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唑仑 购买:《小儿药证直诀》益黄散的应用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26:00
小儿药证直诀》益黄散的应用探讨发表时间:2011-05-11 发表者:任辉杰 (访问人次:286)

 

益黄散出自宋代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该方在为数不多的条文中出现19次之多,足见钱乙对本方的重视。笔者通过对书中应用益黄散的条文进行总结归纳,以求发现益黄散的应用规律,并最终能够对临床用药有所指导和帮助。

益黄散的药物组成为陈皮、丁香(木香)、诃子、青皮、甘草。多数为理气药物,而没有益气药物,却命名为益黄散,笔者考虑脾为阳脏,主运化,脾运则健,不运则衰。通过理气药物的应用,达到运脾的效果,大气一转,阳气四至,精微散布,则生化万物。以下就结合相关条文,从益黄散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思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昆山市中医院儿科任辉杰

益黄散的应用范围

1)       脏气虚

益黄散,顾名思义,黄属土,归脾胃,即补益脾胃的意思。那么首先益黄散应用在脾胃虚弱证,而主要是脾虚证,相关的条文也证明了这点。

肝病秋见。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实故也。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主之。”运用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理论,补脾能够起到益肺功效,同时也和治未病理论相合。虚则补其母。“伤风手足冷:脾脏怯也,当和脾后发散。和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主四肢,脾虚,中阳不运,则阳气不达四末,故手足冷。相当于体虚感冒,徒发散,则正气更虚,虚邪易于入里。和脾,阳气运转,则有利于驱邪外出。“伤风自利:脾脏虚怯也,当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未差,调中丸主之。有下证,大黄丸下之。下后服温惊丸。”脾虚之体,风邪外受,阻碍阳气,气机受困,故食呆不化,泄泻不止。同样不能横行发散,而当先顾脾虚。“脾疳,体黄腹大,食泥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肺疳,气喘,口鼻生疮,当补脾肺,益黄散主之。”脏腑辨证,五行相生,虚则补其母。

2)       气不和

益黄散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理气药物,那么益黄散具有调理气机的功效当然不奇怪。书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条文。其实不用举例,本来益黄散就是通过调理气机来达到补脾的效果,那么所有的条文均可作为益黄散调理气机的证据。

“胃气不和:面晄白无精光,口中气冷,不思食,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气不和,运脾为主。“气不和:口频撮,当调气,益黄散主之。”

3)       阳气虚

阳气需要时刻不停的运转,阳气停滞则变成坏气,有害无益。调理阳气可以帮助驱除外邪,可以顾护正气和真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阳土,脾运化水谷精微和气机调达全靠阳气,益黄散调达气机从而达到健旺阳气的效果。

“夏秋吐泻:五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壮热,此热也。小儿脏腑,十分中九分热也。或因伤热乳食,吐乳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六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温似热,脏腑六分热四分冷也。吐呕,乳食不消,泻黄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七月七日以后,吐泻,身温凉,三分热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哕,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八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哕,泻青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不可下也。”根据自然界及人体阴阳的消长变化,调整用药。时刻注意顾护正气。”胃冷虚:面晄白色,瘦弱,腹痛不思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下利者,调中丸主之。”脾胃阳气不足之证,以补为主。“胃怯汗:上至项,下至脐,此胃虚。当补胃,益黄散主之。”

益黄散的应用思路

1)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的根基理论之一,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法则是中医医生的重要理论素养,在本书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五行学说的应用,益黄散也不例外。

“肝病胜肺:肝病秋见。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实故也。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主之。”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理论,补脾能够起到益肺功效,同时也和治未病理论相合。虚则补其母。“日晚发搐:因潮热,申酉戌时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体似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淡黄水。是肺旺,当补脾治心肝。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申酉戌时肺气当旺之时,此时见抽搐,当是肺虚,结合喘、睡露睛等可明确。同第一条,当补脾。“肺疳,气喘,口鼻生疮,当补脾肺,益黄散主之。”根据五行相生理论,虚则补其母。

2)       阴阳消长

阴阳学说的应用更加广泛,阴阳变化,造就了如此多彩变幻的自然界;阴阳消长和平衡,造就了人体各不相同的体质。当然,我们在用药补偏救弊之前,更要慎重考虑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消长平衡。

“夏秋吐泻:五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壮热,此热也。小儿脏腑,十分中九分热也。或因伤热乳食,吐乳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六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温似热,脏腑六分热四分冷也。吐呕,乳食不消,泻黄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七月七日以后,吐泻,身温凉,三分热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哕,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八月十五日以后,吐泻,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哕,泻青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不可下也。”根据自然界及人体阴阳的消长变化,调整用药。时刻注意顾护正气。

3)       标本缓急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治病法则,具体到临证用药,标本缓急的把握常常使我们缩手缩足,生怕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钱乙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给了我们只言片语的指示,益黄散的应用也许能够给予我们启发。

“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睡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证,当煎入脏君臣药,化大青膏,后服益黄散。如先曾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也。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也。”急则治标,先发散外邪,再扶助正气。“伤风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冬春阳气衰微,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正气无力抗邪。当先补脾调正气,再发散外邪。

4)       后天之本

其实这些所有的条文无不渗透着一种精神,那就是脾为后天之本,顾护脾胃,保护后天之本。有些在汗下之前补脾,以求鼓足正气、一致抗邪;有些在汗下之后补脾,力致恢复中土、无伤元气。益黄散的应用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脾为后天之本,我们在治疗任何疾病,应用任何治法的同时要考虑到脾胃有无受伤,需要在何时保护后天之本。

“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食。当下之,后和胃。下用白饼子,和胃用益黄散主之。”初生小儿,脾胃最是薄弱。伤食之后,脾胃升降气机受阻,当先恢复气机通畅,而后再图强健脾胃运化功能。“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下虚也。更有兼见证:

肺,睡露睛、喘气。

心,惊悸、饮水。

脾,困倦、饶睡。

肝,呵欠、顿闷。

肾,不语、畏明。

当泻,见儿兼脏,补脾,益黄散主之。此二证,多病于秋夏也。”秋夏之季,暑湿最盛,易于困阻阳气,脾胃失于运化。上实下虚,上有伤食,下有脏虚。

以上对益黄散的应用,浅谈了一下自己粗陋的见解,不足和不对之处,还请各位同道批评指正,以期对益黄散的理解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