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车展:二戰時期德軍的軍銜(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28:24

二戰中的德軍軍銜及標示非常繁雜,花樣特別多,而且德國是一個崇尚權威的國家,德國人特別註重紀律和執行。這麽說吧,只要你穿上一套制服,在紛亂的人群中馬上就處於權威地位,盡管許多人並不知道你這套制服代表著什麽。

 

1945年柏林戰役後期,孟克少將帶著元首地堡裏的人逃亡,在地鐵裏遇到一扇關閉著的鐵門。孟克要求門後的地鐵工作人員立即打開鐵門讓他們過去,結果被兩名工作人員拒絕,理由是:1923年的一條規定明確指出,每天晚上最後一列火車通過以後,這扇門必須關閉。孟克等人無可奈何,因為他們認為“有命令就得服從,雖然這命令只是來自柏林運輸公司,但也得服從”。

 

德國人遵紀守法幾乎到了死板的地步,某學者曾說過:德國人民是不會開展遊擊戰的,如果幾名德國遊擊隊員決定去炸毀火車,很可能因為買不到站臺票而取消行動。

 

這樣的民族個性決定了德國人比其他國家的人更看重權威,權威的體現很大程度上來自制服。德國在二戰中可謂制服滿天飛,不僅是軍人、黨衛隊、警察,幾乎各個行業都推出了自己的制服。而今天,我們只是談一談國防軍的軍銜和標示,篇幅原因,暫時不涉及黨衛隊。

 

我們自上而下,先從將級開始,然後到校級,這次只談這兩個級別,文中除特別指出外,均指陸軍而言。

 

                                        

                                            (一)   元帥

 

德文中,元帥一詞是Generalfeldmarschall。1940年之前這個級別是德國陸軍及空軍的最高軍銜,直到戈林獲得了“帝國元帥”的頭銜。帝國元帥高於元帥,但戈林這種軍銜僅僅是個特例,德軍中也只有他一人擁有這一軍銜。

(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他的級別比普通元帥高一級,按照美軍的標準大約屬於六星上將。戈林的領口帶著三枚勛章,分別是:騎士鐵十字勛章、藍色麥克斯、大鐵十字勛章——這種勛章的唯一獲得者就是戈林。)



(赫爾曼·戈林元帥的肩章,與其他元帥相比,他的肩章金光閃閃,應該是純金制作,而且多添加了帝國之鷹的標記。)



(赫爾曼·戈林元帥的領章,代表元帥等級的交叉權杖,外圍一圈月桂樹葉。)

 

海軍也有元帥,但不叫Generalfeldmarschall,因為德文feld的意思是野地、戰場、空地的意思,用於陸軍很恰當,用到海軍上似乎就不太合適。海軍元帥的名稱是:Großadmiral。這個軍銜實際是來自英國皇家海軍,使用歷史相當悠久,德國海軍沿襲了這一慣例。按照字面意思理解,Großadmiral是“高級上將、超級上將”,可是這樣直白的翻譯不合適,西方國家又沒有相應的對等軍銜,直接套用五星上將或大將似乎都不夠準確。而Großadmiral確實是海軍中的最高級別,我們按照對等原則,統一稱之為“元帥”。德國海軍的雷德爾與鄧尼茨都是這一級別,稱其為元帥是合適的。

 

德軍的元帥與將級軍官一樣,衣領上的領章是紅色,上面的圖案是德國國花“矢車菊”。請各位註意,1930年——1941年,元帥與將軍的領章完全一樣,兩片(這個詞不恰當)矢車菊,從1942年4月開始,元帥的紅色領章開始更換,添加了一片矢車菊,成為三片,圖片如下。自此以後,從領章上可以輕易分辨出元帥與將軍的不同。但有一點需要指出,某些德軍元帥,例如倫斯德,因為在一戰時曾擔任過某步兵團團長,而且終生引以為傲,所以他經常並不佩戴象征元帥的紅色矢車菊領章,而是炫耀性地帶著一戰時的校級軍官領章,這和希特勒終生佩帶著一戰時獲得的一級鐵十字勛章如出一轍。



(註意上圖:這是42年之前的德軍陸軍元帥領章,與將軍級別的領章完全一樣,紅色襯底,金線編織,兩片矢車菊)



(請看上圖:42年之後的陸軍元帥領章,依舊是紅色襯底,金線編織,但矢車菊已經增添為三片,這樣就很明顯區分出元帥與將軍的區別。這幅領章來自包克元帥。)

 

再看看元帥級別的肩章,德軍的軍服和軍銜更換過幾次,每一次都有一些小變化,這很讓人頭昏,尤其是一些德軍將領制服混穿,不一定循規蹈矩,這給我們看圖識字帶來更大的麻煩。簡單地說,德軍元帥的肩章在40年之前是金屬做成,是不是真金白銀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肩章上元帥的象征——“權杖”是純銀的,800標準;40年換裝,肩章改為金線與銀線三股編織而成;41年款,又全部換成了金線編織。



(請看上圖:這是1936-1939年使用的陸軍元帥肩章,上面交叉的元帥權杖比較大,金銀線各三股編織而成。)



(上圖是1940年的陸軍元帥肩章,最重要的區別是上面的交叉權杖縮小了,而且權杖上的圖案更加詳細,添加了帝國之鷹和反萬字標記。這幅肩章來自曼施坦因元帥,因為時間的關系,銀質權杖已經變色。)



(上圖是1941年版本的陸軍元帥肩章,請看,肩章上的編織線已經改為全部金線。)



(這是德國海軍元帥的肩章,依舊是兩根交叉的權杖,請註意,權杖上除了反萬字標記外,不再有帝國之鷹,而是改為海錨標記,顏色似乎與陸軍版有些差別,但不敢肯定,可能是因為時間的關系,導致金色線褪色的緣故。)



(上圖是德國空軍元帥的肩章,幾乎與陸軍元帥版本差不多,但註意看的話,空軍權杖上的標記與陸軍還是有些區別的,使用的是空軍的標記。)



(40年版本的陸軍元帥肩章細節)



(這是陸軍元帥倫斯德的一副肩章,這是很奇特的一副肩章,陸軍肩章上使用了一幅空軍的權杖。)

 

元帥級別的識別,對肩章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交叉的兩根“元帥權杖”,這是元帥級別的軍銜所獨有的。德國海軍制服有些特殊,衣袖上表明元帥等級的是一條很粗的箍加上四條細箍,但肩章上依舊是交叉的兩根元帥權杖。



(德國海軍元帥的肩章,註意上面的紐扣上有海軍的標記——錨。)



(這是海軍元帥的衣袖標記,一個很粗的箍外加四條細箍。)

 

元帥這一級別在德軍中是最高級別,整個二戰過程中,德國陸軍出現了19位陸軍元帥,6位空軍元帥,2位海軍元帥,我們看圖說話,逐一介紹。

 


(勃洛姆堡領口佩帶著一戰時獲得的藍色麥克斯勛章)
1:Werner von Blomberg—— 瓦爾納·馮·勃洛姆堡,1936年4月20日晉升為陸軍元帥,他是希特勒提升的第一位陸軍元帥,也是第一個被希特勒免職的元帥。勃洛姆堡元帥被免職的原因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曾做過“不體面的職業”(妓女),這使希特勒大為光火,認為自己被欺騙了。希特勒解除勃洛姆堡的職務時曾許諾“一旦發生戰爭將再次委任他為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但希特勒沒有兌現諾言。整個戰爭期間,勃洛姆堡一直住在巴伐利亞無所事事,1945年3月13日,勃洛姆堡元帥作為證人死於紐倫堡監獄。

 



2:Walter von Brauschitsch—— 瓦爾特·馮·勃勞希契,1940年7月19日晉升為陸軍元帥,勃勞希契元帥於1938年至1941年間擔任第三帝國陸軍總司令。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會戰,德軍筋疲力盡,第一次大踏步後退。這次後退導致一大批高級將領退休或被免職,其中包括倫斯德、包克、古德裏安等。心力交瘁的勃勞希契在12月7日和17日兩次提出辭呈,終被希特勒批準。希特勒私下認為勃勞希契是“愛好虛榮、懦弱無能的可憐蟲,笨蛋一個”。戰後,勃勞希契因為戰爭罪被捕,1948年死於漢堡。

 


(這是一張凱特爾的親筆簽名照,送給誰不得而知。)
3:Wilhelm Keitel—— 威廉·凱特爾,1940年7月19日晉升為陸軍元帥。凱特爾的榮升在軍隊裏產生了不少議論,很多人的看法是這種晉升使“元帥”這一軍銜大大貶值,曼施坦因就持這種看法。凱特爾長期擔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參謀總長”,這個機構的設立給德軍的指揮系統帶來許多問題,這裏不再詳述。凱特爾善於揣摩希特勒的心思,處處刻意奉承,在陸軍中有“走狗”的稱號。1945年10月10日,凱特爾陸軍元帥在紐倫堡被絞死,他是因為戰爭罪被絞死的唯一的元帥。

 


(倫斯德元帥的彩照,大衣的紅色翻領表明了他的將帥級軍銜,註意他的領章卻是校級軍官的標記,前文我已作詳介。倫斯德的領口佩帶著一枚騎士鐵十字勛章。)


(紐倫堡法庭上的倫斯德元帥,我們可以看見,他領口的元帥領章已被摘去。)

4:Gerd von Rundstedt—— 格爾德·馮·倫斯德(又譯龍德施泰德),1940年7月19日晉升為陸軍元帥。倫斯德是一個老派正直的軍人,出身軍人世家,他的正直、忠誠及敢言使希特勒都為之敬重。他反對希特勒的軍事冒險,但德國發動戰爭後,倫斯德軍人的使命感又讓他挺身而出接受重任。倫斯德元帥在西線和東線的表現均讓人嘆服,希特勒幾次罷免又幾次起用他,最後一次是在西線總司令任上。戰後,倫斯德元帥是為數不多的未被起訴的陸軍元帥,英國人開庭審問他過去的參謀長曼施坦因時,倫斯德要求與他的朋友一起站上法庭並願意承擔主要責任,英國人予以拒絕。1945年5月,倫斯德元帥獲釋,1953年因心臟病去世。

 


(註意,包克元帥的紅色領章,很明顯的三片矢車菊。領口的騎士鐵十字勛章,該勛章下面似乎還有一枚藍色麥克斯。)

5:Fedor von Bock—— 費多爾·馮·包克,1940年7月19日晉升陸軍元帥。包克元帥可能是我們較為熟悉的德軍元帥,因為蘇聯拍攝的一系列衛國戰爭影片裏經常可以看見他的影子。閃擊波蘭、進攻法國、突襲蘇聯,包克總是個急先鋒,戰功赫赫,他的“中央集團軍”名氣極大,在俄羅斯的土地上橫衝直撞。包克元帥並不喜歡納粹,對於他部隊裏的密謀分子並不揭發舉報,但包克也從未就黨衛軍在蘇聯濫殺無辜提出過任何抗議。1945年5月4日,在德國,賦閑已久的包克元帥在汽車上死於英國空軍的空襲,同時遇難的還有他的妻子與女兒,而這時距離戰爭結束僅僅還有一個星期時間。包克元帥是第三帝國死於敵方炮火的唯一一個元帥。

 


(這張照片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見勒布元帥肩膀上的元帥肩章,上面的交叉權杖非常清晰,但勒布元帥與倫斯德一樣,很個性地佩戴了校級軍官的領章。左胸的一級鐵十字勛章,領口的騎士鐵十字勛章,展示出勒布的戰功。)


(紐倫堡法庭上的勒布元帥,換了便衣,臉上依舊剛毅。)

6:Wilhelm Ritter von Leeb—— 威廉·利特·馮·勒布,1940年7月19日晉升陸軍元帥。勒布可能是德國元帥裏唯一來過中國的一個,早年作為巴伐利亞軍團的中尉隨八國聯軍在中國對抗過義和團。二戰開始,勒布率領C集團軍群突破馬其諾防線,隨後升至元帥。入侵蘇聯時,勒布元帥任北方集團軍群司令,戰績斐然,但他沒能攻占列寧格勒,隨後被解職。勒布是一個極度反感納粹的老派軍人,但他和倫斯德一樣,不願意采取違反軍人原則的行動推翻希特勒。戰後,勒布元帥被紐倫堡軍事法庭判處三年徒刑,宣判後即獲釋。勒布元帥1956年去世。

 


(李斯特元帥的彩照,註意他的肩章與領章,標準的元帥等級。)


(監獄中的李斯特元帥,與戎裝照相比,實在是差別太大。)

7:Wilhelm List—— 威廉·李斯特,1940年7月19日晉升陸軍元帥。李斯特與我們前面看見的幾位陸軍元帥不同之處在於,他更多地卷入了巴爾幹戰火,希臘、南斯拉夫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當然,入侵法國與蘇聯也有他的份兒。高加索,李斯特奉命指揮A集團軍群,德軍的兵力過於分散,導致兩頭不討好,A集團軍群也無力回天,李斯特隨即被解職。戰後,李斯特元帥被軍事法庭判處終身監禁,罪名除了“戰爭罪”外還有“反人類罪”,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他在巴爾幹的一系列反遊擊作戰:大家知道,遊擊與反遊擊作戰都是極其殘酷的。1952年12月,李斯特因病獲釋,1971年8月17日去世。

 


8:Gunther von Kluge—— 京特·馮·克魯格,1940年7月19日晉升陸軍元帥。實際上,蘇聯電影裏對他的翻譯更加準確:克留格元帥。不過我在這裏就使用約定俗成的翻譯法吧。入侵波蘭、入侵法國、入侵蘇聯,克魯格戰功赫赫。在德軍中,克魯格一向以“聰明”著稱,包克元帥解職後,克魯格接替他擔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克魯格回到西線接替倫斯德和隆美爾,很不幸的是他卷入了7.20事件,實際上克魯格是知道密謀分子的行動的,但他得知希特勒還活著後,拒絕繼續采取行動。得知希特勒招他回柏林後,克魯格隨即服毒自殺於凡爾登附近的樹林裏,死前寫了一封信交給希特勒,希特勒看完信後說:如果他不自殺,肯定會被逮捕。

 


(維茨勒本元帥,湯姆克魯斯的《刺殺希特勒》裏應該可以看見他。)

9:Werner von Witzleben—— 維爾納·馮·維茨勒本,1940年7月19日晉升為陸軍元帥。維茨勒本可能是第三帝國十九位元帥裏最沒什麽可寫的一位了,除了他參與的7.20事件。實際上7.20事件本身充滿了德國陸軍軍官們的優柔寡斷猶豫不決,乏善可陳,現在把它當作陸軍反抗希特勒的英雄事跡到處宣揚,實際上是很不恰當的。但我們要看到,維茨勒本畢竟是一名陸軍元帥,他的榮升是西線戰事結束後跟隨著眾多將領一起晉級的。維茨勒本在1941年時擔任過西線總司令,可是時間並不很長,大約僅僅一年後,他因病退出現役。退隱中的維茨勒本與陸軍中的密謀分子來往一直很密切,密謀分子們認為拉住陸軍元帥這桿大旗會帶來相應的便利。7.20之後,維茨勒本元帥被判處死刑,1944年8月7日被絞死於監獄中。

 


(賴歇瑙元帥的彩照,領口的騎士鐵十字勛章,衣領上的紅色元帥領章十分明顯。)

10:Walther von Reichenau——瓦爾特·馮·萊歇瑙,1940年7月19日晉升為陸軍元帥。萊歇瑙元帥與其他很多元帥不同之處在於:他在1932年左右就已經是一個納粹黨員,是個狂熱的納粹擁護者。入侵波蘭、法國、比利時、蘇聯,萊歇瑙戰功顯赫,大家熟知的第六集團軍就幾乎一直在他的麾下,直到萊歇瑙接替倫斯德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才由保盧斯接替他擔任第六集團軍司令。勃勞希契被解職後,希特勒曾想讓萊歇瑙接替陸軍總司令,但國防軍內反對聲較大,因為萊歇瑙太“政治化”了。1942年一月,萊歇瑙因腦溢血坐飛機轉回後方,在俄國境內飛機失事身亡(另一說法是,飛機墜毀前,萊歇瑙已經死亡)。這裏要不厭其煩地指出,萊歇瑙是一個十足的惡棍,他對執行屠殺猶太人及蘇軍戰俘的命令非常積極,多次下令第六集團軍的官兵配合黨衛隊特別行動組幹那些臟活。可以想象,如果萊歇瑙活到戰後,估計難逃一死。

 


(註意這張隆美爾的照片,他的肩章上帶有元帥權杖,而領章上只有兩片矢車菊,照理說42年6月他被提升為陸軍元帥,領章應該是新版的,可這張照片顯示,他們的軍銜標記並不那麽嚴謹。領口佩戴藍色麥克斯勛章和一枚騎士鐵十字勛章。請註意,隆美爾的騎士鐵十字勛章上已經加了橡葉和寶劍。)

11:Erwin Rommel—— 埃爾文·隆美爾,1942年6月22日晉升為元帥。隆美爾可能是第三帝國元帥裏最出名的一個,號稱沙漠之狐。對於他,我在此不做介紹,因為關於他的故事太多了。隆美爾元帥被7.20事件牽連,1944年10月14日被迫自殺。

 


(屈希勒爾元帥的彩照,能看清的僅僅是他領口佩戴的騎士鐵十字勛章。)


(戰後軍事法庭上的屈希勒爾。) 

12:Georg von Kuchler——格奧爾格·馮·屈希勒爾(德文的U上有兩點,嘿嘿,這裏可能會亂碼,只得······),1942年6月30日晉升為元帥。屈希勒爾在二戰爆發後表現積極,入侵波蘭、比利時、荷蘭、法國,他的部隊所向披靡,這使他獲得了上將軍銜(別人都升了元帥)。1942年1月17日在俄國,屈希勒爾接替勒布元帥擔任北方集團軍群司令,從希特勒的角度說,他更喜歡親納粹的屈希勒爾而不是老派的勒布元帥。隨即屈希勒爾帶著北方集團軍群對列寧格勒開展了大規模的進攻,盡管最終無功而返,但並不影響他42年夏天被升為元帥。面對困境,屈希勒爾元帥要求撤退,這使得希特勒解除了他的指揮權。回家後,屈希勒爾拒絕了密謀分子的拉攏,他不願意反對希特勒,尤其是在戰時。戰後,屈希勒爾元帥被判處20年徒刑,原因是他在蘇聯境內的反遊擊戰。1953年屈希勒爾因病獲釋,1968年5月25日去世。

 


(曼施坦因元帥,他懸掛的騎士鐵十字勛章上添加了橡葉與寶劍,戰功赫赫。曼施坦因的問題在於他是個很優秀的戰術天才,但他經常誤以為自己同時也是戰略天才。)

13:Erich von Manstein—— 埃利希·馮·曼施坦因,1942年7月1日晉升為元帥。曼施坦因與隆美爾、古德裏安三個可能是二戰中德軍將領裏最負盛名的,在東線,曼施坦因所統轄的部隊曾多達60個師,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他對統轄大兵團作戰的能力。曼施坦因名氣很大,更重要的是他的戰略思想對德軍影響極大。進攻法國之所以取得極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曼施坦因計劃,如果實施原定的施利芬計劃,西線戰事的結果難以預料。入侵俄國後,曼施坦因的指揮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克裏米亞、塞瓦斯托波爾、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哈爾科夫、庫爾斯克、第聶伯河等等,曼施坦因打得有聲有色,在我看來,曼施坦因的天才在於他總能在不利之時為自己的部隊找到某個平衡點,絕不致使部隊潰散,並恰當地尋找到敵人的弱點與空隙,一刀下去,往往會轉敗為勝。這一點也導致了他與希特勒的嚴重衝突,他始終強調彈性防禦,主張大踏步後退,讓蘇軍進攻,等蘇軍的前進過於前伸失去平衡之時,就是德軍反擊之時。希特勒反對退卻,這使得曼施坦因被解職。戰後,曼施坦因被判處18年徒刑,後被減刑至12年,1953年獲釋後擔任西德國防部顧問。PS一下,戰後德軍許多將領都著有回憶錄,眾口一詞對希特勒的指揮提出嚴重批評,並認為如果按照自己的方式可能會更好,曼施坦因也是一樣,《失去的勝利》是個很好的例子。但我要指出,曼施坦因在戰時並不像他回憶錄所描寫的那樣剛直不阿,和其他許多將領一樣,曼施坦因也是個趨炎附勢之徒,雖然這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這一點上,他與古德裏安似乎差別極大。

 


(保盧斯元帥,實際上他現在穿著的制服是陸軍上將肩章,而不是元帥。)


(保盧斯元帥被俘後所攝的照片,註意他的左肩上的星,肩章依舊是上將,身後的蘇聯人表明這張相片拍攝的時間。)

(這張照片很有意思,保盧斯元帥在簽署什麽聲明,註意他的肩章,這次換成了元帥標記,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肩章上交叉的兩根權杖。保盧斯為什麽要更換自己的肩章呢?這張照片很明白地顯示了蘇軍的得意心態:俘虜了一個德軍元帥。) 

14:Friedrich Paulus—— 弗裏德裏希·保盧斯,1943年1月31日晉升為元帥。保盧斯可能是第三帝國元帥裏最不幸的一個,也是戰時被俘的唯一一個陸軍元帥,盡管希特勒授予他元帥軍銜是想讓他不被俘。保盧斯的升遷幾乎可以說是“坐火箭”,萊歇瑙元帥取代倫斯德元帥擔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後,認為自己同時兼任第六集團軍司令不合適,忙不過來,於是提議由他的前任參謀長保盧斯接任第六集團軍司令。而在此之前,保盧斯並未擔任過任何兵團級的指揮官,這讓後來的研究者認定保盧斯根本不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其實,保盧斯是個優秀的參謀人才,他的個人才華在作戰計劃的擬定上得到充分發揮,而且,批評他的人似乎忘記了保盧斯剛剛接管第六集團軍時與克萊斯特裝甲集團軍打出的漂亮配合,一舉殲滅蘇軍二三十萬。保盧斯的問題在於他的優柔寡斷,斯大林格勒被圍後,他似乎失去了主張,一味聽命於希特勒的電文,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近在咫尺,他卻拿不出“將在外,軍令可有所不受”的勇氣與決斷,這最終葬送了第六集團軍這支王牌。實際上,曼施坦因元帥在組織救援第六集團軍時,始終不肯下一個明確的指令給保盧斯——突圍!曼施坦因也害怕承擔責任,他作為上司,應該勇於承擔起責任,但曼施坦因沒有,從《失去的勝利》裏可以看出戰後曼施坦因良心上的自責。第六集團軍被犧牲掉,應該還有其戰略上的意義,這裏不再一一詳述。保盧斯被俘後與蘇軍的合作並沒有使他少坐幾年牢,1953年獲釋,定居東德,死於1957年2月1日。保盧斯與賽德裏茨的結局很像,在德國人眼中,他們就是叛徒,唯一差的就是一張蘇聯身份證,他們與7.20密謀者有本質的區別。每次提及保盧斯,總讓我想到黃維。

 


(克萊斯特元帥,此時的制服似乎並不是元帥制服,隱約看去似乎是上將。)


(這個大大的K字,是克萊斯特所率的第一裝甲軍——後更名為克萊斯特裝甲集群的標記。)

15:Ewald von Kleist—— 艾沃爾德·馮·克萊斯特,1943年1月30日晉升為元帥。克萊斯特是第一個榮升裝甲兵將軍的,他的名字永遠與閃電戰聯系在一起。入侵波蘭他所率的22裝甲軍所向披靡;入侵法國,克萊斯特坦克集團軍猶如猛虎下山,為西線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隨即,克萊斯特率領第一裝甲集團軍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東線,最著名的基輔會戰,克萊斯特的第一裝甲集團軍猶如一把尖刀,狠狠地分割開包圍圈中蘇軍與援軍的聯系,為合圍基輔蘇軍創造了可能。隨後的一系列攻防戰充分體現了克萊斯特作為戰地指揮官的超強能力,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克萊斯特做得都十分出色,他的部隊在東線幾乎就是救火隊,總是出現在德軍最虛弱的地方。克萊斯特元帥在東線的一系列戰役沒辦法一一細說,只能請你完整地看整個東線的戰史。遺憾的是,出於同樣的理由,包括曼施坦因、克萊斯特在內的一大批優秀將領,都被希特勒撤了職。戰後,克萊斯特元帥被軍事法庭交給南斯拉夫,46年南斯拉夫判處他15年徒刑,隨後又將克萊斯特交給蘇聯。1952在蘇聯,克萊斯特被判10年徒刑,1954年死於蘇聯監獄。克萊斯特元帥是死於蘇軍監獄的最高德軍將領。

 


(魏克斯元帥的彩照,肩章上的元帥權杖標記清晰可見,領口的騎士鐵十字勛章和二級鐵十字勛帶。)


(這是一張很難得的高清晰照片,在華沙,中間戴眼鏡者是魏克斯,前面手執地圖的是勃拉斯科維茨將軍。)

16:Maximilian Freiherr von Weichs—— 馬西密蘭·弗萊赫·馮·魏克斯,1943年1月30日晉升為元帥。魏克斯與許多德軍將領一樣,通過波蘭及法國戰役迅速得以提升,法國投降後,魏克斯的第二軍團揮師南斯拉夫,一路所向披靡。轉入東線後,魏克斯曾配屬於包克的中央集團軍群,後來魏克斯擔任B集團軍群司令。在東線,魏克斯的指揮與作戰能力,戰略及戰術與曼施坦因相比似乎相去甚遠,B集團軍群最後並入曼施坦因的指揮序列,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些東西。魏克斯是一名天主教徒,這使希特勒始終不很放心,幾次撤銷他的職務又幾次啟用他,最後一次是1945年德軍組織維斯杜拉集團軍,古德裏安提議魏克斯元帥出任司令官,被希特勒拒絕,改任希姆萊,滑稽!戰後,盟軍軍事法庭審判魏克斯,因為在南斯拉夫的反遊擊戰比較血腥,但魏克斯身患重病,被法庭免於起訴。1954年9月27日,魏克斯元帥去世。

 


(布施元帥,他的領口上懸掛著藍色麥克斯勛章和一枚騎士鐵十字勛章。)


(很清晰的一張合影,我們從左邊看起:陸軍元帥布施,陸軍上將瓦爾特·魏斯,陸軍二級上將克萊勃斯,陸軍二級上將豪斯巴赫,陸軍二級上將羅曼,中將漢斯·斯派斯,這張相片拍攝於俄羅斯。)

17:Ernst Busch—— 恩斯特·布施,1943年1月30日晉升為陸軍元帥。布施作為一名軍人,與我們前面介紹的賴歇瑙元帥有很多相似之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布施是一個堅決支持軍隊納粹化的軍人。其實我們稍稍了解一下布施晉升的軌跡就可以明白,他的發跡與納粹主義的上升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布施一無背景二無出身,他之所以能從一個少校快速升至中將,就是與他支持納粹的堅決態度有關。希特勒為了掌控陸軍,1938年起清洗了一批“不聽話”的陸軍將領,而空缺出的職務則由“聽話”的將領擔任,布施顯然是一個沾光者。知道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在侵略捷克之前的軍事會議上,為何其他陸軍將領都大唱反調而只有賴歇瑙與布施兩人堅決贊成希特勒的計劃。許多人認為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布施“沒有政治頭腦”,實際上在我看,布施就是押寶,他把賭註一股腦押在了希特勒身上:政治是不能腳踩兩條船的。波蘭戰役——布施指揮第八軍,法國戰役——布施指揮第16集團軍,蘇聯戰場上,布施成功地在疊米揚斯克解救了被圍的第2軍和第10軍,這一戰徹底展示了德軍的頑強和不屈。等布施榮升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後,他盲目服從希特勒遙控的缺陷帶來了致命的危害,蘇軍的“巴格拉季昂”攻勢把死守陣地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打得四分五裂,直到莫德爾趕來重新統帥中央集團軍群······。戰後,布施元帥被英軍俘虜,1945年7月17日因心臟病發作死於戰俘營。

 


(莫德爾元帥,這張照片拍攝時,顯然他還沒有晉升為陸軍元帥,註意他肩章上的星。不過此時他的騎士鐵十字勛章上已經附加了橡葉和寶劍。)


(莫德爾元帥的墓地,上面寫的很清楚,1945年4月21日身亡。) 

18:Walter Model—— 瓦爾特·莫德爾,1944年3月31日晉升為陸軍元帥。1943年1月希特勒晉升了四位陸軍元帥,其中包括保盧斯,隨即保盧斯元帥被俘,這使得希特勒大為光火,他認為一名德軍元帥戰敗後不是自殺殉國而是采取了茍且偷生的被俘,這是及其恥辱的事情,於是希特勒宣布戰爭結束之前他不會再提升任何人為元帥。實際上希特勒違背了自己的諾言,因為後來空軍的裏希特霍芬、格裏姆,陸軍的莫德爾、舒埃納爾,都是在保盧斯之後提升為元帥。莫德爾是一個狂熱的納粹支持者,波蘭戰役、法國戰役中莫德爾都有不錯的表現。入侵蘇聯之後,莫德爾的才華得以充分體現,基輔會戰、莫斯科戰役,莫德爾幹得都不錯,尤其是莫斯科會戰後的勒熱夫突出部戰役,當時朱可夫調集近200萬軍隊想消滅莫德爾的第九集團軍並一舉殲滅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勒熱夫突出部戰役在整個東線戰事裏非常殘酷,幾乎有點像一戰時的凡爾登。莫德爾率領第九集團軍頑強抵抗,與優勢蘇軍反復衝殺,並抓住時機反撲,在其他部隊的配合下合圍蘇軍。勒熱夫一戰,蘇軍被俘+傷亡人數超過70萬以上。我經常拿“勒熱夫突出部戰役”“疊米揚斯克包圍戰”與中國的淮海戰役相比較,感嘆萬千:同樣是被圍,同樣是救援與突圍,差別實在太大!莫德爾功成名就,後來又參加了庫爾斯克會戰。1944年1月屈希勒爾元帥被解職後,莫德爾擔任北方集團軍群司令。3月曼施坦因元帥被解職後,莫德爾又轉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北烏克蘭集團軍群)。6月蘇軍發動巴格拉季昂攻勢,中央集團軍群形式岌岌可危,莫德爾又接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同時擔任兩個集團軍群司令這在德軍元帥中絕無僅有,一方面是因為德軍大批將領被解職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莫德爾自身的優秀。每一次莫德爾上任,都頑強地穩固住德軍脆弱的防線,非常厲害。8月,莫德爾接任克魯格元帥擔任西線總司令。1945年4月,莫德爾的部隊被盟軍包圍在魯爾區,這一次莫德爾徹底喪失了信心,再也不進行積極防禦,他認為德國大勢已去,4月21日莫德爾自殺身亡,他堅信一名元帥是不能做俘虜的。莫德爾是一個親納粹的將領,在蘇聯執行焦土政策非常積極,但同時他也是一名非常優異的戰將。

 


(舒埃納爾元帥似乎在簽署什麽,他的領章使用了校級軍官的標記,這是一種榮譽,從他領口的藍色馬克思勛章上就可以看出他的一戰資歷,這一點和倫斯德的做派異曲同工。) 

19:Ferdinand Schorner—— 費迪南德·舒埃納爾(又譯舍爾納),1945年4月5日晉升為陸軍元帥。曼施坦因元帥在紐倫堡談到陸軍元帥時說“17名元帥······”,實際上他漏掉了莫德爾和舒埃納爾兩位,舒埃納爾是最後一名被提升的陸軍元帥。舒埃納爾支持納粹的態度使他的晉升非常快,1942年他還僅僅是一名少將,1945年已經成為陸軍元帥,並在希特勒的遺囑裏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舒埃納爾長期帶領山地師,進入東線後,他擔任過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司令、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北方集團軍群司令,頑強不已的庫爾蘭集團軍群就是原先的北方集團軍群,也正是在舒埃納爾的率領之下。戰後,舒埃納爾被蘇聯判處25年徒刑,1954年底被移交給東德,1958年準許他去西德。在西德,舒埃納爾被判4年半徒刑,罪名是非法處決開小差的士兵。1963年舒埃納爾獲釋,1973年默默無聞地去世了,當時是德軍元帥中最後一名活著的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