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瑜:漫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17:05:46
漫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龚祖华

【专题名称】小学各科教与学
【专 题 号】G39
【复印期号】2001年01期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一般都要经过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等的适应,适应得快,学习一马平川,突飞猛进,反之则学习陷入低谷,一蹶不振。因此,抓好中小学的衔接工作十分必要。
    一.抓好知识技能的衔接
    小学数学在知识上可接收性、直观性、常识性较强,科学性、抽象性、严密性较强;在技能上单向、单层训练较多,多向、复合训练较少;在研究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上,静的、常规性的较多,动的、变换性的较少。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命题,在中学是通过推理证明的方法来进行的。(如下图)
    延长BC,过点C作BA的平行线CD
    ∵∠1=∠4(内错角相等)
    ∠2=∠5(同位角相等)
    ∠3+∠4+∠5=180°
    ∴∠1+∠2+∠3=180°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则是先测量各个内角的度数后求和,然后再把一个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通过测量和实验的方法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获得初步的认识。但在此基础上,为使学生将来很快适应中学教材,也应适当地、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平角、三角形内角和等有关知识进行一些分析、推理论证,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今后对中学几何论证的学习。另外,为使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顺利过渡,有些概念不宜讲得过死。如整数的概念“自然数和零都是整数”,就不应说成“整数就是自然数和零”。
    二.抓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一个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
    1.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做到:①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究底。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②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能突破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墨守成规,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寻求创造性的解题方法。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预习的作用在于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发现不理解的部分,以便在听课时更加集中注意力,弄懂不理解的内容。而复习的作用不仅在于巩固记忆,而且还在于使知识系统化,学会在复习中进行归纳总结,把书读薄。
    3.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坚持记笔记,不仅可以克服思想开小差的毛病,而且有利于加强记忆。笔记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记,而不是照搬教师的板书。另外,记的笔记要及时消化、整理。
    4.自觉检查的习惯。除边做边查外,在作业做完之后,还要仔细检查解题过程中的每一步和最后答案。同时要养成有错自觉改正的习惯。
    5.克服困难的习惯。学习上难免会遇到困难,教育学生一定要想办法克服,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敢于藐视困难,知难而进,勇敢顽强,坚持不懈。
    三.抓好教法的衔接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小学数学概念往往是初级的,不定义的,有待发展的。教学时要正确处理知识的确定性和阶段性的关系,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在现阶段的确切含义,又要讲得不过于死,以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的连续性。比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把一个圆分成16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而不能讲成“拼成的图形就是长方形”,因为拼成的图形两“边”是曲线,而不是线段。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而不能讲成“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因为这个长方形的长永远比圆周长的一半略小一些。这些不仅渗透了“极限”思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同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掌握有根据、有条理、前后一致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圆周长计算时,是这样安排的。师:你是怎样测量出圆周长的?生:用滚动法测量。师:如果要测量的是大圆形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生:不能。师: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生:用绳子绕一周量出绳子也就是圆的周长。师:你能用绳测法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用一条细线一端拴上小球在空中旋转出现的圆)生:不能。师: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但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再引导学生观察、测量得出:圆的周长总是比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以上片断中,教师借助针对性的提问,层层深入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种促思益智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畅想和满足中获得知识,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这正是中学教学所必需的,因此也是衔接的重要一面。
    四.抓好学法的衔接
    学生的学习方法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其中学习方法的不适应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小学生学习时,机械背诵多、理解记忆少,做完作业就了事,预习复习少。喜欢计算,害怕说理;模仿性强,求异性差;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到了初中,随着课堂容量的增大,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除了领会教师教给的之外,还要依靠课本、课外读物等去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会学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比如教学“分数除法”,把6/7来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就是6/7÷2=6÷2/7,这时教师可故设悬念:“这是对的,做起来也方便,为什么除法法则定要乘以除数的倒数呢?”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又问:“这样的问题你们会答吗?不会你就提出来,从而让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又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思考,能不能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启发学生利用通分的知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从而学会知识迁移的方法。
    总之,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从而使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