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莱克斯塔萨 炉石:杨坚的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34:41

杨坚的崛起  

2010-04-28 10:48:11|  分类: 帝王将相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海天行(大阿海)《杨坚的崛起》

 


 

 引用——人间政道人物十八 杨坚的崛起

讲述盛唐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杨坚。唐朝再强盛,始终不过是隋朝的延续。隋朝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致“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zhonghua diguo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

  公元556年的三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在西魏的都城长安,一场豪华的婚礼正在举行。这是一场非同一般的盛大婚礼,新人双方门第显赫,到场的要么是公卿,要么是名流,时人均以能成为婚宴的座上宾而自傲。

  新郎的名字叫普六茹坚,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杨坚。“普六茹”为鲜卑姓,杨坚的父亲杨忠曾因战功被赐姓普六茹。杨忠,弘农人。弘农杨氏是一支源远流长的名门望族,东汉大大儒杨震、魏晋名士杨修均出自此姓。不过,杨忠却是因为战功起家,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封随国公(“随”后改为“隋”)。杨坚出身将门,自小“不晓书语”,但却因为家世的关系,得以在朝中为官。史书记载杨坚“美须髯,身长七尺八寸,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如此相貌奇伟、器宇轩昂的人物,自然引起了朝野侧目。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素来有阅人的眼光,其长女嫁给西魏权臣宇文泰长子宇文毓(后来的北周明帝)为妻,此女即为后来的北周明帝皇后;第四女嫁给了西魏八大柱国之一李虎(时称唐公)之子李昺,此女即李渊(后来的唐高祖)之母。独孤信第一眼看到杨坚时,就认定他绝非池中之物,主动提出要将自己最心爱的第七女独孤伽罗嫁给他。独孤伽罗时年才十四岁,即为后来大名鼎鼎的独孤皇后。当时独孤氏的势力强大,天下号称能与宇文泰并肩的只有独孤信和赵贵二人。对这桩天上掉下来的联姻,杨家自然喜出望外,于是,就有了长安这场隆重的婚礼。

  但也有人从这场婚礼中看到了危机,这个人就是一手创立西魏政权的鲜卑人宇文泰。不过,真正令宇文泰眉头紧锁的并非杨坚,而是他的岳父独孤信。虽然独孤信跟宇文泰也是儿女亲家,但天下人都知道,在所谓的八大柱国中,只有独孤信和赵贵不是宇文泰的嫡系。而独孤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其声名之卓著,令国人振聋发聩。甚至西魏的死敌东魏也想利用独孤信的名声,有意在檄文中提到只有独孤信才能与宇文泰对抗,想借此来挑拨二人的关系。独孤信威望如此之高,如今又与手握重兵的实力派将领杨忠联姻,自然令宇文泰感到了强烈的不安。

  杨坚的婚礼后没几天,宇文泰开始有些坐不住了,他瞒着独孤信和杨忠,暗中召集心腹将领开了一个秘密会议,提出了为自己选立继承人的问题。当时宇文泰才四十九岁,作为武将而言,正是壮年时期,他为什么突然要提到立嗣的问题呢?这其中的原因就在独孤信身上。假设宇文泰突然撒手西去,继位的必然是其长子宇文毓,而宇文毓刚好是独孤信的女婿,大权难保不会落入独孤氏手中,这是宇文泰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秘密会议一开始,宇文泰就以宇文毓(庶长子)并非嫡出的名义,提出要立正室冯翊公主(北魏孝武帝妹)所生的嫡子宇文觉为嗣。但随后,宇文泰又说:“我想立嫡子为嗣,又怕大司马(独孤信)有疑,该怎么办?”宇文泰也如此忌惮独孤信的反应,可见当时独孤氏的实力已经大到足够威胁宇文氏的利益。事关重大,在场的众将没有一个人搭话,“众默然,未有言者”,显然是既不敢得罪宇文泰,又不敢得罪独孤信。

  眼见立嗣会议就要就此搁浅,十二大将之一的李远终于按捺不住了,拔刀而起,请求立即将独孤信斩首,以确保立嫡子无异议。宇文泰吓了一跳,急忙打圆场说:“还不至于到这个地步。”但在场的众将却由此被唬住了,于是都纷纷表示同意立嫡子宇文觉为嗣。

  事后,独孤信主动表态,表示对宇文泰立嫡为嗣一事并无异议。李远当时一时冲动,后来也觉得后怕,还特意赶去向独孤信谢罪,为自己辩护说:“临大事,不得不如此!”独孤信则回答说:“今日赖公决此大议。”以此表示胸中并无芥蒂。宇文觉就此被立为世子。

  转眼到了十月,宇文泰出巡到北黄河(今内蒙古后套乌加河)时,突然生了病,返回到云阳宫(今陕西淳化县西北)时,一病不起。他自知大限已到,紧急召侄子宇文护(宇文泰兄子)到身边,以“诸子幼小”为由,将朝政大权交给了宇文护。实际上,“诸子幼小”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理由,当时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二十三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就是已经被立为世子的嫡长子宇文觉也已经十五岁,均已经成年。

  显然,宇文泰此举还有更深的用意。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宇文泰之前创建的府兵制,便可以知道西魏是一个靠军功籍以立身保命的政权。处于权势顶端的所谓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无一不是出生入死、功劳显赫的豪杰,只有宇文泰这样一手开创出江山的开国元勋才能镇得住他们——而世子宇文觉才十五岁,如何能管得住这帮虎狼之师?因此,宇文泰选择了侄子宇文护来作为过渡的人选。宇文护最初的身份,并不是宇文泰的继承者,而是宇文觉的监护人。他一上台,就处在争权夺利的风口浪尖中。

 

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认为只有趁宇文泰余威还在,让宇文觉当上皇帝,建立君臣的关系,才能震慑住那些手握重兵的权臣。于是,还在宇文泰尸骨未寒之时,宇文护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泰世子宇文觉,西魏就此灭亡。次年,宇文觉称周天王,是为孝闵帝,由此建立了北周政权,军国大权都掌握在宇文护手中。局势稍微稳定后,宇文护以极为可疑的“谋反”罪名诛杀了柱国赵贵,又逼迫另一柱国独孤信自杀,顺利铲除了实力最强大、威望最崇高的两名异己。

  独孤信一死,杨坚立即处于一个相当微妙的处境:一方面,他是独孤信的女婿,必然要备受猜忌。但其父大将军杨忠是实际的统兵者,手握重兵,宇文护也无法轻易下手;另一方面,他又是第一代元勋杨忠的儿子,第二代中备受瞩目的人才,是宇文护合适的拉拢对象。最初,宇文护主动对杨坚示好,杨坚十分为难,求教于父亲杨忠。杨忠认为宇文护在元勋将领和宇文皇族中都不得人心,将来局面难以预料,因此告诉儿子说:“两姑之间难为妇。”意思是说,在两个婆婆之间很难做好媳妇,既不能得罪宇文护,也不能与他走得太近。杨坚后来也正是这样来做的,这让宇文护恨在心头,却又无法发作。

  在宇文泰的时代,十二大将军均各自统有重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宇文护执政后,要求所有军队的调派,需要有他的签字,由此收回了兵权。就在宇文护自以为江山稳固时,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政变。北周孝闵帝宇文觉不满宇文护专权,与司会李植(十二大将之一李远之子)等人密谋除掉宇文护,不料事泄,宇文觉和李植均被宇文护杀害。宇文护又立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为帝,是为北周明帝。然而,宇文毓虽然没有了岳父独孤信为后援,却勤奋好学,非常有见识,宇文护担心不利于自己把持朝政,暗中指使人在食物中下毒,毒杀了宇文毓。宇文毓临死前口授遗诏,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年幼的儿子,而是非常聪明地传给了弟弟宇文邕(宇文泰第四子),这其中自然含着特别的期待——希望宇文邕将来有一天能够诛灭宇文护,让大权重新回到宇文泰一脉手中。

  宇文邕即位为北周武帝后,鉴于两位哥哥惨死的教训,一直装愚守拙,任凭宇文护专横跋扈。转眼间过去了十二年。公元572年,宇文邕同胞弟宇文直因为被宇文护免职而怀恨在心,力劝兄长除掉宇文邕,三十岁的宇文邕终于下定了决心。三月十八日,宇文护从同州(今陕西大荔)回长安,按例入宫谒见宇文邕。宇文邕假意请宇文护规劝皇太后戒酒,宇文护欣然答应。就在拜见皇太后时,宇文邕亲手用玉珽袭击宇文护的后脑。宇文护没有任何戒备,当即倒地,但没有毙命。宇文邕命宦官何泉立即用刀砍死宇文护,宇文护平时威名太盛,何泉竟然不敢下手。还是埋伏在一旁的宇文直跳了出来,举刀砍死了宇文护。

  大权终于重归宇文邕,一直被宇文护死命压制住的杨坚(其时杨忠已死)也长长舒了一口气。不过,在宇文邕最初任命的一批重臣名单中,并没有杨坚的名字。出人意料的是,就在宇文邕夺回大权后第二年,突然决意纳杨坚长女杨丽华(独孤伽罗所生)为太子宇文贇(宇文邕长子,后来的北周宣帝)的正妃。显然,宇文邕是为了巩固自己的集权,想培植新势力来制衡宇文护的残余势力,而杨坚刚好是个合适的人选。杨坚由此成为政治斗争中意外的受益者,成为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进入了核心政治集团,再上其妻独孤氏的势力,史称“贵戚之盛,莫与为比”。

  不过,此时的杨坚尚未有取北周而代之的野心,因为宇文邕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一心要统一zhongguo。当时北方的突厥强盛,视北齐、北周为南边的两小儿,十分轻视。宇文邕的皇后便是一位突厥公主,虽然他根本不喜欢这位公主,却不敢有丝毫得罪,但心中的不平是可想而知的。

  公元577年,宇文邕一举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意气风发的他顿时不可一世,为了报昔日被突厥轻视之恨,不顾皇后就是突厥公主的事实,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先出战实力更为强大的突厥。然而,就在北伐突厥的征途上,他染上了重病,出师未捷身先死,最终未能实现其宏图大业。

  新一任的皇帝北周宣帝宇文贇年纪还轻,不但胸无大志,而且性情反复无常。他还是太子时,就经常与太子宫尹郑译等人在军中嗜酒淫狎。宇文邕得知后大怒,不仅当众杖责了太子和郑译等人,还罢免了郑译。但宇文贇态度恶劣,不思悔改,很快又将郑译召到身边,戏狎如初。在一次宴会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王轨借着酒劲儿向宇文邕进言:“可爱好老公,但恨后嗣弱。”明确指出宇文贇不是当皇帝的材料,力劝宇文邕改立太子。宇文邕也一度有过废太子之心,只是考虑到其他儿子年纪还小,一时没有成行。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宇文邕对待宇文贇更加严厉,不但经常当众用鞭子抽打犯错的太子,还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在这样苛刻险恶环境下长大的宇文贇,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性情暴戾,冷酷多疑。宇文邕刚死,尸骨未寒,还没有出殡,宇文贇不仅没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大骂父皇死得太晚,还将父皇后宫的妃嫔淫遍,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怨恨。他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超拜之前被宇文邕贬谪的东宫故吏郑译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全面委以朝政,并杀掉了父皇所倚重的近臣如宇文宪、王轨、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等。这些人全是熟悉政事、军务的肱骨之臣,以致后来杨坚登上皇位后曾无比感叹地说:“倘若宇文孝伯还在,我辈哪有今天。”对于宗室诸王,宇文贇也不信任,将他们全部赶出京师到外地任职。杨坚为此私下对大将军宇文庆说:“天元(指宇文贇)寿恐不长,又令诸藩就国,恐怕国家危亡在即。”大概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的野心开始蠢蠢欲动。不过,也正是宇文贇自己为杨坚的篡权铺平了道路。

 

最初,宇文贇对岳父杨坚是信任的。他即位后不久,就立原配杨丽华(杨坚长女)为皇后,并任命岳父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完全将兵权交给了杨坚。可见在这时,翁婿之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令人不解的是,宇文贇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铲除异己、巩固权力,但他即位不到一年,就将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儿子宇文阐(原名宇文衍,即北周静帝)。不过,他自己并未就此放弃权力,而是以“天元皇帝”的名义继续执掌政权,既要掌握权力,又不想为政事操劳。从此以后,宇文贇很少上朝,有事通过宦官上奏。以如此奇特的方式来治理国家,直接导致了君臣隔阂,内外离心。

  宇文贇当了天元皇帝后,凡事无所顾忌,想出了许多新花样来兴造变革。比如自称为“天”,下令造佛像和天尊像,自己与二像同南面而坐。对于臣下,宇文贇则密令左右严密伺察,小有过失,则处置十分严厉,重则诛杀,轻则杖打。  

  有这样诡异残暴的皇帝,群臣难免度日如年。生性多疑的宇文贇却愈发猜忌大臣,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岳父——杨坚。幸亏被皇帝视为心腹的内史上大夫郑译曾经与杨坚同学,多方维护,竭力在皇帝面前为杨坚说好话,才一直平安无事。然而,翁婿之间的猜忌最终还是因为一名叫尉迟炽繁的绝色女子而表面化了。

  除了立原配杨丽华为天元大皇后外,宇文贇还创新地立了朱满月(北周静帝宇文阐生母)为天大皇后,陈月仪为天中大皇后,元乐尚为为天右大皇后,一共是四位皇后。尉迟炽繁本是蜀国公尉迟迥(祖先为西域人,母为宇文泰姐,妻为北魏金明公主)之孙女,美艳出众,嫁给杞国公宇文亮(宇文泰长兄宇文颢之孙)之子宇文温(封西阳公,宇文贇堂侄)为妻。在一次宗室宴会上,宇文贇见到了堂侄媳妇尉迟炽繁,为其非凡的美貌所吸引,竟然不顾宗室礼仪,威逼****了尉迟炽繁。宇文亮得知儿媳的遭遇后,恨透了宇文贇,又怕宇文贇对自己下手,于是举兵谋反,但因为走漏了风声,很快兵败被杀,儿子宇文温也被诛杀。宇文贇立即明目张胆地召尉迟炽繁入宫,先是封为长贵妃,不久又立为天左大皇后。这样,宇文贇一共有了五位皇后,成为历史上同时册封五女为皇后者第一人。

  五位皇后中,娘家实力最强的要数尉迟炽繁和杨丽华。杨丽华是宇文贇原配,被封为天元大皇后,在五位皇后中排在第一,地位最高,但她温柔婉转,性不妒忌,在后宫很得人心,与喜怒无常的宇文贇一直也相安无事。然而,自从尉迟炽繁被立为皇后后,事情开始起了微妙的变化——后宫流言纷起,不断有谣言说杨坚有“不臣之心”,正在准备谋反。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初一,正好是尉迟炽繁立后二个月,宇文贇突然无事生非地要杀死杨丽华,谁也无法阻止。最终还是杨丽华的母亲独孤伽罗赶到。独孤伽罗的大姐曾嫁北周明帝宇文毓为后,因此在辈份上,独孤伽罗不但是宇文贇的岳母,还是宇文贇的伯母。她以双重身份向宇文贇磕头求情,额头都磕出了血,宇文贇才勉强放过了杨丽华,但却愤怒地威胁说:“终有一日,一定要族灭你们杨家!”并立即派人去召杨坚进宫,事先告诉左右,只要杨坚稍有异常,便立即就地斩杀。不料杨坚进宫后若无其事,宇文贇没有理由下手加害,杨坚才算逃过一劫。

  杨丽华事件被视为一个有力的信号——杨坚名高位重,正遭到皇帝的严重猜忌。恐惧不已的杨坚为了自保,不得不想方设法地到地方任职,离开京师以避祸。他竭力巴结内史上大夫郑译。郑译是东宫旧人,与宇文贇一起玩乐长大,一直被皇帝视为心腹。此时,宇文贇打算派兵南下,郑译上书推举杨坚。五月初四,宇文贇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负责南下攻打陈朝。这本来正是杨坚所期待的,但他突然声称患了足疾,没有及时离开京城。一切都显示着,他得到了某种消息,抑或有某种计划正在悄然进行中。

  正是在这个时候,宇文贇突然得了重病。根据史书的说法,“初,宣帝(宇文贇)不豫,诏隋文帝(杨坚)入禁中侍疾”。这显然不合乎逻辑,皇宫是国家中枢,重中之重。宇文贇是个猜忌心极强的人,前几天还威胁说要杀光岳父全家,一生病竟然立即召岳父进宫。这实在令人疑窦丛生。

  五月初十,宇文贇病情加重,紧急召小御正刘昉、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入卧室,打算付托后事,但由于呼吸道出了问题,已经说不出来话,不久后便撒手西去。官方说法是皇帝因游戏无度而得病暴崩,但宇文贇时年仅二十二岁,时间上又如此巧合,刚好发生在宇文贇要对杨坚下手的时候,联想到杨坚之后的受益,不能不让人怀疑这其中的关节。

  皇帝病死时,病榻前只有刘昉和颜之仪二人。刘昉十分机灵,认为北周静帝宇文阐年幼,而之前宇文贇猜忌成性,将宗室诸王都外派到封地,京师有重名的只有杨坚一人,也只有他能力挽狂澜,于是与内史上大夫郑译等人一起要求杨坚辅政。杨坚初时表现得异常恐惧,不敢答应。刘昉大喊道:“公若为,请速为。不为,我自为摄政,你别后悔。”杨坚最终同意。

  于是刘昉、郑译矫诏,以宇文贇的名义任命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颜之仪知道内幕,不肯在在假诏书上签名,刘昉等人威逼无效,只好代其署名。府兵十二卫接到以宇文贇的名义签发的遗诏后,均表示接受杨坚节制。杨坚由此掌握了北周军事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摄政。

  实际上,自从杨坚走上摄政,他已经处于一个无法逆转的位置——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退必死。

杨坚掌握北周朝政大权后,立即革除了宇文贇的苛酷之政,行宽松政治,删略旧刑律,作《刑书要制》,奏而颁行。他自己更是躬亲庶政,综理国事,加上生活节俭,严于律己,赢得了朝廷内外一片称赞之声。杨坚大权在握,又赢得了人心,皇帝不过成了摆设,难免踌躇满志。

  然而,杨坚毕竟姓杨不姓宇文,他以外戚身份摄政,北周宗室诸王愤愤不平者大有人在,以致杨坚上朝时,往往是“严兵置于左右”,以武力来威胁群臣,于是“众莫敢动”。但极度膨胀的权力欲并没有让他就此满足。杨坚自己也知道,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再也无法回头,要做到一劳永逸,就只能自己当皇帝。尽管现实如此,杨坚心中仍然不踏实,半夜召太史中大夫庾季才问以虚实。庾季才以天道符兆劝说杨坚接受天命自己当皇帝。杨坚夫人独孤伽罗也在一旁说:“事至如今,已经是骑虎难下,只能冒死而进。”终于,杨坚下定决心篡夺周皇统,自己当皇帝。但对手并没有坐以待毙,针对杨坚的一系列阳谋与阴谋正在陆续展开。

  率先起兵声讨杨坚的是另一外戚——天左大皇后尉迟炽繁的祖父尉迟迥。尉迟迥为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素有大志,位望崇重。他宣告杨坚挟幼主(指北周静帝宇文阐)将行不臣,奉赵王宇文招的小儿子为帝,举兵征讨杨坚。

  史家普遍认为尉迟迥奉宇文招少子为主,其实是另有异谋,很可能是希图成为另一个杨坚。而当时真正的北周皇帝静帝宇文阐尚在位,尉迟迥此举多少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尤其是他因为年纪已大,凡事倚重小御正崔达孥。而崔达孥并无筹略之才,举措多失纲纪。因此尽管尉迟迥一度占据了整个山东,令天下为之震动,但并没有真正赢得民心。这一点从后梁君臣态度的转变就能看出来。北周内讧之时,后梁政权也伺机而动。后梁大臣初时均看好尉迟迥,劝说后梁明帝萧岿速出兵与尉迟迥联谋,进可以尽节宇文周,退可以席卷山南。萧岿正犹豫不决之时,出使北周的中书舍人柳庄回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后梁都城),告知杨坚已经稳握北周大权,尉迟迥叛乱必将无成。柳庄还预料杨坚必能顺利篡夺北周皇位,力劝萧岿保境息民,以观后变。萧岿深以为是,后梁出兵由此而止。

  在京师的北周宗室诸王也一刻没有停止针对杨坚的活动。毕王字文贤图谋刺杀杨坚,事泄被杀。赵王宇文招设下鸿门宴,请杨坚到其府邸饮酒。杨坚考虑到外乱未平,必须稳定内部,正要着意笼络宗室诸王,于是欣然前往赴宴。宇文招刻意将杨坚领入自己的寝室,这样,杨坚手下的卫士都无法跟随进去,只有杨坚堂弟杨弘和大将军元胄二名亲信守在门口。而宇文招早在室后暗伏甲士,只等信号一响,就要对杨坚下手。杨坚却没有意识到大祸即将临头,继续饮酒至酣。倒是大将军元胄觉察到气氛不对,跑了进来,对杨坚说:“相府有事,不可久留。”宇文招厉声叱责元胄退下。

  这个元胄也不是普通人,不但是北魏高祖拓跋什翼犍的六世孙,而且“少英果,多武艺,美须眉,有不可犯之色”。他不但不退,还“瞋目愤气,扣刀入卫”,颇有当年鸿门宴上樊哙的风采。宇文招担心被元胄挟持或加害,便假装不胜酒力,要到后閤呕吐。元胄机警异常,坚持不肯让宇文招离开。宇文招一计不成,便声称口渴,让元胄去厨房取水,元胄也不动,坚决不肯离开杨坚一步。

  刚好这个时候,滕王宇文逌到来,杨坚出席迎接。元胄趁机告诉杨坚说:“这里的情况不同寻常,请马上离开!”杨坚喝得半醉,竟然没有领悟元胄的警示,说:“他们手中又没有兵马,能有什么作为?”元胄说:“兵马本来就是他们宇文家的东西,一旦他们先发制人,大事不妙!”杨坚不以为然,重新入席饮酒。元胄听到屋后有被甲声,更加着急,上前说:“相府有急事!”不由分说地扶起杨坚而出。宇文招正要追赶,却被元胄把门堵住。之后宇文招后悔莫及,恨自己没有及时下手行刺,弹指出血。杨坚由此幸运地逃过一劫。不久后,赵王宇文招和越王宇文盛均因谋反罪名被杀。

  也有一种说法,说杨坚是有意露出破绽给宇文招,令其自败形迹,好有借口下手诛杀。从当时的局势看来,杨坚的权力地位正处于动荡之中,确实不该如此大意轻信宇文招。他如此以身犯险地设计,只能说是处心积虑地要铲除宇文诸王了。

 

 而一度被宇文皇室寄予厚望的尉迟迥平定山东后,进至河南。杨坚则派韦孝宽为行军元帅,郕国公梁士彦、乐安公元谐、仕政公宇文忻、濮阳公宇文述、武乡公崔弘度、陇西公李询等为行军总管,率关中兵征讨尉迟迥。当时正是夏七月,沁水大涨,两支大军都无法渡河,不得不隔水遥相对峙。形势一度对杨坚不利,韦孝宽大军军心不稳,流言四起。尉迟迥趁机派人联络北周诸行军总管,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均接受了尉迟迥送的镶金。

  杨坚得知军情有异,忧心忡忡,打算立即派大将到前线替代梁士彦等三人。谋士李德林认为临敌易将是自取败亡,不如派遣心腹前去监军。杨坚接受了建议,派少内史崔仲方前往。不料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理由推辞。杨坚又命刘昉、郑译前往,刘昉以自己从未任将为由推辞,郑译则以母亲年老需要照顾为由推辞,均不愿上前线。这二人是将杨坚推上辅政之位的关键人物,当此关键时刻,却不愿意出力。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局势下,杨坚已经明显处于下风。

  就在杨坚苦恼不已的时候,丞相府司录高颎毛遂自荐。杨坚大喜过望,立即任命高颎监韦孝宽军。高颎也不回家,仅仅派人替自己去向老母辞别,传话说:“忠孝不可两全。”随即歔欷而行,马不停蹄地赶往前线。这件事后,杨坚不再信任刘昉、郑译,开始倚重李德林和高颎,一切措置军事均与二人谋划。

  监军高颎到达韦孝宽军营后,立即开始在沁水上架桥,准备抢攻。尉迟迥之子尉迟惇在上流纵火筏烧桥,高颎早有准备,派人在水中填土阻挡火筏。尉迟惇便在沁水边布阵二十余里,令骑兵先休息,打算等韦孝宽军渡河到一半时再出击。不料韦孝宽把握了时机,鸣鼓命大军迅速前进,渡过了沁水。高颎还烧毁了桥,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意。结果尉迟惇布阵在先,反而被韦孝宽军抢滩成功,尉迟惇单骑逃走。韦孝宽乘胜追击,与尉迟迥大军决战。尉迟迥年老体衰,为宇文述所败,走投无路,逃上城楼。武乡公崔弘度率先追了上来,尉迟迥弯弓引箭,准备射死追兵。崔弘度索性脱下头盔,说:“你还认识我吗?今天我们是各图国事,应该不谈私情。但你我本是亲戚(崔弘度妹嫁尉迟迥之子为妻),我当为你制止乱兵,不许他们侵犯侮辱你。不过事已至此,你该早些做打算,还等什么呢?”尉迟迥便抛下兵器自杀,死前犹自痛骂杨坚不止。反抗杨坚最强最精的一支力量由此被消灭。自古以来,以地方反抗中央是极难成功的,尉迟迥的结局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十二月十三日,杨坚为相国,总百揆;去都督中外、大冢宰之号,进爵为王;以安陆(今属湖北)等二十郡为隋国,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自魏晋以来,权臣篡位之前,都会接受这些殊礼,正是杨坚即将篡夺皇位的有力信号。杨坚还惺惺作态,只接受了王爵和十郡封地,假意推让掉其它殊礼。不过所有的人都很清楚,杨坚早晚要成为皇帝。

  到了大象三年(581年)二月,杨坚终于忍不住废周称帝。他穿着黄袍登上皇帝的御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并“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从此中国皇帝身穿黄袍成为定制。之后,杨坚大赦天下,改元开皇,立国号为隋,史称隋文帝(隋文帝为谥号,庙号为隋高祖),为隋朝开国皇帝。

  夺取皇位后,杨坚计划对付北周宗室诸王,以巩固皇权。群臣中只有宰相李德林一人劝阻。杨坚大骂李德林书生气,此后对李德林的信任减少。杨坚随即对北周宇文氏皇族进行了大肆屠杀,就连九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也没有放过。北周初年,民间有童谣唱道:“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静帝宇文阐为隋氏之甥,逊位而崩,诸舅强盛,正应了这句童谣。据统计,共有五十九名王子皇孙惨死。

  比起历代开国皇帝得到至高皇位的艰辛,杨坚几乎是顺利得不能再顺利。对此,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评价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但对杨坚疯狂屠杀宇文氏皇族,赵翼则表示了非议:“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惨毒,岂复稍有人心!”所以后来杨坚五个儿子均不得善终,且隋朝为宇文化及(宇文化及与北周宇文氏同姓,但不同宗)所灭,均被视为天道的报应。

  然而,即使有铁石一般的心肠,杨坚还是有一个最难面对的人——自己的女儿杨丽华(宇文贇皇后)。杨坚曾经说过:“公主(指杨丽华)于我有大功。”这大功显然是对杨坚登上摄政之位而言,到后来杨坚篡夺北周皇统,杨丽华则对父亲表现出了十足的愤慨。杨坚在女儿面前也觉羞愧,于是改封杨丽华为乐平公主,要求杨丽华改嫁。不料杨丽华誓死不从,改嫁一事就此作罢。杨丽华后在跟随自己的弟弟隋炀帝杨广巡游时病死在张掖。

  登上皇位的这一年,杨坚四十岁,刚好步入了不惑之年。不惑的意思,就是明白。实际上,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杨坚被公认为才智最高的皇帝。

 

杨坚出生在佛寺,由尼姑智仙抚养长大。他自幼以大力金刚那罗延自诩,登上皇位后,给自己的新王朝起了个新奇出众的年号——开皇,实际上是以此来附会天命论,表明他是“祗奉上玄,君临万国”。

  开皇,这一透露着杨坚锐意进取的远大抱负和勃勃雄心。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当时的局势混乱纷扰,长期的分裂动荡对中国造成了空前绝后的影响,影响波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在这样一种伤痕累累的局面下重新建立起道德和秩序,需要何等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杨坚真正得以名垂千古,并非因为他是一个皇帝,而是他当上皇帝后,以非凡的才干对政治结构和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杨坚先是废除了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之制,改依汉魏之旧制,置三师(荣誉称号,并无实权)、三公(顾问性质机构,无实权)及尚书、门下、内史(唐称中书)、秘书(掌管书籍历法)、内侍(宫廷宦官机构,掌宫中事务)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及十二卫府等,分司统职。又置勋官十一等,以酬勋劳;散官七等,以加文武有德望者。

  其中,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正副长官(尚书省的令、仆射,门下省的纳言,内史省的监、令)均为宰相,自此,三省长官为宰相成为定制,三省六部成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虽然隋三省体制尚不完备,但整齐划一的三省六部中央政府体制实已确立。

  三省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一般居于禁宫之外,总掌全国行政管理,处理日常政务。内史(决策机关)、门下(审议机关)二省形成于三国时期,当时设置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避免出现丞相一人专权的局面,一般位于禁内,佐皇帝决策。在两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中,两省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如南朝重内史,北朝重门下,各用以起草和出纳诏命。一直到唐朝时,才发展成为“中书(内史)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行”的完备体制,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既分工又合作。

  六部指尚书省的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度支(后改民曹,唐改为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外交)、兵部(掌管全国武将的选拔、兵籍、军械等)、都官(后改为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每部设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辖四司,共二十四司。这样,就形成了都省、六部、二十四司****机构,其行政层次和管理幅度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六部体制定制千年,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到清朝末年才被新内阁衙门所取代。

  在地方官制上,鉴于当时州、郡、县****行政区划混乱,官僚机构庞杂,以致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杨坚大刀阔斧地砍掉了郡这一级别,改****制为州、县两级制,裁减了大量亢官亢员,上令下送和下情上达更为便捷。并规定九品以上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每年由吏部对地方官吏进行政绩考核,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各州县级的正官三年一调动;佐官(副职)四年一换任。并制定了“回避”原则,即地方官尽量不选用本地人,避免了势族豪强垄断地方权力。这些措施既减少了冗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提高了行政效率,又节省了开支,也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杨坚励精图治,大力整饬吏治。为了杜绝贪污腐败,他甚至暗中指使自己的亲信假意用种种重利去诱惑地方官吏,而中招者必死。这种行为看起来异常残酷,联想到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剥皮等惊人的手段来对付贪官污吏,便可以看到:要在中国建立起官僚人人自律的体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防止低级官吏贪污,杨坚经常派人四方巡视,仅巡视河北五十二州一次,就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正因为皇帝重视吏治,所以州县地方官吏大多留意治理,大批良臣不断涌现,百姓富庶,社会秩序井然。

  真正体现杨坚远见卓识的是他破天荒地废除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维护世族豪门权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制度,在选拔官吏上不再限于门第,而是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这是中国教育制度上的重大改革。

  汉朝任用官吏实行征辟和荐举制。“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魏晋任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家世成为关键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祯明元年(587年),杨坚令诸州每年推荐有才学的贡士三人,推荐的标准是文章华美,并需经过特别考试。这被认为中国创立科举制度之始,开“科举取士”之先河。杨坚的儿子杨广即位后,发展了父亲所创建的科举制,设置进士科,科举正式确立。

  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极大地影响了之后中国的封建历史。科举任人唯贤,重才学而不重门第,由此被天下人视为登龙门的惟一途径,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多个层面。

在加强政治权力、完善统治机构的同时,杨坚还对法律进行了修定。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法家治国,制定了残酷苛刻的刑律。之后从汉到之后的魏晋南北朝,都是沿用秦律。开皇元年(581年),在杨坚的直接组织下,重臣高颎、郑译、杨素负责更定新律,对之前的刑律进行了重大改革,由此诞生了著名的《开皇律》。

  《开皇律》最显著的特点是刑律简要,缓刑薄赋,删减前代的酷刑,减省了大量的罪名。判刑的名目有五种:一是死刑,二是流刑,三是徒刑,四是杖刑,五是笞刑。此外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死刑只分绞、斩二种,流放服刑不超过五年,杖刑分六十至一百共五等。这样,比同于前代,即使是相同的罪名,所受的刑罚也有所减轻,即所谓的“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尤其特别的是,《开皇律》中规定,民间有冤屈而县衙门不依法受理者,可申诉至郡及州,若仍不受理,则可上诉中央。

  有意思的是,当新刑律开始颁行的时候,刚好有一郎官因小过错触怒了杨坚,杨坚命人在殿前对郎官施行笞刑。谏议大夫刘行本谏言说用刑太过,不合新律。杨坚立即听从,免去了笞刑。不仅如此,杨坚还创造了“三复奏”制度,使得死刑复核制度趋于完备——即各州不得专决死罪,每起死刑案件必须移交大理寺复审,再上奏皇帝裁决,先后要复奏三次,确认无误后才能行刑。

  有一次,杨坚查阅刑部奏案,发现所断刑狱犹有数万,于是认为《开皇律》仍然太过严密,导致陷罪者过多。于是下令大臣苏威(西魏、北周著名宰相苏绰之子)、牛弘重新更定新刑律,主旨在于“权衡轻重,务求平允,废除酷刑,疏而不失”。第二次改革后,共废除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徙杖等千余条,只保留了五百条罪名,分为十二卷,即为: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为了使律令更加严谨,杨坚还特意设置律博士弟子数名,专门负责研讨刑律。正因为《开皇律》刑纲简要,疏而不漏,它的制定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为后世立法所沿用。

  在社会经济方面,杨坚将北朝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略作改动后,推行到全国。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大规模的“刮户运动”,即由州县官吏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体貌挨家挨户地核对,不在户籍上的要重新登记在册,以此作为征税的凭证。朝廷掌握的人口多了,国家的赋税收人也就有所增加。与“刮户运动”配合的还有“输籍之法”,即由朝廷定好赋税徭役的数目,提前颁布天下。原本向豪强地主纳税的人丁看到朝廷所收的税役低于豪强地主的,当朝廷的编民更实惠,于是主动脱离豪强地主,改向国家纳税。这一措施大大打击了世家大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可谓是一举三得。

  之前,西魏、北周的税法都是由苏绰(西魏、北周著名宰相,关中世家)制定,所征税赋较重。苏绰曾经深为叹惜,说:“重税非太平之世税法,希望后世君子能弛减。”苏绰子苏威也以此为己任。苏威被杨坚任为宰相兼度支尚书后,立即奏减赋役,税法务从轻简,杨坚大都听从。由于隋初的赋役比前代大为减轻,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户口不断增加,到开皇九年(589年),全国人口已经增加到六、七百万人。由于人口增多,税收也随之快速增长,出现了仓库充实、府库山积的繁荣景象。

  为了防止天下饥荒,杨坚还下令广设仓库,分官仓、义仓。官仓作粮食转运、储积用,义仓则备救济之需。杨坚又致力建设,在原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开凿广通渠,自大兴引渭水至潼关,以利关东漕运。

  在文化方面,杨坚也着意经营,大力提倡文教。当时中原经过多年战乱,文化典籍多已散逸。杨坚下令朝廷出重金购买私家藏书,购求遗书于天下,每献书一卷,赏绢一匹。经过一、二年时间,图书大备,整理后凡得三万余卷,促进了教育、文学的发展。

  军事方面,杨坚采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府兵在农时耕种、闲时练兵,轮番宿卫,或临时调遣。鉴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侵扰北周、北齐。故隋立国后,杨坚便派将兵攻打突厥,后来更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不已,隋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

  杨坚登上皇位后,陆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化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国库收入大增。经过数年的平稳发展,隋朝迅速强盛繁荣起来——政权稳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口锐增,垦田速增,府库充盈,文化发展,甲兵强锐,外患不生,社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形成天下大治的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汉朝代替秦朝后,经历了四、五十年的休养生息,才取得“文景之治”的盛世。然而,唐朝立国后仅仅十年时间,即取得了“贞观之治”的惊人成就。这其中,杨坚功不可没。杨坚在位末年,全国储积的粮食可供整个国家支用五、六十年。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开皇之治”远不如“贞观之治”有名,但“开皇之治”不但在实际的成就上远远超过了“贞观之治”,而且是“贞观之治”的基石和根本。

  隋开皇七年(587年),杨坚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下令进军江陵,灭掉了后梁证券,扫除了进军江南的障碍。开皇八年(588年)三月,杨坚命命晋王杨广、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率领五十一万大军,兵分八路,自水、陆两路,从巴蜀到东海之滨数千里的战线上,向陈朝发起总攻。第二年,南朝的最后一个朝廷——陈朝宣告灭亡,南北统一。自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终于结束,中国重新归为一体。

  杨坚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实现大统一的关键人物,第一次则是由秦始皇实现的。这两个人不但建立了一个庞大帝国,还各自缔造了影响深远的制度,是以虽然国祚短促,却依旧在后世彰显其辉。

中原与突厥之争,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当年大汉与匈奴之争。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长达百年,之后匈奴分裂,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娶了汉室宫女王昭君,开始内附中国,逐渐汉化。北匈奴在汉军的军事压力下,逐渐西迁。另外,匈奴还有一些别支,生息繁衍广阔无垠的北方草原,突厥人就是其中的一支。

  当时柔然汗国强盛,突厥人不得不受其奴役,为他们充当“铁工”,但势力渐盛。公元546年,铁勒部攻伐柔然汗国,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众击败铁勒。土门以为有功,向柔然主求娶公主。柔然主阿那瓌不但不许,还辱骂道:“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土门勃然大怒,当场杀死柔然使者,与柔然绝交,改向西魏求婚。西魏当权者宇文泰欣然答应,将长乐公主许配给土门,由此与突厥建立起和亲关系。

  突厥首领土门从来没有忘记当初柔然主阿那瓌的侮辱,发兵击柔然,柔然主阿那瓌兵败自杀,柔然就此势衰。土门一时名声大震,建立了突厥政权,自号伊利可汗。突厥建国后,牙帐设在于都斤山(又称郁督军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之北山),并以狼为图腾,帐前大旗称“狼头大纛”。伊利可汗死后,其子逸可汗继立,不久逸可汗卒,其弟木杆可汗继位。公元555年,木杆可汗消灭了柔然残余势力。556年,与西魏合力破吐谷浑,东逐契丹,北并契骨;后又在西面联合萨珊朝波斯灭厌哒,在漠北称雄一时。

  虽然突厥时时闯入中原劫掠财富人口,但还是与北周政权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北周保定三年(563年),木杆可汗集结精骑十万,会合北周大将杨忠所率的步骑一万,一起进攻北齐重镇晋阳(今太原西南)。不过时逢天降大雪,此次联兵未有斩获。之后,木杆可汗又将女儿嫁给北周武帝宇文邕为皇后。木杆可汗病死后,其弟佗钵可汗继位。宇文邕统一了北方后,一度想要对突厥用兵,但却死在了出征突厥的路上。北周与突厥的关系一度紧张起来。

  北周大成元年(579年)二月,突厥佗钵可汗突然派人要求与北周结亲。当政的北周宣帝宇文贇忙于玩乐,没有精力应付北方事务,为了笼络突厥,同意了佗钵可汗的和亲要求,选赵王宇文招(宇文泰之子)之女宇文芳为千金公主,打算嫁给佗钵可汗为妻。但宇文贇还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请佗钵可汗擒北齐范阳王高绍义,作为聘礼送给北周。佗钵可汗没有同意。于是千金公主和亲一事就此搁置。

  突厥并没有就此罢休,当年五月,佗钵可汗发兵进犯北周并州(今山西太原)之境,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武力的要挟。宇文贇一面与突厥修好,表示愿意继续以公主和亲,一面发山东(指太行山以东)诸州民众修长城。

  次年二月初二,突厥迎亲的使者到达长安,千金公主出嫁的事宜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宇文贇突然病死,杨坚意外成为摄政,开始总揽朝政。不过,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阿史那氏尚在,并已经被尊为太皇太后,千金公主和亲一事并没有就此搁浅。六月,千金公主由汝南公宇文神庆、司卫上士长孙晟(唐太宗皇后长孙无垢和名臣长孙无忌之父)护送,前往突厥和亲。美貌多才的千金公主由此踏上了漫漫黄沙之路,以自己的妙龄青春充当了维系两国友好关系的工具。

  送亲的队伍中还有背负秘密使命的建威侯贺若谊,杨坚交代他务必重金贿赂佗钵可汗,说服他擒拿高绍义回国。贺若谊果然不辱使命,到达突厥后,成功地让佗钵可汗在重金诱惑下动了心。佗钵可汗假意请高绍义围猎,让贺若谊出其不意地将其擒获。高绍义随即被押送回长安。执政的杨坚正忙于应付北周宇文诸王的明枪暗箭,以及外面尉迟迥的叛乱,他感到高绍义将来也许还有利用的价值(高绍父高洋与宇文泰是死对头),因此没有杀他,只将他流放到蜀地。高绍义后病死于蜀地。

  千金公主离开长安后不到一个月,她的父亲宇文招设鸿门宴刺杀杨坚不成,反而被杨坚所杀。半年后,杨坚废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史称隋文帝。杨坚登基后,为了巩固皇位,大挥屠刀,杀尽了北周宇文氏皇族。对于远在突厥的千金公主而言,她不仅丧失了故国,还失去自己所有的亲人。

隋朝立国后,杨坚视突厥为大敌,深深感到北方边患可畏,但中原尚不稳定,他实在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兵力出击突厥,不得不下令沿边修筑长城,并派上柱国阴寿镇幽州(今北京),宰相虞庆则镇并州(今山西太原),屯兵数万,以防备突厥。

  戏剧性的是,就在杨坚日夜提防突厥南下的时候,突厥突然发生了争夺汗位的纷争。佗钵可汗病重时,对儿子庵逻说:“我兄长当年将汗位传给我,而不是他的儿子,我一直很感激。现在我要死了,决定将汗位传给兄长的儿子大罗便。”消息传开后,突厥各部酋长认为大罗便母亲身份卑贱,不能服众。酋长摄图实力强大,勇武强健,公然宣布支持庵逻即汗位,并威胁说,如果大罗便若即汗位,他将率部自立。为了避免突厥分裂,佗钵可汗最终将汗位传给了亲生儿子庵逻。大罗便又不服气了,一心要惹是生非。庵逻性格懦弱,无法节制大罗便,他颇有自知自明,便主动将可汗位让给了名望最高的摄图。摄图由此登上了可汗位,号沙钵略可汗,又称伊利可汗,居都斤山。沙钵略可汗又以主动让贤的庵逻为第二可汗,以大罗便为阿波可汗,以沙钵略可汗从父玷厥为达头可汗,居西面。这样,四可汗各领部领,分居四面,但沙钵略以勇武出众深得人心,四部依旧以沙钵略为突厥大可汗,暂时没有分裂。

  沙钵略可汗平息了突厥内部矛盾后,按照部落习俗,继承了北周千金公主为妻。千金公主怨恨杨坚覆灭其母国、杀尽其宗族,日夜悲泣,请沙钵略可汗为她报仇。沙钵略可汗也感到隋朝对待突厥不像昔日北周那般优礼,心生怨愤,立即率领第二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和贪汗,包括他自己共五可汗,兴兵四十万,大举攻隋。突厥骑兵声势浩大,长驱直入,隋武威、天水、金成(今均属甘肃)上郡、延安(今均属陕西)、弘化等郡被突厥铁骑蹂躏,六畜皆尽。

  突厥当时亚洲大陆上的霸主,隋朝新建,在实力上根本无法与其匹敌。不过,尽管中原政权素来不能有效地与游牧民族的骑兵抗敌,但其政治阴谋的历史却远比游牧民族丰富。自古以来,强国由盛而衰,大多是祸起萧墙,自乱阵脚,这才给外敌有机可乘。在突厥大举南下的严重形势下,当时已经是隋朝奉车都尉的长孙晟提出了以反间计破突厥之策。

  长孙晟在当时是个非常有名的人物,骑术高超,箭法精妙,突厥闻其弓声,称为“霹雳”,见其走马,谓之“闪电”。北周时,他曾经护送千金公主出嫁突厥,在突厥滞留将近一年,经常与突厥贵族子弟交流,对突厥的内情和山川形势非常熟悉。他认为:突厥的争夺汗位虽然没有演变成内讧,但却依然有可乘之机;尤其是西面的达头可汗兵强位下,与东面的沙钵略可汗内隙已彰,可使其东西分裂,引发起内战;而沙钵略可汗之弟处罗侯素有野心,为沙钵略可汗所忌;阿波可汗本应为突厥可汗,现在的地位却在沙钵略可汗之下,一直心怀不满。长孙晟建议主动派人联络处罗侯,设法离间突厥各部,使其内乱,最终达到“首尾猜嫌,腹心离阻”的目的,这样便能不攻自破。

  杨坚采纳了长孙晟的建议,派太仆元晖出伊吾(今新疆哈密西),赐达头可汗狼头,表示尊重之意。达头可汗的使者来隋,各方面的礼遇均在沙钵略可汗的使者之上。杨坚又命长孙晟为车骑将军,出黄龙道(今辽宁朝阳一带),与契丹、奚、霄等少数民族部落联络,请他们游说处罗侯,诱其内附。

  反间计十分有效,突厥很快开始互相猜疑。沙钵略可汗想趁胜深入南下,达头可汗不但不同意,还带着自己的人马退兵。长孙晟又使反间计,故意引诱沙钵略可汗之子染干去告诉沙钵略可汗说:铁勒等部反叛,欲袭占可汗牙帐。沙钵略可汗深怕后方不稳,这才匆忙退兵。

杨坚统一天下后,为了反击突厥五可汗入寇,命卫王杨爽等为行军元帅,分八道出塞讨击突厥。杨爽督总管李充等四将出朔州道(今山西朔县),与沙钵略可汗于长城北白道遭遇,大破突厥兵,沙钵略可汗弃甲潜逃,突厥军中无食,死者甚众。隋秦州总管窦荣定帅步骑三万出凉州(治今甘肃武威),与突厥阿波可汗相遇,阿波屡败。窦荣定部将史万岁单骑与突厥挑战,斩突厥骑将首,阿波不敢战,引军而去。长孙晟在窦荣定军中,又设计离间阿波与沙钵略的关系,劝阿波西联达头以拒沙钵略,阿波可汗遂遣使入朝。

  沙钵略可汗听说阿波可汗遣使朝隋后,大为恐慌,他素来忌讳阿波可汗骁悍,便引兵袭击阿波北牙庭,杀阿波母,大破阿波兵众。阿波西奔达头可汗,达头派阿波率兵东讨,原部归附者将十万骑,屡破沙钵略,恢复故地。贪汗可汗与阿波友善,被沙钵略废去汗位,西奔达头。沙钵略从弟地勤察别统部落,也以众叛归阿波。从此,阿波可汗与沙钵略可汗互斗不已,为了取得隋朝的支持,避免腹背受敌,各自派遣使者到长安求和好。这一切的内讧正是隋文帝所希望看到的,也正是他苦心经营的,自然他对此都不作答,只是坐山观虎斗。

  因为内讧,沙钵略可汗实力大减,妻子千金公主也不得不主动向隋朝示好,上书隋文帝杨坚,自请改姓杨氏,求为杨坚女。杨坚并没有忘记千金公主是宇文氏皇族,自己是她不共戴天的大仇人,但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也不得不顺水推舟,对千金公主加以笼络。开皇四年(584年)九月,杨坚派开府仪同三司徐平和出使沙钵略,改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沙钵略可汗由此开始与隋朝通好。

  突厥内讧后,阿波可汗在西部发展势力,渐见强大,号西突厥。从此,突厥正式分裂为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和西突厥阿波可汗两部。突厥的分裂,使中国与突厥的战略对峙发生了根本改变。隋朝继续采用长孙晟的离间计:远交近攻、离间强部、扶助弱部,成效相当卓著——突厥各部长年混战不休,对中原的威胁大大减弱。

  东突厥沙钵略可汗死时,嫌儿子雍虞闾懦弱,担心他不能与西突厥对抗,因此将汗位传给了弟弟处罗侯,是为莫何可汗。莫何可汗死后,沙钵略之子雍虞闾最终继承了汗位,号都蓝可汗。沙钵略的另一个儿子染干则居住在北方,号突利可汗。都蓝可汗续娶了后母大义公主为妻,杨坚为了表示思惠,将陈后主宫中的一架价值连城的翠玉屏风作为礼物赐给大义公主。不料大义公主由陈后主的灭亡想到自己的母国,无限伤感,一时不能自己,在屏风上写下了一首长诗: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安在?空自写丹青;

  怀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廷;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中名;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这是一个弱女子的心声,既有身世飘零的感慨,又有家国兴亡的悲痛。

  杨坚得知后大为恼怒,担心大义公主会继续怂恿都蓝可汗攻隋,决意铲除大义公主。长孙晟派人四处散布流言,说大义公主与人通奸。尽管真假难辨,但却令都蓝可汗颇为恼怒。刚好这时候,突利可汗又向隋朝请求通婚。杨坚便告诉使者说:“只要能杀了大义公主,就将公主许婚给你。”突利可汗为了自己的利益,极尽挑拨离间之事,游说兄长都蓝可汗杀死大义公主。为了坚定都蓝可汗的决心,杨坚还特意送上四名中原美女。在谎言和诱惑面前,都蓝可汗终于动摇了。

  开皇十三年(593年),宇文芳这位雄心可嘉的鲜卑族公主,最终倒在了自己丈夫都蓝可汗的刀下。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却始终没有这个弱女子的容身之地。她的报仇复国梦,在历尽了艰辛后,最终只是以鲜血划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自隋朝立国以来,宇文芳一直是隋朝廷的心腹大患,杨坚极欲除之而后快,终于如愿以偿。作为个人的命运而言,宇文芳结局凄惨,十分令人同情。不过从中原的格局来说,她的死意味着隋朝的重大胜利,是杨坚离间突厥计策的有效成果。

 

开皇十三年(593年)正月,杨坚亲自到长安南郊祭祀感生帝(古代认为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称其祖所感生之帝为“感生帝”),顺路来到长安西面的岐州(今陕西凤翔)。岐州之北(今陕西麟游县西五里之九成宫遗址)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杨坚神清气爽之际,决定在此处修建一座离宫,供修养之用。这就是仁寿宫的来历。

  仁寿宫始建于开皇十三年(593年),竣工于开皇十五年(595年),由杨素担任监修,著名建筑师宇文恺担任检校将作大匠,封德彝(杨素堂妹夫)为土木监。杨素在战场令敌人闻名丧胆,在生活中则十分奢侈享受。他将修建仁寿宫视为讨好皇帝的大好时机,极尽奢华之能事,平山填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又征发了大量丁夫,役使严急,丁夫死者数以万计。杨素为了掩人耳目,干脆用死尸填坑坎,上面覆以土石,筑为平地,其残暴程度令人发指。

  高颎曾经前去视察仁寿宫,看到实情后大为不忍,向杨坚汇报说“颇伤绮丽,大损人丁”。杨坚一向以俭朴自居,听了已经是十分不满。赶到仁寿宫一看,宫殿果然极其华丽,立即勃然大怒,说:“杨素为离宫殚尽了民力,岂不是有意让天下人都怨恨我?”杨素弄巧成拙,惶恐万分,向号称“人邪辟,多阴谋”的封德彝求计。封德彝建议杨素改走夫人路线。杨素茅塞顿开,赶去拜见皇后独孤伽罗,说:“帝王法有离宫别馆,今天下太平,造此一宫,何足损费。”

  次日,杨坚召见杨素,责问仁寿宫一事。独孤伽罗在一旁为辨解说:“杨素知道我们夫妇年老,无以自娱,所以才盛饰此宫,这是他的一片忠孝之心。”力言杨素是出于好心。结果杨素不但没有被追究,还获赐钱百万,锦绢三千段。

  仁寿宫事件是一个有力的信号,它表示着已经步入老年的帝国皇帝和皇后内心深处已经开始安于享乐。在以后的大部分日子,杨坚都喜欢呆在舒适豪华的仁寿宫,仁寿宫成为隋朝事实上的政治中心。当然,这里也是杨坚最后的终结之地。

  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隋朝立国进入了整整第二十年个年头。隋文帝杨坚依旧一如往昔地勤政,每日临朝视事,听政议政,批阅奏章,朝夕不倦,但是帝国的皇帝也表露出步入暮年的种种老态,开始喜怒无常,好用严刑峻法,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一度令隋朝引以为傲的《开皇律》也逐渐被皇帝的个人意志所凌驾,允许律外施法,刑罚极为残酷。当时盗取一钱者便要被判处死刑。有三个人共同偷了一瓜,也被判处死刑。

  就在这一年的十月,还发生了一件比苛刑峻法更令举国上下震惊的大事——杨坚废去了长子杨勇的太子位,改立次子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为太子。太子废立是国家大事,关系国本,尤其杨勇自隋朝立国被立为太子以来,居太子位已经长达十九年,性情宽厚率真,参决军国政事也多为人称道。尽管他的弟弟晋王杨广也有着不凡的名声——仪表优雅、风度翩翩、礼贤下士、俭朴仁孝,但作为太子而言,杨勇并没有任何大的过错,为什么会突然被废呢?这不能不让人好奇其背后的原因。令人惊讶的是,最终决定废立太子的人并非杨坚本人,而是他的皇后独孤伽罗。在杨坚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并非别人,而是他的妻子独孤伽罗。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是十分罕见的现象。

 独孤伽罗出生于名门世家,父亲孤独信是声名显赫的柱国大将军,威震天下,母亲也是非同小可,出身著名的山东崔氏。独孤伽罗自小受儒教礼法熏陶,雅好读书,识达古今。能够娶到这样身世显赫的大家闺秀为妻,无异于令杨坚如虎添翼,实力大增。正是因为独孤伽罗背景深厚,对杨坚的事业帮助很大,使得杨坚一开始在心理上就处在了下方。二人结婚之时,约有“誓无异生之子”的誓言,既是杨坚爱慕妻子的表现,也是一种敬畏的心态。事实上,杨坚也遵守了誓言,他的五个儿子均为独孤伽罗所生。不过,结婚时的“惧内”心理却一直伴随杨坚到死,直接导致他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妻管严”。

  杨坚登上皇位后,立独孤伽罗为皇后,敬重有加。独孤伽罗自负有政治才能,并未满足于仅仅宠冠后宫,内外政事多加过问,并要提出自己的意见。杨坚对妻子又敬又怕,凡事无不听从。每次杨坚上朝听政,独孤伽罗都要与他一起乘辇车入殿,陪同到阁门方才止步。就连杨坚在朝堂议政时,独孤伽罗也派亲信宦官从旁观察监视。一旦独孤伽罗觉得杨坚的决议有所不妥,等到他回宫,必要加以匡谏,杨坚丝毫不敢反对。当时宫中将皇帝与皇后并称为“二圣”,而实际上,皇后是凌驾于皇帝之上的皇帝。

  有这样一位不遗余力控制丈夫的妻子,杨坚的感情生活未必有史籍中所记载的那般恩爱和幸福。晚年的独孤伽罗年老色衰,性情愈发强硬嫉妒,不允许皇帝有其他的女人,是以“后宫莫敢进御”。杨坚的苦闷可想而知。为了达到彻底控制丈夫的目的,独孤伽罗甚至不惜杀害无辜。有一次,杨坚偶然在仁寿宫看见了宫女尉迟氏(其旧敌尉迟迥的孙女),为其非凡的美色所吸引,偷偷临幸了尉迟氏。独孤伽罗知道后,趁杨坚上朝后,派人杀死了尉迟氏。杨坚得知后气愤不已,又无可奈何,愤而出走,单骑离开皇宫到深山。还是宰相高颎及时追赶,劝杨坚回去。杨坚叹息说:“我贵为天子,竟然不得自由!”愤懑之情,溢于言表。高颎由此劝道:“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杨坚听了深感抚慰,这才稍稍意平,驻马良久,一直到半夜才还宫。之后,在高颎和杨素的调解下,杨坚与独孤伽罗和好如初。虽然独孤伽罗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年老色衰的失落感强烈地涌上心头,“自此意颇衰折”。

  不过,高颎的一句“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的话却送掉了二十年来不可动摇的朝廷地位和皇室信任。自隋朝立国始,高颎权高位重,朝臣无人能比。杨坚从来不直呼其名,而代以独孤(高家曾被独孤信赐姓独孤),以示亲密。也曾经有不少人在杨坚面前中伤高颎,但杨坚对高颎的信任从未动摇,还说:“独孤公(指高颎)犹镜也,每被磨莹,皎然益明”不但皇帝如此,高颎之父原为独孤信的幕僚,皇后独孤伽罗也一向对高颎信任有加。但听到高颎称她为“妇人”后,独孤伽罗大为不满,从此对高颎怀恨在心。高颎曾与皇室结亲,其子高表仁娶太子杨勇之女为妻,由此卷入了太子废立的风波当中。

  杨坚和独孤伽罗夫妇二人均提倡节俭,也以身作则,平日生活俭朴,不好华丽,宫中连一些必备的药物、衣料都没有。杨坚患上痢疾,配制止痢药时需要胡粉一两,宫中却没有,足见俭朴如此。杨坚还经常教训太子杨勇说:“自古以来的帝王,如果奢侈就一定不能长久,你一定要厉行节俭。”但太子杨勇却崇尚奢华,我行我素,为杨坚所不喜。尤其杨勇迷恋女色,****奢靡,东宫中蓄有不少嫔妃,更加为崇尚一夫一妻制的独孤伽罗所厌恶。杨勇原配太子妃元氏为北魏宗室,身份高贵,极得独孤伽罗喜爱,但却始终得不到杨勇宠爱。元氏后来心痛病死,独孤伽罗一直怀疑是杨勇下手加害,耿耿于怀。杨勇对此无可辩白。

晋王杨广则完全相反,他处处巧言矫饰,做出一副朴素的样子——远女色,礼大臣,绝琴瑟,孝悌恭俭——以迎合他的母亲。相形之下,独孤伽罗便打起了立更合自己心意的杨广为太子的主意。而刚好杨坚是历史上著名的“惧内”皇帝,独孤伽罗的态度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独孤伽罗的枕边风下,杨坚决定废除杨勇太子位。

  太子废立是大事,杨坚先试探地问高颎的意见,说:“晋王妃(指杨广妃萧氏,后梁明帝萧岿之女)有神凭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高颎回答说:“长幼有序,其可废乎?”明确地表示反对。杨坚一时无语,只能按下话头。独孤伽罗知道要立杨广为太子,就必须除掉高颎这个障碍。刚好高颎的妻子贺拔氏病死,独孤伽罗经过精心策划,故意让杨坚出面,要为高颎续弦。高颎流泪致谢说:“臣今已老,退朝之后,唯斋居读佛经而已。虽陛下垂哀之深,至于纳室,非臣所愿。”续弦一事就此作罢。事隔不久,高颎的爱妾生了个儿子。独孤伽罗便对杨坚说:“陛下当复信高颎邪?始陛下欲为颎娶,颎心存爱妾,面欺陛下。今其诈已见,陛下安得信之?”杨坚听信独孤伽罗的挑拨之言,从此开始疏远高颎。

  当时高颎全权负责对突厥的军事,手握重兵,朝野中开始流传说高颎有意谋反。杨坚得知后大怒,对高颎说:“朕不负公,公自负也。”高颎由此罢官,除名为民。当初高颎显贵时,其母亲曾告诫他说:“汝富贵已极,但有一斫头耳,尔其慎之!”因此高颎一直非常谨慎,且为人谦逊,从不居功自傲。这次被免官后,高颎不怒反喜,以为得免于祸。

  高颎罢官后,一切废立太子的障碍都扫除了。开皇二十年(600年)十月,在独孤伽罗、杨素、杨广等人的阴谋策划下,太子杨勇因“图谋不轨”被废为庶人。十一月,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

  新立太子后不久,太史令袁充上奏,说自隋朝建立以来,白昼渐长。杨坚认为日长是上天所降的祥瑞,应取日长之意以为年号,于是改“开皇”年号为“仁寿”。并以日长为由,加重工匠劳役的任务,延长了作业时间。丁匠们为此叫苦不迭,时人均认为是袁充诬天以病民,对其怨恨不已。实际上,仅仅靠袁充一言并不足以病民,正如改年号最终由皇帝所决定一样。

  一切的变动都隐藏着动机与秘密。开皇年号的结束,意味着一个辉煌时代的终结。普遍认为,经历过“开皇之治”后,伴随着杨坚晚年的苛刻以及杨广的暴虐,隋朝步入了黑暗时代。

  转眼到了仁寿二年(602年),与皇帝相儒以沫四十余年的皇后独孤伽罗病死。几十年的风雨岁月,其中的感情复杂得难以言明。杨坚既在恐惧,也在盼望这一天的到来;既感到悲伤,又感到庆幸。他迫不及待地开始临幸美女,将最为得宠的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陈顼之女。隋灭陈后,没入掖庭为奴,后被选入宫廷为杨坚嫔妃)升为贵人。只是,纵欲的鱼水之欢很快拖垮了皇帝的身体。力不从心之际,杨坚又想起了独孤伽罗好处来,甚至悲痛地说:“使皇后在,吾不及此。”为了养病,杨坚住到了离宫仁寿宫。

  只是,仁寿的年号和仁寿宫的名称并没有给杨坚带来好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暑气未消,天气十分炎热,杨坚病危于仁寿宫,召召太子杨广到自己居住的大宝殿伺候。重臣杨素、柳述(杨坚女婿)、元岩等人都入宫侍疾,皇帝实际上已经开始准备安排自己的后事。杨广见杨坚病重,认为自己登上皇位的时机已经来临,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父皇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杨坚的手上。杨坚看信后勃然大怒,命人立即召杨广入宫,打算当面责问他。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在半路调戏她。杨坚气得拍床大骂,决心立即废黜杨广,重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实际上,此时杨广羽翼已成,杨勇无论如何都不能与其抗衡,不过是杨坚的白费心机罢了。杨广得知消息后,抢先下手,在仁寿宫中遍布亲信,杀父即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隋炀帝。

  而这场重大政变的引子宣华夫人则另有奇遇,杨广即位后,立即派人送给宣华夫人一个精美的金盒。宣华夫人以为杨广要赐毒酒鸩杀自己,惶恐不安,打开一看,竟然是数枚同心结。当晚,杨广就霸占了宣华夫人。这位号称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的帝王,即位后立即迫不及待地暴露了本性,奢侈残暴,直接导致了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从他父亲杨坚开国,到他手中灭亡,隋朝立国不过三十七年时间,成为历史上又一个短命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