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发热平时怎么调养:工业股正在起死回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53:21
核心提示:30年改革开放后,内地人渐达温饱水平,能否如1980年后的香港进入富裕社会?

美股大跌,QE3会否出台?上周四10年期债券利率已跌至2.4厘(2008年低点是2.04厘)。8月9日美联储开会后伯南克有何意见?我老曹仍不信有QE3 。

今年美股大跌,失去市值1.8万亿美元,影响力已超过去年11月推出的QE2。

所谓欧债问题,我个人一早已讲过是“没完没了的”。今年很多投资者皆怀着希望而入市,结果因失望而离开,股票市场越来越专业,令业余投资者赚钱空间越来越少。

面对银行存款利率如此低,真是投资死、不投资也死。上半年表现出色的股票有公用、消费及赌场股,下半年又如何?似乎工业股在起死回生,请留意过度抛售的工业股。

所谓提升国债上限只是2012年大选后减少开支250亿美元、2013年再减少470亿美元,分别占明年和后年开支的1%及2%;2014年起进入第二阶段减债1.2万亿到1.5万亿美元,共分10年进行。恐怕仍是废话——国会计划未来10年发债9.5万亿美元,即使减债成功,2021年美国政府负债仍上升7.1万亿美元。

即,美国政府未打算真正减少开支。

通胀对一般人而言是指消费物价指数(CPI),但真正是指流通货币增加了。

如流通货币不增加,短期物资供应不足令售价上升,供应一旦增加后又回落,因此没有通胀问题存在。现代金融体系越来越复杂,由货币供应增加到CPI上升之间存在许多其他因素。上世纪50年代美国货币与M1的关系是3.5倍(即M1是货币供应量的3.5倍),再产生M2及M3,甚至M4和M5。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两者关系是1.8倍,即货币供应多了但乘数效应下降。金融危机于2007年9月开始,美联储不断向银行购入资产,令银行手上的现金由20亿美元增至今天的1.1万亿美元。

今天美国M1乘数效应只有0.8倍,理由是银行面对大量新增现金,无法借出去只用作投资,例如买股票、债券及商品合约,形成股市、债市及商品价上升。美股指数已较2009年年初上升一倍,过去一年小麦价升79%、棉花升166%、橡胶升98%、铜升44%、银升94%和原油升31%,但天然气价却回落23%,橄榄油回落12%。不少生产商2009年3月眼见QE出台早已买入大量商品期货合约去保护,面对原材料大幅涨价,生产商却不敢把制成品大幅加价,一般加幅只在10%左右,导致美国CPI过去两年升幅不大。今年生产商手上商品期货合约已用完,不知后续又如何,即美国下半年进入CPI急升期或生产商纯利急跌期?

美国人口3.1亿人,年增长率0.6%,加上新移民人口年增长率0.9%。工作人口1.53亿人,略少于总人口的50%,失业人口约1500万人(未计就业不足人口),为了令失业率下降1%,需为150万人创造就业,再加上每月约有11.5万人新加入就业行列,压力十分大。过去40年美国平均失业率6%,今天如要降至此水平并不容易。1978年前美国每月新增职位35.6万个,之后逐年下降,到2000年,过去10年每月新增职位只有12万个,令失业率不断上升。未来如欲降至6%失业率,美国每月新增职位必须达25万个,要出现这个情况,除非美国GDP年增长率达4%——而过去10

年只有2%。

美国透支GDP低增长

利率由1980年起回落,经过30年后在2008年12月见底。3年过去了,至今仍未有上升能力。今天3个月国债利率由24年前7.5厘回落到接近零,10年期国债利率由9厘回落到2.4厘。今年美国负债高达14.3万亿美元,一旦利率上升将是大灾难。美国6月CPI扣除食物及能源价格因素后只上升1.6%,不构成通胀威胁。6月生产商指数上升7%(核心指数上升2.4%)。生产商所面对的困难是他们不能把生产成本上升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过去24年,美国利率回落60%、负债上升550% 、政府开支上升144%,达每年2.2万美元。过去24年美国人财富上升的原因主要来自利率下降令资产价格上升。

2011年的美国人拥有的财富其实同1987年10月股灾前差不多(以购买力而非用美元计算)。在2003年至2007年美国楼价上升周期,美国人透支了2.3万亿美元消费,2007年楼价泡沫爆破后至今,美国人只放回1.3万亿美元入楼市。

2003年至2007年美国GDP平均年增长率2.7%,估计需时5-10 年,美国人才能清还由2003年至2007年因楼价上升而新增的贷款,代表美国GDP低增长期仍将维持好一段日子。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人均GDP已超过每年4000美元,会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或如总理温家宝所言,在2020年前中国GDP仍可保持每年8%增长、CPI仍可保持5%以下的升幅?

过去两年(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对不少中资企业而言是灾难,下半年又如何?虽然中国GDP在2010年已排名全球第二,但中国人均收入只及日本人的1/8,超过95个国家人均收入仍高出中国人,包括利比亚、黎巴嫩和罗马尼亚等。

中国内地人储蓄率达35%而美国仅2%,根据世界银行数字,每年仍有2000万名中国人踏入18岁,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中产阶级。未来20年中国内地将兴建5万多公里超级公路、40多个新机场、大量港口及房屋,中国内地仍有3.16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每年面对150万个大学生毕业加入就业行列。中国内地占全球1/5的人口却只拥有全球10%的可耕地,一直以来内地人必须努力工作才能养活自己。30年改革开放的日子过去,内地人渐达温饱水平,能否一如1980年后的香港人进入富裕社会?决定因素亦一如香港,即中国内地能否出现一个有效率及廉洁的政府?近两年内地企业股价大幅回落是否另一次投资中国的大好机会?

香港地产进入寡头时代

1998年中国政府宣布住宅房商品化后,全国一下子出现2.4万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到2008年更达到8.7万家,形成春秋战国局面,相信是内地房地产开发公司全盛期。

去年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只保留16家,其后又宣布多保留5家,即目前国营地产公司共21家;其中已上市者有保利、华润、中海、中铁和中建等;地方政府做后台者有上海绿地、陆家嘴、北京首开和金融街等,还有城建、城投、城开、上实、中华企业、中星和新长宁等;至于股权分散的公司有万科和金地等;民企有恒大、碧桂园、绿城、万达、龙湖、雅居乐等;另有港资企业如瑞安房地产、九仓、恒地、新世界、长实、新地和恒隆等加起来合称30强,业务集中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仍以中小型地产开发公司为主。

估计未来10年内地地产开发公司数目将大量减少,情况有如香港1973年,当时地产开发公司有数百家,到今天有实力的大型地产开发公司只余下10强。2009年内地地产公司已减少1/10,余下八万家,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七万多家,相信30年后内地地产公司将一如香港,只余下30强的可能十分大,其余皆不足挂齿。

即淘汰赛不但在工业股身上出现,同时在内房股身上开始。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产业经过一段百花齐放后,必然进入汰弱留强期,最后出现寡头现象(即少数公司占据市场份额的80%)——除非政府制止。

香港不是出现地产霸权,而是经过几十年汰弱留强后,地产业进入寡头时代。

只有打破寡头垄断重新引入竞争,香港楼价才逐渐恢复到合理水平,不然偏高现象将长存,不会因政府复建居屋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