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森林汉化补丁:古诗歌中修辞格应用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9:05:44

古典诗歌中修辞格应用的探讨

     

    前言

      修辞格,也叫辞格,就是修辞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方法或手段。例如最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夸张、借代、拟人、排比等等。
    修字,《说文解字》解释说:“饰也,从彡,攸声。”修与饰为同义词,古代修与饰常常连用。如: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论语·宪问第十四》)
      辞就是文辞,文辞也就是文词的意思。
      “子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易经·系辞下传》)
      “子曰: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第二十三》)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史记·伯夷列传》)
      修辞格在文学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以下只探讨修辞格在古典诗歌(以唐诗为主)中的运用。

    (一)比喻

      比喻是古典诗歌中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应用得极早,也相当广泛。《礼记·学记》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这里所说的“博依”就是比喻的意思。《墨子·小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这里的辟即比喻。《荀子·非相篇》说:“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为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此之谓也。” 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潜夫论·释难》)刘勰说:“ 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国风·樛木》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比喻手法的特征。
      比喻用得极广,种类也较多,宋代陈骙在《文则》中将比喻共分为十类①,略嫌繁琐。以下只探讨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五种比喻手法。
      一、明喻:明喻的句子结构一般来说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如: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
    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贺知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怀古》 李白)
      明喻一般来说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也有省略了比喻词的,诗歌中较为少见。
    二、暗喻:判断明喻与暗喻的区别主要看判断词,一般有为、即、是、作、成等,省略判断词的情况也较常见。如: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白居易《杜陵叟》)
      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妾薄命》李白)
      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杜甫)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是常规的暗喻。“翻手为云覆手雨”即为省略了判断词的暗喻。
      
      省略了判断词的暗喻和省略了比喻词的的明喻有时较难分辩,简而言之,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可以加“象”字的是明喻,可以加“是”字的是暗喻, 在诗歌的实际创作中没有必要细究。

    三、借喻:就是直接借助喻体以说明事理,没有本体,也没有判断词和比喻词,只有喻体单独出现。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蹇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张九龄《归燕》)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 物性固难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沈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 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 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 烟雾蒙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 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鸣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 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 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杜甫)

      四、引喻 引喻其实就是古代所说的“兴”的方法,“援引前言以证其事”(陈骙《文则》)“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经集传·周南·关睢》),“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术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赋、比、兴如此次者,言事之道,直陈为正,故《诗经》多赋,在比兴之先。比之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当先显后隐,故比居兴先也。《毛传》特言兴也,为其理隐故也。(《毛诗·关雎传·正义》) “诗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义取其贞,无从于夷禽;德贵其别,不嫌于鸷鸟;明而未融,故发注而后见也。……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引喻中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有的在内容上密切相关,有的则无甚关联,有时仅为取前面的韵脚而已。

      引喻在诗经中用得极为广泛,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也有用在结尾的。起兴手法,被认为是“诗家大半得力处。”(李重华《贞一斋诗说》)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 《赋得古草原送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年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草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杜甫 《古柏行》)

    五、博喻,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喻来说明一件事理。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另外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使用了博喻的手法。

      诗歌中的比喻,最好采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并要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共同点,共同点的选择越是通俗、新奇、巧妙,产生的效果则越是生动、形象。另外要注意各种比喻的特征以便灵活运用,一般说来暗喻和借喻比明喻更加含蓄直接,许多托物喻志的作品常常采用借喻手法,如: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博喻能使诗歌产生华美富丽的效果。

    ① 宋朝陈骙在《文则》将譬喻的方式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虛喻。

    (二)借代 借代,就是借用和人或事物有关的另外的名称来代替和表达。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古代的豪门贵族常把他们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显示其豪华富有以及和穷人家的区别,所以用朱门来代替豪门贵族。

      借代和比喻(特别是比喻中的借喻)容易混淆,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可以加“象”字,借代则不能。例如:上一个例子就不能说“豪门”象“朱门”。“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帆”使用的是借代,而不能比喻成“船”象“帆”。

      在诗歌中借代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形象生动化,使内容得到突出,使句子更为简洁。

      诗歌中借代格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借人或事物的突出特征来代替。如上面所举的“朱门”,再如“宛转蛾眉马前死”(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蛾眉”。

      2、用部分代替全体。注意这个部分应该是全体中最有代表性和突出的部分。如上面所举的“帆”。

    再如: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用“白羽”表示“箭”。

    3、借特称代替泛称。特称原是指事物特属的称号,古诗中常用来代替某一类事物的泛称。常见的特称有人名、地名、官名、物品名等。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善才,指唐代西域曹国人曹善才,是当时有名的琵琶家。秋娘,唐代的李琦,有妾名杜秋,后以泛指美女。这里分别用“善才”和“秋娘”来代替琵琶行家和美人。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
    绿绮,古代著名的琴,这里用来代替琴。

    4、借具体代抽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涼州词》)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
    用“羌笛”、“长笛”代表音乐。

    5、借抽象代具体。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用“权贵”代替有权势的豪门贵族。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韩湘侄》)
    用“九重天”来代替皇帝。

    6、用事物的处所代替。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用长江来代替长江水。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用盛酒的杯子来代替酒。
      还有几种借代形式,诗歌中较少见些,不再赘述。

    (三)比拟  比拟就是把人当做物、把物当作人或把物当作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1、拟人为物
    又叫拟物,就是把人或人的思想感情加以物性化来予以表现。如:
    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愿为腰下剑”、“愿为比翼鸟”和“愿为连理枝”均是拟人为物的写法。

      2、以物为人
      又称为拟人,就是把事物(包加无生物和有生物)以人格化来予以表现。古诗中极为常见,如: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人事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 《春夜喜雨》)
      上面的“咽”、“冷”、“枕”、“知”、“潜”均是拟人写法。

      3、拟物为物
      就是把一种物比拟成另外一种物,使之具有另外一种物的某些特点。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 《登岳阳楼》)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上面的“浮”、“引”、“衔”字,即拟物为物的写法。
      比拟格的语言形象,使句子具有活跃感,可借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古人炼字多用之。

    (四)、摹状 摹状是摹写对于事物情状的感觉的辞格,通俗地说,就是把人、物的某种形状、声音、颜色,用适当的词句予以摹写出来,又叫摹拟。

      摹状格,一般可以分为摹声、摹形、摹色三类。

      一、摹声:就是用适当的词句对声音进行的的摹拟。如:
        飒飒西风满院,蕊寒香冷蝶难来。 (黄巢《题菊花》)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乱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断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李白《水王东巡歌》其三)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李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二、摹形:就是对人或事物的某种形状或模样进行摹写。如: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 (白居易《秦中吟 重赋》)
        
        越妇未织作,春蚕始蠕蠕 (李贺《感讽》其一)

      三、摹色:就是在作品中把各种颜色借助于语言文字的虚摹,来加强读者的想象,从而使作品色彩鲜明,形象突出,给读者一定的艺术享受。如: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王维《辋川别业》)

      摹状和比喻,有时不太好分辨,一些句子可以归纳为比喻,也可以归纳为摹状。如:

        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韦庄《稻田》)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

        (五)、夸张

      夸张,又叫夸饰、铺张、饰辞、增语、形容等,有的修辞书上义称为扬厉,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有意对事物的某些特征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增强表达效果。

      夸张一词,较早见于《列子 天瑞》“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夸张作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格,《诗经》、《离骚》等先秦著作中早已广泛使用。

      夸张格在诗歌中应用极为广泛,它是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有意夸大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加重某种感情的表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和认识;又使作品想象翻空,词句新奇,曲折尽变,瑰丽多姿,大大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夸张可分为一般夸张与采用其他修辞方式的夸张,也有分为一般夸张与窜前夸张的,这里以第一种分类为准。
      
      一、一般夸张:也叫普通夸张,就是在事物原来的基础上直接进行的夸张,例如在数量、程度、速度、空间等方面进行夸张。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白发三千丈,愁缘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二、借助于其它修辞方法构成的夸张

      这种类型的夸张句子,不是在事物原来的基础上直接夸张,而是通过其它的修辞方法来进行。就是说这种类型的夸张句子是和别的修辞方法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表达的。这种修辞方法在诗歌中极为常见。如:

      1、与比喻相结合的夸张:

       黄尘清水三山下,变更千年如走马。(李贺《梦天》)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鸟。 (元结 《石鱼湖上醉歌》)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与借代相结合的夸张: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3、与对偶相结合的夸张:
       我且为君搥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翻鹦鹉洲。 (李白《半道赦归》)

      在格律诗中对偶是其最基本要求,与对偶结合在一起的句子很常见。

      使用夸张格需要注意的是夸张必须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并要掌握好分寸,做到“事虽虚而不觉其虚,弥觉其妙。”(清?陆以湉《冷庐杂识》)

     (六)、重叠

      重叠也叫重础⒏吹⒏错常褪亲髌分杏幸獍涯承┳执示浣兄馗词褂茫柚幸步凶龅帧9攀屑<纭妒贰ⅰ冻恰贰ⅰ豆攀攀住罚耗┠瓴嚏摹侗呤分卸啻τ玫街氐?BR>  重叠格,一般可分为两类:

      1、连续重叠
      就是将要重叠的字词句连续重复使用。如: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秋兴八首》)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登高》)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王维 《清溪》)

      2、间接重叠
      间接重叠又叫间接反复或隔离反复,也就是重叠的字词句不是连续排下来的,而是中间有别的话作间隔,间接重叠,可以使作品有前后呼应,有起有伏。包括字、词、句的重叠。

      单字的间接重叠,是指一句或数句之中,有某个单音字、词,有意作间接重叠使用,而且形式明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悠悠去,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月”字在诗中被作者多次重叠使用。

       一东一西垅头水, 一聚一散天边霞。 一来一去道上客, 一颠一倒池中麻。(王建 《古谣》)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 《行宫》)
      词的间接重叠,是指一句或数句之中,作者有意将某词间接重叠使用,以深化主题。如: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李白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 《山中与幽人对酌》)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客舍并洲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贾岛 《渡桑乾》)
      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游春人尽空池在,直到春深不似春。 (羊士谔 《乱后曲江》)

       句子的重叠: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风习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冰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常咨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的重复使用。

      重叠用得恰当,可以使作品内容突出,增加作品的神采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