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房玻璃顶反光:联都诗词学堂九期第八讲《诗词欣赏》讲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16:33
  《诗词欣赏》讲义提纲:
第一节:诗词的意境
A.何谓意境?
B.诗词的意境
C.意境的特点
D.意境的创造:
1.注情于景 2.以景托情 3.情景交融
E.意境的追求:
(一)要境近而意远;(二)必景新和情殊;(三)容矛盾为统一。
第二节:风格与流派
(1)自然.(2)平淡.(3)工丽.(4)委婉 . (5)流转.(6)直率.
(7)奔放.(8)雄奇. (9)雄浑.(10)沉郁.(11)清幽。(12)风趣.
1.婉约派.2.豪放派.
第三节:诗词欣赏
(一)从章法结构入手,了解谋篇布局的匠心。
(二)从诗词的意象入手,悟出意境和诗情。
(三)从诗的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
(四)从 表达方法入手,欣赏多姿多彩的创作技巧。
诗词学堂九期第八讲《诗词赏析》瀚海一鹤  编辑

第一节:诗词的意境
      这一讲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对古今诗词作品进行赏析。谈到赏析就离不开对作品意境的领会和分析。意境,是写作诗词和欣赏.评论诗词都必须掌握和了解的首要问题。写作诗词要注意创作意境,欣赏诗词要注意领会意境,评论诗词也应从意境入手。那么,意境是什么呢?
A.何谓意境?
      何为意境?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态度也。”简而言之,景和情二者迭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意境。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作者描绘的客观事物。意境,就是指作者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物)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高度统一之后,并经过艺术加工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内情与外物的融合,是思想与形象的交汇,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意境是情和景交融而出现的艺术境界,情是主观的,景是客观的,二者交融之后,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艺术画面,读者就会从中得到艺术上的享受。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明代艺术理论家朱存爵提出了“意境融彻”的主张﹐清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叶夔认为意与境并重﹐强调“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则强调“意”的重要性。林纾认为“唯能立意﹐六能创建”﹔王国维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B.诗词的意境:
 简单的说,就是创作诗词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也可以是回忆,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词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词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词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C.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 ”的较实的因素,称为 “实境 ”;一部分是 “见于言外 ”的较虚的部分,称为 “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虚实相生的意境的结构原理。

D.意境的创造:
   那么,如何在自己的篇章中创造意境呢?这既是一个文艺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创作的实践问题。本章不打算作深入的探讨,只想提出几条具体途径或方法,供大家写诗填词时参考。
1.注情于景
注情于景是指先写景,后抒情;缘景生情,使景中有情,从而造成意境。例如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歌具有雄浑开阔的意境,读后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心胸为之豁达开朗。其中“天似穹庐,笼罩四野”,是作者的想象,是作者注入篇章的意;如果删去这两句,那么剩下的五句,仅仅是北方草原辽阔广大的景象的描写,便缺乏意境了。
     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这首诗具有深远苍茫的意境。如果不注入“念”和“独怆然”之意,而仅仅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地悠远”,那也就不具有意境,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有如此感人的力量。
     再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七绝写出西涧春晚之景:幽草涧边生,深树黄鹂鸣,春潮带雨,野渡无人。因作者为人洁身自好,处仕途而愧无建树,思退隐而不能,便形成诸事一任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感情注之于写作中的景,于诗篇便构成一种自然澹泊的意境。
2.以景托情
     以景托情是指先抒情,后写景,以景烘托其情,使情中有景,从而构成意境。
      例如崔护《题都城山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应红。人面 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前联抒写怀念“人面”(山庄少女)的情,后联写今日桃花盛开的景加以烘托,从而构成美妙绵邈的意境。
      再如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前联写出“意不适”的情怀,后联写灿烂绚丽的夕阳正是无限美好的时刻,加以反衬,于是造成开朗积极的意境。“只是”一词,应取“正是”“就是”之义。
      复如北宋张先《青门引》: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此词一题作《怀旧》。上阕点出“还轻冷”,晚间风雨方定的时刻,但着重点是抒写主人公寂寞的心情。下阕写画角声,重门静,明月照和打秋千那个少女的倩影,有这些景象烘托出主人公的寂寞心情。全篇构成沉寂遐思的意境。
3.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指抒情中有写景,写景中有抒情,使情与景相互为用,和谐交融。
      例如《诗*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采薇》是写西周戍边战士的歌。其中“依依”一词,不仅写了主人公离家出征时杨柳已发青的婀娜状态(景),也反映了他依依不舍的感情。
       再如《诗*周南*夭桃》: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夭桃》是古代女子出嫁时唱的歌。此中所用“灼灼”一词,不仅写了桃花的红艳(景),也反映了新嫁娘热烈欢快的情绪,情景交融。
       复如南唐冯延巳《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此中着一“皱”字,不仅写出春风吹拂水面之景,也渗透着主人公(一位贵妇)表面宁静如水的心境此时已涟漪阵阵了。词的意境是深邃空邈的。
       又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一句叙述春行的地点,第二句写西湖水面,注入了诗人开阔的心情;第三.四句写黄莺和飞燕的动态,表达了诗人乍见的愉悦;第五.六句写出了乱花浅草的景象,表明诗人感到一个花繁草长的季节快来了的信息;尾联写诗人已到白沙堤仍然游兴未尽,凝住着诗人对西湖早春风光的喜爱和流连不舍。全篇情景交融,造成了生意盎然清新喜悦的意境。
      总之诗词里高远美妙的意境,是诗人形象思维所开放的花朵。我们自己创作时,要刻意运思去创作好的意境;诵读别人的篇章时,也要仔细的领会其中所体现的意境,已达到真正理解诗意,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E.意境的追求:
    意境是诗词写作.欣赏和评论都必须注意的一个艺术问题。写作诗词要注意创造意境;欣赏诗词要注意领会意境;评论诗词也应从意境入手。那么,在诗词创作过程中,怎样做才能使意境达到高超.完美和新颖呢?
(一)要境近而意远:
     所谓境近,指的是景物要具体.真实,又是人们所熟悉的;所谓意远,指的是思想感情要深远。境近,才能使人感到亲切,有艺术感染力;意远,才能以深远的思想感情启发人.打动人,从而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比如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绝句就达到了境近意远。菊花在秋天生长,这是常见之景,可谓境近了,在这常见之景的描绘中,寄寓的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深邃的思想和远大的抱负,所以称得上是意远。
(二)必景新和情殊
    选择前人没写过的景物或场景,能达到景新,但是,有些景物或场景,像风花雪月和生死离别之类,是永久存在的,经常出现的,不可回避的,写这样的景物,若能做到景新或更新奇。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点呢?一方面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另一方面要写出独特的感受。比如唐代长安的慈恩寺塔,引了不少文人骚客登临题诗,所题优劣不等,其中有一首是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
    七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讶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这首诗慈恩寺塔面面俱到,从塔的形状到登临的景况都写了,用语虽多,但却不能使人感到新颖奇巧,而寄寓景中的情更是少得可怜,没有抓住景物的特点,没有写出独特的感受。杜甫的《登慈恩寺塔》则别开生面。“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首联就写出了塔高耸入云的特点,颔联紧承补足一句:“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登临塔顶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就在窗户的北面,天河的流水声就在耳畔。从视觉和听觉上展开联想;颈联“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又进一步将俯视所见进行大胆的夸张和描绘。泰山好像突然崩溃了,散落的群峰星罗棋布,汹涌奔腾的泾渭两条大河却无迹可寻。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感受;尾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只看到一片蒙蒙雾气,就连硕大无比的长安城也分辨不清了。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登临感受。在这独特的感受中,蕴含着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唐王朝的政治气氛也正是“但一气”的。这首五言排律不仅景物写得有特点,所寄予的思想感情也很深远。
(三)容矛盾为统一
      诗词的意境,一般都是情与景在感情色彩上一致,达到和谐统一。可是也有一些诗词作者,故意将感情色彩正好相反的情与景写在一起,并使其达到和谐统一。这样的情与景,因为既矛盾又统一,对比鲜明,所以有着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如《诗经*风雨》,景是风雨交加,群鸡乱叫,教人烦闷,而情确是令人欣喜的。一个久盼“君子”的妇女,就在这样的夜晚终于盼来了心上人。欣喜之情难以抑制。烦闷的景与欣喜的情,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达到了和谐统一。再如辛弃疾的《菩萨蛮》,既抒发了作者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又流露了抗战不可行的消极情绪,这是作者矛盾心情的反映,而矛盾心情却为一个统一的画面所蕴含,青山.流水和山里鹧鸪的啼叫,写在一起是很和谐的。
      在如何创造高超 .完美和新奇的意境方面,古人为我们积累了不少的成功经验,以上三个方面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如用渲染来烘托,化景物成情思等,也有助于创造意境。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写泉水的流声用“咽”,写日光的微弱用“冷”,这样就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多地带上了幽僻的情调,景物也就成了有感情的东西。
第二节:风格与流派
      我国古代诗词作品何谓浩如烟海,优秀诗人词人灿若群星。如果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不同诗人词人的诗词篇章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特点;如果从创作流派方面来看,无数的诗人词人可以归进不同的诗派和词派。
     刘勰在《文心雕龙》将艺术风格归并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为了便于大家欣赏诗词作品,下面介绍十二种艺术风格不同的作品特点。
     (一)自然:写出的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是做作之词,这可称为自然。李白曾用荷花出水作比说明自然这一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花是美的,出在清水之上,天然而成,这才更美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便被南宋人葛立方称为“浑然天成”。王安石《百家夜休》中的“欲别更携手,月明洲渚生”,写离别又不忍离别,月照洲渚,更加烘托了友情的深厚,抒情写景,所想所见,不加雕饰是很自然的。
     (二)平淡:与自然有相同之处,即不加雕琢;与自然又有不同之处,即语言力求朴素。自然讲究天然而成,并不排斥在辞藻上下功夫;而平淡,则不尚词藻,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如陶渊明《饮酒》第五首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句都很平淡。平淡,并非平而无味,而是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陶渊明的诗“平淡有思致”,即指表面平淡而内有深意。所以说,平淡并不易达到。梅尧臣欲写平淡诗,方觉平淡不易,在《赠杜挺之》中写道:“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
     (三)工丽:与平淡比较,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平淡不尚词藻,而工丽既讲究词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就有词藻华丽.对仗工整的特点,并且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可算得上工丽的诗句。然而,仅仅词藻华丽和对仗工整,并不能称为真正的工丽。是否工丽,还要看意境如何。《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李白写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称为“千古丽句”,就是从意境着眼的。词中的丽句,如柳永《望海潮》中的“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杭州西湖的风景情物,在柳永的笔下,多么华艳绮丽。
     (四)委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经过委曲婉转,然后透露出来,此为委婉。具有委婉风格的诗词又有不同的情况。
      一是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而委婉表现内心情感的。如金昌绪的《春怨》,诗的本意是表现征人之妻的怀念之情,但是,一开始却写这个夫人去打黄莺儿,经过委曲婉转,才在最后说明,黄莺儿的啼叫惊扰了她的好梦,使她“不得到辽西”,不能同出征的丈夫在辽西相会。
     二是通过想象的情景而委婉表现内心情感的。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的本意在于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地写出,而是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到什么时候能回到家中,一边剪着烛花,一边促膝交谈,将在巴山做客时的情景,都说给你听。委婉的透露了对妻子无限思念之意。
     三是通过对比而委婉的表现内心情感的。如杜甫《秦州杂诗》第二首中的“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用渭水的东流反衬自己的西行。说渭水无情是要表达自己的悲愁,内心的情感就是通过对比而委婉表达的。清人王夫之《薑斋诗话》中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就是推崇杜诗之委婉的。
      (五)流畅:这种风格,是侧重音韵说的,指音节声韵流畅而又婉转的。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这是前面十二句,写了月夜春江的绚丽景色,音节声韵流畅而又婉转。婉转是通过四句一换韵造成的。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便很称誉《春江花月夜》的“流畅婉转”。
      (六)直率:这不像委婉那样,而是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相鼠》中的“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对处于高位的剥削者的斥责,咒他为什么不快点死。吐露真情,多么直率。
      (七)奔放:与直率有相同之处,但比直率有气势。要抒发的内心情感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时,便一下迸发出来,淋漓酣恣。如屈原的《离骚》,其中有不少奔放的诗句,把心中的怨愤倾出,有些简直是大声疾呼了。李白的《将进酒》,抒发的虽是怀才不遇的郁结心情,但很奔放,开头的第一个起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便是奔放的诗句,以下接着的是淋漓尽致的抒怀,有不可遏制的气势。
      (八)雄奇:气势很雄伟,立意又奇特。如李贺的《梦天》,假想飞上了天空,从天而望,人世间竟渺小得很,“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倒在杯子里的一汪水。如此雄奇的诗句,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九)雄浑:同雄奇一样,气势是雄伟的,但又有不同。雄奇的立意奇特,雄浑的含意深沉。如陆游的《迎凉有感》,先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山摩天”的诗句,描绘了北方山河的壮丽,后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诗句,表达了北方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深沉的含意和雄伟的气势,浑然一体,高昂而厚重。
     (十)沉郁:沉指深沉而不浮,郁指厚重而不薄。沉郁,在深沉厚重方面同于雄浑,但不像雄浑那样高昂,而是多顿挫。如辛弃疾的《贺新郎》,写与茂嘉十二弟分别,通过“杜鹃声住,鹧鸪声切”的气氛渲染和一连串的离别故事,不仅同情茂嘉十二弟的被逐,而且也含有自己被压抑的愤慨,联系南宋时代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就可以体味出,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离情,而且有深沉的思想在里面。词的笔法,抑扬顿挫,令人回肠荡气。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中说:“稼轩词,自以《贺新郎》一篇为冠,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
     (十一)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来虽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不着边底。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写出了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深广而空荡;后两句写出了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深林中的青苔,把山的深广而空荡又作了进一步渲染。
     (十二)风趣:具有这种风格的诗词,不单纯是让人发笑,而于诙谐幽默之中含有深意。如辛弃疾的《沁园春》,写自己与酒杯的对话开头便是“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饶有风趣。此词不是滑稽之作,而有深意在焉,表面上诙谐幽默,实际上是抒发壮志未酬的苦闷。在杜甫的诗中,有不少风趣横生的细节描写,如《遭田父泥饮》中的“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写田父高声喊叫家里人给杜甫拿果栗来,杜甫想起来劝阻,被田父抓住不放,十个字便活现出田父的热情和他们之间的无拘无束的关系,真是亲切,趣味盎然。清人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转引别人的话说,“子美善谑”确实如此。
      以上所举的艺术风格,是一些常见的,也是值得称道的。有一些却是不值得称道的。其表现的艺术特点是有害艺术的。比如,做作.平庸.绮靡.晦涩.险怪.轻浮等等。做作是自然的反面;平庸是平淡不成的结果;工丽的极端是绮靡;委婉的恶化是晦涩;险怪不能算奇特;轻浮同深沉相反。诸如此类的不值得称道的风格特点,为相当多的诗词所具有,像绮靡之诗,曾在南朝盛行,李白在《古风》第一首批评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虽不足珍,却要我们在写作时,引以为鉴。
     我国古代的词人,如果也划分派别的话,笼统地说,可分为“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两大派。
     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 “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这里将两派的不同处指了出来,但是,仅限于表现方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总的来说,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不同之处:
      第一,在题材选择方面不同。婉约词派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 ;豪放词派则广泛的选择体裁。
      第二,在表现方法方面不同。婉约词派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将情思曲折的表达出来;豪放词派则采取更多的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
      第三,在遵守格律方面不同。婉约词派严守格律;豪放词派则敢于突破格律的束缚。
      第四,在艺术风格方面不同。婉约词派多委婉,绮丽;豪放词派 则以恢宏,沉郁为主。
      婉约词派是较早出现的,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 ”开始,后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方面大有改进,但仍未脱出婉约词风。柳永之后,婉约词派代表有秦观.贺铸和李清照等。北宋的周邦彦和南宋的姜夔,是属于婉约词派的格律派代表。
      豪放词派由既是散文作家又是诗词作家的北宋苏轼创始,在他以前的范仲淹已露豪放的端倪,此后南宋的辛弃疾将豪放词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辛词题材广泛,以表达统一国家的志向和吐露壮志未酬的悲愤为主;风格多样,于豪放之中兼有婉约;形式活泼,突破格律的束缚而有创造。大诗人陆游,也写了一些具有豪放风格的词,是辛派词人的突出人物。豪放词派词人还有:张元干 .岳飞.张孝祥.杨炎正.陈亮.刘过.岳珂.刘克庄.方岳.文及翁.文天祥.刘辰翁.蒋捷.汪元量等。辛弃疾之后,以刘克庄和刘辰翁的成就为高。
第三节:诗词赏析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高度浓缩的汉语言的精华。由于古代诗词远离当代生活,时间久远,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意象比较模糊,加上目前大家对古代诗词读得较少,鉴赏能力较弱,所以,赏析历来是广大学员学习的一道难题。赏析古典诗词,要注重平时积累,从章法和意境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从诗词章法结构入手,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
      我们共同来赏析一下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巧逢。白在宴席上以诗相赠,刘便写此诗酬答。首联接过白诗的话题,着重述说自己在特殊环境的特殊感受;颔联借典说明自己被贬的时间之长和人事的沧桑;颈联针对赠诗“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的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却以沉舟和病树自比,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春。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尾联收合全篇点明酬答的题意。这首虽是即席之作,然起承转合章法流畅,诗情起伏跌宕,沉抑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可参考前面的《章法》部分)
     
(二)从诗词意象入手,悟出意境和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灵魂,诗情是诗的内涵。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
  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物象是“雨”和“楚山”,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寒”和“孤”,这些特点就是作者孤寂心情的体现。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句子,特定的意象构成一幅幅特定的画面,都饱含着诗人特定的浓浓情感。
  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情感基调。暧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如王维《田园乐》中“桃红”、“柳绿”这些暖色调,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三)从标题入手,体会诗词的情感。
  标题是窥探诗境的窗口,是读者了解诗词内容的重要线索。它常常会揭示诗歌的题旨和情感。
  诗题或是点明或暗示情感,如杜甫《恨别》中的“恨”,沈如筠《闺怨》中的“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要么直接描写对象,要么透露所写的事情或背景,如陈子昂的《春夜送友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标题可以看出这些怀古诗,怀古诗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怀才不遇的感叹。又如: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第一题问: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它实际考查的是我们对题目“征人”的理解。如果理解“征人”,去寻找描写“边塞”的景物和描写征人生活的细节,这一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很显然,“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词都是一些边塞的地名,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诗歌描写了战士年年与“马策”“刀环”为伴,守卫边关的戍边生活。第二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我们对题目中“怨”的理解。整首诗没有一个与“怨”有关的词语,也没有很明显的“怨”情的抒发。但是题目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是写“征人之怨”的。所以我们还得从题目出发,到字里行间去寻找“怨”的痕迹,体会“怨”的情感。诗的开头两句写征人生活。“岁岁”、“朝朝”句就有怨戍守边关时间之长,征调之频繁,战争之艰辛的意思。后两句写景色,写征人埋骨沙场之景,写边塞景物亘古不变,以无限雄浑的自然来反衬有限的人生,衬托出战士的悲惨遭遇。后两句的“白雪”和“青冢”、“黄河”和“黑山”不但在视觉上给人凄怆之感,而且在境界上显得沉郁悲凉。理解了这些就可以感觉到这首诗实际上是字字含怨,而且怨得深沉,怨得悲怆。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情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我们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四)从表达方法入手 ,赏析多姿多彩的创作技巧。
  我国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其表达方法可谓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必然会提高我的鉴赏能力。
  1.表达方法。比兴手法是古代诗歌中较常见的,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对比手法,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秦先县咏怀五百字》),将封建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与劳动人民的被奴役、被掠夺、冻死路旁的悲惨状况,作了鲜明的对照。象征手法,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渲染烘托,如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渲染了一种萧条悲凉的气氛。
  2.修辞手法。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运用醒目的设问、形象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要注意到诗歌中运用的典故。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现成的故事或词句,因为诗歌要“寓万于一”,以简括体现丰富。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总之,古代诗词的赏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靠个人学识水平的修养。平时只要多读、多背一些名篇作品,还要多掌握一些赏析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诗词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