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宇 乜青是什么意思:李晓亮:“谣言”源于信息垄断和公信缺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9:48:31
:“谣言”源于信息垄断和公信缺失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4日10:39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华西都市报 官方微博

  原题《影响判断的绝不仅是“谣言”》

  谣言,总是有害的。有个词叫“三人成虎”,是说谣言经多人转述传播,就会使人信以为真。而谣言本质上是未经证实的信息,假如人们所有判断和反应,都来源于虚假的信息源,那么当这种集体反应关涉公共安全时,人们集体无意识的趋利避害本能,就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和伤害,悲剧也就难以避免了。

  最新一例,就是春节期间江苏响水县一个关于化工厂爆炸的谣言,导致了万名群众凌晨慌乱出逃,混乱中事故频发,致四人死亡。响水县政府昨日通报,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拘或遭行政拘留。

  有人在本不该发生的混乱中伤亡,就必须有人负责。所以事发后,当地就全力追查造谣者。不过,“一谣既出,万众皆惊;仓皇避难,悲剧发生”之类的连续剧,我们已看惯了,“政府辟谣,嫌犯被拘”怎么看也不能作为一个有示范意义的终点。即便仅作为个案来看,这样的善后都难称完美,更何况,这和此前河南“杞人忧钴”、山西“等地震”事件,如出一辙。为何这类事件轮番上演?仅仅因为群众“不明真相”盲目跟风?

  理性审视,很难相信连名字都不详的路人甲的一句可能纯个人化的猜测,能产生如此震动。换言之,影响人们判断的,应该绝不仅是一句“谣言”。谣言的蛊惑性,也不取决于其构思精巧逻辑严密。就响水谣言事件而言,人们之所以信谣传谣,是因那个“谣言”击中了一些现实软肋,比如公共信息的披露机制,比如人们对化工围城对公共安全的焦虑等等。

  事后虽证明这是场虚惊,但也不能就此否定人们出逃的“理性”。恐慌并非全因盲目,而是有着前车之鉴:该园区曾发生两起事故,致数十人伤亡。附近村民将之视为一颗炸弹,有点风吹草动,自然神经过敏,何况当天确实闻到刺激性的气味。甚至在辟谣后还有居民质疑,可见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公信力遭遇了尴尬的“民意赤字”。

  而如果不反思这种尴尬,并做出针对性的补救改进的努力,只着力于追查缉拿造谣者,显然治标不治本,难以消除“谣言”寄身的土壤。这次可能擦点外敷的消炎药,就把谣言的炎症给暂时压制下去了,但是如果没有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毅,那么下次另一个什么偶发事件,或可能引起路人乙不靠谱的猜测。而这样头痛医头的小修小补,只会增加社会治理的成本,却不能有效缓解消除“民意赤字”。

  说到底,谣言不光是某个无聊的造谣者的主观恶意,而是某些社会现实引起了一种较为普遍的民众焦虑。而官方公共层面又没能及时对此作出安抚民心,消除疑虑的制度应对。那么这样的语境下,一些可能完全偶然的小事,没准都能刮起一阵民意旋风,不靠谱的谣言就藏在这风中,对政府公信和民众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而定风珠,恐怕不在那个具体的造谣者手中,而是在掌握着社会资源和公权力的那只强有力的手中。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以彻底铲除此类谣言滋生的空间,让民众看到什么是可信的不用胡乱猜忌的,什么是小道消息是不需理会的,此时,何愁谣言还会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