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童林传300回 全集:信息的垄断与失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17:16
信息的垄断与失控作者:谌青凡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1-4-8

  2011年3月11日,《环球时报》题为“对信息失真做一次集体反思”的社评说:“以往中国官方试图垄断信息,付出了公信力下降的沉重代价。”这确系经验之谈。为什么西方媒体在世界上有这么广泛的受众?就连不少从小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人,也相信西方媒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宣传功力问题,而是具有信息传播上的深层原因。

  信息越公开越透明,人们确认信息真伪的能力就越强。所谓谣言止于智者,首要的条件,智者必须掌握充分的信息量。信息公开透明,是保障信息真实的前提,如果信息失真,人们就会被误导。

  据新华网文载:“前不久,境外法广中文网发表文章称,‘中国维稳预算首超军费’,维稳给中国带来巨大代价。文章发表后,许多媒体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纷纷进行转载。只可惜,法广的这篇文章完全是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这一个案清晰表明,从信息是否公开透明到信息的是否失真,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

  通观此文,没有将问题说清楚,没有明确界定公共安全与维稳的区别。要想不让公共安全的支出被揽在维稳费的名下,应当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和透明化。不然,信息依然失真,误读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愚者远比智者多,传言永远有市埸,鉴别能力成了一种摆设,迷信甚至成为信仰。只有在开放社会里,信息充分地公开和透明,信息才不会失真。有比较才有鉴别,面对单一不对称的信息,除了猜测,人们无法作出鉴别。信息的垄断,是柄双刃剑,既控制着被治理者,同时也伤害着治理者本身——公信力的解构。

  要实行信息的公开透明,要从想信社会开始,也只有相信社会;唯其如此,才可能避免被信息的伤害。从政府部门的人事变动,到含碘盐的抢购风波,都是信息不充分或信息失真的产物。记得在文革时期,8个样板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各式各样的手抄本读物,成了社会信息流中的紧俏商品。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社会从信息的垄断,走向信息的失控。

  在信息时代,垄断信息,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化,在信息泛滥的背景下,信息的速度成了制胜的法宝。第一时间和第一印象,至关重要。网络将传统的新闻要素,发挥到极致。碘盐风波,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案例,事前与事后,谁都知道这是扯淡,但在事件发生进程中,参与者们深信不疑。此外,信息的真实与有效,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之上,一旦互信的基础被解构,信息的真实性很难获得确认。回过头来看维稳,也是这样,只有建构互信与真实,才是社会稳定之源。在信息流的表层下面,社会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是值得人们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