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曼地亚红豆杉:城市的脊梁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0:52:48

    【采访】 大连现代博物馆副馆长 副研究员 姜晔

    大连的工业历史比较悠久,有着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因此留下比较多的近现代工业遗存。工业遗产已经成为阅读大连城市的重要依托,调查认定保留这些具有工业价值特点的遗产,可以继承我们大连城市文化品位、维护大连风貌,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

    【采访1】 大连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  沙河口净水分公司经理 王民彦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每天供水1.5万吨,后来进行改造,达到了每天3万吨。经过我们深入处理,更换滤池,每天供水达到7万吨,一直用到2001年。

    【采访2】 大连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姜雄城

    大连城市供水又是中国近代城市供水发源地,到今年是131年历史,如何把不同时期的水的变化和发展展现给市民,教育人民如何爱惜水、珍惜水,想建个博物馆。不能拆,拆了就没有了。

    【采访】 大连现代博物馆副馆长 副研究员 姜晔

    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到了大化合成车间,我就感觉盛夏光线从屋顶洒到车间,洒到设备上,给我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采访】 大连现代博物馆副馆长 副研究员 姜晔

    因为合成车间近期要拆除,我们征集两台机器设备。一台是日本殖民时期循环机,还有一台是周恩来总理视察过的第一台空气压缩机。这两台设备大化集团已经无偿捐赠给大连现代博物馆。

    【采访】 大连现代博物馆副馆长 副研究员 姜晔

    大连工业遗产有三个特点,一是工业遗产丰富,像有机械工业、纺织工业;二是殖民工业遗产占比重大,现在很多大型企业前身都能追溯到日俄殖民统治时期;三是重工业遗产占主体地位。

    【采访1】 大连工运史专家 刘功成

    大连第二批产业工人的具体情况和第一批产业工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仍然是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拢过来的,不是本地的。工业化发展自然进程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批产业工人大量的是港口建设建筑工人。

    【采访2】 大连市史志办研究员 王万涛

    1901年到1903年期间统计,男女比例是7∶1左右,主要原因是沙俄招聘来的工人多数是青壮年的男性,基本没有女性,这样就势必造成人口比例的严重失调,有时候能达到8∶1左右。

    【采访】 大连市史志办研究员 王万涛

    沙俄统治大连时间比较短,工业主要集中在现在胜利桥一带,比方说船厂、火车修理厂,主要集中在这个地区,但是规模不是很大,当时主要是以修理为主。

    【采访】 大连工运史专家 刘功成

    日本人抓到中国人说你是奸细砍掉,沙俄说你是日本的奸细吊死,许多工厂在这期间也破产,停产,整顿。第二批产业工人到日俄战争结束时基本上散失殆尽。

    【采访】 大连市史志办研究员 王万涛

    一个是建设的工厂企业门类比较齐全,机械、化工、冶金、石油、建材、轻工纺织、盐业等等,行业比较齐全;另一个是工厂建设时间比较集中,主要是从一九零六年到一九二几年左右,十四五年的时间就建了上百个工厂。

    【采访1】 大连工运史专家 刘功成

    日本统治大连以后,从1908年把机车厂从火车站东面搬到现在沙河口,这个大的企业搬迁逐步带动了南沙河口发展,所以上世纪20年代形成南沙工业区,30年代又建立了甘井子工业区。

    【采访2】 大连市史志办研究员 王万涛

    当时选择大连建这么多工厂的目的就是因为大连是港口城市,利用掠夺的东北地区廉价的资源,利用大连廉价的劳动力,生产的产品通过港口就运走了,极大地降低了他的成本。

    本版图片选自《大连图史》等

    2008年,大连现代博物馆副馆长姜晔和她的同事们接到了一个任务——对大连的工业遗产进行首次大规模普查。这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跑遍了大连的大小企业,一个厂房,一座仓库,一件设备,一捆尘封的档案,在这些调查者的眼中都是鲜活的城市记忆。

    这里是沙河口净水厂,两座红砖蓝瓦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建成于1917年的“急速滤过室”和“供水泵站”旧址,至今保护完好,净化水管道、阀门及整套过滤水设施都还保持着原状。

    这是始建于1933年的大化合成车间,在1万平方米的厂房内,非常难得地保留有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使用的循环机,苏联援建时使用的压缩机,我国接管后自行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台压缩机以及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日本产氮气压缩机等30多台大型机器设备,置身其中,仿佛像是在浏览一部近现代的中国化工史。

    让姜晔遗憾的是,这里已废弃多年,正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还有多少带有时代烙印的工业遗产散落在城市的角落?又有多少贴有城市标签的工业遗产在向后人展示着曾经的辉煌?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旅大先后被置于沙皇俄国和日本的统治之下长达近半个世纪,洋务运动时期萌芽的大连工业从此被深深烙上了殖民的印记。

    1898年3月27日,沙皇俄国与清政府签署《旅大租地条约》,强占旅大,企图将旅大变成沙俄在远东的出海口和军事重镇并永久霸占。他们一方面把旅顺作为太平洋舰队的基地来经营,另一方面,在大连湾西南岸边即青泥洼一带规划建设新的港口和城市。随着沙俄建港工程的展开,十多万来自关内的劳动力进入大连,大连的第二代产业工人队伍开始在“旅大租借地”内形成。

    1899年9月28日,大连港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后,4万多名建港工人在沙俄监工的强迫下昼夜施工。他们中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到了青泥洼,老毛子当家。劈山填大海,命在风中刮。码头高一尺,工人得死仨。若想回老家,得把毛子剐。”

    中国工人经过近5年的艰辛劳作,用血肉之躯建起了大连港和大连市。东清铁路正式运行,使大连成为沟通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近代交通运输业、工业、商业、金融业和电信业等也都纷纷兴起,使大连市街的繁荣程度超过了第一代产业工人建设起来的旅顺,大连从此成为辽东半岛南部工商业中心。

    因修路筑港和兴建城市等直接需要,一些企业也兴办起来。1898年6月10日,大连造船厂的前身利斯工厂诞生。1899年9月28日,东清铁路机车制造所开始兴建,这一天便成了大连机车厂的建厂日。1903年,当时大连最大的铸铁厂建成,有职工近700人。据统计,到1902年,旅大租借地已有近代制造业企业139家,年产值749000卢布。其中木工厂24家,砖瓦厂也多达17家,这是沙俄大兴土木直接促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矿泉水制造厂3家,而且年产值高达80000卢布,这在当时全中国也是极少见的。

    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打断了沙俄对大连的规划,也使大连的第二代产业工人与这座城市一道,再一次陷入了悲惨的命运。

    1905年,日本窃取旅大,将这里作为推行其侵略中国“大陆政策”的桥头堡,要使这个桥头堡稳固,必须建立雄厚的经济基础,开发大连的工业就显得极为重要。于是,带有强烈殖民色彩的大连工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快速发展。

    许多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都可以在上世纪那段殖民的岁月里追溯到最初的源头。

    1907年2月,日清制油株式会社大连工厂开业。(大连油脂化学工业总厂前身)

    1907年5月,小野田洋灰株式会社在大连北部泡崖子建立工厂。(大连水泥厂前身)

    1907年7月,日本人小田切寿丰开办了大连铁工所。(大连橡塑机厂前身)

    1909年,满洲水产株式会社建立。(大连海洋渔业公司前身)

    1912年10月,大华窑业株式会社建立。(大连电磁厂前身)

    1913年,森川造酒厂成立。(大连酒厂前身)

    1914年,大连铁工厂建立。(大连重型机器厂前身)

    1917年,在荣町创办南满洲窑业试验工厂。(大连玻璃厂和大连玻璃制品厂前身)

    1918年,在荣町二番地建立大华电气冶金株式会社。(大连钢厂前身)

    1919年,满洲制麻株式会社成立。(大连麻纺织厂前身)

    1923年4月,内外棉株式会社金州支店成立。(金州纺织厂前身)

    从1908年到1943年,大连工厂数量由77家增至1825家,增加了23倍;产值由270万日元增至6.13亿日元,增加了225倍。

    有人把大连殖民工业的发展与日本的军事侵略比喻成同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军事侵略为殖民工业的发展开拓空间;而殖民工业的发展又为军事侵略提供装备和物质保障。

    【采访】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 杜辉

    大连殖民工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殖民者在工业资本方面的垄断和独占。俄国占领的时候,俄国资本占有垄断地位,到了日本殖民时期,更为明显,从1916年开始,日本资本就占到了当地总资本的92%以上,最高的时候达到了96%。其中铁路机车车辆、船舶、瓦斯电气、特殊钢及新兴的重化工业等的制造与生产完全为日本资本所独占。

    【采访1】 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 钟祥斌

    工人是从山东、河北骗来的,招工广告写的是“儿在大连,不用挂念,码头干活,楼上吃饭,三顿卷子,四顿稀饭。”

    【采访2】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教授 张道航

    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猪狗食。大连工人的境遇是非常悲惨的。

    【采访】 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董志正

    1904年3月3日中国爱国教育家蔡元培就在上海《警钟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披露这个事情,引起国内震动,引起国外的强烈反响。

    【采访】 大连市史志办研究员 王万涛

    多数的罢工斗争都取得了胜利,或者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打击了日本资本家。工人阶级为了组织起来,成立了工会组织,一开始分散的,各个工厂都有工会,后来就变成全市性的综合性的工会组织,这样,工人阶级的力量就更大了。

    【采访】 大连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 唐韵超

    日本人不让成立工会,我们就起名叫中华工学会。当年穷苦工人就是在这里形成了团体。

    【采访1】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教授 张道航

    大连的党的队伍首先是在工人队伍中建立起来。这些党员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工人。原因是产业工人数量多而集中,觉悟较高,有很强烈的革命性。中国共产党大连特别支部的建立,加强了对大连工人运动和各界人民的反帝爱国活动的领导,大连地区革命斗争形势出现了新局面。

    【采访2】 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董志正

    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进来了,有进步的刊物和报纸了,这样就影响和教育他们,使他们提高了觉悟,懂得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性,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从经济斗争逐渐转为政治斗争,这是大连工人运动史上最辉煌的年代。

    【采访】 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董志正

    声援“五卅”运动,组织万人大游行,不都是工人,还有商人、市民、学生,甚至郊区的农民,这对提升大家的觉悟很有好处。提出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提出不做亡国奴,这样对提升民族精神很有必要。

    【采访1】 大连市史志办研究员 王万涛

    工人阶级是这个城市的主体,他们都是每个居民家中的顶梁柱,或者是家里主要的男人,儿子或者父子同在那个工厂,他们的行动、罢工斗争等等的一些活动,实际上是和家属同步的,他们的心是在一起的,当时工人阶级罢工的同时,几乎是全民性的,没有工作的老百姓家属也起来了。

    【采访2】 原大连纺织厂党委宣传部部长 罗虎堂

    还得到了全国各地的支援。

    日本殖民统治大连期间,大连的第三代产业工人在城市和工业的恢复发展中迅速集结,由日本统治初期的不足千人,至20世纪30年代最多发展到30余万人,他们大部分是从关内移民而来,有的是具备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也有关内破产的农民。

    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身为亡国奴的那一代产业工人在政治上受着日本殖民统治者怎样的压迫,在经济上又遭受着资本家怎样的剥削。他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劳动10~14小时,平均工资仅为同等日本工人的1/7到1/4,终日不得温饱,被称为“苦力”。但由于他们与机器大生产相结合,加上一开始就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因而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斗争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最早见诸报端的大连工人罢工斗争发生在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后,俄军强迫中国工人加班加点抢修被日本舰队突袭旅顺口而遭到重创的军舰,却停发工人工资,每天的食物也只是几片发了霉的黑面包,于是旅顺海军修理厂的2000多名中国工人举行了大罢工,遭到俄军的开枪镇压,罢工工人毫无惧色,英勇搏斗,60余人壮烈牺牲,大批工人被捕。

    在日本统治大连期间,罢工斗争更是没有停止过。仅1919年,成规模罢工就达到55次,参加者近1.5万人次。

    黄河路658号,一座中式二层红砖楼房,在车水马龙的黄河路旁,在一栋栋颇具现代商业气息的建筑群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座沉淀着历史记忆的建筑,就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工人运动团体——大连中华工学会的旧址。

    1923年12月2日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大连地区的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阶段。工学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1924年夏,共产党员、中国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来大连视察,指导大连的工人运动。这一时期,全市工会会员发展到近5000人。

    1925年,中华工学会委员长傅景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大连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

    1926年1月15日正式组建了以杨志云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大连特别支部。党员除傅景阳外,还有董秀峰、王少坡等8名同志,从此,大连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大连,群情激奋,大连成立了以工人为主体的“大连沪案后援会”。他们募捐、罢工,声援上海同胞。身处殖民地的大连人民与祖国同胞血肉相连。

    1925年6月初,大连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委员长赵悟尘根据共青团大连特支的决定,发动全市印刷工人罢工,迫使日本资本家废除了不合理的开支规定,把徒工的工资提高到每日三角钱。

    1926年4月27日,在中共大连地委和中华工学会的领导下,1000多名中国工人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福纺大罢工。罢工工人提出了六项条件:第一、不准打骂和虐待工人;第二、准许孩子妈妈在工间给孩子喂奶;第三、增加工资1/3,不许涨饭费;第四、每两周有一个公休日,公休日干活发双倍工资;第五、缩短劳动时间,每天以10小时为限;第六、对内宿工人降低房租,不拿电灯费,对外宿工人发补助金。从这六项条件中,我们不难想象当时工人的处境是何等的艰难。

    上海、天津、广州、香港等地总工会,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纷纷发表宣言,声援福纺工人大罢工。连续3个多月的罢工,给日本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特别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抵制日货的消息后,日本殖民当局和财团被迫答应了工人们的要求,持续整整100天的罢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50年后,曾参加过1926年福纺大罢工的领导和骨干们在中华工学会的旧址前相聚重逢,当激昂的中华工学会会歌再次响起,带给人们的是无限感慨。

    在俄日殖民统治大连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大连工人阶级不但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力军,更成为城市精神的引领者。

    “爱国反帝,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成为大连工人运动的主旋律,也是大连那个时期城市精神的真实写照。在同日本殖民者推行的“同化教育”、“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的斗争中,唤起了无数大连人的觉醒,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和大连的解放。

    三

    【采访1】 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董志正

    大连的特殊,是由于苏军驻在大连,国民党进不来,而且这个地方虽然党没公开,但是苏联红军是支持我们党工作的。

    【采访2】 时任中共大连市委书记 韩光

    1945年,我来到大连,党要求把大连作为全国解放的人力、物力、财力基地。

    【采访】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 杜辉

    谈到解放战争,我们都有一个印象:解放军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式飞机大炮武装的国民党军队。事实上,“小米加步枪”只是解放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一个比喻。解放战争,大规模运动战、防御战、城市攻坚战,靠“小米加步枪”显然不够,我们一定要有重武器。当时,朱德总司令签发电报,要求“各战区速派干部携带资金到大连筹备兵工生产事宜”。

    【采访】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 杜辉

    建新公司规模很大,有近万人。主要生产炮弹、引信、无烟火药、迫击炮等解放战争急需的军用物资。后来的五二三厂、大化、大重、大钢、橡塑机等国企的前身都包含在内。像大化生产火药,大钢生产造炮弹的钢材,大重生产炮弹弹体,大橡塑当时制作了近万个炮弹箱、弹药箱。

    【采访1】 大连工运史专家 刘功成

    淮海战役使用了大连工人制造的20万发炮弹。

    【采访2】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 杜辉

    大连生产的炮弹质量很好,没有一发臭弹哑弹。1949年生产了12.5万发炮弹,本来这一年可以多生产10万发左右,但因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全线崩溃,我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胜利在握,遵照总部的指示,因无贮存炮弹的仓库,只好减产。

    【采访3】 大连工运史专家 刘功成

    解放战争后期大连实际上成为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物资基地——内地需要什么,我们支援什么;人民解放战争需要什么,我们支援什么。

    【采访4】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教授 张道航

    除了大炮弹,还有机车、铁船(壳)、军服、军鞋、喝水的搪瓷缸、发报机、发电机。可以说,大连工业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采访1】 吴运铎夫人 陆平

    那个时候大连的工人能吃苦,爱国思想强,他们不分昼夜地干,一点苦也不诉,他们都吃什么东西,都是二等棒子面。海里面的海菜、海草,放在锅里煮。

    【采访2】 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董志正

    中国的工人在日本沙俄统治时期,是受奴役的,是地位最低的,但是解放以后,他们利用所学到的技术自己当家做主人,一改原来的精神面貌,就爆发出他们自己的创新能力,所以大连在日本投降之后恢复得比较快,就是这个道理。

    【采访】  原国营大连五二三厂厂长 杨成忠

    吴屏周就去看炮弹为什么不响,吴屏周在前面走,吴运铎在后面,炮弹炸了,吴屏周牺牲了,吴运铎眼睛受伤了。

    1945年8月15日,临近中午的太阳依旧那么明亮、炽热。然而,一个号称“太阳之国”的东方帝国即将走向溃败。正午12时,一道颤抖的哀鸣从大连中央放送局扩音器中发出……

    听懂日语广播的大连市民走向街头,奔走相告:“日本宣布投降了!”“中国人出头的日子来到了!”

    历史性的一刻带给大连人的是喜悦,是热血沸腾,是乌云开始消散第一缕阳光照射下来的温暖。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大连,第二天,原大连地下党部分负责人和中华工学会的同志就集合起来,决定举起工会大旗,把全市20万工人组织起来。工会组织7000多人的纠察队,深入工厂,与维持会的“保安队”斗争,保护工厂机器设备免遭破坏,为日后恢复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创造了条件。随后,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干部进入大连,大连成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特殊解放区。

    1945年10月中旬,韩光受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派遣,到大连秘密组建中共大连市工委,11月初,改称中共大连市委,第一届市委由9人组成。市委成立后,支援前线的工作随即展开。

    当时关内各解放区的兵工厂条件都极为简陋,没有高炉,没有机床,基本上都是“土法上马”。而大连作为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工业中心,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有熟练的技术工人,因而成为建立军工基地的不二选择。从1945年开始,中共中央从延安、华东派遣400多名军工干部秘密进入大连,接管了一批日本人遗留的企业,组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的兵工联合企业——建新公司。

    解放战争期间,50多万发炮弹,80多万枚引信,24万多只雷管,1400多门迫击炮,450余吨无烟火药从大连源源不断运出,绝大部分经海路越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送到山东半岛东端俚岛的我军物资接运站,再由山东支前大军的成百上千辆小推车运到前沿兵站。解放军有了充足的炮弹,战斗力也由此发生了质的变化。

    1948年末至1949年初,一场震惊世界的血战在兵家必争之地的徐州周边爆发,在这场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未来走向的大决战中,国民党军投入兵力80万人,由中国共产党指挥的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投入兵力60万人。结局是,60万战胜了80万,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1948年12月,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亲笔写信,对中共旅大地委和旅大工人阶级对华东战场的支援表示感谢。副司令员粟裕更说了一句令大连人倍感自豪的话:“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

    钢铁的后方,钢铁的人。大连的支前成果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日本投降前夕,大连的大部分工厂处于停产状态,工人大量失业。到了1946年,国民党对大连实行海陆封锁,粮食和工业原料运不进来,工厂无法开工,社会上到处聚集着处于饥饿状态的失业人群。面对这种局面,中共大连市委提出了“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的口号,大连的工人阶级再一次展现出他们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在党委和工会的领导下,高效地运转起来。

    支撑起钢铁后方的有汗水,也有鲜血乃至生命。

    1947年9月23日,建新公司的实弹试验场。炮弹厂厂长吴屏周和引信厂厂长吴运铎一起动手进行炮弹试验。当试到第七发炮弹时,几经引爆炮弹都没有爆炸,两个人为了弄清原因争相赶上前去检查。

    身负重伤的吴运铎那一年30岁,这位被称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兵工专家,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先后做过20余次手术,直到1991年5月2日病逝,身上还留有几十处弹片没有取出。吴屏周牺牲时年仅32岁,“山霞千古存浩气,海啸朝夕慰英灵”。1998年8月,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为吴屏周烈士建立塑像。人们不会忘记英雄!

    尾声

    从旅顺大坞的机器轰鸣到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历史在不经意间流淌过半个多世纪。今天,当我们说大连是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我们会发现是技术工人最早带来了工业文明的气息,从诞生到壮大,他们和脚下的土地一起走过了崛起、悲壮、屈辱、重生的曲折历程。他们用血汗甚至生命建起了工厂和城市;面对殖民统治,他们忍辱负重,勇于抗争,最早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当城市重获新生,他们迸发出高涨的革命热情,在新中国诞生的功劳簿里写下了重重的一笔,成为那个时代的楷模。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在大生产中磨砺、锻造出的工人精神,早已熔铸在城市的魂魄里,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热情、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的创造性,引领着广大市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托举起了一座城市的精神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