以强大的人格与艺术力量。

 

安尼沃尔生于新疆叶城,伴随着成长,他逐渐从中国的“边疆”步入到了中心区域,同时也将他的视野从偏远的荒野转移到了腹地,从农村转向了城市,从寂静的沙漠转向了喧闹的都市;但他创作的艺术形象却在向相反的方向演变:最初艳丽丰满,而后却愈加简约,逐渐变为传达同一种视觉感受的图像符号——尽管他已经调整了画法,每一笔会产生的作用都经过仔细斟酌。安尼沃尔每年都会回新疆探亲,同时也会到那些他还没去过的边远地区看看。探亲之旅对他来讲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朝圣,是在世界各地流浪后的休憩,他回到了自己创意的源泉边,以跨越了种族与民族的才能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凯伦-史密斯:嘘……艺术家安尼沃尔在工作

 

在具象艺术所主宰的艺术世界中,抽象艺术依旧是小众艺术,而安尼沃尔因其认真严肃的态度和抽象作品而成为这小众中的一员。他的职业生涯主要植根于上世纪的八五新潮艺术运动,这也让他系统有致地追寻着一种独一无二的语言途径。1987年,安尼沃尔完成了他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的学习,他的艺术天赋在为数不多的几幅课外创作作品中初见端倪,亦和当时其他一些画家一样深具创新性和前卫性。作为实现艺术自由的一种手段,从革命现实主义信条到人体素描的显著特色,都曾经是那些倾心于个体视觉艺术的“新兴艺术家们”最无可辩驳的选择。从籍籍无名的团队成员到独特的个体,例如朱金石、王鲁炎、顾德新和王鹏;从完美的形式感到画布或纸张上表现出的条理性的绘画特征,都摆脱了“内容”的羁绊,从而传递出艺术家的兴趣所在,并且让一个真实的自我在画面中肆意挥舞。对安尼沃尔来说,这样的选择既不那么具有“政治性”也不是那么黑白分明:他的优势在于他所拥有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框架下所特有的艺术底蕴,从如此的底蕴到纯粹的形式感的转变,就象呼吸一样,让一切都变得自然而然起来。

 

参观了本次展览,极具抽象感的彩色线条或以纸张,或以毛毡,或以画布为材料,给予观者以不同的视觉冲击。而这种线条笔触,介于稳固性和流动性之间,介于不透明性和清晰度之间,呈现在丰富的色彩对比所营造出的空间深度上,成为了艺术家安尼沃尔的一种标志性符号。当我们看到这种线条,当我们不再抗拒任何的不熟悉,当我们能够和自己的身心交流,我们就来到了安尼沃尔描绘那个属于自己的宁谧世界。

 

安尼沃尔,1962年生于新疆叶城,1988年毕业于中国民族大学油画专业,现任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教授。2009年,在今日美术馆的联展“我眼中的音乐”,他创作了一个隔离的空间,为了实现这种阻断,创作了一个三维空间的作品,可以从各个方面将观众包裹在一个形象化的空间中。他选用了一个较厚的工业用的毛毡来堵塞从上到下以及周围的空间内壁。每一个毡子都被紧紧地卷成管状,并一排排密不透风地水平悬挂在一起。在卷起来的管状毛毡凹凸不平的表面,随意地被涂抹上了深浅不同的蓝色。这样的视觉效果营造出一种好似漂浮在广阔的大海中或万里无云的天空中一样。2008年,在站台中国“微妙”群展中用丰富的色彩营造出空间的深度。在此安尼沃尔将延续毛毡材质的塑造和更多的可能性。

展出作品

艺术家安尼沃尔

展览现场 孙宁与到场嘉宾交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观者欣赏作品

展览现场 观者欣赏作品

展览现场 作品呈现

展览现场 作品呈现

展览现场 作品呈现

参展作品

参展作品

 


【编辑:冯漫雨】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灾难性的蒙娜丽莎在坏艺术博物馆安家阅读原文

坏艺术博物馆的“梦娜丽莎” 也许你会觉得眼前的这幅画糟糕的不行了,但还是知道它描述的是达芬奇的《梦娜丽莎》,这可真是灾难,如此拙劣的创作,恐怕这是最丑的梦娜丽莎了吧,但是它竟... 全文↓  1天前

坏艺术博物馆的“梦娜丽莎”

 

也许你会觉得眼前的这幅画糟糕的不行了,但还是知道它描述的是达芬奇的《梦娜丽莎》,这可真是灾难,如此拙劣的创作,恐怕这是最丑的梦娜丽莎了吧,但是它竟然还在美术馆堂而皇之地展出。

 

这家取名为“坏艺术博物馆”的机构日前在波士顿、曼彻斯特两处设有馆址,创始人是艺术品经销商Scott Wilson,现在有3家不同的画廊,每年吸引参观者达8000人次。里面的展品往往来源于在旧车厢销售的尾货或者批评家的捐赠。

 

但博物馆还是要求作品必须是原创的、真诚的、有趣的,能有所表达或者试图去表达什么,还有一点就是作品在某个方面错得很离谱,很糟糕。可能是一幅很不幸的静物画,过度紧张的画面、失败的色彩实验和透视的构思,或者人们很难想象这幅作品是出自一名艺术家之手。

 

“这些作品令人不由得微笑了,因为可以看见从我们博物馆离开的人脸上都是带着笑容的。”馆内工作人员说道,“参观者明白我们很珍惜这些作品,我们是在颂扬而不是嘲笑。”

坏艺术博物馆展品

坏艺术博物馆展品

(English Version)

 


【编辑:廖冬云】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萨迦》的文明考古——张小涛式“盗梦空间”白盒子上映阅读原文

2011年8月20日(99艺术网 李超)下午4点,“萨迦——张小涛个展”在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开幕。在经历了2009年“艺术区维权&rdq... 全文↓  1天前

2011年8月20日(99艺术网 李超)下午4点,“萨迦——张小涛个展”在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开幕。在经历了2009年“艺术区维权”和2010年的“暖冬”之后,张小涛逐渐从日常生活的变迁中沉寂下来,于是继2008年《迷雾》之后,他的作品开始由对现代性、物质主义的讨论转向对宗教世俗化的关注,《萨迦》就是张小涛跨学科视觉研究的最新课题。在简短的新闻发布会之后,现场开始放映张小涛的新作《萨迦》,随后举行了展览的开幕式。

 

“萨迦——张小涛个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萨迦》的多重维度

 

据张小涛解释,《萨迦》中出现的手势,是藏传佛教口、手、心三位一体来修炼的一种手印,隐含了佛陀的智慧和觉悟。张小涛通过拍摄一个萨迦寺高僧做密宗手印的影子,希望用一种幻觉和虚空的东西来展示一种观看萨迦多重世界的维度。萨迦王朝是元代政教合一的一段文明,也是吐蕃归顺中央集权的一个开始,张小涛是以今天考古学家的眼光,通过考古的残片去解读萨迦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它的宗教和世俗化。他并没有按照电影的规格来叙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用动画就会比较虚构、天马行空一些,很像盗梦空间”。

 

开幕式现场

从《迷雾》到《萨迦》的心灵历险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是意大利人Cecilia Freschini(茜茜),她认为《萨迦》的动画语言更加倾向于东方神秘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语言特征,这与三年前张小涛的《迷雾》中强烈的史诗感、悲剧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无边无际的时空流变中,能体会到张小涛对动画语言和数字技术的突破,对设计语言的精准把握。这是艺术家对宗教、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缘政治的视觉化表达,他远离了高原风情、宣传教义的概念性思维,他在全球化、本土化、历史、现世、政治等多重纬度中展开了个人的追问和思考,他把这些关于生死、宗教的宏大问题置换于微小的事物之中,手印、坛城、线路板、地图、血管、考古学家、高僧、唐卡画师、游客在虚拟世界中相遇,尤其把它们置于游戏化的坛城中作为结尾,让《萨迦》变得未知,在一个迷宫和现世交错的多纬度世界中,这不只是梦和现世的相遇,在虚拟的数字化世界中,我们开始了关于视觉与心灵的旅行和历险。

 

《萨迦》的公益构想

 

张小涛认为,今天的艺术应该介入社会,关怀社会,真正的艺术是润物无声的一种关怀,工作和社会的关系相互融合的。本次展览的画册,张小涛力求做得好玩一些,成本低一些,可以把这方面的收入反馈给贫困小学,像西藏的萨迦小学。同时他还表示,在未来的两年可能会拍一部美术生考大学的片子,讨论青春献祭、追求理想以及个人宗教的问题。

 

【相关阅读】

在线展厅:萨迦——张小涛个展

新闻发布会观众席

张小涛现场题字

《萨迦》放映现场

《萨迦》放映现场

《萨迦》放映现场

《萨迦》影像

《萨迦》放映现场

《萨迦》影像

 

现场新媒体装置作品

现场新媒体装置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编辑:李超】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阅读原文

王智远作品《龙卷风》 2011年8月20日(99艺术网 谷宁)下午3点30分,黄笃策划的“错位:王智远个展”在北京798艺术区的悦•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共展出6... 全文↓  1天前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我的心”在798将爱进行到底阅读原文

我的心·青海助学行摄影作品 2011年8月20日(99艺术网 芳若馨)下午2时,由民间NGO组织的“我的心·青海助学行摄影巡展”在北京798艺术区... 全文↓  1天前

我的心·青海助学行摄影作品

 

2011年8月20日(99艺术网 芳若馨)下午2时,由民间NGO组织的“我的心·青海助学行摄影巡展”在北京798艺术区酷九八艺术空间隆重开幕。这次助学计划是一次非盈利公益活动,主办方意在通过这样的活动向社会传递爱与责任。

 

本次展览展出50余幅摄影作品,所有作品均创作来自2011年4月该组织开展的青海助学活动,作品虽出自不同的作者,带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每一幅图片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拍摄者发自内心去关注贫困学生及家庭的那种善意及关爱。这些具有饱满情感的摄影作品有着无比强悍的视觉冲击力。摄影艺术家孙奕野在展览开幕现场与记者谈起了他的创作感受。这位艺术家为了参与这次活动不远万里的去了青海,深入当地去体验这些孩子的生活。他说:“这些孩子和我们身边的小朋友是一样的,是那样稚朴、天真,我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他们最真实的状态;无论是艺术还是爱心我要体现的是真诚和真实。”实际上他确实这样做了,这位艺术家在9月份将随活动组再次远赴青海,继续完成他们想做的事。

 

此次助学活动中,所有的摄影师都是自发参与的志愿者。他们在创作中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金钱和体力,更有他们的爱心及精神。超强度的劳动、艰苦的环境以及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都没有阻止他们跟进的步伐,在被感动的同时,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所有能捕捉的感人瞬间,而影展则让这些瞬间继续去感染更多的人,并加入到这份爱的传递旅程中来。影展力图用最真实的画面感动公众,推动“全民公益、慈善教育”的理念。

 

爱心活动的发起人徐威表示“做公益并不是就要捐款,慈善不一定是有钱人才能做的”——这是“我的心”公益社团在发起之初的理念,所有人都有一颗慈善和关注公益的真心,公益就应该是每个公民的身体力行。在这个团队里,所有志愿者都遵循着这样的宗旨:“传递爱与责任,让公益成为习惯。”“我的心”倡导:“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内心做起。”而此次影展正是对这一公益理念践行的最好证明和记录。

 

据悉,此次展览将于2011年8月28日止。

 

【在线展厅】传递爱与责任——我的心·青海助学行摄影巡展

展览开幕多媒体展示:传递爱与责任

展览开幕观众在观看多媒体宣传片

“爱心活动”发起人徐威

摄影艺术家孙奕野

摄影作品

现场展出摄影作品

现场展出摄影作品

展览开幕现场

展览开幕现场

展览开幕现场

 


【编辑:芳若馨】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当代艺术”离百姓有多远阅读原文

张晓刚作品 近年来,随着北京宋庄、798和草场地等众多艺术区的日益兴旺,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国际艺术市场迭创佳绩,以及大众媒体对当代艺术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超越狭小的专业圈,逐渐进入普通... 全文↓  1天前

张晓刚作品

近年来,随着北京宋庄、798和草场地等众多艺术区的日益兴旺,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国际艺术市场迭创佳绩,以及大众媒体对当代艺术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超越狭小的专业圈,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然而,中国当代艺术与寻常百姓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两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距离,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永恒话题。披览人类艺术史,艺术与大众就像是一对同向而行、彼此相隔、永难靠近的情人。通常的情形是,不管是自命不凡,还是被奉若神明,被称为缪斯的那位艺术女神,不是孤芳自赏地藏身于圣洁的缪斯庙堂,就是洁身自好地隐居在幽静的象牙之塔。超凡脱俗是她的品质,喜新厌旧是她的习性。她永远需要大众的追求和仰慕,但对大众的趣味和愿望又总是置若罔闻,每当大众觉得自己已经走近她的身边,看清了她的芳容,她又会立刻换上新的面孔,奔向了新的驿站。对于痴心不改、追逐不息的大众而言,艺术永远是一位可望而不可及的孤傲情人。

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似乎出现过一个艺术与大众情投意合的“蜜月期”,这段佳话源于艺术女神史无前例地“下凡”经历。1913年一个名叫马塞尔·杜尚的法国画家扔掉画笔,发动了一场“观念主义”艺术革命,他将一个带有车轮的自行车前叉,倒置固定在一张圆凳上,就此算作他的一件艺术作品。1917年,他又变本加厉将一个男厕所用的陶瓷小便池签上名直接送到艺术展览会展出,这类反传统、反美学的“现成品”艺术创作宣告了这样一个神话:“什么都是艺术”。20世纪60年代,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于斯将艺术的范围扩大到自我和人类的种种行为活动,通过这类被他叫做“社会雕塑”的行为艺术,他向世人宣称:“人人都是艺术家”。杜尚及其门徒将艺术女神拉下圣殿,撕掉她美丽的外衣,将她弄得蓬头垢面甚至丑陋不堪,其目的在于弥平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取消艺术家与大众的差异,但是,这样做的结果非但没有拉近艺术与大众距离,反而扩大了两者间的鸿沟。

进入当代艺术时期,在西方,观念艺术已经变成了新的美学,也就是说,观念艺术已经获得了美的形式,无论是材料还是制作,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影像艺术已经今非昔比,精美的材料与考究的制作,使得这类作品高度契合形式美的法则,甚至获得了美轮美奂的动人效果。西方当代艺术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视觉艺术的局限,而增加了听觉乃至嗅觉因素的运用,并且倡导作品与观众的互动。不过,在这样的互动中,观众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因为他们是按照艺术家设定的程序来进行作品的欣赏、完成作品的解读。我们看到,在当代艺术阶段,艺术再次成为拥有专门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专家的专利,艺术女神重新回到了美的殿堂,而普通大众则继续保持着仰视的身姿。

在文革极左时期,我国曾经有过一段艺术大众化的历史,在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创作原则的指导下,艺术变成了图解政治的工具,这种“低智化”的艺术看似满足了大众的需要,但它在降低自己品格的同时,却丝毫没有提高大众的素质。在那个疯狂年代,艺术的堕落成为历史倒退的形象证人。在中国艺术史上,这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荒唐历程。

改革开放30来,中国当代艺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学习模仿期,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进入了一个独立创造的新阶段。中国当代艺术对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巨变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它不仅对我们面临的困境提出了警示,也给我们展示出未来的希望。虽然与西方当代艺术相比,中国当代艺术无论在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与新颖性上,还是在表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着相当大的距离,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中国当代艺术仍然不是一个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对象。

艺术与大众之间,小而言之,是专业的差异(尤其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任何专业都具有自己特有的知识与技能,所谓“隔行如隔山”,任何人要想掌握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而言之,是精神与物质的分野(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与构成经济基础主体的寻常百姓相距遥远)。无论古今,还是中外,艺术永远是开启智慧、慰籍心灵的灵丹妙药。从这个角度看,艺术与大众之间,也就是大脑与肠胃、心脏与下身的距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艺术的价值往往与艺术与大众的距离成正比。也就是说,与大众距离越远的艺术,其价值越高;反之,与大众距离越近的艺术,其价值越低。正因为如此,艺术永远渴望超凡脱俗、创新求变。上述西方现代艺术的种种离经叛道,虽然与大众格格不入,但其突破传统、挑战陈规的艺术观念,不仅给西方人带来了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而且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对于寻常百姓,即使他们看不懂、甚至从不关心当代艺术,也不妨碍他们成为当代艺术的受益者。

实际上,与'85新潮时期艺术家居高临下、自命不凡创作立场不同,中国当代艺术家已经改变了策略。如何用朴实的艺术语言表达深奥的寓意,如何让艺术更好地为观众所理解和接受,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要拉近艺术的大众的距离,主要靠大众的自我素质的提升,因为艺术永远是为那些想要理解并亲近它的人而存在的。当然,大众文化修养的获得则依赖社会系统工程的完善。强大的物质文明基础、系统的艺术知识教育和每个社会成员对崇高精神的渴望,都是造就懂得艺术、懂得审美的万千民众的必要条件。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即使中国当代艺术远离普通大众,它也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提高中国民众生命质量的重要力量。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坛上的影响证明,它已经真正变成了中国当代文化走向世界、迎接挑战的软实力。

让艺术走在前面,我们跟着,不远不近,三步最好。

 


【编辑:曹茂超】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香港苏富比2011年秋拍再呈尤伦斯重要收藏阅读原文

刘野 (生于1964年)《齐白石肖像》 压克力画布 1996 估价:700万至900万港元-90万至115万美元 继今年春拍,香港苏富比2011秋将再次推出尤伦斯珍藏以及玫茵堂珍藏专场。其中尤伦斯... 全文↓  1天前

刘野 (生于1964年)  《齐白石肖像》 压克力画布 1996

估价:700万至900万港元-90万至115万美元

 

继今年春拍,香港苏富比2011秋将再次推出尤伦斯珍藏以及玫茵堂珍藏专场。其中尤伦斯夜场命名为“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蜕变──当代中国艺术的革新与演化”,呈现九十年年代当代中国艺术的多元化面貌。

 

齐白石是刘野画中出现过的,唯一的一个中国艺术家,对崇尚西方古典绘画的刘野来说,以中国艺术家为题材,非常罕有。相比反映这些从社会及政治层面切入创作,以嘲讽、批评为视角的中国艺术家们,留学德国很长时间的刘野,却选择超越政治性的批判,而追求更个人化的表达。他受欧洲古典主义,特别是荷兰画派的影响,追求古典艺术的永恒性及静谧感,同时,他亦受超现实主义的启迪,在富哲理性的构图中,表达了作品独特的神秘感。齐白石乃廿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书画家之中,他擅以平常题材入画,与刘野喜以童话及小孩为题材,有着异曲同工的微妙之处。《齐白石肖像》中,慈祥的齐老站在黄昏的群山之中,拿着葫芦及手杖,面微微朝着右下方,看着一架堕落的飞机。有趣的是,飞机乃刘野早期作品最常见的符号,沿是艺术小时候所见所闻,亦同时带着神秘的含义。

 

余友涵是上海当代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亦是少数继承上海艺术家勇于与西方艺术接轨的传统,于八十年代开始创作抽象绘画的艺术家。《圆》系列乃艺术家八十年代的重要作品,曾代表艺术参加多个重要展览。抽象艺术源于西方,余友涵作品雖以压克力繪製,但其構圖的流動卻更似水墨,并锐意于作品中带来超越文化的宇宙精神,圆即是始,亦是终,是循环不息,同时具备“无”跟“有”的意念。“我希望圆形符号是宇宙本体的象征,又是宇宙精神的体现。”《圆系列1986-8》乃《圆系列》中,大幅呎吋的其中一张。作品中的黑线及黑点在圆型中自由流动,有时是一个小的圆形,有时与其他点线组成一个气流的形状,气韵生动,代表着一个充满着生命力的宇宙。

 

从早期的《绿狗系列》到后期的《桃花系列》,性及色情一直是周春芽描绘的重要题材,其中《红人系列》是艺术家探讨色情及欲望的最主要系列,今次拍卖的1998年《拥抱情人》尽得《红人系列》的精髓所在,是该系列最早期的作品,整个系列与《绿狗系列》互相呼应,于同一时期发表,成为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系列。《拥抱情人》一画中,一对赤裸情侣相拥入怀,男的紧紧的从后拥抱着女方,肢体的互相交缠、具表现主义的笔触及红色的主调,冉冉充满张力及激情,爆发着了人类先天的性本能,表达了人类最自然的状态。它作为该系列的最早期作品,是艺术家首次大胆于作品中探讨色情之作。

 

九十年代当代中国艺术的前卫实验

 

聚焦一班站在时代前沿,率先创作观念艺术的装置及雕塑艺术家,包括陈箴、隋建国及吴山专等。亦同时推介一批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观念性录像作品,极具学术价值,市场难得一见。艺术家包括崔岫闻及林一林等。

 

现当代艺术部分除了尤伦斯珍藏,常设的“当代亚洲艺术”专场也将有大量精品呈现。

张晓刚 (1958年生) 《血缘︰大家庭一号》油画画布  1994

估价:5,800万至6,500万港元-740万至830万美元

 

《血缘︰大家庭一号》是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系列的最早期作品,它首次亮相于一九九四年的第二十二届圣保罗当代艺术双年展上,是这个当代中国艺术图腾式的系列首次发表于国际艺术舞台,比后来回响甚大的一九九五年威尼斯双年展更早,是艺术家首个海外展览的机会。可以说,《血缘︰大家庭一号》与一九九四年的圣保罗当代艺术双年展,同样亦是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艺术潮流接轨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幅画像中,一个原来是知识分子的工人父亲哺育着他忧郁的儿子和女儿;这两个孩子胸前都戴着有毛主席头像的徽章。《血缘》系列的两个主题──细碎的光线不规则的照在端坐的人的脸上、红色的螺纹线连接着他们,这时已很成熟与清晰了。颜料加重了人物怯懦的庄重,用红色和黄色来渲染他们的皮肤,中国人民的颜色。但是整体印象是灰色的延伸、历史记忆的阴霾,但任何人每次感受都到的只是片刻。  

 

光头形象,是方力钧作品中最重要的标志。《系列一之四》乃艺术家最早期以黑白色调绘画光头形象的油画作品之一,并直接开启了后期以蓝色及粉红色为色调的《系列二》,参展一九九三年的威尼斯双年展,走上国际艺坛。

方力钧 (1963年生)《系列一(之四)》(部分) 油画画布 1990-1991  

估价:1,500万至2,500万港元-190万至320万美元

 

“我把光头理解为一个瞹眛的形象︰军人、犯人、最伟大和最丑恶的形象都可以是光头 …… 虽然光头作为单独的形象会很突出,但当它作为群体出现时,那种个性就会消失。这个理由对我是强有力的,那就是每一个人作为个体在整个社会中被忽视、忽略的感觉对于我们这样文化背景下的人是比较强烈的。”二OO六年,方力钧接受《北京青年报》访问时表示。

 

在泼皮及无聊表像下,方力钧藉光头形象,深入地表现了九十年中国人的集体心理状态。在八十年代的理想失落之后,换来的是呵欠连连。在拒绝表态的表像下、在漠不关心的状态下,充满着对现状的无奈及无力。《系列一之四》是方力钧作品中,最早以光头形象,触及社会现状的作品,非常罕有,亦是当代中国艺术早期重要之作。

 


【编辑:易小燕】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