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的读音:洋品牌的问题折射“中国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28:39

  洋品牌最近貌似得了传染病,一个一个被曝光。达芬奇的洋家具是中国制造的,肯德基的豆浆是豆粉冲的,味千拉面的汤料是山东产的,DQ冰淇淋原来是北京八喜的兄弟……

  用一句不雅的比喻,中国消费者如今终于发现,迷恋许久魂牵梦绕的洋美人儿,褪去衣服,原来不过如此。但是,如果洋品牌们一直自诩什么“异域皇后”而实际上不是,自然可以追究其虚假宣传;假如她们的风情,都是我们这些纯情消费者自己想象的,正如情窦初开的小男生,把暗恋对象当做下凡天仙,可一朝梦醒,发现对方也是俗物,对自己当然是一种心智的成长,但要去痛骂对方就有点蛮不讲理。自己找抽就不能怪别人巴掌硬。

  有人呼吁监管出手,仿佛要立即将这些洋品牌关门才算解气。应该说,这反映的是很多人对监管的不当定位。监管应该只对规则和质量的底线负责。比如这些洋产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或者有虚假宣传的违规行为,那监管应该及时介入调查处理;但如果只是造成了消费者的心理落差,那监管是无需插足的。只要消费者足够理性,这些露了本相的洋产品,自然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回归他应有的价格。

  实际上,正是中国式监管常常定位错乱,不该管的管得太多,制定了很多过于细致而又无法操作的标准;该管的又管不好,对那些出了问题的企业不能痛下杀手,最终导致企业生存土壤每况愈下。以食品为代表的中国品牌一再伤害消费者心灵,助长了消费者崇洋媚外的心思。洋品牌很大程度上,发的是“国产监管”的财,人们宁信洋人,不信国产监管下的国货。这是监管需要反思的。

  洋品牌批量问题的出现,对消费者最大的提醒,或许就是要保持理性——不要过度迷恋洋品牌,也不要过度依赖监管。监管需要做的是保证市场上产品质量都在及格线之上,至于一个商品得80分还是90分,这本应有消费者自己判断。我们常说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市场力量的根源,正是每一个普通消费者的选择理性。如果监管细致到把每一个产品都按质定价,看起来消费者是省心了,但这无疑是对市场的破坏。

  对一个有病的监管怀抱着不切实际的梦幻,这大概也算是一种“中国病”。(作者:敬一山) 文章来源:http://www.ceccen.com/html/2011-08-07/2011-08-07_1312706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