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霞现在的丈夫:小学高年级作文自改训练流程之再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25:57
小学高年级作文自改训练流程之再优化黄震

【专题名称】小学各科教与学
【专 题 号】G39
【复印期号】2009年12期
【原文出处】《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南京)2009年9期第34~35页
【作者简介】黄震,江苏省如东县双甸小学。


    培养学生作文自改的能力,从叶老开始倡导至今,已有无数语文老师探索实践过,不少人还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时至今日,这已成为语文界甚至教育界的共识,其优越性可说是数不胜数。可看看我们究竟有多少人仍在践行作文自改训练呢?据笔者观察,不足10%。既然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能力有那么多好处,而且已成共识,为什么不能全面开花、普遍推行呢?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持久力不够。作文自改尝试之初,学生不知作文自改为何物,老师的激趣让学生觉得新鲜好奇,跃跃欲试,但由于训练流程不科学不合理,方法单一,自主合作体现不够,加之没有一个科学的激励评估机制,对作文自改缺乏有效的调控,只是停留在修改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的框架内,优生老是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的文章完美无缺,后进生的作文老是成为同伴的笑料,丧失了自信。于是乎:“作文自改不过如此!”于是乎:热情殆尽,马虎了事,被动应付。我们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自改时,只是凭着一时的热情,研究不够深入,缺乏思考探索,仅停留在浅表的操作层面,结果,一两个学期下来,师生双方均开始降温,最终偃旗息鼓,重蹈老路。
    笔者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训练的流程逐渐摸索优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东西。现草撰成文,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同仁。
    一、自我修改,写好“后记”
    笔者多轮任教五、六年级循环,每届五年级接班之初,笔者首先向学生讲明作文自改的意义,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然后教给学生自改的方法、批改的符号,讲清批改的要求,并作几次批改的示范。而后,每次作文时,笔者都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先进行一次全面的修改,从选材立意、篇章结构到词语标点都不能放过,并要求给自己的作文写上“后记”。
    笔者还要求学生在“后记”中说明文章材料的来源,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作文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避免随意杜撰,同时也为他人评改时提供了评改的依据。如果作文内容含有虚构因素,对原材料作过“艺术加工”,“后记”中也要如实说明。有了这样的“后记”做依据,互相评改时就可以实事求是,对症下药了。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要在作文当日进行,趁热打铁。教师先将全班作文迅速浏览一遍,了解一下本次作文的基本情况,发下原文,让他们进行口头交流;每人在四人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作文和“后记”;然后开展小组讨论,并确定值得向全班推荐的优秀作文。由于这种交流是在学生刚刚写好作文时进行的,他们的激情还在,又急于想听听别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意见,也很想了解别人的作文,这时学生的态度必然投入,印象也必然深刻。如《讨价还价》一文,在小组讨论时,同学们肯定了这篇文章能用对话形式,反映了买卖双方的不同心理,人物有个性,语言生动活泼,但有的同学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本文只写了老板娘与老头儿的讨价还价,文章反映了什么主题?不清楚。这时笔者立刻启发引导,要求大家以后在分析材料、提炼主题、加深立意方面多作研究。
    三、全班集中,师生共议
    各小组向全班推荐的作文,经过小组内交流讨论,大家发表了不少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时大家都希望有个定论,有个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不能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应该让全班同学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做有利于训练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有一位同学写了篇作文,题为《小弟吃饭》,“小弟弟无心吃饭,两只小手不停地在摆弄着钥匙圈,继而又翻我的文具盒……”在全班评议时,这篇作文大家争论得十分激烈,有的说:“这种生活琐事也值得写吗?”有的说:“小弟弟的动作神态很逼真传神,简直把弟弟写活了,是篇好文章。”有的说:“这种描写方式似曾相识。”大家议论纷纷,气氛十分热烈。笔者不时集中分歧焦点,鼓励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最后笔者谈了看法,肯定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清晰洗练的语言,接着指出,作文的关键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不要因为一味强调思想性而随意拔高主题,启发大家要写熟悉的人、熟悉的事。
    一次集体评议,只能评三四篇,着重解决一个专题,或是选材,或是立意,或是结构,或是写作技巧等等。搞就搞扎实,议就议深入,效果较好。
    四、人人动手,互批互改
    一次习作经过自我修改、小组交流、集体评议后,仍然需有相互批改过程。这是因为,自我修改有其局限性,当事者昏,旁观者清。小组和集体评改一般以正面肯定为主,以选材立意结构为主,而各人习作的存在问题是方方面面的,各不相同。为此,还应有个相互逐一批改的过程。相互逐一批改不一定局限于四人小组内,有时可以全班打乱,或按学号或按座次,或每人一本,无需定格。
    在相互批改时,笔者不仅要求学生肯定优点,而且要求学生找出缺点;不仅要求学生注意选材立意结构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要求学生注意词句标点等方面的问题。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以往所教批改方法和批改符号评分标准,逐字逐句逐段批改,写好眉批总批打好分数。笔者还规定文章无论优劣,眉批不得少于3条,总批不得少于30字,最后必须签上批改人的姓名和批改日期。签上批改人姓名这一点很重要,主要是便于落实责任,杜绝马虎了事的现象,同时也有利于作者和批改人的交流切磋。
    五、交换意见,教师复查
    互相批改完毕之后,作文交作者本人复阅。这时,笔者安排了10分钟时间,让作者和批改人进行意见交换。如果说集体评议是每次作文评改的第一个高潮的话,那么,这交换意见便是第二个高潮。
    过去作文由老师改,学生并不知道老师劳动的甘苦。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本子后,先看给我评了几分,然后看看后头的批语,四个字还是八个字,怎么批。完了,往抽屉里一放,算了。老师的精批细改完全埋没了,叫做徒劳无功。”(摘自《吕叔湘先生论语文教育》)为何造成这种状况?其主要原因就是:批改作文时,学生没有参与,不知道教师改作文的甘苦。现在,学生的作文由自己互相批改,他们已体验到了“字字句句皆心血”,认识到这是别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一种认可,所以,对别人的改笔,同学们都很在乎,即使一个标点,一个记号,也要认真地去推敲琢磨,认为别人改得好的,往往点头赞许:“哦——”的一声,恍然大悟,后悔自己当初没能看出来;认为别人改得不合理的,往往还要同那同学去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争论不下,还要拿来请老师裁决。
    交换意见后,作者本人将本子交老师复查。本子交到笔者手里之后,笔者总是逐本认真检查,既要检查作者的态度,又要检查批改人的态度,既要检查原文质量,也要检查批改是否正确,评分是否恰当,及时给作者和批改人作记录,以便下一阶段作出评价总结。
    六、作后总结,评价激励
    总结和激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千万不可小视这一环节,没有这一环节或这一环节不得力,天长日久,学生对作文自改的热情必然降温,最后必然是稀松懒散、马虎了事。笔者设计了一张“作文批改总结评价表”,每次作文自改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填写这张表格。
    “作文批改总结评价表”分五大栏目:1.批改人对作者作文态度及质量的评价;2.作者对批改人批改质量及批改态度的评价;3.作者对改后作文的再认识(写作后感);4.教师对作者和批改人双方的评价;5.社会评价。其中,评价的重点放在批改人的态度上,对不认真负责的批改人及小组要批评,并要求他们重新批改。重新批改的作文,批改人必须亲手将原文在另一作文本上写清楚(因原本子上往往被弄得文面不洁),然后用红笔再行批改,改后必须得到作者的签字认可,再送老师检查,不合要求者必须再誊写再改,直至态度认真、符合规范要求为止。对特别认真负责,改得有特色的作文和批改人,教师不但要表扬鼓励,还要评讲总结,好的作文要推荐给社会来评价。所谓社会评价,小到在班级墙上张贴或班报录用、学校橱窗展览、校电台广播,大到推荐给报刊发表。这一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过去作文水平本来一般,一旦有作文被展出、被广播或被报刊录用,便会立刻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评价除了上述方法以外,笔者还采用了“红星积累法”。教师评价栏分为四项,根据质量的优劣,每项给一至三个红星。学期结束时,统计“红星”个数,按一定比例结成分数,计入学生成绩报告书,作为作文总评成绩。这样让孩子知道:自己平时作文和改文的“红星”,就是期末的作文分数,要想期末报告书拿高分,平时的每一次作文和改文都要认真。笔者还告诉学生,每一张“作文批改总结评价表”都要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档案保存。^NU1DA2010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