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菜园实景图片:胡鞍钢:科学发展,要敢于杀出一条血路//王荣:以“杀出一条血路”勇气走出科学发展新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43:30

胡鞍钢:科学发展,要敢于杀出一条血路//王荣:以“杀出一条血路”勇气走出科学发展新路

  • http://www.huanqiu.com
  • 2011-08-09 08:45
  • 环球时报
  • 我要评论
字号:T|T
    摘要:推行科学发展的思想路线,实现“十二五”规划伟大战略转折,我们必须有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斗争精神。

    作者:胡鞍钢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当前“科学发展”已成为全党的政治共识,但具体落实、推进,特别是执行,确实需要克服党风作风上的种种问题。有个段子这样说:“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谁来落实”。这是对全党同志的深刻警示。推行科学发展,必须克服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地方GDP挂帅,“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没有得到根本贯彻。我国从搞“大跃进”时起,就有“经济增长率升级大战”的历史传统,这是由于我们缺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急于求成造成的。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由全国上下求发展、急于发展的大势决定的,它造成了急于求成、举国浮躁、头脑发热的积弊。这种简单化的、粗放的发展思路所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中央依据全国底线提出基本目标,但接下来省级目标往往高于中央,地级目标又高于省级,县级又高于地级。如此一来,中央的目标就被层层加码、层层抬高。


      针对上述问题,1989年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痛定思痛,深刻提出我们再也不搞“大起大落”,但随着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之后,党的十四大提出“双加快”,随即各地爆发“GDP升级大战”,中国再次出现“经济过热”,直至1993年被迫再次调整,到1997年才实现 “软着陆”。


      尽管有许多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但是“GDP升级大战”的潜在冲动始终存在,甚至一有机会就反复。


      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防止头脑过热。中央“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经济增长率从“十一五”规划的7.5%下调至7%,但从31个省(市区)的“十二五”规划来看,只有5个省(市区)的调门和中央保持一致,即弱化经济增长指标,追求经济增长质量,把“好”放在“快”之前;而有8个省(市区)继续锁定在快速增长的目标上,仍追求10%以上的高增长;还有12个省(市区),提出要大干快上,追求12%以上的增长率,其中多个省(市区)提出了翻一番的目标。


      当然,如果这样的目标是符合当地发展实际,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欢迎,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实现,那么这样的雄心壮志值得肯定;相反,如果将指标仅仅建立在追求政绩的热情之上,非但目标难以实现,甚至还会造成新的发展问题。


      第二,警惕与旧的发展方式相联系的既得利益集团。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时期,这就会出现所谓“超常城市化”,污染加剧、交通拥挤、公共服务欠缺、犯罪增加等,这表明经济增长是“双刃剑”,它既有创造性的一面,又有摧毁性的一面,既有促进发展的作用,也有加剧不平衡的作用。国内外研究都表明,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政府与社会、劳资、贫富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累积,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反过来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的阻碍,即导致“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必须承认,中国面临着“改革悖论”:改革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是在财富的存量上做文章,而自上而下的改革,长期依赖国外资本和市场的改革,却不可避免地使改革的最初推动者,成为一个阶段、一个时期、一种改革模式的获益者,必然造成改革的主要获益者形成“利益刚性”,而当他们故步自封,不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继续推动改革,甚至拒绝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共享之时,他们反而会蜕化为既得利益群体,就可能蜕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阻碍者。


      第三,警惕某些国家围堵中国之心不死。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已经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当前某些西方国家借所谓民主、人权以及民族问题丑化、攻击中国,国际贸易中对中国产品的各种限制更层出不穷,我们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舆论环境,一个时期内还将处于被动格局。这种格局并未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不断强大而得到根本改变,相反在某些方面还有恶化的趋势。


      上述情况都表明,推行科学发展的思想路线,实现“十二五”规划伟大战略转折,我们必须有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斗争精神,用邓小平同志当年的话来说,我们推行科学发展,也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敢于杀出一条血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王荣:以“杀出一条血路”勇气走出科学发展新路

    2010年09月21日11:05   来源:《南方日报》 王荣:以“杀出一条血路”勇气走出科学发展新路--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记者鲁力摄



      时隔半个月之久,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仍然萦绕在深圳人民的耳边。

      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三十而立的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成就举世瞩目。但面对“特区不特”的质疑,深圳亦有困惑,有担忧。“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总书记的讲话让深圳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坚定了继续先行先试的决心。

      深圳是广东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深圳创造的经验往往风行全国,而深圳遇到的问题也往往折射出时代之痛。带着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与深切嘱托,深圳特区再出发。

      和30年前一样,深圳的先行先试不仅仅是为了1991平方公里的再飞跃,更是为了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路径探索。

      作为“试验田”,深圳如何贯彻胡总书记讲话精神,如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业中担当重任?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

      谈深圳讲话体会

      继续弘扬“想干敢干快干”精神


      南方日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并作重要讲话。请问如何认识这次大会的重大意义,您对大会精神有何体会?

      王荣: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中央专门在深圳召开庆祝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出发,再次向全国和全世界发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在新起点上进一步宣示了国家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巨大决心,并对经济特区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我们党的经济特区理论,丰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是经济特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

      多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认真部署、精心组织,在全市上下迅速掀起了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一是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1994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4次来深圳视察指导,给予了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在特区建立3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亲临深圳,在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深圳经济特区的高度关心、大力支持,我们深感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

      二是巨大鼓励与有力鞭策。胡锦涛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深圳30年来的发展成就和突出贡献,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五个坚持”的宝贵经验,充分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是对我们极大的鼓励,也是有力的鞭策。

      三是崇高使命与历史重托。胡锦涛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对经济特区的发展寄予厚望,明确提出了“三个面向”、“一个排头兵”、“三个新”和“五个继续”的要求。这一系列要求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赋予了经济特区新的崇高使命,为深圳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深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将通过做好学习贯彻工作,进一步增强推进改革开放与办好经济特区的坚定信念和内在动力,在特区建立30周年的新起点上继续弘扬“想干、敢干、快干”的精神,牢记历史重托、续写特区辉煌,在科学发展实践中再立新功。

      谈目标与使命

      以新作为新成效保持特区之“特”


      南方日报: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特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请问深圳是如何理解这些希望和要求的?

      王荣:我们体会,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经济特区的殷切期待,赋予了我们新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使命。

      第一,要求我们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自满、不松懈、不停步。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经济特区的发展必须与之相适应。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特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就是要求“三十而立”的经济特区始终保持一种与时俱进、不进则退的精神状态。经过30年的奋斗,深圳发展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平台,但是也遇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转型的阵痛”,再加上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特区要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只有按照中央的新要求,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第二,要求我们着眼全局、立足长远,努力瞄准更高的奋斗目标。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特区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是着眼于局部、着眼于眼前,而是希望我们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瞄准更高的目标去努力奋斗,在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当好先锋,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进程中当好尖兵,在未来发展中继续赢得先机。

      第三,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并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就是寄望深圳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继续挺立潮头、勇当先锋,以改革开放的新作为、新成效,来进一步保持和发展特区之“特”。

      第四,要求我们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在实践科学发展中再立新功。过去30年,深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了“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的重任。在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新起点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深圳“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这是对深圳的信任与重托。我们将按照中央的新要求,更加自觉地肩负起特区的新使命,以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努力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这些期望和要求,是新形势下中央对经济特区提出的综合性要求,是互相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把深圳的工作做好,不辜负中央的信任和重托。

      谈体制机制改革

      为全国改革闯“盲区”破“难区”趟“雷区”


      南方日报:在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新起点上,深圳如何继续担当探路先锋,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王荣:科学发展不仅意味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水平的提升,更包括体制的改革、机制的再造。未来经济特区能不能继续当好探路先锋,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很重要的是看能否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探索出一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过去30年,深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勇于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率先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有勇气、有智慧地推进改革事业,在全市进一步形成“人人思改革、人人参与改革、人人拥护改革”的良好氛围,努力为全国的改革闯“盲区”、破“难区”、趟“雷区”。

      中央批复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赋予我们“四个先行先试”的要求,我们将按照中央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特别是,进一步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在前一段公开推荐选拔8个市管正局级领导干部的基础上,再拿出22个市管副局级领导干部职位进行公推公选,不断增强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深入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建立各类公务员独立的职业发展通道,实现了公务员“各走其道、各尽其能”的专业化发展;创新深港合作机制,以制度创新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进一步提速。同时,进一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和住房制度改革、城市行政区划及管理体制改革等,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

      谈社会建设管理

      力争走在全国前列成为示范地区


      南方日报:胡总书记要求深圳“继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请问深圳如何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有所作为?

      王荣:深圳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城市,作为一个开放城市、移民城市,较早、较突出地遇到了社会建设管理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继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指示精神,我们将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投更多的资源,进一步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力争使深圳的社会建设和管理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鲜经验、成为示范地区,为中国的城市化与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特别是,针对深圳特殊人口结构、新生代劳务工聚集、虚拟社会高速发展等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我们将学习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先进城市的有益经验,认真研究解决当前社会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一种更有序的城市社会基础管理的制度框架、组织体系;努力率先探索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建立劳动关系集体协商法规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记者黄超 统筹:张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