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竹琴: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于德志烈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9:16:06

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于德志

关振安

于德志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牺牲时只有37岁,却在人民军队里度过了22 年的军旅生活。战争年代,他勇往直前,在东北、华北、中南的许多战场和渡海解放海南岛的各次战斗中,为人民解放事业立过战功。建国后。他高举国际主义旗帜,在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的战场上誓死拼搏,直至1967 年11 月11日英勇牺牲,将一腔热血喷洒在异国的土地上。
                          (一)
    于德志,1930年5月7日生于辽宁省宽甸县下露河子区马架子村。父亲于文彬,是从山东省即墨县“跑关东”来到东北的,在凤城、宽甸等地以耕种土地谋生。1944年,于文彬被日伪抓去当了劳工,因经不起繁重的苦役和无情的打骂、折磨,他偷着跑回了家。不久又被抓回去。在酷刑的摧残下,他身染重疾,于1945 年秋含恨死去。
    父亲死难的情景牢记在于德志心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抗的烈火在他胸中越烧越旺。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就在这一年的11 月,还不到16 周岁的于德志,就自愿报名参了军,在宽甸县下露河子区中队当通信员。一个月后,他来到当时驻在本溪宫源的冀热辽16 军分区高炮大队,在机关炮连当炮手。

1946年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内.参加了本溪保卫战。同年4月,参军才几个月的于德志,参加了本溪保卫战:这是一场战斗十分激烈的大仗。于德志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战斗,但打得很勇敢。在对空作战中,他不怕流血牺牲,和战友们一道完成了掩护任务。 4 月 12 日又奉命北上,参加了四平保卫战。

1947年5月,于德志所在的高炮大队改编为东北三纵队炮兵团。他在机关炮连当了班长,并加人了中国共产党:经过四保临江、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等战役,我军由级略防御转人了全面反攻。 1948 年秋,震惊中外的辽沈战没打响了。在攻克锦州的战斗中,于德志带领炊事班的战士,顶着密集的炮火,先后 3 次把饭菜和军用器材给送到了战斗前沿。战后,师党委给他记大功 1 次授予艰苦奋斗奖章 1 枚。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于德志又随 40 军118 师从东北进关。经过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浏阳战役、衡宝战役、两广战役。这横穿整个中国的征程几乎全是步行的壮举,他们边打边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没有身临其境的人是难以想象的。于德志比一般战士又多吃了一层苦。这种苦来自他的脚上,两只脚都是“六趾”,脚掌比一般人要宽得多。一般的胶鞋穿在他的脚上难免瘦小。所以在连续行军、高速行军中,他的脚趾常常磨出血泡。几千公里的“长征”,他一直咬着牙坚持不掉队。有时,为了追歼敌人,他索性脱下鞋子,赤脚行军。进军雷州半岛时,他赤脚五六天,徒步行军坚持到目的地。两广解放后、师党委给他记三等功1次,授予军功章l枚,表彰了他在南下期间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

1949年冬,于德志到40军机要训练队学习3个月后分配到118师司令部机要科当了译电员。不久,我军发动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在我大军解放海南岛之前,先组织了两次偷渡。于德志于 1950 年 3 月 26 日参加了第二次偷渡。由于国民党军队有了准备,我偷渡部队遇到了顽强抵抗,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我军奋勇突击强行登陆后,被两团敌人包围。在紧要关头,于德志参加了突围战斗。经过 5 次攻击,他们冲出包围。这时,于德志已 3 天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他极力忍耐着指挥战士把电台和密码晒干,迅速地把给军部的报告发了出去,把军部的命令收了回来。在偷渡部队与海南琼崖纵队会师时,于德志疲倦得一屁股坐在山上,树楂子把屁股扎出了血他都不知道,呼呼地睡着了。战后,于德志荣立大功 1 次。

(二)

 1950 年 4 月,海南岛全境解放后不久,部队调防来到辽宁省丹东市。丹东市跟宽甸县毗邻。于德志多么希望坐上两个小时的汽车,回家乡看看分别 5 年的老母亲啊!但是他并没提出请假探亲,因为美帝国主义已经把侵略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于德志所在的部队,即将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0 年 10 月,于德志在丹东首批渡江赴朝,并立即投人了战斗。他连续参加了第一、二、三次战役。当时,于德志除身上穿的衣服外,再没有其它行李。在大雪封山的寒冬季节里,他爬冰卧雪,病气病时常发作,痛苦不堪。他没有一句怨言,依然在冰天雪地里翻译电稿,手麻木了,笔冻住了,他就用嘴含着笔,含化了再写,保证电文准确、清晰。

在第五次战役中的一天夜里,于德志随团指挥所擂到加平郡北的一座山包上。当时与师指挥所的电话已中断,上下急需沟通联系。此时我部三面受敌,上空又有敌机轰炸。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于德志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毅然地把雨布顶在头上,挡光防空,用腿夹着蜡烛照明,先后与师里联系了 3 次,使首长掌握了情况,及时地指挥部队继续战斗。战后,师党委给他记三等功 1 次,授予军功章 1 枚。不久,他参加了开城防御战、西海岸防御战。 1953 年 10 月,于德志又荣获朝鲜人民常任委员会授予的军功章 l 枚。

1953 年 7 月,于德志随部队胜利回国后,被选送到南京机要干校学习。这年七八月份,于 1954 年 2 月长江发了大水,于德志先后 5 次参加防汛抢险工作。在机场参加修堤时,正面临学期考试,他不顾个人得失,主动要求出勤。在劳动中他专找重活干,哪里的活干不过来他就自动到哪里去干。他看到抬土的人拥挤,影响工作效率,就在休息时另修一条路。有了两条路,抬土的速度提高了。在下关修堤时他的胃病犯了,痛得厉害,手上磨起了大血泡,仍坚持推独轮车。协理员让休息他也不休息,坚持到最后。在大家休息时,他又找来一块木板,铺平一段路,使推车的人感到平稳省力。从船上卸石头时,他自动跳到船舱里往上搬石头。最后一次休堤,他仍然推独轮车,每次都把车装得很满,推到后来没有力量了,走几步就翻车,但他仍咬牙坚持到底。防汛结束,机要干校政治处给于德志记三等功1次。

1955 年 6 月,先后任机要股长、于德志学习归来,在 118 师 398 团、 353 团先后任机要股长、保卫股长、政治处副主任等职。对工作,他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对同志,他光明磊落,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推功揽过。在炎热的夏天搞军训,领导要求干部要练投弹。于德志不仅自己练,他还拿着皮尺去把每个干部投弹的距离测量出来。他做工作从来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是组织交给的任务,他就积极去干。叫他管家属工作,他就利用业余时问把家属组织起来学习。在于德志眼里急有做不完的工作,他的工作做得再多也从不满足。

 1964 年,于德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在学习期间,很刻苦,写下了不少心得体会。从这些心得体会中,可以窥见他的思想境界和高尚清操。

1966 年初,于德志从政治学院学习归来,在 118师直属高炮营当政委。他以慈母一样的情怀,关怀着他所领导的每一个战士,深深地打动了战士们的心。

于德志的生活非常俭朴,平时白己舍不得花一分钱。他的一条裤腰带,先后断了三次,接了三结,没换新的。自己却拿钱买了一台幻灯机和一架照像机,给全营同志放幻灯,给先进人物照像。他还自费购买了许多毛主席著作,放到各个连队俱乐部,鼓励与支持战士学习。

于德志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他认为“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艰苦细致地调查研究,才能找出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1966 年冬,他到高机连蹲点,连队给安排了好地方他不住,而让通信员把行李放到了连队住房的门边。在这里,他发现一个连住两栋大炕,站岗的同志进进出出,住在门口的同志既冷又睡不好觉。他回营部就给各连队发了门帘,以解决保温问题。同时又向上级请示,可否把战士住房间壁一下,一个班或一个排住一个屋,以保证战士休息。

于德志每次到连队,炊事班都想给他做点好吃的,他不让,坚持战士吃啥他吃啥。他和战士一起修工事,不比战士干的少。战士劝休息他也不休息。他经常和新老战士谈心,急战士所急,想战士所想。在谈心中他发现山东籍战士周广义家人口多,弟妹多,他是老大,家中生活有困难,就给周广义家寄去 30 元钱。周家来信说钱收到了,才知道是政委给寄去了钱。

所有这些战士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家都默默地似政委为学习榜样。政委的行动也是无声的命令,对提高全营的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三)

美帝国主义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后,又取代了法国在越南殖民统治地位。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和支持。中国是越南可靠的大后方。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德志以独立高炮营政委的身份,于 1967 年 5 月 18 日又一次出国,参加了援越抗美斗争。

在出国前一个多月,领导上让于德志把妻子接到部队来、做一次出国前的团聚,他没接。他和营长郑玉麒一同到沈阳军区去开会,也没想去看看在辽宁省委党校工作的妻子。是郑玉麒硬逼着他走,他才到妻子那去住了一宿,见了一面。于德志和妻子胡淑英结婚 11 年,已有个 5 岁的儿子:他们心心相印,相敬如宾。两个人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家庭放在了第二位,除正常休假外,没有机会到一起。这对结婚 11 年的夫妻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不过一年。于德志怎么能不愿意让胡淑英到身边来呢!但是他控制了自己的感情,不仅没接胡淑英到部队来,也没把要援越出国的事告诉胡淑英。他自已承担了感情上的巨大痛苦,以减少亲人对自己的担优。

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于德志,对战争的残酷性、牺牲的可能性是深有体会的。他下了最大的决心,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向副政委朱占江说;“如果我回不来,就设法转告给我的爱人,让她想开些,不要再等着,应该再找个对象。”把后事都做了安排。

于德志所在部队的任务是,保卫越南第四大城市——安沛市。这里有一个新修的飞机场和铁路、公路并行的鹅官大桥,它是中国人民援越物资的重要运输线,也是美机轰炸的重要日称之一。援越部队出国后,很快地在安沛市附近进入了阵地。

安沛地区气候炎热,夏季气温高达摄氏 40 度,超过了人体的正常体温。北方人到这里很不适应,热得喘不过气来,吃不下去饭。部队在安沛城郊山上的丛林里,蚊子特别多。有一种黑色的蚊子,个很小,被它咬一口能肿起像鹅蛋那么大的,被它叮到肉里,打不下来,拽不出来,等到它喝足了血才松口。美军在越南使用的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制造的杀人武器,比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武器破坏力更大,杀伤力更强。它一次就来一二百架飞机“地毯式”的狂轰滥炸。,不分白天黑夜,进行它还搞干扰战术,飞机起飞了,半路又回去。有时一天之内发出警报二三十次,搅得你长时间处于戒备状态。

在这种条件下,于德志舍生忘死地进行工作和战斗。有战士问他:“政委,你带着照像机到战场来干什么?”他回答说:找这照像机用处可大了,要用它把同志们英勇战斗的场面,美帝国主义在越南犯下的罪行,越南人民的悲惨生活,真实地记录下来,回国后做为活教材,教育我们的后代。”每逢战斗,他就站在最高处,举着照像机,把美机临空投弹轰炸的场面,我军英勇抗击的场面,一一拍照下来。在我高炮阵地的山下,于德志还组织战士用竹子和树枝修了中越人民友谊亭。亭中备有座位、茶水和画报,有战士值班,让从这里经过的越南群众乘凉,以加深中越人民友谊。

 1967年7月31日,美机又来轰炸,扔下“钢珠弹”6箱。高机连连长颜春贵壮烈牺牲。五班和七班12名战士负伤。于德志闻讯后,不顾个人安危,步行到高机连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动员干部战士化悲痛为力量,为牺牲的连长和受伤的战友报仇。会后,于德志留在高机连蹲点。每次敌机来,他都到阵地上去,协助连里干部指挥作战,给战士们做宣传鼓动,增强了战士们的斗志。此后,高机连进行过多次战斗,无一人伤亡。

在紧张的战斗和工作的间隙里,于德志在阵地上用砂石、泥土做了个天安门模型,并在模型旁照了张像。这是于德志一生中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从照片上他那朴素的着装、消瘦的脸庞、凝思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于德志在高呼:祖国,我想念你!于德志在宣誓:祖国,我保卫你!于德志在瞩托:祖国,如果我牺牲了,请记下你留在援越战场上的儿子!

1967年11月10日晚,于德志回营指挥所开会。到夜里 11 点多钟会开完了,他还和副政委朱占江继续交谈。朱占江明天就要带领战士代表回国参加积代会。从硝烟弥漫的援越战场回到祖国向亲人汇报,是件振奋人心的喜事。两个人都很高兴和激动,毫无睡意。到11日凌晨两点多钟,我军发出警报,有两架从泰国起飞的美机,正在向我阵地方向飞来。我军值勤官兵立即进人阵地,做好了战斗准备。不料,这两架美机飞到距我阵地60公里处时,就掉头往回飞。警报解除了。但是这两架美机并未飞回去,它狡猾地转一个圈子又飞了回来。在我警报发出一分多钟时,美机就飞临我阵地上空投弹数枚,其中有一枚炸弹在营指挥所附近爆炸了。

营指挥所是个用竹子和树枝搭起来的棚子。此时,在指挥所里共有 4 人,除于德志和朱占江外,还有连长张宗元和营部上士季文富。听到警报,他们 4 人从指挥所出来,准备进入掩体。正在这时,爆炸声响成一片。朱占江被炸起来的泥沙土石埋上,头部负伤,左耳穿孔,昏了过去。季文富也被炸弹产生的飓风吹倒,负了重伤。张宗元身材较高,他的身子还在棚子里,头被飓风吹掉。于德志走在最后,人还没出来,后腰和后背就被炸碎。

朱占江醒后,从压在身上的泥土里爬出来。他先看见了张宗元,头没有了,牺牲了。又看见了于德志,浑身是血,一动不动地躺在倒塌的营指挥所墙脚处。他用手摸摸于德志,身子还柔软。朱占江不知自己哪来那么大力气,他把于德志背起来,拼命地背到了离营指挥所有百米远的营卫生所。卫生员立即给做人工呼吸。师野战医院的救护车也及时赶到,准备做进一步抢救。但怎么抢救都没有用。于德志的腰部已被炸穿,五脏已被炸坏,当场就不幸牺牲了。

于德志的牺牲,在全营引起了巨大悲痛。有的战士用双手抱住大树,恸哭不已。他们按照越南人民的风俗,把一根大粗圆木锯开两半,中间挖出个长方型的槽做棺撑,把烈士遗体放进去。战士都要求抬棺,以表达对政委深切怀念。师政委也专程赶来,并亲自打头抬着棺棒。有 200 多名战士护送,将烈士安葬在安沛市附近的中越人民友谊山上,并竖立了墓碑。

于德志生前常说:“我愿为公字多活一万年,不愿为个人主义多活一秒钟”“活着一分钟,就战斗六十秒”。他以大公无私、争分夺秒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拼搏终生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永放光辉!

赵 犁  编择 


       欢迎访问辽宁双拥优抚工作图书馆http://lnsyyfgz.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