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盗mp3:领导干部如何善待善用媒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30:56
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 领导干部如何善待善用媒体 
2011年06月16日 08:55:34  来源: 人民日报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政府一时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事件时代。
翻开报纸,转发微博,评论新闻……公众对社会、对政府的关切,大多以媒介为平台。“华南虎”、“躲猫猫”、“钓鱼执法”、“宜黄强拆”,这些借助媒介迅速蹿红全国的符号提醒我们,今天,治理的方式和理念往往通过媒介呈现、传播甚至放大,一个“治理媒介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公开透明逐渐成为执政共识,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成为公民基本权利,我们看到,各级政府的媒介意识也在不断提升。新闻发布制度日益完善,新闻发言人不断亮相,越来越多党政干部回复留言板、走进直播间,1700多个政府机构微博随时发布权威信息,各级领导干部面对聚光灯越来越自信自如,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
当然,变化是一个过程,在总体的发展进步中,一些地方在媒介应对上仍有诸多不足。或是忽视媒介,把媒介当做摆设,很少更新的“沉睡网站”体现媒介意识的淡薄。或是躲避媒介,“杞人忧钴”、“响水逃城”等事件,暴露引导手段的缺失。或是害怕媒介,断定媒介是“找事”的麻烦源,“封、捂、堵、压、瞒”五字诀时有出现,“防火防盗防记者”心态屡有所闻。或是滥用媒介,视之为文过饰非的工具,漠视民意,打压舆论,为某些地方和单位违规行为“背书”。
如果说媒介已来到双向交流的2.0时代,那么政府治理同样进入了2.0时代,从高音喇叭、报纸刊物的宣讲,变成了新闻发布、网络留言的互动。如果没有必要的媒介素养,没有回应关注的能力,只知打压甚至封堵,无疑会使“沟通”没有了“通”,只剩下一条无法跨越的“沟”。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一时难堪,但对于我们准确全面地体察民情,保持头脑清醒,大有益处。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正如一位省委书记所言,“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
面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思想转变,无论是解说政策、疏导情绪,还是沟通思想、促成共识,都需要媒体来主动设置议题,求同存异、凝聚力量、推动工作。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中央领导强调媒体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善用、善管。
被各种信息和媒介包围的领导干部,亟需养成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学会“新闻执政”。否则,介入迟缓或干预不当,不仅可能“小事闹大,大事闹炸”,而且会消解改革发展共识,损耗政府“无形资产”。
对领导干部而言,媒介素养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心态。有平等的心态,才不会有“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傲慢官腔;有尊重的心态,才不会有“没时间跟你闲扯”的敷衍轻慢;有开放的心态,面对监督才能正视问题而不是列“记者黑名单”;有坦诚的心态,遭遇批评才会反躬自省而不是“诽谤定罪”……说到底,媒介是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对待媒体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公众的态度,这是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和检验。
 
提升领导媒介素养“功夫在诗外” 
2011年08月05日 09:58:2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一些领导应对媒体的无方与失言、失态,并非是因为缺乏语言技巧,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缺乏媒介素养的本性展露 广东省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朱明国日前在全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有些领导干部开口就埋怨媒体,把事情的过错都推到媒体身上,我看主要原因还在他们自身。”朱明国表示,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了解媒体、善用媒体、善待媒体。(8月4日《南方日报》)
在媒体日益发展壮大的今天,各种矛盾、问题一经披露往往成为社会与公众关注的焦点。而一些领导干部遇到这种情况,常常不是反思自身的失误与不足,而是把媒体当作“替罪羊”“出气筒”,这不是领导者应有的媒介素养。
现实生活中,领导媒体素养不足的报道常常见诸各类媒体。例如,有记者去年在两会上问人大代表、某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如何看待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接连出现,代表却回答:这么敏感的问题你问我干啥?同样面对记者的追问,郑州市城市规划局一位副局长竟然说:“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而镇江市房管局组织人事处的一位处长接受记者采访的条件被网友们概括为:“请报道正面新闻,否则我可以不接待”……这显然都是缺乏领导应有的媒介素养的表现。
在媒体无所不在的今天,如何提升领导媒介素养的确开始受到重视。很多相关的培训班与研讨日渐增多与火爆,这给人一种印象:仿佛只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与指导,就能够获得从容自如地应对记者与媒体的灵丹妙药,就能找到提升领导媒介素养的偏方与捷径,这显然有些一厢情愿。
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一些领导应对媒体的无方与失言、失态,并非是因为缺乏应对记者的语言技巧,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缺乏党性修养、人文修养、媒介素养的本性展露。“言为心声”,如果内心世界空虚浮躁、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或许可以在官话套话中掩饰一时,在风平浪静中平安无事,而一旦遇到矛盾与紧急的情况,难免“真相毕露”“胡言乱语”。
事实上,领导媒介素养最核心的内容是领导者应有的胸怀与情操。脍炙人口的《西行漫记》可谓是杰出的长篇新闻报道。斯诺1937年2月6日在给美国驻华大使约翰逊的信中写道:“没有人告诉我不能写什么,没有人查看我的笔记。他们让我自由地拍摄我所选择的任何镜头。”当时的高层领导人彻底向这位外国记者敞开心扉,不仅详细地介绍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而且推心置腹地提供了他们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包括作为人生有机组成部分的私生活的情况。
正是这种坦诚的态度,让斯诺采写的《西行漫记》以真实的力量吸引了无数读者,彻底打破对苏区的新闻封锁的局面,吸引了无数志士仁人奔赴延安。而这段历史为今天的党政领导如何处理与媒体、记者的关系树立了楷模。
革命领袖对待斯诺采访所展现的媒介素养,绝非只是技巧与策略,而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情怀与胸襟。真正执政为民的领导干部,根本无需回避与媒体、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也不用害怕公众关注的目光与记者犀利的提问,更没有理由担心基于客观事实的社会评价、新闻报道与舆论监督。而以此为核心内容的媒介素养的提升,正如陆游所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需要语言技巧与应对策略之外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情操与深厚素养。(郑福汉)
 
剖析领导干部怎样直面媒体:须注意“五要十忌” 
2011年05月06日 13:25:13  来源: 新华时政
 据半月谈网报道,《求是》杂志副总编辑朱铁志撰文谈领导干部回应媒体时的“十大忌讳” 。全文如下:
当今时代,正确面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其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工作能力的具体体现。那么,身为人民公仆的领导干部该怎样直面媒体呢?
一是摆正位置,坦诚面对。我们的干部是人民赋予权力的人民公仆。如实地向人民群众汇报自己的工作,讲清发生在周遭的各种情况,报告准备采取的政策措施,反馈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是每个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作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能不能自觉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党员干部立场、观点、感情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因此,必须自觉克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封建意识和陈腐观念,千万不能把妥善面对媒体当成可有可无的“官场秀”。
二是明确关系,主动配合。领导干部和媒体的关系,是内在利益完全一致的同志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我们的媒体从本质上说,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不仅不矛盾,而且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不能把媒体当成自己的对立面,当成执政党的对立面,当成随时随地挑错、添乱、找麻烦的对象。不能像那个逯军一样,把自己凌驾在人民群众之上,把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动辄质问媒体“你打算替谁说话”。因为在逯某心目中,媒体从来不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只是少数像他本人一样的官僚分子的御用工具。顺情说好话,肉麻拍马屁,是理所当然的。而监督、批评,当然就是成心和寡人过不去,就是给党和政府“添乱”、“抹黑”。这种“关系”和“位置”的严重错乱,是使他无法正确面对媒体的根本原因。还有一些同志对媒体和新闻舆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错把庸俗的歌功颂德当成“正面报道”,把健康善意的舆论监督当成“负面报道”,把提出敏感问题的记者当作“敌人”,动不动质问人家“是哪个单位的”,动不动威胁人家“我找你们领导去”,态度之颟顸,形象之丑陋,实在令人不齿。
 三是襟怀坦白、知无不言。既然我们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就没有理由害怕群众、隐瞒群众、欺骗群众。除了个别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项需要保密外,在一般情况下,完全可以做到对人民群众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襟怀坦白,实事求是。中国的老百姓是最通情达理的,中国的新闻媒体是最顾全大局的,只要坦诚相告,合理解释,即使一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大家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里的关键,是通报情况要及时、准确、全面、权威。不能以“顾全大局”为借口,“瞒”和“骗”,“捂”和“拖”。须知,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现场直播者,尤其对于重大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及时发布,时刻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是争取主动的最明智选择。
四是坦然面对,讲究艺术。领导干部虽然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但在人格上与人民群众是完全平等的。面对媒体时既要谦虚谨慎、如实相告,又要注意理智应答,不卑不亢。要了解公众心理,讲究答问艺术,少说应该怎么样,多说实际怎么样,少讲大道理,多讲实在话,少来长、空、假,多来短、实、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说过:“新闻宣传好比做菜,材料再好,佐料再全,厨艺不好,做出来的东西大家不愿意吃,勉强吃下去,也会倒胃口。”我们的领导干部在上任之前,多半没有经过新闻培训,缺乏面对媒体的起码经验,要么紧张不已,不知所措,要么讳莫如深,惜墨如金,要么三缄其口,溜之乎也。凡此种种,都很不堪,都与现代领导干部应有的形象格格不入。
五是善于学习,注意总结。既然如何面对媒体是每一个领导干部的新课题,就更加需要虚心学习,多方面总结。
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十忌”:一忌闪烁其词、故弄玄虚;二忌装腔作势、缺乏诚意;三忌东躲西藏、无可奉告;四忌虚与委蛇、虚应故事;五忌居高临下、傲慢无礼;六忌语无伦次、言语乏味;七忌上下推诿、不负责任;八忌百般封堵、肆意阻拦;九忌信口开河、乱下结论;十忌好为人师、耳提面命。(文:朱铁志 《求是》杂志副总编辑)媒体事件时代来临,官员如何自处? 
2011年06月20日 11:00:32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前,人民日报发文《“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正处于一个媒体事件时代。尤其是伴随着网络的盛行,搭乘媒体快车的信息量空前庞大,传播速度之迅令人咋舌,媒体事件时代应运而生。然而,一些地方在媒介应对上仍有诸多不足,忽视媒体、躲避媒介、害怕媒介、滥用媒介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让公众感觉政府对网络事件一味打压封堵,没有正视问题的勇气,更没有解决问题的决心,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笔者认为: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关系到执政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民心向背,“媒介素养”已然成为官员“必修课”。
提高媒介素养,必须正确认识媒体作用。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能让我们准确全面地体察民情,保持头脑清醒,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大有裨益。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思想转变的现阶段,无论是解说政策、疏导情绪,还是沟通思想、促成共识,都需要媒体来推波助澜。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体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提高“媒介素养”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水平的关键一环。
提高媒介素养,必须正确对待舆情突发事件。舆情并非“敌情”,舆情突发事件是一把“双刃剑”。
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公信力作为政府的“无形资产”,其聚集靠点滴积攒,集腋成裘;其流失却迅如山崩、逝如流水。对待舆情突发事件,不应怕麻烦或者衔愁带恨,而应尽力促成政府与民众的顺畅互动;事态激化后不是推卸责任,而是着力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化危为机的“双赢局面”——政府提升了公共管理的水平与公信力,百姓实现了正当的诉求和利益的公平。
提高媒介素养,必须端正为官心态。有的干部以为虚心听取批评、积极回应质疑,就会失了身份、丢了面子,甚至会削弱权威、消减威信。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任何治理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出现批评质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矛盾拖延塞责,一错再错。民有所呼,官有所应,正由社会治理的“选答题”变成“必答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官民对话胜于对峙。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媒体的身后是亿万公众,必须拿出端正的、平等的、尊重的、开放的、坦诚的心态,通过媒介倾听民间呼声,理性思考,客观判断,科学决策,与公众良性互动,才是执政兴国的必经之路。(时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