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公安局局长:心罚,现代家庭教育的“杀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37:55

家庭教育专家:罗解文

 

“哀莫大于心死”,古人的一针见血,托出了心灵伤害的严重程度。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的体罚现象已逐步减少,但取而代之的“心罚”,又开始伤害孩子的心灵。那种奚落、挖苦、讽刺,已经成为部分家庭中的“杀手”。

 

“不怕拳头像雨点,就怕语言似毒箭。”这是一位中学生沉重的表白。当笔者提出进一步诠释的要求时,这位16岁的高二年级学生的语气充满了反感和愤懑:“我们这一代人,精神和物质都比上一代更富有,尤其是精神的空间。也许是家长们认准了这一点,开始松开了拳头,代之以‘心理处罚’,那些尖刻甚至毒辣的语言,有时简直令人想去死!”

    多么可怕的念头!但现代家庭中的“心灵处罚”,毫无疑义地成了孩子们无情的杀手。

 

★心罚,剥夺自尊★

 自尊,是立人之本。无论孩子多大,他们都应当而且必须拥有那一份尊严。

 但在有的家长眼中,孩子的自尊几乎等于零。无形中视孩子为“牲口”,任意吆喝.恣意诅咒:但凡孩子一有“错误”,就开始挖空心思地“心灵处罚”,似乎语言不尖刻就不足以触及孩子的灵魂。有的家长还美其名日“响鼓须用重捶”。有的家长甚至不分环境,专在人多的时候奚落、挖苦孩子,让孩子脸面丧失。如此一来,孩子的自尊成了一个纸糊的面具,任由家长撕扯。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的意向,家长的任务就是不断强化孩子的自尊心。心理学家指出:自尊心的出现是儿童身心发育进一步成熟的表现。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就应该注意孩子对各种事物的反映,倾听孩子的声音,特别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更要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勇于为孩子分担。如果孩子确有“问题”,也要批评适度,但批评必须在方法上是分析式的,在态度上是平等一律的。同时,还要注意场合。

 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信服,从而达到批评效果。反之,如果无限上纲,小题大作,进而作一些夸大的类比(诸如,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就喻之为强盗、劫匪等)。这样的尖刻,孩子反而不能接受,久而久之,孩子的不满就会酝酿成憎恨或蔑视,最终出现物极必反的恶果。

 任何人无论何等年龄,他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别人对自己的奚落和讽刺。想想,当孩子的自尊心一再被剥夺以后,还能指望他靠着自尊去奋斗吗?

 

☆心罚,重创自信☆

      

        美国著名教育家克劳蒂娅指出:“每个人在沮丧之时,都需要别人的理解和慰藉。对孩子,我们更应该伸出理解之手。”

孩子心理的不成熟,决定了其情绪的不稳定,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一些家长不懂得或漠视孩子的这一基本特点,一遇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出现挫折,与家长们的期望值出现差异,就开始了令孩子生厌、生畏的絮叨,而且絮叨的语言主题就是挖苦和讽刺。如孩子成绩考差了,有的家长就挖空心思地吐出孩子“笨得似猪”一类的语言。

 殊不知,这样的语言一旦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在孩子心中,恐怕就是这样的信条了:反正家长口口声声说我不行,那就不行吧!有的孩子也可能弄假成真,开始怀疑甚至进而坚信自我能力的低下。这样一来,孩子的自信心遭到重创,要想再让孩子重树自信,恐怕就事倍功半了。

       人都可能经历挫折和失败。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作为家长,如果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能体贴地说一句“没关系,再来!相信你会成功”,那么,孩子的心灵感受到了慰藉,他的自信心就会在低落的情绪中重新树立。本来,让孩子独自吞食挫折的伤感,就是家长的失职了。如果家长反以恶语相向,这就无异于雪上加霜。

        孩子的自信心是成功之帆,家长应作鼓帆的劲风,而不能成为肆虐无度的龙卷风,一阵狂风之后,船帆支离破碎。想想:这条船会驶向何方?

 

★心罚,扼杀智慧★

        孩子有天生的灵性,这种灵性被称为智慧的火花。如果教育者善于发现这些火花,并运用科学的方式去引导,让火花成为智慧的烈焰,那么,孩了的成长将有如神助。

 但在现代的一些家庭中,家长们的挖苦、讽刺,往往又在无形中充当了“消防队”的角色,使孩子智慧的火花瞬现即逝,而“逝”的祸首,就是家长的“心灵处罚”。

        孩子好奇心浓,这本是好事一桩。孩子们有时喜欢把家里的家电、钟表一类拿来拆装。但家长一见,往往严厉制止,并加以叱责,而叱责的语言又多是“你这样破坏,还想学科学家,不照照自己,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诸如此类的语言,倏忽间就扑灭了孩子智慧的火花。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理想、抱负往往嗤之以鼻,常常把“没出息,成不了大器。”等挂在嘴边。无论这些是否属于“激将法”,但都在有意无意地在对孩子进行“心灵处罚”。这样的结果,不仅使孩子开始怀疑自己,而且阻断了孩子智慧发展之路。

        孩子的智慧生成需要启发、引导、帮助,与时代的巨大变化相适应。中国孩子的智慧有了全方位的新发展,而这种新的发展,总是在与旧观念、旧意识的冲突、摩擦、撞击和融通之下产生的。作为家长,应以鼓励为主,在细微处发现孩子的智慧火花。强行制止孩子智慧的能动性,是浇灭火花;冷嘲热讽更是对智慧的扼杀。家长,对孩子的挖苦、讽刺,就是祸从口出,这种祸,无疑将贻害孩子。

   

       “心罚”重于“体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得知笔者将向家长谏言停止“心罚”时,不少中、小学生都希望记者写得尖锐一些,并纷纷诉说了自己被无情“心罚”的经历和痛苦。看来,孩子们对“心罚”已经厌之至极。事实表明:表面“文明”的“心罚",对孩子的伤害,丝毫不比体罚小,尤其是对那些心理比较成熟的孩子,“心罚”的伤害远远重于体罚。请我们的家长们杜绝“罚”字,无论是“心罚”还是“体罚”。

  孩子们需要鼓励,需要热忱,需要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