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手游哪个主角好: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第三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14:58

张信刚: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第三讲)

2009年09月07日 15:56:00   来源:中国出版网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 作表率”读书活动

主题讲坛之三:

中国文化导读——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我今天的演讲的主题是《中国文化导读》,选取的角度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主办方规定的,也是我们协商出来的,这个题目我想分这个几段来说。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中国文化发生的地理原因,法国一位有名的历史学家曾经说过,没有地理就没有历史与文化,一切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从中国的地图上我们看到,我们中国是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东有大海,北有大漠,西面是山脉,所以相对地跟西方接触得比较少。

 

中国的文明由于相对隔绝,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像其他的任何文明一样采取字母拼音的形式,我们的语言是单音阶的汉语,书写的方法是方块字的形式,这个特点始终保持了下来。既然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特色是单音阶的语言跟方块的文字,这也就形成了中华民族与众不同的一种特别的审美观。

 

比如对联,只有在使用单音阶文字的语言里面才能有对联这种文学形式。例如曾经有这一幅对联,上联是“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这里每一个字都是宝盖头;下联是“远避迷途退还莲迳返逍遥”每一个字都是走之旁的,这种文字的游戏在其他民族里是不可能有的。

 

但是这也不代表中国文化与外界没有来往,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看一看我们的来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从最近许多的考古发现可以知道,过去以为中华文明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向外逐渐扩散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以河姆渡文化和巴蜀文化为例,我们可以知道,在黄河流域文化诞生的同时也有不少已然发展了的不同的文化,从东北到东南到东部都有。比如,现在考古发掘最早的丝绸就是在河姆渡发现的,大约是公元前3000年的制品。所以中华文化本身的形成就是一个通过互相接触、由多元而一体的过程。今天我们都使用同样的语言、同样的文字,大家有类似的审美观。这代表古代不同文化融合的过程和结果。

 

慈禧太后

 

到了近代,中国文化与外界的接触更加密切。比如服饰。请看这样的照片。比如一百多年前统治着中国的慈禧照片,她的服饰和今天女性的服饰可是大不相同。而当时正在兴旺发达的国家——美国的统治者老罗斯福穿的衣服和今天的美国男性相差不多。两个民族从服饰上可以看得出来,文化是不同的。

 

190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

 

我们再看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会面的照片,现在中国领导人跟1905年的领导人服饰完全不同,美国的领导人和1905年相比衣服则大致相同,但是他们的肤色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融合在美国和中国都在发生。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的学生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学习呢?我个人做了一些思考。我1996年开始担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我对香港大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情况有一些认识也有一些担心。所以1996年我开始走访北京大学和台湾的中央研究院,跟一些学者交谈,得到的结论是写一本比较简单的,但又能反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渊源流长的内容的一本书,这本书应该是每一章都能让学生读,打开任何一章都可以让学生读下去。后来在香港城市大学设立了中国文化课程,从1998年起香港城市大学不论工、理、文、法、社会科学等任何专业的本科生都要修6个学分才能毕业。也就有了这样一本书:《中国文化导读》。这个书的序是我写的,全书共有34章。我今天给大家做的报告是从第30章的角度来看的。

 

在1998年,这本书还没出来的时候,我曾经做过一个演讲,《从活字版到万维网》,大意是说我们的中华文化曾经非常辉煌,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具有非常蓬勃的创造力。但是近几百年来它的创造力很薄弱。当时宋朝的时候发明了活字版,活字版对世界文明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当今万维网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驾驭日新月异的的科技发展并用它来丰富我们的文化,并且用它传播我们的文化,跟其他的文化进行交流呢?

 

我当时用了一个科技的名词叫“C++”,“C++”原本是写电脑软件的语言,我这里是套用了电脑的一个术语。“C”意指“Chinese Culture”,第一个“+”是希望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但也要进行必要的反思;第二个“+”是除了有本土文化以外还要具备国际文化视野,以便吸收现代新养分。

 

在香港,我曾经被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任命为文化委员会主席,有三年时间负责香港文化政策的制定并向政府推荐一些具体措施。我也是内地的中华文化促进会的副主席。我这里想讲的是,我想促进的中华文化,是现代的、发展中的,包括不同元素的新文化,这个新文化绝对不是远古文化的再现,也不是汉唐文化的复兴,我们要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为荣,但也更愿意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我们的立足点是今天,我们的着眼点是未来。

 

 

丝绸之路路线图

 

我们回到今天的本题——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个名字其实是欧洲人想出来的,是一位德国地理学家经过考察之后,认为:在欧亚大陆上,丝绸的贸易曾经作为欧亚大陆最重要的交往方式。因而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说法。他把丝绸之路定为从洛阳、长安出发,到中亚的撒马尔罕。有其他的学者又认为其实丝绸真正的享用者是罗马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欧洲贵族,所以丝绸之路的终点应该是地中海沿岸。

 

我们可以把丝绸之路分三段:第一段是从洛阳或者长安到敦煌;第二段是从敦煌到撒马尔罕;第三是从撒马尔罕到地中海。这其实不是简单的一条路,而是一种交通的渠道,包括东西方之间的许多条道路。

 

从丝绸之路的命名我们也可以看出,它是西方的学者研究出来的,我们才知道了自己的这部分历史。所以人类的文明始终是互相交流的。

 

丝绸从洛阳、长安到敦煌,再从敦煌穿过玉门关,运往西域,但是丝绸之路上不光是丝绸,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比如,为什么叫玉门关呢,因为西域的美玉从这里进入中原。

 

(一)走过丝绸之路的人

 

第一个是张骞,没有张骞就没有丝绸之路,可以说张骞是中原第一个了解到在沙漠和高山的那一边还有一个非常兴盛的文明的人。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原因是汉朝和匈奴长期对峙。一般说早期的文明有两种,一种是农耕文明;另外一种是畜牧文明。畜牧文明的发展跟农耕文明在时间上是差不多的,但由于地理环境不一样,所以采取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旦形成了两种生活方式,他们之间既有互通有无的情况,同时也会有摩擦和冲突。汉朝早年的时候,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采取和匈奴和亲的政策。经过70年的养精蓄锐,汉武帝想要解决北方的大患,张骞去西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希望有一个国家和中国合作从侧面牵制匈奴,另外希望自己能饲养出很好的马。起初他的使命是没有成功,大约在河西走廊就被匈奴扣留了;他娶了匈奴的妻子,11年后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逃了。他逃出来以后没有回长安,他就继续往西走,找到了大月氏的居地(今天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两边),后来又到了大夏(今天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处两侧)。匈奴人把大月氏从原来的地方赶走了,而且杀了他们的国王,所以大月氏和匈奴有仇。但张骞去找大月氏的时候,大月氏已经安定下来,不想再去攻打匈奴了。张骞只好回来复命,他是沿着塔里木盆地之南,走另外一条路回来的。不巧回来的时候也不顺利,还是被匈奴抓住,但最终又逃了出来,回到了长安。虽然他的具体使命没有完成,但是在文化交流上做了很大的贡献。

 

首先,他第一次让中原的汉帝国对外部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以前都是道听途说,他很系统地做了观察和报告。

 

其次,他开辟了丝绸之路。以后的商人多是沿着张骞的路线,可以说丝绸之路就是张骞两次从西域回来之后才开始有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正的文化交流。物质上,他带回来优良马种(汗血马),另外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农作物和事物传了过来,石榴、胡桃、胡麻、胡豆、胡瓜等移植中土,同时我们的丝织品和铸铁的方法也传到欧洲。文化上,经过丝绸之路,印度的佛教哲学、希腊的雕刻艺术等都传入中国,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非常大。

 

第二个人是鸠摩罗什,和从东向西走的张骞相反,他是从西到东。鸠摩罗什的父亲是流亡到龟兹国的印度贵族,母亲是龟兹国的公主,年轻时就读过很多佛典,佛学修养很高,扬名西域。后来中原政府把他接到了中原,让他主持翻译佛经。他把许许多多的佛经翻译成汉语。比如《阿弥陀经》、《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金刚经》,还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译经总数据《开元释教录》为74部384卷,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翻译的,也有他的弟子。他是总翻译,负责校对,一般是他先用口说,别人写出来,最后他再校对。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他翻译的。

 

第三个重要人物是玄奘。尽管鸠摩罗什在公元5世纪初作了很多翻译,但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对佛教的理解越来越深,各个教派也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所以玄奘决定去印度学习,带回佛经自己翻译。到印度他学习梵语,学习佛法,造诣很高,印度的老师都认为他是所有的学生里最好的,就给了他一个讲坛,让他宣讲,18天没有人能把他辩倒。

 

从印度回来以后,玄奘受到了唐太宗的重视,让他做一个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的职位。但是他请辞了,他说我去西域18年带回来这么多的经文,只有我会梵文,如果我不翻译的话别人不会翻译,后来唐太宗给他建立一个藏经的地方。他自己除了翻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创立了法相宗。

 

玄奘去过很多地方,花了5年的时间游历印度,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他回来后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在里面记述了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许多情况,这本书对唐朝在西域的扩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本书对后来的印度也有很大影响。印度后来有的历史湮没了,反倒从《大唐西域记》里找回很多当时的资料。19世纪印度是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英国考古专家根据《大唐西域记》,找到了著名佛寺那烂陀寺的遗址,还有释迦牟尼的遗物等。根据玄奘的记述,找到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遗迹。所以玄奘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在印度的国会里专门有描绘玄奘西行的画像。

 

印度国会描绘玄奘西行的画作

 

最后我要说的重要人物是一个家族,成吉思汗家族。蒙古的历史大家都清楚,蒙古族当时生活在今天的俄罗斯和蒙古国交界的地方,是一个松散的部落群体,后来铁木真统一了很多的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初步具有国家的形式。他成立了蒙古以后,直接接触到的是河西走廊,他四次攻打西夏,这是党项人建立的国家,在现在的甘肃、青海一带。又往西打到今天的哈密、吐鲁番这一带,也就是进入了丝绸之路了。当时统治丝绸之路西段的是势力很大的花剌子模,成吉思汗派了一个贸易使团到这个国家进行贸易,花剌子模的边臣看不起成吉思汗,杀了使者;后来成吉思汗就向西打到里海,把花剌子模的国王给追到一个小岛上,在那里死去。后来整个西域都在蒙古的统治之下。以后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一直打到多瑙河,灭了已经有400余年基辅罗斯,即今天俄罗斯的前身。当时基辅罗斯的首都在今天乌克兰的基辅,这里被蒙古人统治了200多年。另外一个蒙古分支的统帅是旭烈兀,蒙哥的弟弟,他们沿丝绸之路向西打到巴格达,当时这里是已经统治了中东五百年的阿巴斯王朝的首都,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中心。

 

蒙古人为什么打赢了?首先,蒙古的军队全部都是骑兵,没有步兵,机动性非常高。而且他们对马的控制非常好,他们都会了用两只脚控制马,两个手可以空出来射箭,而且他们使用的弓又轻又强,这个很重要。

 

其次,他们解决了一个辎重给养的问题,蒙古人的方法是一个骑兵带着五六匹马一块走,没有后勤部队,士兵们换着马骑,饿了就把马杀了,利用马骨做成箭,所以蒙古的军队永远是身上的箭非常多。而由于蒙古的军人从小训练的关系,能够吃苦。这就使蒙古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

 

另外,从战法上来讲,蒙古人采取了“惊骇”战法,蒙古军队对不投降的城市采用“屠城”的手段,就使很多城市出于恐怖而投降,并不是每一个城都打硬仗。

 

蒙古人从中亚和西亚带回了很多的士兵、军人、商人、工匠和基督教教士,也学会了管理国家的行政经验。这些人对于后来蒙古灭金灭宋都产生了很大作用。比如南宋守襄阳守了很久,后来蒙古军队就调集了西域的将领和抛石机攻破了襄阳。

 

蒙古人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它把很多东西都带到西方去了,西方的很多东西和文化也过来了。蒙古人后来接受了景教与藏传佛教,从回鹘人那里学会用粟特字母书写蒙古语。最初粟特字母是粟特人借用中东传过来的阿拉美字母,然后将这套字母传给回鹘人,回鹘人传给蒙古人,蒙古人再传给满人,所以满族的字母是从叙利亚来的,这是文化交流的另一个例子。

 

中国的印刷术,火药,特别是让西方所惊讶的纸币传到了欧洲,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又传到中国。朱元璋刚刚开国的时候就下令我们要继续用“回回历”。因为当时中国的历法已经不如阿拉伯的历法好。总而言之,蒙古的西征从客观上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在丝绸之路上设立了许多驿站,从地中海到北京只需要15天。

 

(二)丝绸之路上的民族

 

丝绸之路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多元民族在这里融合。究竟先后有哪些民族呢?我这里讲三个民族。

 

第一个是吐火罗人,这个概念大家比较不清楚,我之所以愿意讲吐火罗人是因为刚刚过世的季羡林先生,他的专长就是吐火罗文。吐火罗人大约在2000年前进入河西走廊,当时最大的一支力量是月氏,被匈奴打败以后迁移到葱岭一带,后来灭了当时的大夏国。在总体上讲,吐火罗人的典籍、经书和商业文书都是用他们的语言和印度的字母拼写的。他们跟楼兰人、于阗人、吐鲁番人都属于印欧语系。吐火罗人很早就信了佛教,后来又信摩尼教,也信景教。大致说吐火罗人的语言跟拉丁人、希腊人比较接近;距印度语、波斯语反而远。

 

接着我要说说粟特人,就是唐朝时一般所说的胡人。他们本来居住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的地方,在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说一种属于东伊朗语的语言,跟今天的伊朗人讲的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中国的史书中把他们称为“昭武九姓”,按照音译分别姓石、康、安、何、曹等。粟特人在中国做生意的很多,整个丝绸之路上都有粟特“胡商”。他们的宗教是琐罗亚斯特所创的祆教,祆教的经文是以阿拉美字母拼写成的粟特语,阿拉美字母诞生在今天的叙利亚一带。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突厥人。他们本来住在大兴安岭地区,源于丁零、铁勒、柔然,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人在和唐朝的战争中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分。东突厥后来内附于唐。西突厥向西到达葱岭以西。这部分突厥人在十世纪首先伊斯兰化,然后回头征服塔里木盆地一带。向西走得最远的一支到了小亚细亚,即今天的土耳其,他们统治当地的希腊人并且和他们通婚。所以今天的土耳其人血统上当然有原来突厥人的成分,但希腊人的成分更多一些。

 

中亚的伊斯兰化一直到15世纪才完成,哈密是最后一个被伊斯兰化的。今天的突厥语分布非常广,除了维吾尔人之外还有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土库曼人,以及俄罗斯境内的许多民族。

 

(三)丝绸之路上的宗教

 

首先是佛教。虽然佛教不是张骞通西域时带进来的,但是,佛教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在东西文化的交流中传到中原的。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影响相当大,对包括中国人的生死观、世界观都有影响。所以后来晋朝时的佛教徒自我宣传时就说汉武帝让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带回佛教。

 

第二个我想说祆教,这是公元前六世纪琐罗亚斯特所创的宗教,后来在波斯盛行六七百年,粟特人基本上都是信这个教的,今天的伊朗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但仍然有祆教。

 

另外一个是波斯人摩尼是在公元3世纪创立的摩尼教。这个教在粟特人、突厥人和蒙古人之间很流行,在唐朝的时候就传到中国来了。后来,唐朝一个皇帝——唐武宗在灭佛的时候连摩尼教一起给禁了。但是禁而不止,在民间仍有信徒,后来又传到南方去了。宋朝时方腊农民起义,他起义的号召就是摩尼教。

 

基督教。当时传入中国时叫做景教,是始于5世纪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托里的一个基督教派,这位主教观点不被主流势力接受,就开始向外传播。后来传到了中国,8世纪的时候在唐朝在长安立了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穆罕穆德在622年的时候创造的,据中国的回族说,伊斯兰最早传到中国应该是在唐太宗的时候,至少在8世纪安史之乱的时候唐政府向大食借兵,就有穆斯林来到中原,还有"胡商"中也有穆斯林,包括从海上来的"蕃客",他们的后代就是今天中国回族的祖先。当然大批的穆斯林是蒙古军队从中亚带回来的。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后代就形成了现在的回族。比如说郑和就是穆斯林,是随蒙古军队来中国的中亚人的后代。所以郑和身上有中亚民族的血统。

 

(四)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古希腊雕像

 

中亚佛陀雕像,从头发可以看出与希腊艺术的关系

 

首先我要讲一讲东西方的艺术交流。我们知道,中国佛教艺术的成就很高,这是受到了中亚、西亚的影响,最著名的是犍陀罗艺术。而犍陀罗艺术又是希腊艺术影响的结果。在佛教的初期,佛教徒们认为佛的光辉的形象不是艺术形式可以表现的,所以他们根本不注重艺术的表现。后来佛教传到希腊人统治的大夏以后,大夏人按照希腊文化传统,开始对佛主塑像。这个地方就是犍陀罗,也就是今天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从这些图片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雕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这些衣服的纹路。比如佛像的头发。而这些艺术后来又影响到中原,我们中国的佛教艺术也就间接受到了希腊艺术的影响。

 

中亚绘画作品,可以明显看出中国水墨画的痕迹

 

而反过来,在这种文化交流中,中国艺术也对中亚、西亚的艺术有很大的影响。蒙古西征的时候,很多中国的绘画传到了中亚、西亚,他们也开始学习中国绘画的手法。比如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的细密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绘画的影响。

 

第二点,我想谈一谈造纸术的传播。在唐玄宗的时候,当时的安西都护府的都督高仙芝与阿拉伯——大食的势力在中亚的怛逻斯进行了一场战争,因为当地居民的叛变,唐朝军队被打败了,后来因为中原的安史之乱,唐朝的势力开始慢慢撤出了西域。就在这场战争中,唐军的战俘里有一些造纸的工匠,他们就把造纸术带到了阿拉伯世界。撒马尔罕成为伊斯兰世界造纸的中心,出产的纸质量很高,直到18世纪,进行绘画时还要找撒马尔罕出产的纸。造纸术大约在公元750年传到撒马尔罕,在公元900年左右到了开罗,公元1000年时传到了今天的摩洛哥,1100年传到西班牙,之后再传到法国和德国。造纸术的西传,使得纸得以在西方世界普及,取代了羊皮和纸草,成为制作书籍的材料,就使书籍的成本大为降低,教育因而更加普及,带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五、丝绸之路新的意义

 

在今天演讲的最后,我套用杜甫的诗“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以此来形容今天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曾经辉煌一时,但是,从公元16世纪起,由于海上航路的开通与繁荣,往日繁忙的丝绸之路渐渐沦为世界上最为闭塞的地区之一,颇有“落日照大旗”的苍凉。然而,到了今天,21世纪,由于交通工具与通讯手段的发达,比如正在建设的“欧亚大陆桥”,也由于能源的重要性,这一地区又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大国纷纷视之为战略重点。中国作为这一地区的一部分,对它的重视和了解也应逐步增加。可以说,旧时丝绸之路上的“马鸣风萧萧”又获得了新的意义。

 

我今天讲的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就到这里,有些零零碎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