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阿四二月红同人文:破除官办教育,重回民间办学传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38:11

  据媒体报道,自6月中旬起,大兴、朝阳、海淀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相继收到关停通知,涉及近3万名学生。很多人被政府的这种蛮不讲理的做法激怒了。

  人们的这种反应体现了最基本的权利观念。有人愿意掏钱办学,也有人愿意掏钱送子女上学,你政府为何要阻挠这种双赢的市场行为呢?正如团河实验学校校长杨女士所说:“想不通,开办打工子弟学校十多年,我一直觉得做的是好事,是善事,但总是被驱逐。”政府的行为逻辑确实让具备正常权利观念的人想不通。

  但是政府不是按照权利的逻辑考虑问题的,而是按照权力的逻辑考虑问题的。民工子弟学校虽然造福了民工,但却不是教育官员们严格管理下的学校,这就免不了要被他们修枝剪叶。

  朝阳区教委承诺,将保证民工子弟不失学。有人认为,如果能让民工子弟进入公立学校,那么,关闭民工子弟学校也不失为一件好事。那就看看他们的承诺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想孩子进入名义价格很便宜的公立学校,父母必须具有家长或监护人持本人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这些繁琐的要求足以把一大批民工子弟挡在公立学校之外。

  其次,不能满足这些条件的民工,他们的子女只能进入教委委托办学的学校。也就是说,这些学校其实办学条件也很一般,但是它们得到了钦许,属于半官方性质。这就把民工子弟更深地纳入到教育官员的管制之下。

  那些被迫与父母分离、回到老家的孩子,自然就不是北京的教育官员们愿去烦心的了。他们只求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没有“异类”。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整顿”办学是为民工子弟考虑。

  退一步说,即便教育官员从政府争得足够的办学经费,办了足够的公立小学,收纳了所有的民工子弟,那仍然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这些办学经费来自于纳税人。这边办学,那边征税,影响经济发展,减少民工收入,钱转了一个大圈子,许多落入教育官员的口袋。如果取消政府办学并减税,那么,经济发展,民工收入增加,他们可以掏更多的钱投资在子女的学业上,市场相应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其次,政府办学和政府办医疗一样,必然形成资源的层级分配。最能接近权力的人,其子女能进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那些好的学校,一般的北京户籍人士都挤不进去,何况民工子女?在公立学校体系里,民工子弟仍然会处在最低的层级里。

  相反,如果允许民间自由办学,优秀的民工子弟学校就有机会脱颖而出。不要只看到民工子弟学校目前的办学条件差。如果没有教育管理当局的不断骚扰,它们完全可以积累起声誉、资源,成为优秀的学校。它们可能达不到某些为最上层的权力者服务的豪华公立学校的办学条件,但是它们可以比同等资源的公立学校高效得多。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在民间自由办学的情况下,根本就不会有民工子弟学校这个说法。市场没有身份歧视,只有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民工子弟就会和北京本地子弟混合上学。所有的学校都针对目标客户展开竞争,所有的人都有上优秀学校的机会,这不仅对民工子弟有利,对北京本地老百姓也有利。唯一不利的,是那些具有权力身份的人。他们不能再凭借权力站在税款构筑的教育体系的塔顶。

  中小学的市场办学,必然进一步推动大学的市场化。整个教育体系就将以父母的意愿、市场的需求为中心。而官员办学却让整个公立教育体系围绕着官员的意愿来进行,这样的学校必然尽力培育服从权力的意识。用纳税人的钱,来教育未来的纳税人服从权力的逻辑,这是一个有利于官僚体系的封闭循环。阻挠民间办学,就是对这个封闭循环的尽力维护。教育官员作为权力场中人,倒也是忠实于他们的体系的。但是纳税人不应该为公立教育唱赞歌。

  中国自古就有民间办学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出了中华文化史上数量最密集的思想大家,这些思想大家没有一个是公立学校毕业的。汉代始有大规模的政府办学,但民间办学仍然是主流,人才仍然出于民间。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古代,民间办学也能有如此良好的成绩,那么,在今天,经济远超古代,人们明明有更多的能力来为子女的教育负责,为什么却还要压缩民间的教育选择呢?

  民间办学才能为人们提供更高效的教育体系,这一点,不仅仅是适用于民工子弟了,它适用于所有老百姓。北京户籍的人士,千万别短视,以为清理民工子弟学校对你们有利。须知,教育官员的作为有你们的支持作为“民意基础”。不要惧怕外地人的竞争,不要敌视所谓的低素质的外地人,外地人的竞争其实是你们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