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本:第十六章 更上一层楼 选择搞好高校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0:32:52
  

第十六章  更上一层楼 选择搞好高校学习

高中毕业升入高校的孩子己经十八岁步入成年。大学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专科以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本科以上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级人才的摇篮。

在中国传统文化《四书五经》中的《大学》,有两层意思,一是博学,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大学》要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其核心内容就是“三纲八目”。“三纲”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儒家所展示的从个体到群体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还提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目的是为使人性臻於完善的教育。其合理的内核,仍是我们可供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代高等教育是文化、艺术、科技发展创新的前沿,有着更加丰富和积极的内涵。现在是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年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再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大学的使命正是生产、传承、扩散和利用知识。现在,经济竞争成为社会博弈的主要形式;经济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高等教育担当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大学的未来以及大学在未来的创新活动中所担当的角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重要的知识生产机构,一些大学在未来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日益增强,以至于成为创新系统的领先性机构,具有组织创新活动的条件和能力。因此,办好教育,让教育的发展先于经济的发展;在大学学习取得良好成绩是我们热爱祖国、造福于人类的光荣任务。

第一节  大学的历史发展和当前改革

现代大学的历史源于十二世纪初的欧洲。基督教发展了经院哲学,其修道会为现代大学的兴起提供了制度(institutional)条件。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在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如:与古希腊同时代的古罗马文人,要学习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等七艺。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和基督教“黑暗的时代”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

欧洲古代的许多成就为文艺复兴这个像徵重生的时代做出了贡献。其中一项是恢复对学问的兴趣。牛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成立于1264年。到了1400年间,欧洲境内便有超过五十所大学。罗马法的复兴直接刺激了对法律的研究,意大利早期的大学,如博洛尼亚(Bologna) 大学的兴起便与对法律的研究有关。原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古文献被翻译成拉丁文,透过这些古老文献,教育和辩论的风气得以助长。欧洲人在圣地、西西里和西班牙等地均与阿拉伯人有所接触,并藉此重新发现许多宝藏,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著作一直到十九世纪都是欧洲人的标准数学教材。阿拉伯人也传播了新的数字体系、小数点的观念和零的观念,而这些观念都是在印度发展出来的。到了1450年左右,学问的传播速度更随着印刷机的发明而加快脚步。

德国大学的兴起是与德国民族意识的形成和民族国家的构建联系在一起的。拿破仑征服德国唤醒了德国的民族意识。面对拿破仑的入侵,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于1807年末~1808年初以告德国人民为标题连续发表了十四次演讲。他呼吁,德国必须通过发展教育振兴民族精神,实现民族的使命。只有教育能够使个人的道德、知识、体力、经济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费希特提出的教育目标由德国另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洪堡所完善和具体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洪堡是德国现代高等教育之父,同时也是当代大学制度贡献最大的思想家。大学理念在西方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形成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以及研究院制度等模式。

十九世纪末以来,美国创造性地学习德国的大学制度,开创了多元化高等教育与巨型大学的模式;实现多重理念在大学的融合,使大学体现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博雅教育理念、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理念以及以学术为基础的社会服务理念。在时代变迁、传统流变、思想进化和政府更迭的背景下,这一社会组织不但维持下来、发展壮大,而且在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使得大学有别于一般机构。在美国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现在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美国高等院校多达三千余所,其中研究型大学只有一百多所,若占3%。除研究型大学外,他们发展了许多社区大学、职业学院等,这些补充了正规大学的单一性,使高等教育达到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有机结合,既能够使大批年轻人享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又使许多大学保留了精英教育的特征。其有用的模式和理念, 是值得我们在改革中加以借鉴的。

中国与西方的发展不仅有着宗教文化、政治法律制度、地理环境以及历史际遇的差异,而且还有知识传承与创新制度方面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是,西方在其发展过程中较早地创造了大学制度,从而使知识创造与继承有了制度化的基础。大学学术制度(institutions) 的兴起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社会,虽也曾存在官办学堂和私塾制度,但士的阶层曾经是知识创新与传承的主要制度力量。然而在这个制度下,士是一个身兼官僚、地主、文人三职的社会阶层。他们追求的不是知识,而是读书做官,考取功名。格物、致知只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而知识创新与传承实际上是由怀才不遇,或官场失意的文人来完成的。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聊斋志异 》的作者蒲松林等等。“观前人之所为,可谓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修春秋,屈原放逐始赋《离骚》孙子膑足,兵法修列……”。政治失意,方专注于治史,从事知识传承。

我国现代意义大学的建立,是从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前后开始的。如清华大学自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至今,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清华大学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构成了清华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做出不懈的努力。新中国建国初期,1953年国家对大专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改革,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来在国家建设中历经多次调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十年动乱中遭受严重干扰和破坏。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以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经济发展同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十年前我国又一次面临历史性选择,当时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现在条件还不成熟,等几十年后,经济发展基本条件满足了,再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二是坚持教育走在经济前头,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优先发展教育,提前实现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国家选择了后者。过去十年在发展高等教育上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高等教育量上有了很大发展,我国现在有两千多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到两千多万,花十年时间实现了西方需要二、三十年才能达到的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1998年时印度大学生的数量是我们的两倍,现在我们大学生的数量是印度的两倍。短短的八年之间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从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走上大众化阶段。二是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实施“211”工程,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多所高水平大学;启动“985”工程,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期(34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天津大学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武汉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重庆 电子科技大学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中南大学

二期(5所)中国农业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同时为教育改革确定了目标和方法。今后,孩子们在完成义务教育初中毕业后,部分人上普通高中,毕业后升入高等学校,进行大学本科教育,或进入专科进行高级职业技术学习。另一部分直接考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有条件的再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将来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大都是职业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它科学地总结了历史经验,适合我国国情。教育的快速发展,将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在振兴中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发挥战略性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同时,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学习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的特殊情况。这是针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建国以来学习前苏联模式,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实状况,是针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尤其是过度专业化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的问题而提出的。于是,1995年我国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与实践;1998年,教育部颁发了教高(1998)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化素质教育”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点。完成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还需继续努力探索前进!

第二节  尽快适应和搞好大学学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高中升入大学,好像小鸟飞出了树林,觉得天地之广大。高等学校尤其是名校,都有相当规模,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优美的办学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严谨的学风,独特的办学理念。大学的学习阶段与中学阶段相比,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是充满智慧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智慧的实质就是适应。”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要尽快适应这些变化,熟悉和掌握大学学习的基本规律。

 一、要调整心态,明确学习目标。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毕业时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每一个刚进入学的大学生都应当切实学习并逐步掌握以下能力:

1、完善和提高自学能力,掌握举一反三、无师自通的本领。

大学的学习和中学不同,课堂学习只是引路,主要靠自学来完成。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现代企业中立足的。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本领。

2、学好基础知识。大学是学习和创新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微软的统计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现代企业中立足的。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大学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所学的任何一项技术,也不能保证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要保证在大学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才都能游刃有余。所以,只有掌握好基础知识并具有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才可以受用终身。

3、实践贯通。大学生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并牢固地把学过的知识记住。掌握知识技能有赖于实践,实践性的技术只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要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微软公司希望应聘程序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有十万行的编程经验。计算机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动手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实践贯通“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4、确立志愿,培养兴趣。研究人员采访成功者回忆年轻时留下的遗憾事情时。回答中最多的是:“希望在年轻时就有前辈告诉我、鼓励我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李开复博士的志向是“使影响力最大化”,多年以来,他在计算机领域,在管理学、演讲和写作、帮助中国学生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一般说来,兴趣可以作为定位选择,志向是定向选择。兴趣可以改变,但志向是始终不渝的。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实在必要时再做出最佳的抉择。快乐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客观地评估和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要把社会、家人或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作自己的爱好;而要亲身体验它并用自己的头脑做出判断,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如果你对数学有天赋但又喜欢计算机专业,那么你完全可以做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所以,接触众多的领域开拓自己的视野,是寻找兴趣点的最好方法。另外,学习有兴趣的东西自然很好,但必须学习的课程,不感兴趣也要认真学好。例如,打好基础,学好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的使用就是必须做到的。如果你对数学、英语和计算机有兴趣,自然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就是没有兴趣,也必须培养兴趣把这些基础打好。打基础是苦功夫,不愿吃苦是无法获得真知的。兴趣固然关键,相比之下,志向更为重要。

5、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从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新生就必须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从被动转向主动,使自己成为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提升你的能力和人格品位,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本专业学习,同时要有计划地把就业时必要的专业证书拿到手,这是你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首先要有积极的态度,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追寻兴趣并尝试新的知识和领域。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把握住机遇,创造机遇。有的同学考取了大学就松了一口气,没有把主要精力摆在学习上,以致成绩不断下降;有的高分进校的学生甚至倒退到最后几名。这是很不正常的。在中学里,学生一切随老师的指挥棒转。而在大学,教师和校方不再作具体安排,学生不仅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更要学会如何处理好自己的学习。大学实行全面的学分制,专业的选择,课程的取舍,学习计划的制定,时间的安排都要靠学生自己来做。主动地、自觉地自学成为大学学习中的一个特点。

6、掌控时间。大学期间上课的时间少,自学的时间多,这就需要自己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要做好一个时间安排表外,并把事情的轻重缓急标清楚。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这么做会导致一些重要的事被荒废掉。每天管理时间的一种好方法是,早上确定今天要做的紧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顾一下,这一天有没有做到两者的平衡。每个人都有许多“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实际的。李开复博士建议:“大家把必须做的事和尽量做的事分开。必须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尽量做的事尽力而为即可。要用良好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那些你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此外,要注意劳逸结合,体育锻炼虽然占去一部分时间,但能帮助人们赢得更多的体力,精力充沛,学习效率自然提高。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抽烟、少喝酒,讲究卫生,按时作息;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注意饮食卫生。这些都不是小事,只有经常注意,才能保证健康,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学习时有最好的状态。

7、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大学是学生最后一次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培养、训练如何与人相处的机会。在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⑴、要以诚待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心态,对别人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不看人对己,只看人对人”,你若以诚待人,别人也会以诚待你。你若敌视别人,别人也会敌视你。最真挚的友情和最难解的仇恨都是由这种“反射”原理逐步造成的。⑵、是培养真正的友情。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很多大学时的朋友将会成为你一生的知己。在一起求学和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互帮互促,这样的友谊弥足珍贵。好朋友有多种:乐观的朋友、智慧的朋友、脚踏实地的朋友、幽默风趣的朋友、激励你上进的朋友、提升你能力的朋友、帮你了解自己的朋友、对你说实话的朋友等等。不要只去找与你性情相近或只会附和你的人做朋友。⑶、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社团是一个微观社会,大学社团里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用“付学费”的学习,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你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主动扮演同学和老师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并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为同学和老师服务。这样的学习过程也不会很轻松,但犯了错误也可以重新再来。此外,大学生最好不要谈恋爱,虽然谈恋爱也可以教你如何照顾别人,增进同理心和自控力,但要随缘、不要勉强,更不要影响学业。⑷、从周围的人身上学习。在班级里、社团中,多观察周围的同学,特别是那些你觉得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与人相处的。比如,看他们如何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如何说服他人和影响他人、如何发挥自己的合作和协调能力、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真诚、如何表示赞许或反对,如何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充分展示个性等等。通过观察和模仿,你渐渐地会发现,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会有意想不到的改进。在学校里,每一个朋友都可以成为你的良师,他们的热心、幽默、机智、博学、正直、沟通、礼貌等品德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对象。同时那些你不喜欢的人和事也可以为你敲响警钟,警告你千万不要做那样的人和事。当然,你也应当慷慨地帮助每一个朋友,试着做他们的良师和模范。⑸、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是你与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还可以让发掘出自己在读书以外的潜能,培养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很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不是只会闭门苦读的书呆子,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如果你觉得没有特长和爱好可能会成为自己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障碍,你可以刻意选择和培养一、两种。如果真的没有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多读些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也可以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没有什么比智慧和渊博更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了。

总之入学时,你就应当放宽视野、立下志向、明确目标,掌握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七个方面的学习,才能通过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把握差异,调整方法。

大学学习与中学时期相比,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需把握差异,才能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大学学习和中学的主要差异有三:

(一)大学学习内容广、课程多、难度大。中学阶段一般只学习十门课程,而且主要讲授一般性的基础知识;而大学课程专业性强,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分出文、理科,而且在文理科中分出具体的学科或专业。大学里所开设的课程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又由许多门课程综合而成。一般说来,大学四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在四十门以上。每个学期学的都不一样,内容丰富,知识含量大,学习任务远比中学重得多。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大学三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学四年级重点学习专业课和进行毕业实习与设计,做毕业论文。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还开设了人文类选修课程,学生只有按规定选修人文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后,方能毕业。大学的课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分,必修课是指明学生完成本专业学习任务,取得本专业学位证、毕业证书所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公共课如英语、数学、思想品德修养、政治理论、法律基础等,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还包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而确定的。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前者是针对本专业学生,后者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每一位新生入校后,要认真学习教学计划指明导书上有关本专业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的设置情况,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获得学位证书、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时和教材的差异。大学学习课内学时大幅度减少。高中阶段一般每周若50-60个课时,有的学校更多。而到了大学自学时间多,第一学年每周约为30-40个学时,以后还将减少。现在国外许多大学每周课时为12~15小时,若按每天八小时学习时间计算,只占学习时间的25%。我国大学到二年级一般每周20节课时,只占学习时间的41%。所以大学主要是依靠自学。同时教材作用降低,参考书刊的作用相对提高;在中学教学内容不会超出教材,只要把指定的教材学好,再多做一点习题,就能很好地应付各种考试。大学期间虽然也有教材,但教师讲课的内容往往不限于教材;其原因是由于教材更新周期长,难于包括本专业的最新成果;同时每门课程都有各校编写的教材,各有所长,若采用一家之说,难于把最好的知识传给学生。参考书和期刊的作用就相对提高。

(三)老师讲课的差异。大学老师讲课的特点:一是介绍的思路多,详细讲解少。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而且许多教师使用投影机,用多媒体授课,实现了授课手段多样化;授课进度快,一节课可讲一章或几章的内容。二是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三是课堂讨论多,课外答疑少。四是参考书目多,课外习题少。在学习环境上,中学有固定的班级、教室和座位,上课就在小班。到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和座位,上课也没有固定的位置,1、2节课在这个教室,3、4节课可能到另一栋楼的某个教室上课。在美国大学专业以下不设班级,只上大课,没有分班级的小课。这样的课堂,听课者可能还有不同专业的同学。针对这种情况,学生要尽快熟悉环境,搞清楚课程表上教室的所在地,以免除上课时的忙乱。

三、充分抓紧教学环节。

在熟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主动搞好预习,通过预习,发现课程重点和难点,了解难课程的前后关系和内在联系,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以提高听课效果。在听讲中,要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做好笔记;要认真做好作业,大学的作业是少而精的,其作用在于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必须认真对待。最后要做到自觉复习,及时消化课堂繁重的学习内容,使所学知识成为己有知识链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达到扩展知识领域,开阔思路,为进一步学习和创造准备条件。

四、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要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有关的各种社会调查、科学实验资料,以备今后科研和写作时使用。特别要注意利用图书馆的教学资源。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气氛,文献资料丰富,检索工具齐全,有现代化的电脑设备和热心辅导的图书馆工作人员。

进入大学后,课内学时减少,信息量增加,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课后花较多时间搞好复习,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要把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在这里寻找本专业的参考书和期刊资料,了解本专业的全貌、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同时通过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有利于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图书馆学习,排除花前月下、电子游戏等的干扰,便于养成潜心读书、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图书馆学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技能。熟悉图书馆文献检索系统。较熟练地使用中外文工具书,了解国内外主要检索刊物和联机检索内容,了解文献检索的基本理论、检索途径、语言和方法,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变通检索能力。熟练使用计算机检索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校纷纷建立了国际或国内联机终端和光盘检索系统,光盘的网络化趋势和校园网乃至地区网、国家网的建成将使用户上机检索成为必然,高校学生对计算机检索这种快捷而新颖的检索方法要能熟练操作。要了解图书分类法。图书馆的图书是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整理入库的。大学生对此要有基本的了解。如藏书是如何分类的,有那些检索工具,其编排体制、查阅方法等。学生在图书馆理论指导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既将毕业。撰写毕业论文,是他们几年来知识、能力、索质的综合考核,在与老师沟通确定论文写作的时间、选题范围和要求后,就要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根据论文需要,集中可能要用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文献索引和工具书。除了我们平时学得的知识外,图书检索技能是“知道从哪里获取知识”的知识。学习这种知识是非常重要而且终身受用的。知识面的扩展,学习研究的深入,都要求大学生有强烈的图书馆意识和熟练检索利用图书资料的能力,以充分发挥图书馆教学资源的作用。

第三节  抓住特点 搞好职业技术学习

大学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摇篮。每年在录取新生的过程中,到后面的几批,有的进了专科或职业技术学院,思想上就有包袱,认为读职校没有前途,因而思想松懈,学习马虎,这是十分错误的。

首先要提高对职业技术学习的认识。

现在,我国经济呈现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经济都日益知识化,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加入WTO后,国际竞争更加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面临企业转移、产品升级、产业调整的艰巨任务。据专家预测,今后若干年内我国就业结构将有大调整,例如纺织业将新增282.5万个就业岗位,服装业增加261.0万人,商业增加261.5万人;而汽车工业的就业岗位会减少49.8万人,机械工业减少29.8万人,粮油加工业减少13.3万人。为此,职业教育要根据我国加入WTO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要求,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适应性。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产品的质量成为核心,人才成为关键。据统计:2004年底全国城镇从业人员中技能型劳动者仅32.9%其中中高级工占有量17%,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据4%,许多企业在招工中,出高工资也很难招到高技术工人。企业应用性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当前,职业教育面临四大任务:一是加快国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务;二是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技能型工人,为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服务;三是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四是实施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培训。为此,国务院在“十五”期间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新世纪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具体部署并组织实施。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进“双证制”的实行。据了解,参加“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职业院校已达1000多所,企业达2000多家,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了校企双赢。加强领导,把职业技术学院纳入高教管理,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800万人和普通高中相当。增加经费全国累计安排资金19亿元,扶持了1500所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对新世纪、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认清形势,提高对职业技术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使我们自觉认真地搞好职校的学习,把搞好学习看做是报效祖国、实现自己人生价格值的重要途径,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习和训练成为自己发自内心的需要。

二、掌握职校学习的特点,切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有两种:一是基本能力,即个人完成自己经常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心理学上讲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五种能力,是人们所共有的,就是基本能力;对不同社会人群的基本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职校学生还要有很好的实践和表达能力。二是特殊能力,即具有超过一般人的、完成某一专业活动所具有的特殊能力。不同的专业、学科,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如工科学生要有很强的制图能力、操作能力;艺术院校学生要有较强的表演能力、绘画能力等。也就是说职校的学生不但要学好功课,还要求掌握好本专业的操作技能。为此,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好本专业的各种课程,做到融会贯通。人的各种能力是靠多种知识、多种智力和实践活动综合而成的。如绘图能力,是数学知识、几何知识、机械原理等,加上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而形成的。各行各业都要有自身的要求和规律。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专业技能就是符合本专业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各种知识、智力和心理品质的综合。

(二)、严格要求,循序渐进,逐步积累。掌握技能不能靠看书进行突击,它是在一定时期内,经过刻苦训练,逐步形成的。“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行。职校学习要紧紧围绕专业进行,在学习中要从本专业的特点出发,努力培养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适合未来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又增进专业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要消化好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当学习一点相关专业的知识,把基础打扎实。古人讲,“业精于勤,荒于稀”。专业技能要达到精益求精,就必须持之以恒,按照实际操作的要求,严格进行训练,才能逐步将知识化为能力。

三、严格进行训练,掌握技能技巧。

高职属于大学系列,学习的专业知识也具有大专水平。但它和普通大学的定位是不同的。高职更看重实践和实用。知识不能等同于能力,学习了专业知识,不等于掌握了专业技能和技巧。所以职业院校的同学们在学好课程的同时要坚持实践,对自己进行严格的专业技能技巧训练。

(一)、关于技能技巧的概念。应用知识于实际包括技能阶段和技巧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所谓技能,是指运用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是知识运用的初步阶段。其特征是:1、完成动作速度很慢;2、有多余和紧张的动作;3、主要靠视觉控制;4、完成动作不能把个别部分联合成为一个整体;5、完成动作缺乏灵活性。

技巧是在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形成起来的,是应用知识的第二阶段。其特征是:1、完成动作的速度由慢到快;2、多余和紧张的动作逐渐消失;3、由视觉控制逐步过渡到动作控制;4、由单个动作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整体去完成;5、完成动作逐步发展到灵活多样。实际上技能的高级阶段就是技巧。如:我们学习电脑打字,开绐要想着规则、看着键盘打,速度也很慢,这是技能阶段;到实现“盲打”[不看键盘、不假思索]时,速度达到每分钟上百字,这就是掌握了打字的技巧。

(二)、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指的是操作技能。如打字、绘画、田径、体操、等以及生产劳动中的锻、铣、锯、车等工种都属于操作技能。它主要借助于肌肉骨骼运动去实现,是通过练习而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智力技能就是智力活动的方式,是借助于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方式。这种方式从智力活动内容角度讲,有阅读、写作、运算等;从思维的品质角度讲,有思路状况等;从思维形式角度讲,有集中思维或扩散思维等。这些都属于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的水平,直接影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速度和质量。现在应用电脑编程、计算和进行文字处理等都是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高度结合。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听到算术老师布置求出从1——100的自然数列各数的总和,他能立即准确回答是‘5050。这说明高斯不仅具备了从特殊中找出一般东西的抽象思维技能,而且也掌握了把一般的数量关系用于解决特殊课题的具体化思维技能。相反,有的学生掌握了字、词、语法和写作的知识,而不会撰写文章;背熟了数学公式、法则而不会解应用题;等等。究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缺乏相应的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而在于他们解决复合题的智力技能不够。

(三)、技能的形成。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别性。

1、动作技能的形成。它是由三个彼此联系又有独特作用的基本阶段组成的,表现为一系列熟练的外现动作。

[1]、活动的定向。就是要做到心有“成竹”。学习者脑子里对活动的方式和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首要环节。心理学认为,人的任何活动机制是一种包括控制机构[定向]、执行机构[执行]和比较机构[检查]在内的周密控制系统。并认为活动的定向对于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它的性质水平,对于智力活动的形成起决定性的影响。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学生对活动有所了解,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这种活动方式的表象,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教师首先要做示范动作,这是动作表象形成的首要条件和基本途径。其次对动作方式要进行讲解,使学生认识活动的结构,掌握各种动作的方法、步骤及动作原理。

[2]、动作的模仿。模仿是掌握行动方式或行为模式所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形成动作技能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环节。

[3]、动作的熟练。它是通过多次练习而实现的,它标志着动作技能的形成达到了高级阶段。动作的熟练,一是指这种活动方式对重复出现的活动条件的适应;二是指在变化了的活动条件中仍能迅速正确而自动地完成这种活动。

2、智力技能的形成。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动作技能的形成有所差别。心理学家的研究,确立了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认为智力活动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的转化过程。研究表明,智力活动的形成一般需要五个阶段。

[1]、活动的定向。这是熟悉活动的任务,了解活动的程序以及知道正确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阶段,是为下一阶段做准备的阶段。

[2]、物质或物质化活动。就是给学生以原材料,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来完成一样产品。实践出真知,这是完备的智力活动的源泉,所有新的智力活动的形成都是从物质或物质化形式的活动开始的。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就是离开实际的生产或研究客体,以出声的言语形式来完成的活动。如小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由数实物到用出声的言语计算结果。这一阶段和物质活动阶段,在时间上往往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

[4]、不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这一阶段,在于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形式进行的。就是以词的声音表象、动作表象为支柱而进行的智力活动阶段,是智力活动的一个飞跃,是思维由发展展开的形式向概括、简化形式的转化。出声的和不出声称的外部言语阶段是相互联系、交错进行的。

[5]、内部言语活动。就是借助于内部言语,以内潜的、高度简缩的形式,对事物映像进行加工改造的活动。是智力水平的高级阶段,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

智力技能发展的五个阶段,既有连续性又有独立性。

(四)、逐类旁通与先入为主,技能的迁移与干扰。

1、新旧知识、技能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作用,情况错综复杂,总的来讲是两个方面:

[1]、积极的,自觉的影响,就是逐类旁通,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称之为技能的迁移,也叫正迁移。例如会骑自行车的人,就比较容易学会驾驶摩托车;会使用英语打字机的人能较快地掌握电子计算机的键盘技术等。这种迁移对于新技能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2]、消极的、不自觉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对新的学习起阻碍作用。称为技能的干扰,技能的干扰也叫负迁移。己经熟悉的技能产生先入为主的作用,对新技能的形成发生消极影响,增加掌握新技能的难度,例如,习惯用方言讲话对学习普通话就起干扰作用;形声相近而字意不同的字也会发生干扰;等等

2、影响技能迁移的基本因素。心理学有关实验表明,影响技能迁移的基本因素有三个:

[1]、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愈多,愈容易产生迁移。如,掌握了写毛笔字的技能后,学写钢笔字时就容易写得好;但这一技能与游泳却没有什么关系。

[2]、对己有技能掌握越熟练,所具有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容易产生技能的迁移;相反,则越难产生技能的迁移。例如,理解和掌握光在水中折射的原理比不懂这一原理的人,射击水中的靶子的成绩要好。

[3]、学习的指导。实质上是学习的方法问题。只有指导得法,才能对技能的迁移起促进作用。

3、促进技能迁移的条件。技能的迁移和干扰这种心理现象产生的快慢、作用的大小,存在着一定的条件,只有掌握了迁移的条件,才能有效地促进技能的迁移。

[1]、是把握教材异同之点,突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善于区分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异同,把握其共同因素,才能突出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迁移。首先,要求学习中在回忆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和技能,强调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这样不但可以复习旧知积和技能,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积和技能。其次,在新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常常受到与其相似而又十分牢固的旧知识、技能的干扰而发生障碍,为了克服这种干扰,应该使用对比方法,划清十分相似的新旧界限,使知识技能类化。比如中文是母语的人学习英文,可以从语音、语法两个大的方面进行类化,弄清它们的异同,这样便于学习和记忆。

[2]、科学地安排练习,在练习中加强指导。练习与迁移有密切关系,实验证明,练习愈多,一般来说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并非所有的练习都是高效能的。要使练习高效能进行,必须安排得科学合理:一要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才能让练习者自觉地掌握某种技能;二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才能避免盲目的尝试,提高练习效率;三要让练习者了解练习的结果,这样可以使正迁移得到强化,负迁移得到纠正;四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练习,可以循序渐进,便于及时检查纠正;五要适当分配练习时间。一般地讲,适当的分配练习比集中练习优越。

[3]、发挥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有思维定势和习惯性动作。它是指人们在活动前就己经形成的习惯或动作准备状态。如:我们平时把手表带在左手腕上,一日带在右手腕上了,在要看时间时,还是会举起左手来看表,这就是定势;赛跑运动员准备起跑的姿势,也是一种定势。定势在相似的情景中很容易产生,可能起积极的迁移作用,也可能起消极的干扰作用。我们在演算同类习题时,往往感到思路清晰,得心应手,这是定势的积极作用。如果演算不同性质类型的试题,还照搬老办法,就会感到思路混乱,无从下手,这是定势的干扰作用的表现。如:小学生在做加、减、乘、除四则的算式时,往往忘记了混合运算法则,不管加、减、乘、除按顺序往后做。这类错误是由于算式的书写顺序的定势造成的。

[4]、加强知识、技能的实际工作应用。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领域,必须加强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运用的范围越广,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学生做文字题的正确率一般高于实际题的20%,这说明解决实际题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的还要进行实际操作,因而比较困难。例如:学生学完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以后,让学生计算一个特定的高和半径的圆柱体或圆锥体的体积,很容易解答;而让学生计算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土圆仓的有效容积,就会产生许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运用于实际的作业,做到学以致用。   

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掌握技能、技巧全靠自己用心揣摩,重视积累。只要我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坚持实践,加强练习,就能提高悟性,掌握一流技术,为国家做出贡献,为个人创造美好前程。

第四节  从知识理论到思想人格的升华

人的求知过程是从常识到知识,又从知识积累到形成理论体系的过程。小学是常识的学习,中学到大学是积累知识并向理论发展的时期,而大学则是从知识到理论并形成思想体系的过程。常言道:“有书不读子孙愚”。哲学家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教育注重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一个合格的人才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不竭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素质。所以,大学教育更加重视对人才的人格、知识、能力的全面培养。因为,在开放和国际化的社会里,人才需要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道德观念, 宽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和自主求索知识、运用知识、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观念和能力。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出一个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 其中B代表人的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这个公式表明:人的行为等于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是人的内在需求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才,除自身的条件和努力外,营造一个具有创造氛围的环境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十分重要。因此,高校必需营造一个全员育人、学术民主的氛围;这就需要调动全员的力量,具有相应的体制,不仅是教师,而且管理和服务人员都要有育人意识,建立一个有良好学风、校风,高雅文化品位,浓郁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使置身其中的学生受到熏陶。加强校园的学术氛围,提倡学术民主原则,鼓励有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给学生以平等参与学术讨论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在校园内形成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彼此尊重,取长补短,积极进取的学术环境,努力构建和营造一个适宜于创造力培养和开展创新教育的办学环境,培养出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创造型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知识的积累和理论观念的形成,使思想品位大大提高,是他们新的人格形成和升华的阶段。

一、从被动心态到自主意识的升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上的被动心态到自主钻研。许多学生在中学老师领着学、看着学,家长管着学、逼着学,他们的自我意识弱化,带着被动心态来到大学,开始会很不适应。与中学生比较,大学生是十分自由的。大学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探索的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自学的自由。而许多同学却无法享受和处置这种自由,就像圈养的猛虎放出去不会捕食一样,他们感到不知所措。所以大学新生在学习上有一个从被动向主动的探索过程,必需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二是行为上的被动从众心理向自主意识的升华。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学生在群体活动中表现为: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时尚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甚至作弊、赌博等恶劣行为也还有市场。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新生从众于老生、老乡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兴趣相同的同学相聚在一起,形成“趣缘圈”,成为大学生社交最广泛的形式;另外大学生最易从众于恋爱对象,尤其是女生。

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的局面。高校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优等生、英语过级、各种证书培训、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在消极影响方面如:考试作弊、恋爱成风、赌博盛行等。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直接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去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在走向社会后的茫然、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究其根本,还是基础教育阶段造成的大学新生心理上的延缓,从小没有培养孩子自主探索、自立自强的精神,对孩子缺乏素质教育的结果。进入大学全新的学习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家庭和学校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从众心理的阴影,鼓励他们凡事都要自己独立思考,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判断事物,实现被动从众心态到自主意识的升华,学习别人的强处,保持自己的个性,妥善处理和同学的各种关系,用独立的思想和坚定的脚步,走自己的路,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树立报效祖国、造富人类的远大学习目标,努力学习成才。只有实现自主意识的升华,才能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二、从知识传承到创新意识的升华。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而应重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把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内化”,养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校有着优秀的师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先进的实验设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使大学生实现文化传承到人格意识的升华,对全社会起着导向作用。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扮演了传承人类文化的角色,它是一种综合经济、文化实力的体现。如北大图书馆是我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继承于国子监藏书阁、京师大学堂藏书阁,正式成立于1902年,比最大的国家图书馆成立早了九年,藏书629万册,是中国高校图书馆藏书最多的大学,也是亚洲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它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础性设施之一。

当代人才的创新能力,表现为观念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并要求能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些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高等教育要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大学生思想敏捷、想象丰富、富于创造精神,对社会文化信息反应迅速,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很大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与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在教师的谆谆教导下,积累知识,逐步形成理论观念和系统,完成从传承到创新的转变。从创新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新,实现从知识传承到创新意识的升华。

三、从“小我”向“大我”的升华。

大学是国家培养杰出人材的摇篮。今天的大学生,十多年以后,其中的优秀人物,将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领军人物,需要他们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传统文化强调修身是人的根本。历代先贤“贫贱不能移,宝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高尚情操,是我们可供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长久地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革命前辈为祖国解放而献身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为我们树立了人格的丰碑,指引着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当代国外高等教育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特点,着重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二是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健康成长的责任感。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中国召开了“21世纪人才素质理论研讨会”提出了七条标准。既①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②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③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④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⑥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⑦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现在,我国正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国道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年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们要学习前人的优秀品质,赶上当代的世界潮流,出色完成学业,陶冶情操,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品位。要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家庭、社会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关怀与关注。当我们独立之后,理所当然应当回报他们,而这种回报也就是我们所要面临的责任。

一、要对自己的学业负责,以正确的学习动机,科学的学习方法,坚持不懈的毅力,打好基础,出色完成专业学习;不断坚持自学,博览群书,争取通今达古,夯实做人做事的基础。

二、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一个人不但要勇于剖析别人,更要能勇于解剖自己;控制情绪,克服不足,激励和发扬优点;将心比心,同情弱者,与人为善,学会与人交往;大事三思而行,小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健康的身体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保证,平时要坚持锻炼、克服惰性,注意饮食和卫生,生活中不放纵自己。

四、要对家庭负责,家和万事兴,要呵护好婚姻,夫妻互相忠诚体贴,用科学和良知悉心教养好下一代;要尽孝道,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情感上要体贴老人的心情,尊重父母,友爱兄弟,对没有生活能力的父母要尽赡养的义务,对未成年的兄弟姐妹要关心和帮助。

五、要对国家社会负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寄希望于他们的成长与成才,要发挥高度的敬业精神,确保做出成绩,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第五节  着眼社会需要  为就业作好准备

完成大专阶段的学习后,除了少数同学会继续深造外,大部分同学都要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要正确地认识和估计自己的优势,分析就业形势,在大学学习阶段做好学业和能力的准备,毕业后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一、     适应新的形势  树立新的就业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加入了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经建立,在经济高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各地和各级人才市场己经建立,并得到逐步完善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世界。由于各国经济环境不同、需求各异,影响产品的市场行情不断变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有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的世界性转移经常发生,致使各种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铁饭碗、大锅饭按计划分配的办法,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资源通过市场调济的机制己经建立,工作终身制一去不复返了,择业的情况会经常发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效率,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人力资源也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主要通过市场来调节。这样就要通过各种招聘会来进行,人员到招聘会上求职,企业和单位到人才招聘会上招人。大学毕业生和各种人才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双向选择。这样才能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做到人尽其才,促进经济发展。由于市场运行从生产到销售的流程,与其相适应,人才的双向选择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人才市场上总会有短缺和富余的人员,总会有少量人员需要重新就业,也有人需要重新培训,待业和失业的情况是常有发生的,但失业率会保持在一定水平。

我国是人口大国,十三亿多人口,每年新增劳动力两千多万。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据去年劳动部门的数据统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900多万,而需要就业的人数达到2400多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际上是全社会就业压力传导的结果。单就大学生来讲,不上大学也要就业,而且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技能培养,可能就业能力总体上还要低些,那么这些孩子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当然,专就大学生就业难来说,也与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安排,高校招生规模一扩再扩有关。据资料介绍:一些专业,学子们上学容易就业难。如全国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已达400多所,在校法律专业的学生约36万。法律专业招生的大跃进,导致了这一专业从毕业生早先报考时的大热门,在东部变成了求职时的大冷门。再看新闻专业,原来只有复旦大学等几个老牌院校开设新闻专业,后来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专业。据统计,1994年以前,国内有新闻学类专业点66个,而目前的专业点在230个以上。有人估计,目前全国新闻专业本、专科的在校生人数达到4万至5万人。在东部有很多新闻专业毕业生,要么转行,要么找不到工作。

当前,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全球,并影响到实体经济,在一些国家工厂倒闭、大量裁员,失业率节节攀升。我国的经济运行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就业岗位需求萎缩,致使就业压力增加,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岗位的选择余地。大学生的求职也会更加困难。

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要树立新的就业观点。

首先我们要放开视野,了解世界各国就业的普遍规律。一般国家65%——80%的劳动力在中业型企业就业;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后,三年内创业率为20%;发展中国家每千人企业20—30个;人均GDP达3000美元时,服务业容纳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60%左右。而我国,目前将个体工商户按照每10个从业者形成一个中小企业计算,再加上其它企业,每千人企业数量不到10个;大学生毕业后三年内创业的不到1。5%;在服务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比例仅为31%左右。这些情况为我们解决就业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在挖掘现有就业潜力的同时,要鼓励创业,加快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总的来讲,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还是源于结构性的矛盾,这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造成的矛盾。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仅以热门的法学专业为例,全国现在有600多个法学院系,每年大量毕业生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导致看起来热门的法学专业,就业率却十分糟糕。可整个西部都严重缺乏法律人才。教育部领导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当前,应当在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强化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去解决这个矛盾。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我们不能因为存在一定的就业压力就简单地说我国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目前我国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高素质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未来20年到50年内,中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靠人才,靠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第一资源。如果说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的话,那么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和劳动者,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问题,这才是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城市社区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正是制约这些领域发展的瓶颈。因此,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刻不容缓。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万人,而2009年已达到六百一十万人,增长了二三十倍。现在已不可能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很多人都要从基层干起,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家长要适时调整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不要看不起基础性的岗位,否则就可能不恰当地影响孩子的及时就业。全社会都要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媒体应当有这样的概念,应当与时俱进。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高教“大众化”的条件下,应当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还都能够做好。事实上,各行各业,行行出状元,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格局中,“人人拥有终身就业机会,而不会再有终身职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干什么,只要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都应当鼓励。我们要看到,同样是做基础性的工作,大学生与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擦皮鞋擦出了连锁店,养猪养出了几百万元的效益,电脑养鸡出了亿元户,志愿者当上了村委会主任,这类例子很多。四年前,土生土长的重庆合川女孩潘茜跨进全国重点大学西南大学校门,就读师范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后,她本有机会选择稳定教师工作,却放弃了很多人认为神圣的3尺讲台,从基础培训学起,端起了洗脚盆,应聘普通洗脚妹。(2008617新华网)2007年就有四位女硕士在成都开了一个四硕足健足疗房,当起了洗脚妹。2009年西南大学毕业生,又将有人应聘去广东东莞的一家环保公司当清掏化粪池业务员。(1214华龙网)

从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当屠夫,到今日女大学生当洗脚妹等,不难看出,大学生就业越来越趋于理性化。他们自身素质高,能够迅速掌握行业规律,发现商机,提高技术、管理、服务水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

二、     认真搞好学习 为就业作好准备

我们要认清社会的人才结构,找准自己的位子,搞好定位选择。朱清时院士说:“人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的是科学家、教授、政治家、首席执行官等高层次人才。广义上说,在某一个行业里能够做得比别人好就是人才,行行出状元,行行都需要一流的人才。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大学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学生本身从选择学校和专业开始,入学就应该开始考虑毕业后的打算,从长计议及早准备。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和学生要对掌握的知识水平有一个恰当的估计。

首先是对高中以前阶段的学习基础要有准确的判断,拿不定主意的,要征求老师的意见。并以此来确定准备报考那一类型的学校,是清华、北大、一本、二本或专科职校?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将会造成高考、高校学习和毕业后就业难等一系列的被动。有的家长明知孩子成绩不好,考分达不到要求,为图一个好名声,也去开后门、拿钱买分,千方百计想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其实这样做除了满足虚荣心外,是与事无补的。如果这样,在学习上会听不懂、赶不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混了一张文恁,也难于掌握真本领,会给就业带来困难。另外有的考生没有明显的特强,也要想方设法用美术、音乐、表演等特强生的名义,用高学费和以比较低的起分线进入高校,结果专业学不好,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就业也成问题。所以要从实际出发,是什么水平,确有什么特强,就进一个相当的学校,扎扎实实把专业学好,有了过硬本领,就业也就容易多了。

2、理论与实践并重,考取“双证”,为就业打好基础。

教育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始终是教育系统追求的目标。教育部从2003年就明确提出,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包括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就业评估和教学评估力度等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面,这几年大力推进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加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训练,实行职业资格与学历“双证书”制度等等,力度是空前的。但是由于教育的长周期和多层次,要提前4年至5年去准确把握社会的需求,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本科教育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可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具有较强的学习提升能力和发展潜力。

学历不等于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追求的不是知名高校的牌子,也不是时髦专业的光环,而是有真才实学的应用型人才。“即招即用,能马上为单位创造效益”是目前用人单位的普遍心态。因此,除对主专业要求外,同时还要求有其它的相关专业知识。今年1月13日,一家公司在烟台人才热线网上发布招聘2名普通机械工程员工的广告,除了要求机械专业和英语以外,同时还要求有“维修车辆的工作经验。”还有一家企业招聘营销员,负责销售电梯产品,要求具有大专营销专业文凭外,同时还要求有一定机械方面的知识。

大学生当村官、做社工也是一个良好平台,但要当好一名合格的基层工作人员,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提高综合素质: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村镇、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工作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大局,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二要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小巷总理”工作千头万绪,必须逐件落实,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该干什么?怎样去干?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新的工作着力点,当好群众的贴心人,解决百姓闹心,领导操心,人人关心的问题。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凝聚力;三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基层工作者要不断拓宽知识面,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业务技能。要不断学习新政策、新方法,吃透政策、熟悉程序、规范操作、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措施到位。要掌握一定的微机知识和专业知识,利用现代化通信技术手段,提高办事效率。除了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外,还应具备基本的公文写作知识和能力,规范公文写作要求,达到一专多能、样样懂门门通的要求。

这些,都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就读的学生,要尽量利用业余时间锻炼自己,积累社会经验,但是打工要有针对性,要把打工锻炼与将来顺利就业联系起来,尽量做到“一专多能”。总之,在学习中:即要有紧迫感,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力求多掌握一些知识和本领;又要掌握就业信息,审时度势选择好学习内容;还要密切联系实际,做到即学即用好找工作。

3、切实提高情商  搞好软件建设 。

一个人的成功因素,情商和健商占80%,智商只占20%。当前,随着我国入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少人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拿文凭,学技能。可是,到头来却仍然求职困难,难以如愿。其实,真正能成才的人,不仅要读好书、学会技能,做好“硬件”的准备,最重要的还要提高情商,练好自身的“内功”,搞好软件建设。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别问题:

[1]、学会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关系。

一个人人缘好,与人搞得好团结,是一种能力和财富。现实社会人脉关系十分重要。只要不违背政策,人际关系好就好办事。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通过朋友介绍,找工作容易得多。因此,多交朋友,会为你以后的求职创造良好条件。

[2]、要善解人意,言语得体。

一个人要善解人意,只要不说假话,嘴吧要甜一点。通常口才好的人,办事就容易一些。口头表达能力差的人,容易引起误解得罪人。因此,在学习期间,就要多与人交往,多锻炼工作能力,多看演讲与口才的书,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提高。找工作面试时,口才好的人,能够完整准确地介绍自己,提升人格品位,比较容易被录取。

[3]、乐于助人  品德要好。

做人思想品德好是无形的财富,它会提高你的人格魅力。没有哪个老板不注重职工的思想品德。最有本事,思想品德不好,老板也不敢用你。俗话说“吃得亏,打得堆”。尊敬别人即是尊敬自己,方便别人即是方便自己。多做好事帮助人,定能搞好关系,得道多助,品德好人际关系就会好,找工作也会容易一些。

[4]、要善于学习。

大学学习的大多还是基础知识,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产品、新工艺层出不穷,在求职和工作期间还须不断地进行学习。在求职时,老板并不要求求职者学习成绩特别好。只要你善于从实践中学习,能够做到一专多能,找到工作的机会就会多些。

[5]、身体要好

最有本事,身体不好,也无法发挥作用,老板也不会用你,所以,一个人要有必要的健康观念,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保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三、掌握好择业的技能技巧

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人,加上历年毕业后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700万人以上。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要认真研究择业的技能技巧,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1]、认真做好准备。

首先是要明确自己的优势所在。在你投简历的时候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弱点又是什么?答案可以很多,你的优势可以是技术,因为你喜欢钻研;你的优势可以是英语,因为你口语出色;你的优势可以是善于表达,因为你每次都能大庭广众下滔滔不绝;你的优势可以是严谨,因为再烦琐的东西你也能认真仔细的做好等等。自己拿不准,可征求同学、老师的意见。

在确定自己的优势的基础上,认真写好简历。简历是企业对你的第一印象,也是为你取得面试机会的关键。简历要条理分明,一目了然非常重要,原则上履历表的长度以不超过一页为佳。如果一页不足以尽述,那么至少第一页必须是简短的摘要。介绍自己要全面,也要简明扼要实事求实,突出“亮点”但不要吹牛。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掌握你准备投档的单位的要求信息,以做好面试准备。

[2]、沉着冷静满怀信心迎接面试。

面试是决定择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主考官在决定是否录取时又带有相当的灵活性,应试者要充分发挥自已的优势,以争取成功。

如果你善于表达自己,面试的时候要发挥自己的口才,不要拘谨,但也不可以吹嘘,特别是对自己理解并不透沏的问题,口才要展示,风度也不能丢。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在面试之前要把发言的内容默读几遍或和同学演示,在考官面前,坦然的面对,只要做到条理清楚,便无大碍。要知道,很多时候不善表达自己的人,只要其它方面优秀,也许更被一些公司看好,因为考官可以认定你会安安稳稳做好自己的工作。

[3]、提高综合素质  注意形象  重视细节。

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机会,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知识面广、专业技术精通、业务能力强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个人的修养,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个人形象,以避免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影响自己的前程。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就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员工的素质代表了产品的质量,员工的言行代表了企业的文化和素养。所以在招聘人员时,主考人特别重视应聘人员的形象,注意细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A、        注意你的形象、仪表,举止风度。因为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综合型的、应用型的人才。只具备了高等的学历和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有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招聘单位也都希望得到这样的人才。但面试时间很短,因此他们就从面试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进行判断。一位礼仪专家曾说:“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现素质。”因为一些小事情或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往往会透露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显现出一个人的本质,要注意学习一些个人礼仪知识。比如修饰、化妆、仪态、服饰、谈话等等。一位打扮不合时宜的、或粗心的、或邋遢的大学生与形象良好的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参加面试,前者肯定是落选者。因为员工的不良形象也有损组织的形象,给组织带来损失。所以,大学生参加面试时,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皮肤要洁净,指甲要及时修剪,头发要整洁,口腔要卫生,要有正确的站、坐、走相,服装要合时宜,鞋要擦干净,这些细节都是体现大学生素质修养的,掌握了这些礼节,将有助于大学生求职的成功。在面试时装扮要与企业文化相适应。如果应聘的企业文化是休闲、不拘泥于细节的,那你的打扮也不需太正式,使他们感觉你是合群的。就有这样一位大学生,他在面试时穿了一身刚买的深色西装、一双黑色的皮鞋和一双白色的袜子,希望自己形象不俗,能给主试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他不知自己已违背了西装着装的基本规则。他虽然穿上了深色的西装和黑色的皮鞋,却不合时宜地以一双与前者反差过大的白色袜子同其搭配,而且在他所穿的西装上衣的左侧衣袖上,本应先行拆掉的商标,依旧赫然在目。本想给考官留下良好印象的这位大学生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如果你在应答的时候能够口齿清晰伶俐、有很好的站、坐姿,形象良好,就能够给考官留下很好的印象。而这些都不是大学生短时间靠突击就能具备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如果你拥有良好的全面素质,你就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遇。
   B、注意你的语音、语调。面试时,不要随便打断主考官的谈话,谈话时要注意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面试过程中要始终面带微笑。不必紧张,而应该尽量的展示自己的魅力。但心理素质不是很好的同学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考官是能够及时认识到你的紧张情绪,并且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缓和或者转移。
   C、要表现出对工作的热情和有足够的信心完成它,有责任感和进取心,适当的时候展示你对其工作及有关事项的了解。

各方面公共礼仪是大学生介入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工具,更有助于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金利来品牌的创始人曾宪梓在面试应聘者时,出了一道有趣的测试题:将一把用来打扫卫生的扫把斜放在办公室门口。应聘者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应聘者都能把扫把扶起来。曾宪梓最后录取的是那些达到条件并主动将倒在地上的扫把扶起来的人。他的道理很简单,应试的人进出时看到了倒在地上的扫把,虽然自己不会跌倒,但可能会碰到其他的人,并且看着也别扭,而他却不愿弯腰把扫把扶起来,说明这个人不习惯为他人着想,或是不灵敏,而且很懒。如果有能力的大学生因为这件事而与将要到手的工作失之交臂,实在是太可惜了。

在面试的时候考官往往对这样人留有很深的印象,而且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你的分数。对应聘岗位有热情和信心的人往往在同等条件下是他们的首选。
   D、展示你个人的独特魅力。要尽可能展示你的亮点。例如创造力、进取心、亲和力、协作精神等,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你在工作经验上的劣势。
   E、不要过分关心薪水报酬,有时这样的心态将使你失去很多的机会。过分关心薪水的人会让考官觉得他过于功利,就像菜市场买菜谁给钱多就跟谁去,让人觉得你的稳定性差。有很多这样的教训,你以为薪水高,去了以后才发现什么福利也没有,而且学不到东西。其实,在工作的前几年中,积累经验比挣钱更重要。
    寻找工作是步入人生的第一步,这一进程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对人是很好的磨励和锻炼。在大学阶段你也许并不起眼,但是在寻找自己在社会中位置的时候,会更加显示出你对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勇敢面对人生的第一次挑战,将使你建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人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