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音频下载:中国空军新建两只飞行表演队所折射出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17:39

9月1日9时,在空军航空大学开学典礼暨吉林省长春首届航空开放日上,空军第三飞行学院“红鹰”飞行表演队、空军航空大学“天之翼”飞行表演队和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这三支中国空军飞行表演队首次共舞蓝天。

空军航校为什么组建飞行表演队?我觉得原因是——实在是闲的没事干了,这么说不是贬义,而是事实。

中国空军规模最大时有6000多架飞机、50多个航空兵师,为了保证飞行员的培训,对应的飞行航校数量也有十多所、每个航校拥有教练机近百架。

现在,空军的装备水平上去了,规模下来了,估计有3000多架飞机,航空兵师的数量减少到高峰时的一半,因此,对应航校数量也缩减到一半。

中国空军规模可能还要缩减。歼六全面退役造成飞行部队大幅度缩减,接着是歼七、歼八。用新机替换老机型,由于采购费用的增加和作战能力的提升,显然不会是1比1的替换。估计歼七、歼八加起来有小一千架的样子,这样算下来空军的规模还要缩减几百架。

飞机少了,空军对飞行员的需求就少了,航校的飞行教员们就要无事可做了。没事做就要找事做,飞行教员的队伍不能轻易裁掉,这是保证飞行员培训能力的基本保证。

影响空军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合格飞行员的数量。在二战期间,日本、德国在经过长期作战后,合格飞行员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导致的空军战斗能力急剧下降。

战前日本在飞行员培训时采取优中选精的策略,因此淘汰率非常高,导致了飞行员储备不足。到了战争后期,迫于形势又把大量新飞行员投入战斗,除了壮声势和增加损失之外,没有实际的战果。日本的王牌荣井三朗在回忆录中说,每当在战斗中看到自己菜鸟僚机的糟糕表现,他就特别想念那些在航校阶段被淘汰的同学,他认为当年很多被淘汰的人比现在自己的僚机飞行员要强很多,却被错误的人才制度浪费了。

德国在战争末期,军工体系全力生产,保证了飞机的供应。在1944年,德国飞机的产量达到了3.9万架的最高峰,却无大量的合格飞行员。很多新飞行员战斗出动三次就被击落,这就导致了恶性循环。美国认为对德国战略轰炸的效果之一,就是大量消耗了德国的飞行员。

而美国不但飞机制造能力惊人,飞行员补充能力也同样惊人。1944年,美国制造了9.6万架飞机,考虑到其中有数千架大型轰炸机,飞行员的需要起码要十多万人!美国空军在二战期间损失飞行员(毙、伤、俘)达到了16万人,这样的损失丝毫不比日、德少,但飞机、飞行员的有效补充导致美国空军越战越强。

有人在评价中美空军时指出,美国的飞行员数量是八万多人,而中国则是一万多人,这就是两者的差距之一。

飞行员的储备很重要与飞行部队的减少这个矛盾,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维持新飞行员培训能力不减,就是说,航校的飞行教员队伍规模要保持一个基本的底线,确保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启动新飞行员的训练工作。

然而,维持飞行教员的规模与新飞行员训练任务的减少又是一个矛盾。飞行教员带飞新学员,既是对新学员的训练,也是对自己飞机能力的维持。没有了新训任务,飞行教员的飞行中断,状态也很难保持。

有消息说前一段空军搞了航校教员与作战部队飞行骨干交流,我认为这就是把闲置的教员充实到作战部队,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实了作战部队,但是我怀疑,一旦飞行教员们飞惯了泼辣的三代机,还能飞初教六、K-8吗?

这次空军航校组建飞行表演队,也是一个维持飞行教员能力的好办法。“天之翼”飞行表演队的16名飞行员都来自教学一线,安全飞行时间都在2000小时以上;“红鹰”飞行表演队的18名队员中,特级飞行员3名,一级飞行员15名。他们有新训任务则回教学一线,没任务则练练特技,队伍稳定了,飞行状态保持了。然而,这样的做法似乎也无法大面积推广。

如何维持飞行员规模是个难题。美国民用航空发达,注册的各种民用飞机有22万多架,这对飞行员的储备有重大意义。对此,有人也提出中国一旦开放低空,也可以保证飞行员的储备,我看这有点悬。中国人口密度那么大,谁能放心上千架小飞机在城市、村镇上空飞行?而且,中国人的素质多少有点问题,开个小轿车、大货车一个个就那德性,你能放心让他们开飞机吗?唉!啥事一到了中国就变得很麻烦。

因此,空军的飞行员储备、新飞行员培训能力的维持,还要自己想办法,航校与作战部队交流、组建飞行表演队都是办法,还可以有其他思路。空军不就是办了一个联航吗?这种军民两用的思路就很好。我看,空军航校也可以搞搞多种经营,可以玩玩航拍和航测、撒撒农药、搞搞旅游、租租包机,等等。我认为,只要能保证飞行教员队伍不减、飞行能力不减,什么办法都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