阝旁的字有哪些字字:傳奇:斯科爾茲尼的故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20:49

高大的身材,筆挺的制服,臉上一條長長的刀疤襯托著陰鷙的眼神,一切都證明這個“歐洲最危險的男人”絕非浪得虛名。他的名字總是與“營救墨索裏尼”、“格裏芬計劃”、“鐵拳行動”、“納粹黃金”、“綁架”、“潛逃”等等這些詞匯聯系在一起。奧托·斯科爾茲尼,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啊!

 

很多人在書上看見過他的名字,也知道他曾經深入虎穴救出過被囚禁的墨索裏尼,但對這位膽大妄為的軍人的其他方面則一無所知,從哪裏來,做過什麽,最終怎樣,這些才是我們這一次想要細述的內容。

 

中國朋友不會對他太陌生,美國電影《坦克大決戰》裏,穿著美軍制服到處破壞的那群德軍就是斯科爾茲尼的部下;《德黑蘭1943》裏讓殺手貝克利終身害怕的幕後主使其實就是斯科爾茲尼。真的有過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故事嗎?確實有過這樣一個人策劃參與過那些聳人聽聞的傳奇嗎?

 

這一篇文章希望能為大家解開這些謎團。

 


(這是一張最常見的斯科爾茲尼標準彩照。領口處的騎士鐵十字勛章熠熠生輝,衣領上佩帶著一級突擊隊中隊長的軍銜,最惹人註目的當然還是他臉上的刀疤。)

 

斯科爾茲尼是奧地利人,他出身於一個軍人家庭。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奧地利經濟一蹶不振,物價飛漲,人們生活很艱苦,而斯科爾茲尼的家庭雖是個中產階級也無法幸免。後來家人回憶說,斯科爾茲尼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裏,從來沒有吃過真正的黃油,而斯科爾茲尼自己也曾向父親抱怨過生活太苦了,父親告訴他,這沒什麽不好的,這樣的生活能夠讓你更加堅強。

 

奧托牢牢記住了這句話,這使得他日後成為一名讓人害怕的突擊隊員。

 

在維也納上學的時候,斯科爾茲尼瘋狂地愛上了擊劍,這一“運動”在當時並非我們現在所想象的是“決鬥”或“運動”,在當年這一活動純屬傳統教育,對陣中既沒有贏家也沒有輸家。但確實有不少頑皮的孩子過於認真了,他們把這個用於決鬥。斯科爾茲尼從大一開始就積極投身於這一“運動”,開始了他的第一次決鬥。

 

斯科爾茲尼當時是一個頗有名氣的劍手,盡管他很年輕。讓人好奇的是,如果他遇上同為劍術高手的海德裏希(第三帝國保安總局局長),不知誰更高明些。不過,斯科爾茲尼的劍術顯然做不到“三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的境界,在一次學生們的決鬥中,斯科爾茲尼臉上留下了日後他的標記——一條長長的傷疤。據說斯科爾茲尼參與過15次決鬥,在第十次時留下了傷疤,這成了他日後驕傲的資本。

 

破了相,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但當年的這種決鬥,臉上身上留下引人註目的傷疤是值得驕傲的,當時的風氣如此,斯科爾茲尼甚至對此“夢寐以求”。這個傷疤伴隨他一生,美國人據此稱他為“疤面煞星”。

 

斯科爾茲尼18歲進入維恩技術學院學習土木工程,1931年拿到了工程學位。這一點上他又一次體現了他的與眾不同。別人在大學裏學的東西要麽在日後的戰爭歲月毫無用處,要麽就是思想上受了某些學派某些潮流的影響,而斯科爾茲尼卻不一樣,他的土木工程專業被他在後來的“恐怖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破壞啊、爆炸啊,真是學以致用;戰後,他依舊以此為生,活得很滋潤,甚至成了百萬富翁。


(斯科爾茲尼的回憶錄,可惜,國內沒有也不會有。)

 

“決鬥”讓他破了相,斯科爾茲尼卻從中悟出了道理,他津津樂道地總結說“戰爭中,我從來不認為那種恐懼比我當年不得不單獨對抗我那些同學更厲害”,“我有過痛苦和教訓,這些經歷讓我無所畏懼,就像在決鬥中一樣,你必須盯著對手的臉。戰爭中也是一樣,決不能浪費時間用於躲避,一旦確定了目標就應該勇往直前。”

 

1930年,斯科爾茲尼加入了奧地利納粹黨,他是個贊同奧地利與德國合並的積極份子。德奧合並是一個復雜的話題,舉一個不很恰當的例子:有點像中國與外蒙古。簡單地說,如果德國與奧地利合並,就稱為“大德意誌”;如果德國排除奧地利,不與它合並,就稱為“小德意誌”。事實上,包括德國人與奧地利人,很大程度上是贊同合並的,而英法等國出於對德國再次強大的恐懼,堅決反對德奧合並,甚至在《凡爾賽和約》裏明文規定。這段簡單的說明為的是告訴大家,奧地利與德國之間存在的特殊關系,並非很多人簡單的理解:希特勒強行合並了奧地利。在當時,連奧地利人也歡迎德國的“強行合並”。這也能解釋為什麽奧地利境內的納粹黨活動猖獗,而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奧地利人斯科爾茲尼,卷入了德奧合並這一事件中,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冒險任務。

 

(利德爾·哈特的《山那邊》一書裏,也有對斯科爾茲尼的訪談,可惜,國內還是沒有這本書。)

 

1938年3月,奧地利的形勢越來越緊張,德國施加的壓力非常大,再加上奧地利境內納粹分子的鼓噪,一時間山雨欲來。奧地利納粹黨的負責人阿圖·賽斯·英誇特(一個傑出的律師)一方面得意於他把奧地利政府搞得焦頭爛額,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發生嚴重的流血衝突,最好能“和平交班”。所以,3月12日德軍進入奧地利,當地的納粹立刻行動起來積極配合。賽斯·英誇特得知一些納粹分子打算武力奪取奧地利皇宮,他馬上命令斯科爾茲尼趕去制止暴亂,保護當時的奧地利總統威廉·米克拉斯。

 

米克拉斯總統被奧地利納粹分子深惡痛絕,因為1934年曾有納粹分子暗殺奧地利總理,失敗後被判處死刑,而米克拉斯總統拒絕特赦這些暗殺者。可想而知,現在這些納粹進攻皇宮,如果抓住米克拉斯,很可能當場打死他。

 

可能你會問:既然是納粹在行動,為什麽他們的負責人賽斯·英誇特反而派斯科爾茲尼去唱對臺戲呢?除了上面我們解釋的原因外,您別忘了賽斯·英誇特可是奧地利總理,大場面上總要說得過去。

 

之所以派斯科爾茲尼去,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斯科爾茲尼身材高大(1米92),臉上的刀疤讓他不怒自威,而且過去在街頭與他人混戰時,他曾有過非常好的“戰績”,街頭巷戰、打打殺殺正是他的長項。斯科爾茲尼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對他而言這僅僅是一次小任務。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積極分子斯科爾茲尼內心的激情在燃燒,他馬上跑去要求參加空軍。問題是他的個子太高而且年紀偏大(31歲),參加空軍飛行員訓練顯然是不適合的。看斯科爾茲尼一臉的沮喪,他的上級安慰他,讓他參加地勤通訊訓練,這更讓斯科爾茲尼生氣了,他討厭這個工作。

 

三個月後,斯科爾茲尼這個培訓班被告知:你們這個班級的100人都將成為空軍地勤技術人員,但現在有20個名額,誰願意加入黨衛軍?

 

眾人面面相覷。我在以前的文章裏說過,很多人對黨衛軍持一種矛盾的心態:它確實是很有吸引力的精英隊伍,也有發展前途,但德國傳統的武裝力量是國防軍,並不包括什麽黨衛軍。無論怎樣,一些人自願報了名,當初招募黨衛軍的要求非常嚴格,與後期那種良莠不分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雖然有20個名額卻只有12個人通過了招募測試,其中包括斯科爾茲尼。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如果斯科爾茲尼如願加入了空軍,他會不會成為魯德爾那樣的王牌飛行員?他會不會比他在黨衛軍裏幹得更加出色?沒有答案。但我想,如果他幹起了空軍地勤通訊,很可能我們今天就不會認識這位斯科爾茲尼了。

 

斯科爾茲尼和其余11個人被送到武裝黨衛軍中進行訓練,這支部隊是武裝黨衛軍第一師,又稱“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簡稱LSSAH,後來該部隊演變成黨衛軍第一裝甲師。

 

1940年5月9日(10日德國入侵法國),斯科爾茲尼等人完成了訓練任務,他被派到柏林領取“機械專家”的證書,同時他被任命為初級士官。隨即斯科爾茲尼跟隨警衛旗隊的重炮連進入法國,他當時是代理技術人員。法國這一仗,斯科爾茲尼的才能並未得以發揮,一是由於他職位太低,二是這場戰役基本就是“追著跑”,德軍把法國人追得落荒而逃,並沒有特別激烈的戰鬥被這位斯科爾茲尼先生遇上。

 

請註意,斯科爾茲尼拿到的證書是“機械專家”,所以他應該是擔任維修保障這類工作,例如大炮啦、坦克啦、汽車啦這些。沒多久,他又被轉到了黨衛軍第二師“帝國師”,擔任技術保障人員。作為一名合格的機械維修人員,斯科爾茲尼顯然是成功的,為了維護好自己負責的坦克、裝甲車以及其他設備,斯科爾茲尼不擇手段,東偷西騙,到處搞設備零件,有一次甚至在戒備森嚴的倉庫裏偷輪胎。他的做法在部隊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斯科爾茲尼的信條是:為了完成任務,可以去偷、去搶、去殺人、去放火······,只問結果不問過程。這一點也註定了他更適合擔任特種作戰而不是當一名坦克維修工。

 

1941年1月30日,斯科爾茲尼被升為黨衛軍三級突擊隊中隊長(相當於少尉)。

 

戰爭中的機會總是向勇敢的人招手,1941年4月,帝國師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巴爾幹戰役打響。德軍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奪取了貝爾格萊德,意大利的50萬軍隊曾經花費了半年時間一無所得,可德國人只用了14天。在這一戰裏,斯科爾茲尼雖然是個維修工,但也參與了戰鬥,他和戰友們抓獲了54名南斯拉夫士兵以及三名軍官,他押著這些戰俘回到了團指揮所。

 

6月份,帝國師被調至東線,參加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莎計劃,斯科爾茲尼自然也在軍中。基輔會戰後,斯科爾茲尼獲得了鐵十字勛章(抱歉查不到他獲得的是哪一級鐵十字)。帝國師的傷亡是相當慘重的,莫斯科戰役後,帝國師就被調回了法國整訓。但斯科爾茲尼先走了一步,他在靠近前線時被一發火箭炮炮彈的碎片擊中頭部,被送到急救所後,他只要求繃帶包紮一下,喝了一杯烈酒拿了幾片阿司匹林,他又趕回了前線。

 

這裏有另外一個說法,斯科爾茲尼當時所在的“組”其實是有特殊任務的。什麽任務呢?他們受命一旦攻占了莫斯科,就衝進盧比揚卡大樓抓捕人民內務部的共黨頭腦。這一說法是見於“維基百科”,沒有其他方面的佐證,所以很遺憾,我證實不了這個說法。因為該說法與斯科爾茲尼的前期服役情況不很相符,所以您就當看故事吧。

 


(這張照片拍攝於1943年10月3日,這個日期是斯科爾茲尼營救完墨索裏尼後沒幾天,所以斯科爾茲尼成了明星。這次頒發獎章,斯科爾茲尼作為特約嘉賓上臺為赫爾穆特·柯納將軍頒發戰功十字勛章。背對者為斯科爾茲尼。)

 

受傷總歸是受傷了,而且還傷得不輕,斯科爾茲尼頭疼欲裂,終於堅持不住,他作為傷兵被送回了德國,斯科爾茲尼保證他幾周後就返回前線,但他沒想到,國家有更重要的任務安排給他。

 

這次受傷對斯科爾茲尼來說是事業的轉折點,如果沒有這次負傷,他很有可能死在俄國。但運氣並非憑空而降的。在養傷期間,他反復思考了在俄國前線的經歷,認為軍隊的大量傷亡是因為傳統的打法造成的,如果想要出奇制勝,就應該有一些新的辦法,例如小股的突擊部隊、穿上敵軍的制服混跡於敵人中、深入敵後制造混亂進行破壞等等。

 


(10月3日的另一張照片,軍銜最低的斯科爾茲尼坐在一群將軍裏,不過他神情自若,因為他幹的事情別人可幹不了。)

 

斯科爾茲尼的作戰思想逐漸形成,他需要一個機會來證明他的理論。但在當時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傷勢稍愈後被派到了元首警衛旗隊下轄的一個汽修廠上班,修理的還不是軍用車輛。雖然他逢人便宣揚他的那一套非常規作戰新理論,可是他人微言輕,誰會在意一個小小的技術員的話呢。

 

一直到1943年4月,斯科爾茲尼久等的機會終於來了,他被叫到帝國保安總局去見舒倫堡(第六處對外情報處處長)。也不知道舒倫堡從哪裏聽到的關於斯科爾茲尼的“理論”,很有可能是告密分子的日常匯報中提及了這些,舒倫堡對他談到的那些極感興趣。

 

還有一個說法可能更加接近事實真相,建立特種部隊從事非常規作戰是希特勒本人非常感興趣的,他喜歡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於是帝國保安總局的卡爾滕布龍納受命組織這個部隊,這位“老煙槍”也是奧地利人,他需要找一名“機智勇敢、膽略過人,具有獻身精神但又不能過多地涉及政治”這樣的軍官來負責這支部隊。卡爾滕布龍納想起了斯科爾茲尼,因為當年在奧地利保護總統的行動中,這個大個子的成功讓他記憶深刻,於是他找來了斯科爾茲尼。

 

不管怎樣吧,反正現在舒倫堡的間諜培訓學校需要一名教官,專門教那些未來的間諜破壞、綁架以及其他一些準軍事作戰方式,他問斯科爾茲尼願不願意去負責。

 

斯科爾茲尼當然願意去,他答應下來,隨後他被提升為上尉軍銜。讓我不解的是,斯科爾茲尼是如何懂得這些的?誇誇其談是一回事,真刀真槍實幹又是另一回事,他的軍事訓練僅僅是參加黨衛軍時學習過的那些,如果需要這個,傷兵中隨便找一個軍士就比他強很多。

 


(戰後的斯科爾茲尼展示他所得到的勛章,琳瑯滿目,這是一個軍人的榮譽。)

 

這些邊邊角角無從查證,總之,在斯科爾茲尼的負責下,黨衛軍裏的特別行動隊組建起來了,這支隊伍的性質介乎於特工與突擊隊之間,命名為“弗裏登塔爾黨衛軍特別行動隊”,這支部隊的訓練營就在柏林附近的弗裏登塔爾,故此得名。這支部隊先後幾次更換過名稱,最早是Sonderlehrgang zbV Oranienburg“奧拉丁堡特種部隊”,然後改為Sonderverband zbV Friedenthal“弗裏登塔爾特種部隊”,後來又改為SS Jagdverbände 502“黨衛軍502特種部隊”,到了1944年這個機構改名為“Center”——中心,這也是最後一次更名了,最後一次更名的同時,把這個小機構擴大成5個營的單位。

 

其實直到1943年,德國軍方並不認為自己需要什麽“特種部隊”,德國陸軍的實力強大,戰鬥意誌頑強,每支部隊都是“特種部隊”,何必再去訓練什麽特種部隊呢。另外,正規部隊在戰場上作戰是符合國際法的,而所謂的“特種部隊”那種偷偷摸摸,甚至穿上敵人的軍裝胡搞一氣,這顯然是違背國際法的,所以這也是軍方不很贊同的原因。實際上這些都是對特種作戰的誤解,特種作戰不是以勇猛為主,講究的是“輕靈”,它不需要龐大臃腫的軍隊機構,依靠的僅僅是小型化的突擊隊,靠“輕”“巧”取勝。

 

這一點直到今天還是被許多人誤解,很多網絡小說一提到特種部隊馬上崇拜到五體投地,以為裏面個個都是蘭博式的人物,以一當十以一當百;槍法個個都是瓦西裏;一般人挨一槍就死,那麽特種部隊成員起碼要挨三槍才能掛掉。實際上特種部隊雖然是精銳,雖然比普通部隊要過硬一些,但他們的重點在“特種”二字,也就是意味著從事非常規作戰,你真的把特種部隊投入到東線殘酷的殺戮場去,他們的表現不見得比普通部隊來得更好。

 

特種作戰的關鍵在於“他們更適合哪一類戰場”,而不是神話特種部隊,簡單地認為他們無所不能,這一點斯科爾茲尼有著清醒的認識。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