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霆脚上的纹身:从生态角度看闽东大黄鱼的命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02:55:55
近期,我省大黄鱼价格有较大幅度上涨,现象可喜,但不应盲目乐观,而要以清醒的眼光来正确认识大黄鱼这一产业,防止出现新一轮的养殖热潮。大黄鱼在六、七十年代时是大众化的海捕产品,每斤只有几分钱,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由于自然资源枯竭,养殖量极少而鱼价倍增,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人工养殖兴起,养殖业盲目扩张规模,养殖产量逐年迅速上升,大黄鱼价格从高位下滑,至2000年下半年开始下降至10元/斤左右,致使大批养殖户被紧紧套牢。而近期大黄鱼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成鱼存量减少。成鱼量减少的原因:一是近年大部份养殖户都是靠借贷生产,由于价格长期低迷,在还贷压力下,不得不将大量成鱼低价抛售。二是近年养殖结构调整,新品种不断引进,使大黄鱼网箱养殖比例从90%下调 60%左右,养殖量比高潮时大大减少。三是去年16号台风正面袭击我省,大量网箱受损,使养殖量进一步减少。
从近年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大黄鱼养殖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黄鱼养殖业存在一个养殖周期问题,春、秋两季是大黄鱼育苗、投苗阶段,需养殖一年半才能成为1斤以上的成鱼,成鱼续养成本就要增加,因此,养殖户大都选择端午节、国庆节或春节期间上市,大量成鱼上市必然使供求关系失衡,造成价格下跌。二是大黄鱼国内市场主要在沿海一带,国外市场以韩国为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价格易受控于出口商、经销商。三是大黄鱼养殖产业缺乏行业自律,分散养殖的业主和出口商、经销商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压价,无序竞争。四是养殖模式、质量管理和加工业的发展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新一轮大黄鱼养殖热正在逐步升温,我们必须充分分析大黄鱼形势和中长期市场,防止养殖过热造成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将给大黄鱼产业和养殖户带来损害。
(摘编自《闽东海洋与渔业》)
大黄鱼价格何时不再起起落落(微型调查)
http://finance.QQ.com  2008年01月27日03:09   人民网
这些天,八闽大地阴晴不定。而闽东宁德市大黄鱼养殖户们的心,也像这天气一样,一会冷一会热。随着当地大黄鱼出口第一大户——宁德市岳海水产有限公司渔排登记备案工作通过验收,再次恢复出口,养殖户悬了近半年的心总算略略放松了一些。据了解,从恢复出口到现在,养殖户至少可拿到100万美元的订单。
“大黄鱼价格什么时候才能不再这样起起落落?”养殖户期盼着。
一条鱼带动30多万农户
素有“大黄鱼故乡”之美称的福建闽东宁德市,是昔日大黄鱼的主产区。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酷渔滥捕和环境污染,大黄鱼已形不成渔汛,80年代初资源严重枯竭,大黄鱼更是踪影难觅。
为拯救大黄鱼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1985年起宁德水产科研人员历经多年攻关,先后突破了“人工培育亲鱼”、“人工催产技术”等技术难关,并首获夏季、秋季人工育苗成功,形成批量育苗能力。
90年代后期,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技术力量,宁德市大黄鱼产业化开发全面启动,从一条鱼变成一个产业,大黄鱼为贫困的宁德老区带来了致富的金饭碗。据统计,目前,宁德市大黄鱼人工养殖已发展到了26万箱,每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占全国80%,全年产值高达20亿元,带动从业人员30多万人。
出口频亮红灯,大黄鱼“脖在何处?
近几年,闽东大黄鱼产业频频发生危机。价格时涨时跌,出口时畅时阻,让数十万养殖户心里没个底。
2001—2002年间,由于养殖总量过大,价格跌至每公斤16元以下,大量养殖户普遍亏损,纷纷抛售。直至2004年夏,育苗量受到控制,出口企业增多,国际市场销路大开,才又有明显好转,销价再度一路上升到每公斤36元。
好景不长,2005年6月,韩国开始对我国出口养殖大黄鱼批批检测,宁德养殖水产品出口急剧下降,宁德大黄鱼产业再度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2007年下半年,日本、韩国等严格了农兽药残的检测标准,闽东大黄鱼出口再度受阻。
大黄鱼“脖在何处?蕉城区水产技术站站长苏仰源认为,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导致了大黄鱼价格起起落落,而根本上还是养殖管理上的弊端。由于无序、无度的超密度网箱养殖,导致宁德大黄鱼主要养殖区三都澳海域大黄鱼鱼病频发。据统计,鱼病带来的损失每年大约有2亿—3亿元。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大黄鱼产业
过度养殖—鱼病频发—大量用药—残留整治—影响出口—价格下跌。闽东大黄鱼产业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而根源就在于过度养殖。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大黄鱼产业,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渔排备案制。”水产专家、宁德市渔业协会会长刘家富说,通过建立从养殖到销售的全程信息追溯,有助于养殖户与出口生产企业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从而确保出口产品的质量。
今年初,宁德市渔业协会、宁德市大黄鱼养殖协会等养殖户签署水产品质量安全行业自律公约,并发出呼吁,希望确保闽东大黄鱼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工养殖大黄鱼:箱里长大 怕光怕冷还怕热
2006-12-15 01:28   来源: 海峡都市报    共 0 条评论
N本报记者 朱丽萍 王帆宇
本报讯 大黄鱼俗称“黄三”,就是福州市场上常见的黄瓜鱼。在宁德民间有“当被单,吃黄三”之说,意思是每年农历三月上市的大黄鱼最大,品质最好,最滋补,没钱了去典当也要买来吃。
或许很多人要纳闷了,大黄鱼不是三月份才最大、最肥美吗?为何现在福州超市里一年四季的大黄鱼都硕大肥美呢?记者到了宁德,才知道由于进行人工养殖,超市里的大黄鱼一年四季总是货源不断。
怕光怕冷又怕热
过冬要吃板蓝根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途经飞鸾、三都等地,沿途便可看见海面上漂浮着连成片的网箱。
在象鼻村的一处海边下了车,养殖户周振平带我们参观了他家的大黄鱼养殖场。
周振平的网箱养殖场挺大,大约有上百个网格,每个格约十几平方米,能放400条黄瓜鱼。网箱用木板隔成,木板下面是泡沫塑料,用绳子固定着,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突然记者听到“哗”的一声,原来是几条大黄鱼蹦了起来。周振平告诉记者:“大黄鱼可娇贵了!既怕光,又怕声音刺激,所以网箱上都要铺上遮阳网,就连走动都要特别小心。”
周振平介绍,人工养殖的大黄鱼一般每年春秋育苗,养1~2年到一斤多的时候就可以上市了。大黄鱼适合生长的水温为10℃~32℃,当水温降至7℃以下就会死亡。为此,冬天要定期添加甘草、板蓝根等中草药,以增强大黄鱼的免疫力。由于是人工养殖,现在大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大黄鱼,宁德的大黄鱼还远销到了香港、澳门、日本、韩国等地。
鱼头上的耳石
遇强声波会自伤
吃过大黄鱼的人都知道,大黄鱼脑袋里有两粒小石头。宁德市大黄鱼协会会长刘家富告诉记者,这两个小石头,其实是大黄鱼的耳石。在强烈的声波震荡下,这对石头会令大黄鱼头痛难耐,浮出海面。
早些年,当地渔民发现鱼群后,往往几十艘船团团围住,猛力敲打绑在船舷的竹管,不久大黄鱼就浮出水面。
上世纪80年代后,天然大黄鱼踪影难觅,偶尔捕到,身价千倍,每公斤从五六毛钱飙升至五六百元。直到90年代大黄鱼人工养殖成功,才重新进入寻常百姓家。
刘会长提醒,有的不良商贩会给大黄鱼注水、染色,因此市场上颜色太黄、个头过于虚胖的大黄鱼要慎买;另外,目前大黄鱼的产地收购价是每500克10元左右,低于这个价格的大黄鱼也要小心。
曾经盛况一时
在三都镇,一位80多岁的老渔民,回忆了三四十年前三都澳古老的大黄鱼捕捞和销售情景。这位老渔民说,官井洋是大黄鱼天然产卵场,每年端午节前后,大黄鱼就集中在这里交配、产卵。
每年立夏至夏至这三四次大潮汐时,许多渔民都在这里捕捞。原始的大黄鱼捕捞使用的是“瓜对船”,销售方式被称为“挂门搭”。
“瓜对船”就是由两艘渔船配对拦网,渔民用竹筒探入海中,听鱼群活动的位置,然后下网捕鱼。
当大黄鱼一网上来,一道贩子就一拥而上,飞速把这些鱼搬上自己的船;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开向码头。码头早已等候了许多“二道贩子”。鱼一到码头,他们马上分完,然后将车子飞速开往集市。到了集市,“三道贩子”就各自挑着担子,串街走巷,一户户去分鱼。
这些“三道贩子”与买家常接触,相互之间形成默契,到一户人家不管有没有在家,他们根据人口就在门搭上挂上几条鱼,这种销售方式被当地人称为“挂门搭”。下次来时,贩子再跟买鱼的人家结算。
从生态角度看闽东大黄鱼的命运
2010年10月28日09:01环境与发展报吴辉东 韩承斌我要评论(0)
字号:T|T
核心提示: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成为宁德经济发展的命脉,但长期以来无序、无度的超密度养殖,已严重影响了水体环境。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08年近岸海域水域功能达标率仅为18.2%。环境的恶化是导致大黄鱼鱼病频发的原因之一。如何确保大黄鱼继续畅流市场,实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部沿海,俗称闽东,海岸线长达878公里,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沿海岸线从北到南有20多个港湾,港口优势突出,水产资源丰富。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成为宁德经济发展的命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刘家富为带头人的宁德市水产科技人员率国内之先攻克了大黄鱼人工育苗难关,闽东掀起了大黄鱼养殖热潮。目前,宁德市大黄鱼人工养殖已发展到了26万箱,年产值达20多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商品鱼生产、苗种繁育和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带动了饲料加工、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帮助30多万沿海农民实现了小康梦。
然而,这几年来,虽然宁德市在建设和发展中强调“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但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止,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污水直接排海,拆船业等工业生产倾废、近海港湾水产养殖密度过大等等,都严重威胁着宁德海洋环境。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2008年宁德市近岸海域水域功能达标率仅为18.2%,其中沙埕港海水水质劣于功能区划要求,功能达标率为0,三都澳水域功能达标率为16.7%。这也直接导致了大黄鱼鱼病频发,出口大幅下降。如何确保这条大黄鱼继续畅流市场,实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死鱼之惑
对于三都海域的大黄鱼养殖户杨其坤来说,躲过鱼病这一关,是他养殖生涯中最大的愿望。然而,天不遂人愿,2008年夏天,他的100多网箱大黄鱼,40%的小苗因鱼病死亡,损失十分惨重。
2008年入夏以来,三都海面鱼病再次大面积暴发,尤其以青山、斗帽等海域鱼病最为严重,90%大黄鱼养殖户不同程度受损。8月中旬,三都岛、黄湾、港口等海域大黄鱼白鳃病暴发,许多养殖户病急乱投医,结果因用药问题,造成大量黄鱼死亡。许多养殖户因害怕鱼病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损失,不得不忍痛提前将大黄鱼低价抛售。青山海域养殖户陈云兴因担心更多鱼死亡,将4筐2.5万尾,每尾只有0.2公斤左右的大黄鱼全部提前低价出售。陈云兴说,如果能坚持到现在,至少能多卖4万多元。
从2000年以来,三都澳海域每年都会出现大黄鱼大量死亡的惨况。如今,三都澳海域大黄鱼鱼苗成活率为10%至40%;而鱼病最严重的2005年,鱼苗成活率仅为5%。
据渔业部门的初略统计,每年因鱼病造成的死鱼数量大概占整个大黄鱼产量的20%;每年至少有1至2万筐大黄鱼,因鱼病问题,提前抛售,鱼病带来的经济损失每年大约在2至3亿元。鱼病,已经成为广大养殖户的一大心病。
养殖模式弊端凸显
是什么原因使三都澳海域大黄鱼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大面积鱼病,甚至死亡事件?
闽东“大黄鱼之父”———大黄鱼人工养殖的首创人刘家富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三都澳大黄鱼养殖大都集中在5至10米深的内湾,目前这些适合养殖的区域,网箱大黄鱼已经过度饱和,长期以来无序、无度的超密度养殖,已严重影响了水体环境。
按规定,连片的网箱应留出20至50米宽度不等的多条流水通道,每500个网箱应留出20米的流水通道,每200个网箱要间隔10米,以保证水流畅通。按三都澳海域的网箱分布的合适保有量,目前的12万筐网箱应减少一半以上。
可是在青澳、门头、孟澳等海域,这里的渔排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几乎看不到流水的痕迹。“以前只是网箱分布密集,现在连鱼苗投放密度也比以前密集。”三都大黄鱼养殖协会会长杨云发说,目前三都海上大黄鱼网箱养殖,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前几年一筐网箱一般只投放1000尾左右的鱼苗,而现在不少网箱投放量达10000多尾。“这样高密度养殖,哪有不死鱼的!”刘家富表示,养殖密度过高,原有规划的航道及流水通道被占用,水流不畅,造成海区缺氧;加上养殖户们超容量的养殖和长期投喂冰冻饵料,这种极不科学的养殖方法,使残饵堆积在海中,形成黑化淤泥,成了病菌滋生的温床,这是鱼病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这些年三都海域盲目从外地引进没有经过检疫的如鰤鱼等新品种,也是造成鱼病的一大因素;此外,近年来受价格等因素影响,大黄鱼的育苗环节极不规范。“以前育苗时间至少要45天,而现在往往不足30天就出苗销售,而且不少育苗室业主使用了激素。”杨云发说。对此,刘家富深有同感。他说,鱼苗是保证鱼种质量的关键环节,正常情况下,一立方海水投放2000至3000尾最合适,可是目前许多育苗场一立方水往往投放鱼苗10000尾以上。
“养殖户用的鱼药根本没什么效果,只是安慰一下心里而已。”杨云发说。目前大黄鱼养殖最缺的是专业技术,鱼病一旦暴发,许多养殖户束手无策,只能求助于附近的鱼药店,有时几十种药配在一起整整一桶,连人吃的感冒药都掺杂其中。去年夏天三都岛、黄湾等地因用药问题导致的大黄鱼死亡事件,就是养殖户乱用药造成的。
此外,三都澳台风过境频繁,也直接影响着大黄鱼的收成。
网箱养殖欠债太多
三都海面大黄鱼养殖的严峻现状是如何形成的?
宁德市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水技站站长苏仰源认为,这里存在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一是上世纪大黄鱼养殖刚刚兴起时,政府的政策是大力鼓励其发展,而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与规划;二是旨在规范海域养殖的海域使用证制度推行时间为时太晚。就海域使用证制度推行情况来说,情况也不乐观,从2002年至2006年,总共发放网箱养殖使用证1048宗,面积2254亩,在整个网箱养殖面积中占有的比例还很小。
这几年,政府和大部分养殖户也意识到网箱养殖过度密集的状况,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进行渔排清理,减少渔排数量。然而,迁移谁的好?让养殖户往哪儿迁移?光城澳码头建设清理附近渔排,有关部门就投入了上千万元,还要克服种种困难,如果要对整个三都海域的渔排进行清理,难度可想而知。经过“桑美”台风重创,福鼎渔排养殖可谓重新洗牌,但是,台风过后,网箱养殖仍然无序地一哄而上。刘家富认为,造成目前无序的网箱养殖现状,政府和群众都欠债太多。如果政府部门和群众当初能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渔排的报备工作,控制好养殖规模,就不至于走到今天的局面。
前两年,关于推广深水大网箱,替代现有浅海网箱养殖的呼声很高。蕉城区也在东冲海域推行10口4组深水大网箱养殖大黄鱼,但是目前只剩下一组。对此,刘家富和苏仰源都认为,目前在三都海域推广深水大网箱的技术和条件都不成熟。原因在于,投饵系统、水下观察系统、自动升降系统等配套技术跟不上,网箱的抗流能力还太差;而且,由于三都海域属半日潮,这种海域水流很急,按目前技术条件,难以推广深水大网箱养殖。
大黄鱼出路在何方?
那么,大黄鱼网箱养殖究竟出路何在?
刘家富说,当前大黄鱼网箱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网箱密度太大,其次,是育苗、用药、投饵等生产环节不规范。他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时下正在筹备的渔排备案工作,是个难得的机遇。目前的水产品外销风波,为闽东大黄鱼养殖敲响了警钟。因此,渔排备案工作,无论难度多大,代价多高昂,都必须踏踏实实去做。苏仰源认为,挽救大黄鱼的根本在于保证这条鱼的质量,而保证鱼的质量的关键在于,为大黄鱼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政府、加工企业及养殖户都能重视这个问题,以当前的渔排备案工作为契机,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闽东大黄鱼的前景还是美好的。
据了解,针对三都海上大黄鱼养殖现状,宁德市正在努力推行海域使用制度,控制网箱数量进一步增加,同时结合渔业科技入户,实行规范化养殖与科学用药、登记制度。目前,三都海上渔排备案前期工作正在要求有序展开。
三都澳是中国沿海仅剩的一块尚未大规模开发而又不可再生的临海“风水宝地”。现在,福建省委、省政府明确将环三都澳作为海西重点区域加以规划建设。所幸,在加快开发的进程中,宁德市认识到,环三都澳区域开发如果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不仅生态环境很难恢复,而且发展成果也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