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电信校园客服电话: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0:45

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

時 間:2005.06.15,7:00-09:40pm
地 點:紫藤廬/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主持人:洪德仁/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與談人:蘇景輝/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方荷生/台北市中正區忠勤里里長
    成 亮/屏東基督教醫院常務董事
    簡佩芳/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北部辦公室主任

論壇內容:
  洪德仁:
  我們這個場次是以老人關懷照顧為主題,邀請幾位老師來跟各位作分享。到底我們要如何看待老人議題?從一個面向來看,老人身體老化後,需要看很多的醫生,會用掉很多醫療資源,可能變成一個社會的負擔和問題。在我們的國家高齡的情形下,我們要怎麼看待這樣的情況?老人到底是我們的負擔還是我們的財富或資產?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

  我曾聽過一個故事,德國有一個老人的聚落,當地考慮要發展所謂的照護產業,一些學者專家就幫忙做老人院安養機構的規劃,這些老者居然告訴這些規劃的學者專家以及政府說,我們都還可以走得動,我們都還有能力去照顧那些可能身體比較不方便的殘障者。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老人再生的情形,他們用他們老化的農村,閒置的農舍或倉庫,規劃成一個有趣的老人安養天堂。

  我們今天邀請到了四位專家學者,分別從學術、政策、實務操作與大家做分享與經驗交流。這四位老師,第一個是輔仁大學社工系的蘇景輝教授,他從政策層面,特別是宏觀的老人議題部分與社區的關係角度,來跟大家做精闢的報告。第二位是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常務董事成亮老師,也是營造學會的理事,從事多年的社區健康營造,他將分享以親身的志工服務的參與過程。我們也邀請台北市忠勤里里長方荷生先生,方里長是當年SARS期間擋住不封社區、不封街的英雄,他憑著他的本事,在可怕的SARS疫情當中,告訴市政府跟專業團體,社區防疫網絡的功能。後續也研發出老人送餐、社會關懷的操作經驗。最後是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北部服務處的簡佩芳主任,跟我們做老人照顧分享,以及人力時間銀行機制的建構。

蘇景輝:
  主持人、在座的各位先進,還有

各位朋友,大家好!第一個發言不見得就是最宏寬、最周延的。下面我要談的是我看到或想到的,不見得是多麼周延的東西,但是是一個關懷老人社區照顧,一個學校老師的看法。

  當我們在談所謂的老人社區照顧,或者講到社區照顧的時候,需要稍微區分一下,我們是在講嚴謹的社區照顧,還是比較鬆散的社區照顧。我所謂嚴謹的社區照顧是指它基本上會去界定照顧的對象,當然我們說社區照顧是要去照顧需要被照顧的人,這句話的後面更嚴謹的界定是指那些失能的、而且長期需要被照顧的人,他自己生活自理能力是相對低的。如果是一般人,即便包括老人、慢性病患,只要他的行動能力還在某種程度,他就不需要社區照顧。這裡要看我們是在談嚴謹的還是比較鬆散的社區照顧,因為我發現大家有時候會把一般的福利服務也用「照顧」兩個字去涵括。

  在這裡我想要談的是比較嚴謹的對象,今天既然是談老人社區照顧,所以我們界定是六十五歲以上,而且行動不方便、生活自我照顧的能力不足的,這樣的人是需要被照顧的。需要被長期照顧的人,一般有兩種去向:一種是到所謂的療養院所、安養院所被照顧,這就是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的療養院所、安養院所。應該是那些生病、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家裡可能也沒辦法照顧,就將老人放在那個地方。這是第一種,所謂機構型的照顧。第二種,事實上可能你的爺爺奶奶,大部分人可能就在家裡,由家人來照顧,這個其實是最普遍、最多的。 

 

 基本上照顧是這兩大類為主,慢慢的我們發現,到大型的機構被照顧的人數較少,原因是這類的機構有種種的缺點,加上在中國或華人的社會裡,如果子女把父母送到那邊,好像就是不孝。以及老年人不想遠離家門、落葉歸根種種的觀念,大部分還是在家裡接受照顧。在家裡照顧的這種狀況,雖然是比較符合人性,也比較符合文化的狀況,但是家裡的照顧會使的家人很辛苦。不曉得各位有沒有自己的長輩是你自己在照顧?照顧的過程如果是三年、五年、十年,你想想看,那種狀況是非常勞累的,所以開始又提出一種「社區照顧」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是說,讓我們生活的社區當中有一些照顧的基礎或措施存在,讓這樣的照顧措施去協助家裡面的人去做照顧。這個概念很重要,當我們在談社區照顧的時候,有人說,社區照顧好像是要取代家裡照顧,但是其實不是,不應該是這樣的觀念,而是大部分的人在家庭被照顧的情況之下,但是家庭長期照顧下來會很累,如果社區有一些其他的措施存在,去做某種的補充,比如說送餐服務,這不是很好嗎?這樣白天老人家就有熱食可吃了。

  或者說家裡有人要外出去旅行,或因公要出門,老父母在家沒人照顧,如果有一種臨時托老的地方,我們把老年人送到這個地方,過一兩天子女回來就接父母回來。這種方式座落在社區裡,有一些照顧的措施而去彌補、協助家裡照顧,這個我們把它叫做「社區照顧」,最簡單的概念應該是這樣。

  社區照顧的出現,基本上如果我們談國家政策的話,應該是80年代英國開始有這類的政策出現,台灣在90年代把這樣的概念引進來,開始零零星星在推動,特別是這幾年有越來越多的狀況。因著台灣老年化社會的狀況,因著各種民間,特別是相對呼應民間社區營造、社區力量的出現,開始有一些社區願意去做一些事情,慢慢的就越來越多了。在這樣的潮流之下,我們來看整個台灣目前的狀況就是,一方面國家從政策方面去推動,一方面是地方、社區來承接某種東西。

  我補充談一些東西。當我們談社區照顧的時候,一般會有三大項:第一大項就是「居家照顧服務」。「居家照顧服務」又可以分成三項,有居家服務、有居家護理、有送餐服務。第二大項叫做「日間照顧服務」。「日間照顧服務」又有所謂的日間照護與日間托老。這裡講照護意思是比較護理方面的,日間托老就像小朋友上托兒所,老年人也有托老所。第三大項叫做機構式臨托服務,就是家裡臨時有人外出一段時間時把老人送到某個地方。但是這並不是絕對的,只是說歸納起來可能有這些,當然各地方都可以再依當地的需要去創新。

  當我們了解社區照顧的需要以及社區照顧的內容後,我們來看台灣目前的現況。台灣目前是這樣,如果由上往下看的話,在上層目前內政部在推動一個所謂「社會福利社區化」的計畫,衛生署有所謂長期照顧的行政措施。最近謝院長上台以後在推「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六星計畫有六大項,六大項其中一項叫做醫療福利,醫療福利又分三項,三項裡頭的第一項就是社區照護。從中央的政策當中,要推動社區照顧,特別是老人的社區照顧。目前很實際的狀況是在各地方政府有一個長期照護管理中心,大部分是由縣政府的社政部門跟衛生部門合作的。各位可以看今天的講義資料裡『屏東縣長期照護管理示範中心』這張圖表。我們從這裡會看到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有各個接案的來源,經過他們訪視之後,就會將他們轉介到各個相關的資源,像社會局、鄉公所、衛生局、醫療院所、護理之家等等。

   現在重點在這裡,就是說:長期照護管理中心當他知道某個地方有老人需要被照顧,特別是長期需要被照顧的時候,他要轉介或者連結各種資源,可是地方上的資源到底夠不夠?這是一個問題。特別是在地的社區是不是也應該參與到這裡頭,當作一個資源單位?這裡又銜接到,地方社區像方里長這裡,有一些地方的發展協會也好,或是地方的社區團體也好,是不是也該出來提供某些照護的服務?跟我們今天在談從社區營造的觀點切進來,應該要有這樣的東西。過去不是沒有,過去也有,如果從全台灣的觀點來看就是相對比較零散,現在剛好又銜接了六星計畫,六星計畫一出現各行政部門、各部會就要去配合,這個時候內政部社會司因應它的業務,提出了一個叫做「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這樣的東西出來。這個意思是什麼呢?

  這個意思是說,社會司希望草根的社區團體,如果你們關心社區的,特別是老人的照顧問題的話,你們可以申請成為一個一個的據點。這個據點要做什麼事情呢?它可以做關懷、訪視、電話問安、送餐服務,還有其他種種,可以做這些東西。這個計畫一出來剛好就是彌補了我剛講的本來在社區裡雖然有,但是比較零星的,現在因為六星計畫就開始鼓勵,應該是說更鼓勵地方社區可以去設立這些據點。當然政府有補助款,但是重點是地方社區的人要出來組織,然後去提供各種服務。這個剛好把從地方政府有長照中心、做個案管理、服務訴訟,然後地方有據點來承接,剛好把這兩個東西稍微拉近。當然我這樣講並不表示說,不需要其他的專業團體、專業服務,而是說地方社區的人們、團體也可以來做一些事情,而不光只是由地方上其他專業團體進來提供服務而已,那個就失掉了社區營造的本質。

  關懷據點這樣的一套計畫剛好可以彌補不足,但是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我們還是看到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說我看到關懷據點那張圖(編按:見老師講義),政府好像希望各縣市政府的長照中心對關懷據點提供專業諮商與資源,這是我比較擔心的。我的意思是說,將來在操作的時候,地方社區開始想要做老人關懷服務。很好!它也可能需要被協助,但是是由長照中心來協助嗎?我擔心的是能力不足。因為長照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做個案管理,在座如果你是社工或是護理人員可能比較了解,所謂用個案管理或是照護管理去連結各種服務,給那些需要照顧的人,長照中心的功能其實是這個。長照中心應該沒有社區營造、社區發展、社區工作的能力,去做協助地方社區。所以我認為地方社區的協助,有些地方社區可能本來就很強,像方里長這邊可能不需要什麼協助,但是可能有些地方社區很熱心但是沒有能力,這時候需要專業團體去協助,但是那個專業團體不應該是長照中心,而是其他才是,比如說社區營造學會之類的專業團體來協助,而不是靠長照中心。這是我要提的主要的東西。我比較擔心的是,現在看到上下,在地方有長照中心、有關懷據點,但是這中間的協調聯繫,還有社區關懷據點的力量,應該是由別的而不是由長照中心來做才對。

洪德仁:
  謝謝蘇景輝教授!他從政策面來讓我們看到老人關懷服務在專業、在社區連結的可能性。老師也提到社區參與的可能性,成亮老師正好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給我們作一個詮釋。

成亮:
  第一個我要說的是,我們做社區營造到現在,就是讓社區成員發現問題,而且他可以評估怎麼去面對這些問題;第二個,了解之後他做設計跟方案管理的能力;第三個就是他懂得去經營社區的組織和發展的能力;最後一個是資源的結合和開發的能力。

  剛才老師已經很清楚地提到,今天我們把焦點放在六十五歲以上的失能老人。最近比較熱門的話題是少子化,對不對?事實上高齡少子已講了很多年了,我是四年一班,今年已經五十三歲了,孔老夫子說五十就知天命,我已經知天命了。知天命的意思就是說將來到老的時候,可能是沒有人照顧!因為我們這一代大概都是兩個孩子,我一貫的想法是,絕對不要讓越孝順的孩子越痛苦,因為他們沒辦法做。所以我們針對這個議題在社區很清楚的讓他們知道我們的未來面對這樣一個問題。

  台灣今天的醫學進步的很快,進步到讓我們都死不掉,活的很痛苦,所以你想死還死不掉。因此我在社區我跟他們講,我們目標要很明確,就是一定要開源節流,就是怎麼樣讓我們老的時候不要變成像蘇老師所說的失能老人。其實還有個失智,失智現在越來越嚴重。因此目標先明確,就是我說的,老的時候我們有三件事不要讓它發生:一個是不要失能、一個是不要失智、一個是不要孤單。目標明確之後要能夠節流,就是要做社區健康營造。不要失能,現在也有方法可以預防。失能有兩個最主要的殺手,一個就是慢性病,一個就是意外傷害,這兩個東西其實都是可以去預防的。當然預防不能百分之百不會發生,不過發生機率一定是下降很多,所以我們整個努力都是往這個方向走。包括我個人在內,努力到現在體重已經順利地往目標數邁進了。從吃、運動來處理,當然定期健康檢查更重要,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一些你身體的現況。而怎麼樣能夠不失智,更重要的是終身學習、終身服務,所以我今年去考了一個研究所。我充分的了解這個時候唸書頭腦會更清楚一點,因為終身學習、終身服務,唸完了還可以繼續往下走。

  怎麼樣讓你不要孤單,不要孤單就是走出來和社區的夥伴,大家變成一個大家庭。現在很實際的就是家庭的人手少,因為人手少我們把社區中有共同理念、共同願景的人結合在一起,就會變成一個大家庭。我一直希望把台灣早期割稻互相幫忙的文化重新找回來,這些已經不是在說夢話了,因為在屏東我們已經做到了。現在我們在屏東所有的目標就是,至少每年你的體能都要比實際年齡年輕五歲,就是用體適能三個月前後測,看你的心肺功能、肌耐力等等,三個月一測,就知道你是心動還是行動。我的目標很清楚,我要年輕五歲,這是國際標準,如果每一年年紀在增長,可是還是年輕五歲,就可以很放心,這是健康促進節流的部份。

  至於開源的部份,我們在兩年前跟政府申請提升社區照顧資源案,我們號召了七十個社區的夥伴,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照顧服務員的訓練,用政府的錢來完成照顧服務員的訓練。我自己也親身參與,因為這樣子我才知道困難在哪裡。因為我們多半都是上班族,不可能密集訓練,所以我們運用週末來訓練,所以這個訓練時間拉長了,還包括實習。訓練完了之後,有兩個心得:第一個心得是,我們那些夥伴都在問我,我們要不要來簽安樂死,萬一有一天變成這樣子的時候,就不要再插管。有些夥伴他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接觸之後就知道那真是生不如死。另外一個很深的感覺就是,人老了千萬不要走到失智、失能這條路上。因為這樣子我們那群夥伴就更認真做健康促進,這是附加價值。我還記得去年中秋節我完成整個的訓練,因為平常沒有時間,因此密集地從早上八點做到晚上八點,最後我跟我太太說我終於結束了訓練,她就問我說是否吃過飯了,我說還沒有,今天大概吃不下去,因為整個鼻子都是大便的味道,因為你知道那個經常一直在處理,我現在學會幫他按摩幫他排多一點,不要只有排一點點,因為好不容易用乾淨了又出來了,這個整個過程說老實話不太容易處理,可是我們也在這當中培養一些哲學、一些哲思,讓自己比較容易接納。

  更重要的是後續,到了失能的部份大概有三種形式的照顧:一個叫機構式的照顧,一個是家庭式的照顧,一個是社區式的照顧。機構式的照顧現在在台灣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很難做品質,因為出不起錢。在屏東我本來聽說一個月一萬五千就可以收,最近聽說一萬二千就可以收了。我在醫院工作二十幾年,很早的時候我在埔里基督教醫院做副院長的時候,就跟衛生署合作做護理之家的實驗計畫,所以那個經費我很清楚,一個月沒有三萬五千,要講品質是不可能的。所以你說一萬二、一萬五就可以照顧,我說那個其實是很困難的!但是話也不能這樣講,基本上人家是出不起啊!而且後面還有更難的想法,就是你把他照顧的那麼好,他一活活了十幾年,那怎麼辦啊?錢從哪裡來?今天中華民國政府和民間都沒有準備。所以我就在想,機構式照顧要能讓它維持現在的收費,因為它收貴了也沒人繳得起,可是要能把它的品質拉高,所以我們這群伙伴每周兩小時做志工。我們都知道它什麼時候最忙,早上八點半到十一點半這個時候最忙,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這個時候做,這時候最需要人手。志工如果進去幫忙,又是他們訓練的,品質當然提升。另外如果你有時間陪他聽聽音樂、聊聊天,如果他還可以講話、意識還清楚的話,對他來講品質當然提高了。

  這是我們目前在做的事情,但是這當中有一個困難還沒突破,這困難就是因為我們都是上班族,上班族不可能一個禮拜七天,每天每個時段都有人去幫忙,因為八點半到十一點半也是我們上班族最忙的時候,所以我們排的都是假日,假日都擠在那邊對他們機構來講也不需要,因為人手太多了。所以最近我想跟他們的長照中心談,看能不能選幾家評鑑比較好的機構,也願意接受我們的志工人力進去幫忙。這當然有些條件背景要去思考,如果這條路走出來的話,就會引動屏東照管中心,將來會希望把評鑑標準拉高。拉高就是說它的人力編制,有些是志工、有些是收費的,就等於讓地方上的人士自己去維繫一個高品質低收費的長照機構,當然這過程也要讓長照機構經營上面重視品質,這是對機構式的照顧的一個解決方式,目前已經在進行,這個成效評估可能要一段時間。

  第二個居家式的,目前我們仍不敢進去,我們七十幾個人,包括我在內還是需要靠機構給我們一點護航,因為還沒獨立到出去做所有的事都很有把握,這要負一點責任,雖然你是志工,不能說志工就不要求品質。照管中心對我們的要求,就是希望我們考上丙級技術士,丙級技術士考上之後至少給自己一點放心,雖然現在沒有絕對的要求,但是我想這個證照未來還是很重要。我們現在拿到結訓證書,可是還沒有證照,所以我們今年重點全部是輔導大家去考證照,希望明年第二班開始接受訓練的時候,我們可以下放到社區,主要到家裡去做,因為現在照顧服務員很多不願到家裡。我跟我們的志工講,等我們比較成熟以後,我們來開發社區照顧。因為鄉下都是透天厝,透天厝一樓是客廳,客廳經過整理就是最好的日間照顧的空間,又因為左右鄰居都熟,也不需汽車接送,根本推個輪椅就推來了,照顧兩三戶就夠了,包括吃飯一切都幫他處理。

  志工基本上是把我們所學的東西不要忘掉,而且要越做越經手,所以等到我們真的派上用場的時候這些都是收入。而且收費也不要太高,一般民間付得起就可以,加上如果政府政策要鼓勵,就是相對出點錢,民間出不起的,就由政府出一點補一下,相得益彰。所以針對這三種類型的照顧,我目前的做法就是把民間的資源,也就是人力資源,真正變成一個互助的團隊才有可能落實。

  把時間紀錄下來只希望做到一個功效。人一定要回饋,多少或是不是物質都是另當別論,但問題是你需要量化以後才容易做實質回饋,才能做到回饋的機制,所以人力時間銀行就是要發揮它的功能,藉著人力時間銀行能夠促動大家開始把自助互助的社區組織的能力把它經營起來。

  面對未來,如果你可以想到更好的方法趕快告訴我。其實我在社區已經做了十年以上了,就是為了解決我自己老了以後的問題,做到現在我也沒想出更好的方法,我覺得只有靠社區自己來產生,因為如果從所有數字的計算來看,其實台灣未來的社會是養不起的。如果你要養的起的話,每個人都要把自己可以貢獻的力量拿出來,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些事我們已經在做了,而且我有信心它會越做越有樣子出來!

洪德仁:
  謝謝成亮老師精采的經驗分享!社區是不是真的有能力來做這些工作,方里長可以從他的實務操作層面來跟大家做報告。

方荷生:
  各位好!其實我是來學習的,要人怎麼做,教人怎麼做,我想書面上的你們自己看好了,這是一點心得。兩年前SARS的時候,我們社區是全國得到SARS最多、死掉最多、隔離最多的一個社區,全國最後因為SARS死掉的也是我們的。在我們社區裡面,大家有沒有聽過「忠義國小」?它是全台灣曾經因為SARS而停課的小學,可是我們社區沒有被封,是因為我們帶了一群好朋友,我們社區的人,勇敢的站出來。我們告訴我們的長官我們能夠做的,在我們社區裡面沒有看到一個穿防護衣物的人進入我們的社區。自SARS期間到現在,我們社區設置防疫網,後來我們還成立了社區健康網。

  有百分之十的老人就是老人社會,我們社區的老人已到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而且一直持續的增加中,也不曉得為什麼?我們社區的老人真的很多,多到一個過年就死掉了二十個。我也不曉得為什麼有這麼多老人聚集在我們社區?可能是因為房租比較便宜吧!一個月幾千塊錢就可租到房子。我們忠勤里老人服務中心以及社服中心很努力的介紹老人給我,比如說某某老人沒地方住要我幫他找個房子,因為房東不太願意租給獨居老人,很怕老人死在家裡,不知該怎麼辦。就這樣,我們社區老人好像沒減少過,反而一直在增加,我們忠勤里在台北弱勢社區排名裡不是排第一就是第二名。

  從八十七年開始我在我們社區裡做社區照顧,社區照顧分很多種。我們社區大約有一千多個老人,大陸新娘也有三百多個,有些大陸新娘短時間之內就結了幾次婚。我們社區裡有些老人娶大陸新娘,有八十幾歲老人娶二十幾歲的大陸新娘,可是有些大陸新娘在大陸還有先生、小孩。有老人娶大陸新娘之後,就掛掉了。我們會做信託遺囑,因為有些老人已經失去了清楚判斷的能力,很容易被騙。政府講那麼多,實際上並沒有保護到這些弱勢的老人。

  我從民國八十九年開始做送餐服務,直到現在已接近一萬人次,已做了中正區十二個里,包括青年公園到公?,一天四十個便當。我的便當分為治療餐、營養餐與普通餐。治療餐與營養餐是由和平醫院營養室幫忙做的,針對老先生老太太個人而設計。目前我們也開始介入送便當到萬華區去。根據市政府核定,符合送餐標準的老人必須是列管的獨居老人、失能老人,一般的老人我就沒有送,因為我實在負擔不起,一個便當我自己就要貼三十塊,一天四十個便當,週一至週五供應中餐,負擔真的很大。我便當的經費來源是我管區的鄰長,他們辦跳蚤市場所賺的錢必須捐給我,我們一起來完成這個工作,其實經濟壓力蠻大的。我們社區關懷據點,裡面工作有好幾項,我已做了好幾年了。

  我們也做供餐,一種是定點供餐,一種是公家的。所謂定點供餐,只要是還能走、能動的老人,我都希望他們自己來拿便當,一個便當他們自己出二十塊,而且為了鼓勵他們出門來,我強迫他們一次繳足一個月的餐費,就算不愛吃,看在已繳費份上也會來吃飯。這些老人自組成一個班,班長已九十幾歲了,成員若要去榮總看病,都會先跟班長請假。我社區裡有一些志工會幫忙送餐,以及服務老人。

  我們社區也做運動復健中心,服務對象是社區老人,解決他們在其他地方使用時要等待的問題。我申請時,因為我們不是醫療機構,所以不可以設置一些屬於醫療的器材,我就問在醫療機構可以治療的東西以外,有沒有不屬於醫療機構的運動器材。我們跟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合作,請他們一周兩次派兩位醫生來我們的運動復健中心,告訴我們的老人這些運動器材要使用到什麼程度。這些不屬於醫療的簡易部份由社區來做,若是老人需要很大的復健功能時,我們就轉介給衛生所或是醫院。

  至於成立信託遺囑的部份,我覺得政府應該給地方社區一個機制,讓老人將錢留在那裡,一旦他們失能我們把他們送醫院時,我們有權力去管理他們的錢。常有老人失能失智以後,跑出一堆陌生人想要拿走老人的財產,所以我們想在社區成立一個小組,如果老人失能失智以後,經由官方鑑定,這些老人的確失去自我保護的力量,就可以控管他們的財產,來保護老人。

  我大概是簽放棄急救同意書最多的里長,因為獨居老人常沒有家屬可以幫忙簽,因為我不忍心看到老人受苦,所以我就簽了。不只是簽同意書,我也常需要為窮苦的獨居老人送終,他們的財務就交給社會局去處理。

  就如同台北市健康生活協會發起公共食堂,如果可能我們想擴大服務,我們也想成立一個協會,募更多的款,籌組一個中央廚房。除了服務我們原先的老人,希望能招募到更多的志工來服務與照顧社區老人、社區裡越來越多的大陸新娘,以及他們的下一代。大陸新娘嫁來台灣,進入我們的社會,除了可以讓他們送餐之外,我們還可以訓練她們學習一技之長。

 

         

蘇景輝 副教授                  方荷生 里長             成亮 常務董事           簡偑芳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