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罩b是多大胸围:现代家庭教育中耐性、反省与信任的缺失 - 亲子阅读心得体会 - 给宝宝起个好名字-★儿童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38:17
这是一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因为我也在看,是从京东商城买的,有此贴为证:http://www.hongxiabu.info/thread-28-1-2.html。早就想写一篇读后感,无奈水平有限,看了这篇署名采宁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只叹:真的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想必此人必是搞文字工作的,但是又有理科生严密的思维。看过作者其他的几篇文章,相见恨晚。当时就有加为好友的冲动,最后却是放弃了,因为不是一个层次,认识了又怎样?!,作者的文采,璀璨四射,都让我没有继续把论坛继续下去的勇气,但是还好,我又继续了.

因为论坛标题限制字数。完整的标题是----现代家庭教育中耐性、反省与信任的缺失——读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为了表示对作者的尊重,我把作者推荐的图书部分也一同转帖了


~~~~~~~~~~~~~~~~~~~~~~~~~~~~~~~~~~~~~~~~~~~~~~~~~~~~~~~~~~~~~~


1、对此书的整体评价


又是周末两天时间,掐着空,把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看完了。由衷的感慨,终于看到一本我想看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了。讲得是那样的实在、那样的切实可行、那样的细腻、那么让人感觉温暖,但又那么富有理性,那么富有哲学思维、那么大胆的对现实教育提出批判。里面所讲的很多问题都是 我目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想到的以及将来可能遇到的 但又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看了这本书,也让我对之前看的很多书、很多理念有了一种贯通和融合。

但话又说回来了,书很好、理念也很好、说的也很到位,看似不难,但做起来却又是何其的难,因为她要求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做父母的。试问 一个生活了二三十年早已形成固定的人生观、思维观的人,如何能够轻易的改变早已定型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最主要的是,让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啊。事实上,有哪一个父母真的从心底里愿意承认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呢?有哪一个父母真的愿意时时刻刻都关照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思维,控制自己的脾气呢?即便是愿意,但真正做到,也是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谁都有 有情绪的时候,有几个父母能在自己有情绪的时候,还能那么耐心烦的对待孩子呢?但事实上,孩子心灵的成长却离不开一个有耐心烦、不发脾气、理解孩子的父母。

向很多朋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人看过了。但是,更多听到话是“写的确实不错,但是到自己身上就很难做到了,因为,总是板不住和孩子唠叨,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有时动手打孩子”。确实,说的是事实,我也板不住,我也还是经常发脾气,偶尔也打孩子,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已经有了改变的意识和愿望?这种想改变的愿望的程度又有多大?确实,让一个人看完书就立刻改变,那是不可能的,但若能够学着去改变并不断的提醒自己、克制自己却是每一个愿意这样做的人都能做到的。

2、书适合哪些人看

刚拿到这本书时,是同事买的,看完推荐给我看,我看到20多页时,发现太好了,就自己在当当网上又买了一本,后来又推荐周围的四个朋友买了,现在又打算再买两本送给亲戚。拿到这本书时,碰巧有几个同事看到了,她们一看题目都说“我们看是来不及了,孩子已经上小学了,性格早就已经形成了。”由于没看到书的内容,我也以为是这样,所以就没推荐给她们看。等看完全书的内容之后,才发现,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书里边的内容及所阐述的教育方法以及所列举的实例从1岁一直到初中全部都有,所以,我说,她是适合孩子从未出生到已经读中学的所有父母们必看的书籍。

当然,不同的人看完会有不同的感觉。我说好,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我喜欢它,是因为我想看到关于教育方面更多理性的讲解和感性的实例,但是有很多人是不喜欢理性的东西的,也有些人是带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去吸收和评判她人的教育理念的。所以,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看完会给予不同的评价,我只希望我的推荐没给别人带来失望而已,至于说到底有多好,评判只在自己的心中。

3、书中内容简介

书中从一开篇的‘孩子打针问题’说起,正中每一个父母的下怀,因为这是每一个父母都必然面对的问题。接着又谈到了有关性教育方面的问题;孩子说谎的问题;幼小的心灵该如何呵护和引导的问题;如何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问题;如何从幼儿就开始正确阅读的问题;如何将抽象的数学融入幼儿生活的问题;如何理解幼儿多动症问题;幼儿不吃饭该怎么办的问题;怎样帮助孩子养成一个不怕吵的入睡环境、学习环境。还有现在家长和学生们普遍遇到的既反感但又不知如何面对和解决的暴力作业、惩罚作业问题;‘老师就一定是对的吗?老师就是权威吗?’的问题;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 父母该怎么办的问题;占据了家长所有业余时间的陪孩子写作业的问题;家长对100分的不断提醒与期盼所导致的孩子心理上的恐惧问题;关于刺激学习而采取的各种形式的物质鼓励问题;总是把学习与刻苦连起来理解的大人式的先入为主的问题;如何将“家长会”上所获得的信息正确的反馈给孩子;如何解决让家长和孩子都发愁的‘写作文’问题;如何从小培养正确、丰富的课外阅读问题;如何恰当引导孩子看电视、玩游戏的问题;

总之,书中所谈到的所有问题都是每一个父母所关心和面对但又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具有典型性。每一个问题的解说 都非常理性但又让你感到感性的温暖。正因为作者首先是一个妈妈,然后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位作家,所以她所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才是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关心的问题,因为她就是从自己的女儿身上发现了这些问题,她就是一个母亲想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所以她运用了她的知识、她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她融入了她的心、一颗母亲的心,所以,整本书读起来才让人感觉亲切,才让人感觉真实,才让人感觉切实可行。

书的名字虽然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但正如推荐序中所说的那样,本书并无意将‘妈妈’和‘老师’之间做对比,这样的书名只是为了更加强调妈妈的重要性。换个立场说,如果作者尹建莉是一名老师,如果每个孩子在其一生中遇到的都是尹建莉这样的老师,那么书名就可以改为“好老师胜过好妈妈”了。  (*^__^*) 哈哈…… 开个玩笑,不过意思确实如此。所以,朋友们看了书名,不要过于较真比较‘妈妈’和‘老师’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妈妈和老师都很重要,她们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引导是孩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来源。对于家长来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能多遇上几个像尹建莉这样的老师呢,那对孩子来说,将是何其幸福啊!

4、理性的反思

4.1 教育要有心而无痕

看到序言中“教育要有心而无痕”这句话的时候,我有一份深深的感动。“有心”“无痕”,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啊,没有一份深刻的爱融入到里边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没有一个良好的性格、一个能控制自己脾气的超乎常人的耐力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没有一颗时时对生活观察、感悟、反省、充满激情的心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视角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有多少父母在“有心有痕”中教育着自己的孩子,又有多少父母采取西方式的“放任自流”中教育着自己的孩子。不是父母们不想做到“有心而无痕”,而是父母本身的文化底蕴、本身的能力、本身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模式影响了他们的教育方式。真要做到教育“有心而无痕”,首先要改变的就是父母本身。

4.2 每一个婴儿都是来到人间的天使,大自然已经写好了他的生长密码

正如周国平在《宝贝,宝贝》中所说“每一个婴儿都是来到人间的天使,在天使的小身体里,大自然已经写好了生长的密码,规定好了人的每一种基本能力的生长的时间和次序。聪明的大自然做了最主要的工作,父母的聪明只在于当好大自然的助手,本能自己在生长,我们只须细心观察和用心配合就可以了”。在《孩子来自天堂》一书中也说“孩子来自天堂,他们自身已经拥有了成长所需的东西,作为父母的工作,仅仅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支持”。在《透析童年》里有“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他自己的规律,只有走在正常的轨迹上,他才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与神对话》中也有相同的理念“……我们是帮助孩子‘忆’起的过程”。在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和《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中更是把这种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并通过大量的实例把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探索得更加清晰和深入。随着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印证,我也越来越相信这一点,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更多、了解得更多、改变自己更多,以便去探索该如何当好大自然的助手。

一个婴儿从出生到学会利用自己的手脚、到会翻身、会坐、会爬、会走路、会说话,所有这些过程,是不需要大人来教的,是成长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就会出现的。婴儿时期如此,幼儿时期、童年时期、青年时期也都是如此,只是太多的父母只认同婴儿时期自身的成长,而没有意识到其他时期自身的成长,因此便开始了“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开始将成人世界里自认为正确的各项规则和想法强加到孩童的世界里,因而扭曲、打压、抑制、误导了儿童自然生长出来的诸多天性和能力,致使儿童表现出了诸多另大人们不满意的‘不听话、反抗、气人、倔强’等种种在大人眼里看来是不好的行为和性格,殊不知,这些性格的形成完全是我们错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结果。我们从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过儿童的心智成长过程,从没有换位思考的将孩子的情绪放到自己的身上从头到尾去体验一次,从没有把孩子当做是和我们大人平等的个体来与她交往,从没有强烈的想知道并真正去挖掘孩童世界里的思维模式。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的无意识状态中把诸多的不信任加注到了孩子的身上。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不自觉的行为和心理去掉,用足够的爱心、耐性去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思考如何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天性,如何提供一个恰当的环境去发展孩子的天性,如何不用错误的方式打压、歪曲、误导孩子的天性上,相信我们的孩子就能真正的健康成长起来,我们的教育也才能够真正走上正轨。

4.3 我们的教育方式都是建立在无意识的不信任和担忧的基础上的

看到这个小标题,可能很多人会非常吃惊,这怎么可能呢?我怎么会不信任我自己的孩子呢?说实在的,发现这个道理,也让我哭笑不得,而实际上,这样的行为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自觉的重复上演着。我也是在看了很多书之后,在与女儿交往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和反思,才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举几个简单的小例子:

例1:妈妈书里放着四个书签,恬恬看到拿去玩了,妈妈不放心,跟着她的屁股后面,她正玩着时,妈妈提醒了一句“好好玩,别给妈妈折了啊”,话音刚落,只见在她手里的书签很快就变成了90度。

例2:恬恬和妈妈去外边玩,房厅里放着她的滑板车和自行车,临走前,她说“我带滑板车出去玩”,妈妈说“好”(自行车太沉,我就怕她要求带自行车),这时,爸爸从房间里走出来说“咱就带滑板车出去玩,啊,别带自行车了”,小家伙听到这话后,立即说到“我带自行车出去玩”。

例3:同事6个月大的小孩,每天躺在小床里,总是不断的用脚踢着周围一切能够得到的东西,从而去认识她自己的脚丫,感知脚的功能,感知周围的事物。可是,同事怕孩子把脚踢破了,所以常常把周围所有的物品全部拿开,让孩子什么都踢不到。孩子刚刚学会翻身时,很兴奋,很奇妙,于是不断的练习,可是每次练习,都会导致刚刚喝下去的奶因翻身挤压而吐出来,无奈,同事只好经常把孩子抱在怀里,尽量不让孩子翻身。

例4:就是书中所举的孩子关于自我测验的事。孩子错过了其中考试,妈妈就把各科卷纸拿到家中,想让孩子像正式的考试那样,掐着时间,闭卷答。妈妈把孩子安排到屋里,临出门之前想提醒孩子不要作弊,到时间就停止答卷,突然转念一想还是信任孩子一次吧。结果,这位妈妈没有给孩子提醒,并在旁边不打搅的观察孩子,发现孩子就是到时间停止答卷,并且整个过程中都没有翻书看的意识。可见,原本孩子心中就没有作弊的想法,甚至都不知道什么叫作弊,如果大人一提醒反倒让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

当我们认真去观察的时候,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实例,我们的不信任是建立在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基础上的,而非有意的。因此,如果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就应该有意识的避免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不断的上演,在提醒的话即将出口之前,我们不妨先考虑一下,我们到底该不该说,到底该不该提醒?我们是否应该给孩子更多的信任?

4.4 面对孩子气人、不听话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每个孩子的问题都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一个问题,都能找到合适的办法去解决。但唯有一种方式却可以解决绝大部分的问题,那就是父母的不断反省。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不能把心思都放到怎么解决问题上,而是思考我现在采取的方法为什么没有把问题解决,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错误,如果认识到了,就修正这个错误。等这个错误修正了,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再找原因,再修正,直到把所有错误的原因都找出来,都修正了,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真正找到了。听起来办法很简单,但是同样,做起来很难,因为这需要父母的不断反省、不断纠错。试问有几个父母愿意这样做呢?即便愿意,又有几个能够真正做到呢?

4.5 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最简单、但也是最难的方法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们当初没人看、没人管的,不也照样长大了,照样活的很好、过的很好吗。什么教育理念不理念的,我觉得我自己的教育就做得挺好的。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现在,对于这种想法,我只想说:没有人逼迫你去改变你自己的教育理念,没有人逼迫你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方法,一切全在于自愿。当你愿意改变自己、愿意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时,你就可以多去看看这方面的书籍,吸收不吸收也全在于个人自己的想法。但我要强调的是:孩子健康的成长 离不开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离不开一个有耐心、有好脾气、并不断追求完善自己的父母,离不开父母的信任、鼓励和恰当的引导。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能控制自己的脾气,能更多的站到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能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或许我们不必到处去寻找正确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就已经不知不觉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