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驾到好看吗:陈丛林: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4:19
陈丛林:新课改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高一历史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中历史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高一历史教学中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问题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实际水平较低、新教材内容跨度大,使教与学出现困难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上述这些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更是低。

高一新教材体现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学内容更加具体而有系统。它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展现课程内容,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有利于高中学生更集中、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但这种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使得教与学出现了困难。例如: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单元概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线索,从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到1917年俄过十月革命再到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间跨度大,中外关联不说,理论性特强,教材可读性自然大打折扣,学生阅读难度大,不易读懂。

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理论的贫乏。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将这种思维转变在历史学科中由初二后推到高一,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以上分析说明,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跃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断层。而高一历史新教材中恰恰注重了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新的课型,改变了单一授课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要求在学生思维断层的情况下很难落实。

3、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习方法的衔接出现拐点。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要消除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台阶,要在高一阶段历史教学,特别是高一上学期历史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1,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例如,分析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时,我是这样设疑的: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清政府有什么反应?2、袁世凯是如何耍弄两面手段来窃取政权的?3,如果没有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中国革命能取得胜利吗?4、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请说明你的理由?这样的分层次递进式的设疑无疑把学生从思路阻塞转向恍然大悟,以收到一石冲开水底天的效果。

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新教材本身就有一个特点,即把现实主题与高中历史课程相联系,使学习内容比较符合时代特点。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接受那些书本的知识,因而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例如:讲到国共合作时,通过向学生播放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率团访问大陆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走向来分析当今台湾与大陆的前景。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

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丝微成功。从心理角度上讲,高中生具有明显倾向的兴趣。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基础差的后进生尤其如此,老师应不放过任何表扬和鼓励的机会,哪怕是他们的进步极小。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历史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三维目标下,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去品尝学习的果实。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所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整合教材,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再是历史教学的惟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广大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这种新教材观为高中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提供了依据。此外,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防止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让学生不但见到森林,且要能明了森林纵横交错的关系,知道这棵树与别的树的枝丫是如何连接的,这样才能出入自如。

上述新教材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很好地处理教材,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系统化,使之既有利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例如,在讲“希腊的民主政治”时,教材原来的体系是:(一)希腊文明的摇篮----梭伦改革、克列斯提尼改革;(二)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伯利克里改革;(三)辉煌中的阴影。鉴于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既然是一种重要资源,就不可丢之一边;但又只是一种重要资源,就不可视为圣经。对于历史教材来说,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教材进行教学是其职责,完善教材以利教学也是其职责。由此,我们对“希腊的民主政治”进行了这样的整合:

(一)希腊文明的源起:1,希腊文明的摇篮;2,希腊的“城邦制”。 

(二)古希腊民主政治制的演变历程: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

2,克列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民主制的衰弱----原因。

(三)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产生的条件、内容、作用、局限性和实质。

这样的整合,将零乱知识系统化,教材内容结构化,把知识要点全部交给学生,为学生认识和较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提供了依据,既表现了该章的知识结构,又是课后练习中问题的提示,既揭示了教材的内在联系,又具有归纳、演绎的特征,同时能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件本质,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这样,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也跟着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让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进行讨论。学生有的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积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导致了世界渐成一体、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有的学生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消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殖民扩张”。在学生在讨论后,教师可以帮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概括:1是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的影响;2是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的影响;3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导学生信息提取,具体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阅读,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遇到一些阻碍信息提取、影响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突破障碍。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一些信息,这时可以通过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最后,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分析完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的前提和条件。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纵观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就是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领悟学习历史的真谛。
  
4,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其自主意识。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少,那种掰开揉碎、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同时,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高一历史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堂历史课最好是学法指导,一开始就指导好学生的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环节。就听课来说,要让学生知道问题是怎样引入,规律是怎样得出。做笔记不能还是象初中一样,为了便于记忆全部都记下,而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下重点、难点,及一些相关说明;笔记也不要求记在笔记本上,记在书上空白处就行了,这样便于结合教材理解掌握。对于预习,针对高一学生所学科目多、空余时间较少、学生忽视预习历史的实际情况,我采用“指导预习,检查预习,疑难处点拨,巩固提高”四环节授课法,给学生压力,使学生靠自己的力量温故知新。此外,老师还要指导好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例如:在每节课新课之前让学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小节。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单元思维导图。总结的知识结构图,在这里不仅列出了各个知识点,而且每一部分都在相应的文本区中写出了对该知识的理解。实践表明,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这种自主思考,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减低初高中历史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要从高中历史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要从初中历史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而且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又会许多产生新情况、新问题。全体历史老师应该时时关注和研究,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郑江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我认为应该在课程标准方面做好各学段的三维目标的层次要求。当然,学业测试是绝对有必要的,那么,以考促学必须在初中阶段转变考试试题的问题设计的思维导向,这可能是我的一点浅见。我校是一种多种办学模式的农村学校,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我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常思考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渗透关于初高中衔接所必须的分学段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正如陈老师所感觉到的,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不适应现象,应该值得我们重视,否则,我们初中历史教育就真的失去了意义。这是值得大家探讨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都在期待着在交流中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以解我们历史老师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