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底斯堡演说原声:(一)崛起的海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28:36

第一集

我家住在大海边




古龙山遗址



小珠山遗址

大连地区古地理略图

张店汉城遗址

    这是一片傍海而生的土地,两海相拥,涛声拍岸。

    这是一座因海而兴的城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里是我们生长的地方, 这里是我们美丽的家园!

    序

    中共大连市委副书记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民众集体性所拥有的气质和品格的体现,是城市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发展特征、时代风貌和价值追求的总概括。城市精神真实地反映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的精神力量,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大连中心城区建设虽然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地区历史文化却延绵着17000年的沧桑。从瓦房店古人类遗存的洞穴化石,到广鹿岛小珠山先民们的房垣残壁,从营城子汉墓发掘到普兰店张店汉城考古,追循着历史的文脉,我们感悟到大连地区文明脚步的历史渊源。“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经历过什么?”这样一些长期徘徊在大连人心头的疑惑得到诠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为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交融之地,大连地区曾数次经受战火的洗礼,地区文化的种子在历史的狂澜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魏晋的割据、隋唐的征战、元明的屯田、清代的移民,实现了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沙俄的侵占、日本的殖民统治,加速了现代城市文化和救亡图存的爱国文化迅速兴起。1945年大连回归祖国怀抱后,作为特殊时期的解放区,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科技、文化名流把大连推上了新文化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大连成为工业门类齐全,经济协调发展的“北方明珠”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又一次站在时代的潮头,成为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窗口。经过新世纪前十年大规模的结构调整、环境改造、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建设,大连现已步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迈上了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和区域核心城市的新征程。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提升城市精神,共铸城市之魂,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文化进步的必然。如何睿智地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客观地审视大连的今天,理性定位大连未来的城市发展战略,是我们每一个大连人应该思考的时代命题。

    由大连广播电视台精心制作的《崛起的海岸》电视系列专题片,以大连地区文明发展脉络为主线,通过故事还原的方式,在历史和现实相互勾连中展现大连作为东北一座现代化领军城市的发展进程;通过对历史背景和重大事件的解读,描绘出一幅城市发展的宏大画卷;通过对市民个性和城市品格的条分缕析和深究细研,探寻大连城市精神的实质以及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相信更多的大连人会通过这部专题片系统地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认知自己的身世,感受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在一次次屈辱和奋起中铸就的市民个性与城市品格,思考城市在再次崛起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凝聚起支撑和引领大连和谐发展的时代魂魄,也将进一步激发全体市民发扬开放包容、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

    如何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大连地区的文脉传承,如何看待大连地区曾经数千年的断代历史,如何正视近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创伤,如何客观看待工业化后期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如何设计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这部电视系列片的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国内外史学、文化、经济及社会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些部门和学者,用他们辛勤的耕耘和科学思维,勾勒出大连地区的历史轮廓,挖掘出在此之前鲜为人知的史实和细节,为专题片的制作提供了翔实的素材,使我们能够系统地回眸这个城市的发展轨迹,进一步了解那些熟悉中的陌生,探究那些原本附着在文物中的历史。大连广播电视台参与专题片制作的编导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深入研究并以全新的电视表现形式呈献给全市人民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所有为之付出艰苦努力的人们都是值得肯定的。

    以专题片形式展示城市文化脉络,宣传城市建设成果,凝聚城市发展潜力,仅仅是一种尝试、一个开端,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还需要不断完善。我相信随着这部专题片的结集出版,将为广大群众进一步解读大连文化内涵,挖掘和展现推动大连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提供很好的帮助。也将为进一步增强全体市民信心,为实现城市未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1年1月

    【采访】 大连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员 孙玉峰

    1981年3月,我们在瓦房店市郊龙山村一处石灰岩洞,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和人类使用过的骨器和石器。经过中科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采用同位素炭14及釉系法测定,得出权威论证,17,000年前古龙山人就生活在这个地方。

    【采访】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俊勇

    虽然我们没有发现人类的遗骸化石,但是发现了四件石器和许多武器,这是他们亲手制作的工具。

    【采访】 大连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员 孙玉峰

    经过考证,古龙山人当时主要猎食大连马,以大连马作为主要食物,因此,古龙山人又被称为猎马人 。

    【采访】辽宁省地质勘察院高级工程师  单学东

    大连两海夹一陆的地貌格局,就此形成!

    【采访1】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俊勇

    他们的生活很艰苦, 一般来讲,活到三四十岁就是高寿老人了。

    【采访2】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田久川

    那个时候,仍然处于茹毛饮血的时代。

    【采访】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翠敏

    1978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证研究,确定从7000年前的小珠山开始,大连地区较早地进入新石器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遗址多分布在黄渤海沿岸和沿海岛屿,其中,小珠山遗址最为典型,从7000年前到3000年前,年代层次清晰,是大连地区具有坐标意义的新石器遗址。

    【采访】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俊勇

    小珠山人已经开始定居生活, 出现了辽东半岛最早的村落。 用一句话来讲是: 住石屋、 种禾稼、 从事渔猎捕捞。

    【采访】 作家 素素

    它不仅有渔乡,它还有农业文化,有最早的米。这个文化本身带有一种原始性、 生存性、 自然性。这种东西奠定了大连人的生态和人文的基础。

    如果没有哈大线上呼啸而过的列车,这个群山环绕的村落就是一处安静的世外桃源。河水绕村,佛音缭绕。

    这是距离瓦房店市区仅4公里的龙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龙山人已经在这儿生活了数百年。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龙山人却很少知道,早在遥远的17,000年前,这里就有先人生活的足迹。

    直到上个世纪的1981年,在采石的炮声中,村前的古龙山东坡上露出了一座岩洞,岩洞里神秘的石器和骨化石,打开了大连地区通往17,000年前时空隧道的大门。

    17,000年前,属于地质年代上的更新世晚期,从出土的骨器和石器分析,这处洞穴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遗址。此前,除了1935年法国人布日耶在大连至旅顺公路的红色土层中发现两件石英石片石器之外,大连地区一直没有发现明显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1981年在古龙山古人类洞穴的发现,一下子将大连地区的人类居住历史提前到17000年前。

    打制的石器和骨器,集中堆放的兽骨化石,古龙山人在这个山洞里留下了古老的文明印记。在大量的兽骨当中,马骨的数量格外惊人,仅马类牙齿就有六七千枚。

    而根据考古发现,在古龙山人出现之前的数十亿年间,辽东半岛还沉睡在被海水覆盖的混沌世界里。

    那是漫长的地理演变,无数次山崩地裂的海进海退,新生的大地被反复撕裂。大约3万年前,海水大规模退去,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成为连为一体的陆地,史称胶辽古陆。又过了1万多年,海水再次大规模侵入,胶辽古陆分化瓦解。此时,辽东半岛才横亘在茫茫无垠的黄渤海之间!

    一片丰饶而美丽的土地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诞生了,山川河流带着初生的莽撞喷涌而出:发源于长白山山系千山山脉崇山峻岭间的几十条大河,蜿蜒盘旋,一路向海;万物生灵穿越绵延的海岸线,萌生复苏,蓬勃而起。

    这是上苍的恩赐,在这片物华天宝的土地上,披毛犀、猛犸象和大连马奔腾在水草肥美的原野上。春暖花开,远古的人类从华北地区迁徙而来,在古龙山依河而居,繁衍生息;寒冬来临,他们又像候鸟一样走向远方。这样春来秋去的原始游猎生活,持续了2000多年。

    人类走向文明的道路崎岖而漫长。又过了1万年, 在新石器时期的早期,长海县广鹿岛上的小珠山人,怀着对上苍的敬畏,点燃了辽南沃野上的第一缕炊烟。

    黄海上的这个小岛,记录了小珠山人世代繁衍的足迹。考古发现,这个时期的先民们开始种植黍类、饲养家畜,使用磨制的石器、烧制精美的陶器,并且已经学会结网捕鱼、纺线织衣。在小珠山中层遗址,考古学者还发现,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修建半地穴式的房屋,房屋大小布局合理,原始村落错落有致。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个临海而居的原始村落描绘着一幅古朴的生活画卷:依山傍海,捕鱼养畜,耕织采撷,炊烟袅袅。辽东半岛南部的先民们从此走出山洞,走向大海,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跨入了刀耕火种的文明时代。

    而在更广阔的地域里,先人们的足迹遍及从南到北的山海之间:老铁山下、大连湾畔、长兴岛、牧羊城……在今天的一个个古人遗址里,我们依稀看到了这样的美丽图景:他们在陶罐外表刻上与中原陶制品一样美丽的花纹——这是辽东与中原地区文化交融的证据;他们用顽石打磨成一串串项链,装饰在女人和孩子们的身上——这是先人对美的最原始追求;他们学会制作小木舟,掌握了利用风向和潮流的航海技术,开辟了大连和山东半岛之间的古老航线。悠悠数千载,这些炊烟袅袅的村落与千里外的中原文明遥相呼应!

    在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有这样一个共识:萌生于远古,由古老的北方土著创造的大连古文化,与东北其他地区的土著古文化有着共同的文明源头,而到了夏商周时期,地处南北汇流之所的大连地区,又广泛地吸收了包括东夷在内的各种文化营养,最终夯筑起大连与东北其他地区不同的兼收并蓄、多元交融的文化个性。这样的发展轨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萌发,不管是战乱,还是在和平时期,都没有停下它的脚步。

    2010年5月初,普兰店市郊铁西街道,一条正在紧张建设、即将与沈大高速连接的公路,忽然暂停施工。

    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给2000多年前的古墓让行,这源于我们对文明的敬意与好奇。散落在古墓中的历史碎片勾勒出的正是2000多年前一个古城的容颜:那是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第一个繁荣盛世的缩影!

    公元前476年,中国历史上铁马金戈的战国时代拉开帷幕,雄踞中国北方的燕国迅速崛起。公元前300年,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派大将秦开击破东胡,攻占辽东,在辽阳设辽东郡,这是中原王朝在辽东地区建立的第一个行政机构。随后大秦帝国如巨星般一闪而过,给这片土地留下了一个转身而去的高大背影;公元前206年,大汉王朝建立,再次进入辽东地区的大汉官吏们,开始在这片天高海阔的蓝色海湾里夯土筑城、设县安民。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辽东郡东起鸭绿江以东的大同江;西至今医巫闾山和大凌河干流以东;南临大海,遥望山东半岛;北至今辽宁省北部。辽东郡辖制18个县,沓氏县古城就在今天普兰店湾畔的张店。

    在那个万物萧疏的岁月,因为有了这样夯土而建的古城,散居在村落里的人开始会聚,一座座夯土而建的古城,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贾。曾经荒芜的土地,生机勃发;大汉统治下的辽东,物阜民丰。中原农耕文明从此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绵延不绝。

    东汉末年,汉室衰败,中原地区战乱迭起,辽东太守公孙度趁势自立为辽东侯,割据一方。

    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政策开明,招贤纳士,偏安一方的辽东成为内地居民避难和各种人才会聚之地。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齐鲁大地的儒家名士管宁、邴原、王烈等人渡海而来,传授儒家经典,在这片新生的土地上开启了一场儒家思想启蒙运动。

    沧桑轮回,风雨剥蚀,曾经繁华的古城如今只留下这矮矮的一堵土墙,散落的砖石,成了当地村民家中珍贵的收藏。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张店人,始终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怀着一种敬畏和荣耀。尽管那个消失的古城是那么的遥远而陌生,但是在心灵深处,古城是他们家园弥足珍贵的文明符号。

    距离张店汉城200多公里处的营城子汉墓,是汉代大连地区留存下来的又一处非常集中的墓葬遗址。每天早晨7时,看守汉墓的老杜就要起床清扫墓园,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位63岁的老人以最朴实的行动承担起了守望文明的角色。

    从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陆续发掘的营城子汉墓群,又以别样的恢弘留存下了汉代大连地区物阜民丰的繁华背影。

    往事越千年,2000多年前的繁华盛世,在今天又一次被新一轮民族复兴的激情所唤醒。俯瞰这片历经沧海桑田的土地,人们耳畔回荡的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吟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800多年前,站在渤海岸边的曹操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想必他的视线也一定瞭望到辽东这片沃野。中原大地上三国群雄逐鹿的厮杀很快殃及到辽东公孙氏政权。公孙氏夹在魏吴两国之间苦苦支撑,最终没能阻挡司马懿大军,公孙氏政权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晚到的吴国大军索性将沓氏县大批人口连同正在萌发的锦绣繁华,掳掠一空。

    曹魏大军走了,繁衍生息数千年的先辈们走了。此后的千余年,这里迎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彪悍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明的种子总是刚刚萌芽,就被一列列马队践踏。

    【采访】 皮炮公路办事处负责人

    因为这里发现了2000多年前的汉代墓葬群,所以我们必须停下来,等墓葬挖掘完毕后才能开工。

    【采访】 普湾新区博物馆馆长 

    傅文才

    咱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属于姜屯墓地, 在墓地的东南角,就是张店汉城的城址所在。那么,这个城面积大概在10万平方米,是当时辽东郡沓氏县的县城遗址。

    【采访】 大连市史志办研究员 

    王万涛

    汉朝在大连地区建立沓氏县以后,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一个是大连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社会发展进入到了正常发展的轨道;第二是官府可以行使行政权,有效地剿灭盗匪,保证社会平和安定的环境。

    【采访】 大连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李振远

    汉代是大连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当时由于政治稳定,稳定了将近300多年。所以内地的移民迁入大连,大连的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煮盐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交通纵贯南北,山东的移民,都是从这里登陆的;古代的驿道连接到当时的辽东郡治辽阳。所以当时大连成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

    【采访】 大连市史志办研究员 

    王万涛

    东汉末年宦官和外戚政权勾心斗角,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在东北地区有一个军阀叫公孙度, 他趁乱就割据了辽东。公孙度虽然是军阀, 但是他还是鼓励农桑, 发展商业,发展教育。

    【采访】 大连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李振远

    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些东汉末年的齐鲁名士到大连来讲学, 其中有管宁、 邴原、 王烈等人,这些人没有去做官, 而是进入民间传经讲道。所以他们到了辽南地区, 对普及中原文化、传播礼仪道德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采访】 普湾新区铁西街道张店屯 居民

    这块砖是我20多年前在地里干活捡到的,他们说这是汉朝时候的一块砖,所以说我就留到现在,一直舍不得扔掉。

    【采访】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翠敏

    在营城子汉墓群当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汉代文物,其中最重要的发现,一个是全国罕见的金“十龙带扣”,还有一个就是壁画,以及壁画墓的建筑结构。这三样东西的工艺水准相当高,充分证明两汉时期大连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采访】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俊勇

    这场战争之后,大连地区基本上处于非常荒芜的状态。几百年以来人烟稀少,在汉代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基本上是荡然无存。

    (本版照片选自《大连通史》、《莲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