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阴雄88读书网:史上最大投资纪录片《海洋》在内地公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4:25:52
史上最大投资纪录片《海洋》在内地公映

8月12日,法国著名电影导演雅克·贝汉带领他的制作团队携新作《海洋》来到中国。《海洋》是一部以环保为主题的纪录片,影片用真实生动的镜头,聚焦于幽深、富饶、神秘的海洋,把生命和自然述说得唯美动人。

7年、5亿元人民币、12个摄制组、70艘船、全世界50个拍摄点、超过100个物种……所有这些数字加起来,就是上周五开始在国内公映的今年法国凯撒奖最佳纪录片奖得主《海洋》。虽然距离该片在欧美公映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半,但这部由《微观世界》、《喜玛拉雅》、《迁徙的鸟》等片的导演、法国人雅克·贝汉担任制片并参与执导的史上最大投资纪录片,仍然获得了内地观众的青睐。记者观察到,尽管遭遇《变形金刚3》、《哈利·波特7(下)》和《蓝精灵》的合围,但由于在影迷中的巨大人气(豆瓣网上高达9.2分),其在上海的排片已经从上周六的19家影院共40场次增加到昨天的29家影院共65场次。

同样是将镜头对准蓝色的海洋,该片与《亚特兰蒂斯》、《深蓝》等优秀海洋纪录片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我们不是为了介绍动物的习性,而是为了刻画它们的情感。”上周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雅克·贝汉的多年搭档、《海洋》的另一位导演雅克·克鲁佐这样表示。也正因为如此,该片在画面美之外,更有一份打动人心的情感美,这也使得影片的环保主题得到了深化。

和动物们一起生活

  在雅克·贝汉最著名的“天·地·人”三部曲之《迁徙的鸟》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便是影片第一次实现了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在浩瀚的天空中与鸟儿一起飞翔。而今在他的新作《海洋》里,雅克·贝汉导演将神奇的镜头深入到浩瀚神秘的海底世界,第一次实现了与鱼以同样的速度穿行,片尾潜水员与大白鲨并行遨游的镜头足以让观众惊叹不已。

  谈到这部影片,雅克·贝汉颇为自豪地说:“如果不是几个摄制组同时拍摄,起码需要12年才能完成。《海洋》不是让观众们去动物园看动物,而是邀请大家走进它们的生活,和它们一起生活。”

  该片编剧兼导演之一的雅克·克鲁索说:“当年我们拍《迁徙的鸟》的时候,我们真的上升到了3000英尺的高空,和鸟一起飞翔。这次拍《海洋》也是一样,我们并不是以观察者的目光去看海洋世界,而是像它们的同类一样,在它们中间和它们一起生活。”

  回忆起《海洋》的拍摄过程,雅克·克鲁索说:“每年5月,在南非的海域都会有大批的沙丁鱼聚集。每年这个时候,大量的鸟类、鲸、海豚都会聚集在此。我们第一年只拍到了海豚在海面上捕鱼的镜头。第二年,经过技术革新,我们能拍摄到水里海豚捕鱼的情景了。第三年,我们的技术才能做到跟随海豚捕鱼的速度,一起去拍摄。所以一个镜头,我们用了3年的时间去拍,就是希望大家能有和海豚一起生活的感觉。”

以自然之美传递环保理念

  占地球表面积3/4的海洋从来都是壮美和神秘的,在它面前,一切人类文明的痕迹都显得渺小无比。《海洋》的镜头首先从大处着眼,表现海之广大和深沉,长镜头画面和大量的远景全景构图把大海之远和大海之深变得无比清晰。晴空万里之下的碧波浩渺,阴云密布之下的浊浪滔天,《海洋》把镜头的广度和深度都发挥到了极限,再辅以配乐,分明就是对海洋的一首豪放和婉约兼顾的赞美诗。

  对于人类而言,大海是辽阔无垠和刚猛无比的,但是如果放置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大海同样也是渺小和脆弱的。《海洋》先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感受大海之大,然后又从一只海鬣蜥的独特视角去看人类文明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并把地球和海洋引向了更加浩瀚无垠的宇宙,在一瞬间大海变得微不足道。这一大一小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伟大渺小并存的富于思辨性的二元对立,同时也昭示了越是渺小越值得珍惜的哲理思维。海洋中那些色彩斑斓的生命在镜头下蹁跹起舞,互相竞争,展示着生命之强和生命之美。《海洋》通过诗化的镜头和优美的配乐,为我们展示了大海中各种美丽的生命形态,大到鲸,小到微生物,从海滨天空到洋底深处,从南极到北极,各种生命形态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合作演示着自然的奇迹,竞争彰显着进化的艰难。奇妙之处,令人意趣盎然;艰难之处,让人心生感动。

  作为一名生态纪录片导演,在雅克·贝汉看来,《海洋》能够在忙碌生活之余带给人们自然之美,尽管在电影后半段揭示了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与起初这些海洋生物的悠然自得形成强烈对比,但是雅克却并不想在影片中营造刻意的批判意识与环保宣传,“我们不想指责世界的某一部分,我们关注的是这些海洋生物的情绪和情感,而观众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然之美”。

  “在电影里我们也看到了西班牙渔船捕鱼的场面,还有残忍割去鱼翅、受伤的鱼沉入海底的镜头,这个镜头其实是特技做成的,我们想通过这一幕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感受到海洋和生物的美好——假如地球只剩下人类,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而谈起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是否危险,雅克·贝汉轻松地表示:“其实鲸并不危险,因为它对我们的镜头有兴趣,我们才能这样近距离地拍到它。”

姜文为中文版《海洋》配音

  《海洋》在国外发行时备受明星们的关注,在日本,为影片配音的是影星宫泽理惠,在美国则是皮尔斯·布鲁斯南。而在中国,配音任务落在了著名导演姜文的肩上。对于姜文,雅克·贝汉直言:“我不认识他,和他也没有合作过。但我希望配音的人和我一样,是导演也是演员,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向我推荐了姜文。他把这部影片当作送给三个孩子的礼物,那我就觉得他是最适合的人选!”

  姜文称,作为一个导演,他特别理解、尊重和敬佩两位导演为拍摄这样一部影片付出的努力。并且,同样作为孩子父亲的角色,姜文也和雅克·贝汉一样把《海洋》视作是一部给子女的特别礼物。在给中文版配音时,姜文还特别注意尽量用口语和生动的语言翻译,以拉近影片和孩子们的距离,让孩子走进影院,感受海洋的魅力和生命的传奇。

一个镜头竟等了3年

除去两年筹备和一年剪辑,《海洋》的拍摄时间长达4年。而在这4年里,摄制组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和寻找——等待合适的时机,寻找合适的地点。

雅克·贝汉曾经说过,他拍纪录片不是为了给观众建一个动物园,而是要请大家走进动物的生活,和动物一起生活。当年《迁徙的鸟》就采用了和鸟一起飞翔的拍摄角度,此次拍摄《海洋》,摄制组采取了同样的拍摄方式。然而,雅克·克鲁佐告诉记者,海洋动物非常敏感,一旦受到惊吓和打搅,转身就走,还会做出愤怒的样子。所以在正式拍摄之前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它们相处,让它们感到没有危险,也不会被打搅,这样才能得到想要的画面。片中有一个鲸鱼翩翩起舞的镜头,就是摄制组多方寻找、漫长等待的结果。“因为不是所有的鲸鱼都喜欢跳舞,鲸鱼也不是随时随地都愿意跳舞。”而影片快结束时那个海狮妈妈抱着小海狮在冰下游泳的镜头,更是摄制组在等待了3年之后终于出现的场面。

除了海洋动物之外,大自然的完美演出同样无法导演,只能等待。用雅克·贝汉的话说,就是“当我们在大海上拍摄,不希望遇到风暴的时候偏偏袭来暴风雨,想要拍摄风暴的时候却又总是很宁静”。影片中有一个片断,是汪洋中的一条船,随着狂风巨浪上下起伏颠簸,这个狂暴的镜头也是摄制组等到第三年才得到的。

新技术成就“海的盛宴”

作为一部特别为大银幕放映而拍摄的纪录片,《海洋》在北美上映时,许多影评人和观众都惊叹于影片所采用的强大技术。雅克·克鲁佐并不讳言摄制组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坦言除了等待和寻找之外,大量时间和投资都花在了技术的革新上。“比如我们发明了新的海下摄影机,能够跟随鱼类非常快速地运动,在快速运动中保持影像的平衡,使画面的平稳度不会受到影响。”然而与好莱坞的“技术控”们不同,两位雅克并不是出于对技术本身的热爱,而是为了拍摄需要——“我们希望用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眼光去看待海洋生物,并和它们一起看这个世界”。

然而新技术需要不断实验才能投入使用,单单这个过程就持续了大约一年时间。而即便是在投入使用之后,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雅克·克鲁佐以片中那场“海的盛宴”为例:每年5月,在南非的海域都会有大批沙丁鱼聚集,而大量的鸟类、鲸鱼、海豚也都会聚集在此。海豚捕食的速度非常快,摄制组第一年只拍到了海豚在海面上捕鱼的镜头;第二年,经过技术革新,摄制组拍摄到了海豚在水里捕鱼的情景,但这还只是这些镜头的一部分;到了第三年,摄影机终于能够跟上海豚捕鱼的速度了。“所以一个镜头,我们用了3年的时间去拍,就是希望大家能有和海豚一起生活的感觉。”

“技术是为了表达情绪而存在的。”雅克·贝汉曾经这么说。为他这句话作出佐证的,是《海洋》中出现的大量动物的目光。“我们的镜头总是在捕捉动物的目光,不管是很小的鱼,还是很大的鱼,我都会去捕捉它们的眼神。”雅克·克鲁佐这样表示,这正是最新拍摄技术和器材对于《海洋》的最大意义所在,也是影片情感张力的重要来源。人究竟应该如何保护海洋、保护海洋动物?看着这些注视着我们的目光,胜过千言万语。

作者:小钢 西风 来源:中国海洋报2011年8月16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