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防空旅是什么兵:精神家园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6:15
精神家园   大连日报  2011-04-19 08:53

    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崛起的海岸》是2010年度《时代之魂》——大连城市精神主题宣传活动的重要成果。这部专题片从去年8月开始在大连广播电视台推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今年春节期间在大连电视台主要时段重播,引起新一轮热潮。日前,《崛起的海岸》主创人员对专题片及文稿进行了修订,由大连出版社、大连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出版发行,在大连新华书店发售。应广大读者要求,本报对解说词进行连载。

    三

    【采访】 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王晓峰

    东北文工团进入大连以后,包括许多从解放区来的党的文艺工作者、作家、艺术家,进入大连以后把党的文艺的火种播撒在大连各个角落。《黄河大合唱》在大连演出是用交响乐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应该说是第一次。

    从清初到清末,民乐、皮影、秧歌、龙灯、舞狮、剪纸、窗花等中国民间艺术陆续传入大连。

    1880年,京剧传入大连。

    1894年,摄影艺术传入大连。

    1906年,电影传入大连。

    1910年,话剧传入大连。

    1915年,大连出现第一支管弦乐队。

    1916年,大连出现西洋画研究所。

    1923年,满铁建立东北第一个电影摄制所。

    1925年,大连出现第一家音乐学校。

    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在上个世纪初期,大连呈现出来南北交融、东西碰撞、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纷繁复杂的城市文化景观。

    1945年8月,伴随着苏军的进驻、日本的投降,大连回荡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美妙歌声。1945年年末,中共大连市委接管了原日本中央放送局。1946年1月16日清晨,大连广播电台发出第一声呼号。这是继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之后,掌握在中国共产党人手中的第二个先进的现代传播工具。

    不久之后,大连的百姓通过广播第一次听到了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演出实况,演唱者是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组成的东北文工团,《黄河大合唱》成为大连街头口口相传的话题。来自延安的革命艺术家们惊叹于这个城市火山喷发般的爱国热情,他们接连演了10场,仍然场场爆满,盛况空前。

    这一时期大连被称为特殊解放区时期。这个时期大连市文艺名流荟萃,曾一度集中了来自全国各解放区的文艺精华。除了演出以外,对大连更具深远意义的是这些后来享誉中国的艺术家们,还广泛地深入到工厂、乡村、机关、学校,举办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文学等多种类型的培训班,为大连进行了一次高水准的革命文化的奠基。人民大众终于从文化艺术的看客成为创新文化、创新艺术的主角。据1948年的不完全统计:当时旅大地区已有各类职工文艺组织854个,参与人数11000多人,各厂矿几乎都有自己的戏剧小组、歌咏队。

    【采访】 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王晓峰

    1948年8月有关单位举行的群众艺术周,实际上就是整个大连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检阅和总结。当时这个艺术周十分活跃,也十分有影响,涉及戏剧表演、美术、摄影等很多艺术门类。这个活动持续了一个月,提出了一个非常浪漫或者说非常有意思的口号:让艺术还家。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场发育于新中国成立前、以“让艺术还家”为口号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居然穿越时代延续11年,一直坚持到了1960年。我们不难想象,在一个生活并不富裕、百废待兴的年代,“让艺术还家”该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意的畅想,也是大连人新生活的一次多么浪漫的开场!

    1955年“五一”劳动节,由大连人张毅编导并主演的《花鼓舞》在大连首演,引起强烈反响。文化部派人专程前来考察,随后便安排旅大文工团出访苏联、蒙古等国,并到中南海为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演出。1957年,《花鼓舞》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得金质奖章,这是中国文艺在国际大赛上获得的第一个金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迎来万象更新的春天,当时代的大潮奔涌而至,压抑已久的大连人一跃冲上潮头,以热情奔放的艺术激情亮相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1980年,一支来自大连的轻音乐团在全国众多大城市里迅速掀起了一股大连旋风。

    【采访】 原大连轻音乐团歌唱演员 邹本娜

    等到演奏轻音乐的时候,我们当时改革在哪呢?就是手拿麦克演唱,这更是当时没有,当时演唱全是立杆。结果观众下面看也懵了,看到我们演完之后好半天也没有掌声。寻思我们演得不好?当时演员更紧张了。过一会儿,观众才反应过来,这时候掌声就热烈得不行了,唱完一首歌又一首歌,演员就是下不了台。

    然而演出的轰动很快演变为一场风波。国内多家有影响的报纸纷纷刊登批评文章,指出大连轻音乐团的演出“洋味浓”、“出洋相”、“流行歌曲多”,是横行海外的“港台资产阶级腐朽台风”。最终,这场风波以当时的辽宁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的一句经典回答得以平息:“马克思没说过走着唱是资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兼收并蓄,特殊解放区时期革命文艺的思想启蒙,中苏友好时期中苏文化交流的前沿城市,独特的历史轨迹为大连注入了独特的城市底蕴。改革开放,春风化雨,大连,这座如春花含苞一般的城市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怒放于天下。

    以邓刚、达理为代表的大连作家群把大连文学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电视剧和摄影两个艺术领域的“大连现象”让全国的专家学者热议至今。

    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篱笆·女人和狗》为代表的“农村三部曲”到不久前红遍大江南北的《闯关东》,大连人以持久的创作激情,制造了中国电视剧的“大连现象”。新时期以来,大连创作拍摄的电视剧已达90余部,1000多集。

    自1989年设立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大连人李元奇以《温故而知新》等10幅精美绝伦的黑白摄影艺术作品一举摘取首届金像之后,几乎每届金像都和大连结缘:郑永琦、马连胜、姜振庆、边缘、李秀生、赵大鹏接连摘取金像,大连成为全国获取摄影金像最多的城市。

    而多彩的艺术形式也承载着大连这座城市的无尽神韵开始大踏步地走向世界。1982年,大连杂技团远赴新西兰、澳大利亚开始了大连艺术团体在国外的首次商业演出。1986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满怀欣喜地为大连杂技团的大胆探索批示:“既宣传了中国,发展了友谊,又增加了收入,何乐不为?何乐而不认真地为一为!”

    改革开放30年,来自中国大连的艺术团体频繁出访,让五大洲60多个国家的人们对一个古老国家的一座年轻城市充满着美好的想象。绵延二十余载的大连国际服装节吸引了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等全球知名人士亲自前来,一睹这座东方之城所释放出来的独特魅力。

    1981年,一个全部由庄稼汉、木匠和泥瓦匠组成的农民铜管乐队让全国对大连刮目相看。1985年,他们的事迹被拍成电影《迷人的乐队》,并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在很多中国城市都还没有一支像样的铜管乐队的年代,大连金州农民铜管乐队,成为吃饱了肚子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型农民的象征。

    一位曾在大连工作过多年,因为工作调动移居北京的老领导看完电影后,深情地感叹:“这才是大连!”

    的确,这才是大连。

    即使是在物质生活极其困乏,政治气候极其严峻的动乱年代,大连人也以“苞米面肚子,料子裤子”的群体选择来释放他们对于生活的价值观。当心灵终于不再为衣食住行所困的时代终于到来时,“让艺术还家”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大连人的群体行动。

    2011年,这座坐落于大连第一个广场的剧院将迎来自己60岁的生日。为了和中山广场的其他建筑保持协调一致,前苏联主设计师纳耶夫仿照欧洲19世纪剧院流行的简约式对称风格,为大连城市设计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座全国甲级标准剧场。1951年,我国文学大师郭沫若得知剧院落成的消息,兴奋地为这座真正属于全体人民的剧院题写了名称: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

    此后50多年的岁月里,这里留存下大连人无数温暖的记忆。1953年周总理曾率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在这里举行国宴和慰问演出活动;宋庆龄、彭德怀、徐向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陪同外国贵宾在这里观看演出。这里塑造了大连城市高品位的文化形象,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也成为闻名中外的高雅艺术殿堂。

    1995年,大连市人民政府出资对其进行全面改建。1995年12月31日,如同维也纳金色大厅,这里也回荡起了新年音乐会的美妙旋律。其后的17年间,来自俄罗斯、西班牙、德国、美国、加拿大、捷克等国外高规格高水准交响乐团相继加入到大连新年音乐会的演奏之中,大连新年音乐会已经演变成为这座城市迎接新年的仪式。

    2008年和2009年,大连市政府连续投资对俱乐部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2010年,这个有着无数荣耀的剧场重现繁荣,呈现了几乎天天有演出的火爆景象。

    今天,整座城市都正在成为市民的舞台。赏槐会、夏季市民交响音乐会、国际啤酒节、国际服装节、烟花爆竹迎春会让属于市民的节日从春到冬。

    2010年,由退休的大妈、阿姨组成的大连市民合唱团前往维也纳金色大厅。世界公认的音乐圣地第一次回荡起来自大连普通市民的歌声。这看似普通的一次出行其实令人感慨万千:1948年,大连就喊出了“让艺术还家”的口号,70年后,大连的寻常百姓正在向世界最高的艺术殿堂出发。“学习一门艺术、培养一种高雅兴趣”,“打造文化大连”期待把大连人引领到艺术化生存的新境界。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始终奔涌在市民心头的艺术情怀同样让这座城市星光灿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新中国为数不多的早期电影明星中,王心刚、方化、李亚林三个大连人所塑造的形象成为中国人难以忘怀的经典。改革开放后,李前宽和演员李羚、方青卓、董洁、秦海璐、余男续写着大连电影人的新风采。铁源、谷建芬、徐沛东、杨洪基、杨赤、付海静、袁晨野、孙楠在艺术的天空上为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回响。

    2010年12月18日,已有120年历史的法国巴黎卢浮宫沙龙艺术展将年度最高奖“沙龙特别奖”,颁给了来自中国大连的画家石自东。这是中国人首次登上这一世界艺术最高殿堂的领奖台。法国国家美术家协会主席弗朗索瓦·贝莱特在观看石自东作品后欣然写下感言:“他让我们看到中国新绘画为当代艺术所作出的贡献,他的作品令大皇宫的观者流连驻步,为不朽的中国赢得无上荣耀。”

    【采访】 画家 石自东

    丹纳的艺术哲学,非常重视考证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教育背景、历史文化等对一个艺术家的塑造,和对艺术家艺术个性形成和演化(的作用)。实际上大连就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它的文化群体和艺术家群体,自然而然地和这个城市的成长是同步的。

    一座座欧陆风情的典雅建筑,一个个风格各异的广场,滨海路蜿蜒在海天之间,木栈道柔软地通向看不见的远方。碧绿的芳草、雅致的鲜花,形态各异的雕塑,英姿飒爽的女骑警盛装舞步般优雅地走过街头,不时惊起一群白鸽在空中飞舞。

    一位哲人说过:艺术最可贵的本质是完美主义精神,任何平凡的事物演绎到艺术层面都几近完美。艺术的状态最和谐,艺术的状态最优美。当艺术的精神渗透到我们这座城市人民的生活细节中,并最终演变成大多数人的生存方式的时候,人们将不难想象那将是怎样一番幸福的生活图景。(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