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清照片:微博有大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26:35

微博有大义

【黄浦新陈】

陈迎竹 (2011-08-17)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法德:欧元区应落实集体监管
[名家专评] 索罗斯:德国必须捍卫欧元
[中国早点] 微博有大义
[总统选举] 四准候选人谈总统薪金与职权问题

  今年多事,多事的年代总要产生多视角的解读。从阿拉伯世界的动荡到英国的暴动,一个重要的视角正是社交网络媒体的影响力。

  英国表示要考虑如何阻止人们用推特和社交网络谋划暴力和犯罪行动,对这个老牌民主国家来说显得有那么一点尴尬。

  中国一些媒体放大了这一消息,并且引申成限制网络工具的意义。央视英语频道日前在一个谈话节目中邀请了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胡克定(Chris Wood)上节目,在面对有关社交媒体带来冲击的问题时,公使坚持社交网络也同时使得大量的民众表达了对政府和警方的支持,以及在事后号召民众清理现场的好处,而没有表示出对这一媒体的负面评语。

  少数舆论寻找这样的“共同点”显然是摸错了门。

  至少就英国情况来说,要阻止的是利用网络工具传达或串联的犯罪行为,这其实与追查或禁止其他传播媒介被用来犯罪是一样的,而不是全面限制或者禁止这个网络工具的使用。

  网络发展显然已经迫使无论民主还是非民主国家都感到进入了不甚自在的境地。

  中国一段时间以来不断传出官方有意关闭微博这个社交网络工具的消息,各大微博网站几个月前都不约而同挂出“测试版”的字眼,仿佛就等待什么时候测试结束似的。

  微博这个社交工具无疑是当下中国最值得不断挖掘、不断探索书写的现象之一。

  在中国发展得像洪水一样迅猛的微博,结合了智能手机等便利设备所形成的表达平台,快速取代了先前的社交网络工具,这是一年来在房地产和股市等经济活动之外,让全社会砰然心动的广义文化现象。

  《经济学家》杂志不久前将社交媒体称作新时代的咖啡馆,发挥的是大众媒介普及以前,人们从咖啡馆获取(或真或假的)消息、分享意见的功能,唯一不同的是它比咖啡馆的传播范围大了无数倍,既没有边界也无远弗届。

  但无论是咖啡馆还是中国式的茶馆,微博这个平台不只是发挥传播的功能,更引起即时的大群集体讨论、互动和影响。

  在这之中,咖啡馆里的闲言闲语、胡言乱语甚至流言蜚语引起许多关注,其中所夹带的问题不少;但在另一面,微博也形成空前的全国性有识之士的群聚空间。

  在短短的微言片语中,传达的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怀,对人间大义的执着,对社会公理的拷问,对腐败问题的追打,对价值体系的交锋,对真相与事实的求证,对秩序的缓慢形成的共识。

  这是一个几乎全然由民众自觉参与的空间,在不能避免也永远不能消除的凌乱表象下,一个民族在重新形成自己的民间话语系统,从垄断和被支配已久的话语、叙述格局中突破,在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各方面)走自己的路之前,说自己的话。

  这是中国微博极度值得重视的最主要理由。

  在言论自由或者文化不厚的国度,微博这样的工具都不足以受到这么高的重视,因为它的本质是社交,内容倾向浅薄。

  但是作为社会与文化重要一环的话语系统,在中国这样文化深厚、思想多元却长期处于受控的情况下,微博这一道缝隙的发展与影响,大大有别于其他媒介和社会。

  在此之前,博客在中国迅速流传,许多卓有见地的言论层出。但是博客的交流有限,在与微博接轨之后的今天,力量更形放大。

  从阿拉伯世界到英国再到中国,微博类的新媒体带来力量也带来恐慌,但是就像报纸、收音机和电视机发明之初一样,对政治、社会和产业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感受。无论如何,新媒体都存活下来了,并且开支散叶,直到另一个新媒体起来分担了传播的功能。

  微博里每则140字的简短留言,汇聚起来,也可以看见当代中国在学术殿堂里看不见的大义所在,这是其他国家类似媒体所难见的。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