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军舰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30:39

【观点】

  家庭教育需要创新

  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

  其实,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出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因此,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因此,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每个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来回答,需要每一个人来回答!

  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学生“减负”问题,我的看法是,学生“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减负”只有一条路径可走,那就是教师和父母要“增负”。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再靠经验来教孩子,应该学习怎样做个称职的父母,怎样做个优秀的父母。

  千万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一种成功能够弥补家庭的失败,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如果家庭渎职,即使有再多的学校、社区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和劳动教养所,都将无济于事。(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东华)

  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

  是否只有“坏”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谓的好孩子并不需要呢?在接触中我们发现,一些“好”孩子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袒露出来,他们不想因此破坏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形象,他们活得很累。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两面派,表面上乐观快乐,内心深处却悲观孤独。

  然而,上述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视了。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总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一个高中生曾在来信中说道:父亲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小家庭就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她转入一所新的重点高中后,因为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家庭给她的压力,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然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直到高考前,她的恐惧达到了极点,最后她想到了自杀……幸运的是,这个女孩得救了,但女孩的父母仍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一直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知恩图报。

  天下哪有生来就懂事的孩子呢!孩子不仅需要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更需要好的父母!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要每个父母重视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 陶言)

  我们该有什么样的孩子观

  教育的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种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近代以来,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曾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过程,我们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起来并逐步演变。

  民族国家本位的孩子观,与家族本位的孩子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体目标的手段。孩子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家族的利益,个体需求必须让位于整体需求。与这样的孩子观相适应,我国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教育中教化式、被动式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观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国孩子的某些社会状况和问题一直遗留了下来。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权利缺乏切实的保障,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制度的保证,他们的心理品质养成、性格发展等需要,更为我们的教育所忽略。

  如今,社会急速变化的价值多元、信息开放的趋势,越来越个人化的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反衬出既有教育模式对孩子的独立、自由的人格、自主的能力以及自我责任感的培养等的不利。

  我们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当孩子的基本权利成为社会共识,并得到起码的制度保证,我们才能期望他们身心健康地面对社会、进入社会,并对社会承担起公民义务,对人类承担起道义和责任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陈映芳)

【相关链接】

  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陈鹤

  琴孩子的首席教养者、第一位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

  要是不系统进行教育学的教育,不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话,无论什么样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苏霍姆林斯基

  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福禄培尔

  母亲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克鲁普斯卡娅

  《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23日第1版

 

 

 

父母如何与子女沟通

 

  个案:教授与儿子沟通存在问题

  小周是某市一所重点中学初二级学生,他的父亲是教授、律师。小周知识面非常广,与父亲一样都喜欢法律,但他数学成绩不太好。就是这样一对父子,也存在沟通上的问题。

  周父认为,作为父亲,应该“恩威并举”,且应“威”多于“恩”。他还认为,学习数学的关键就是要多做题,不付出努力,成绩就不会提高。小周却认为,要学好数学关键不在于多做题,而在于理解,因此他不愿多做题,喜欢看书。小周不接受自己的观点,这让周父很苦恼,甚至感到很压抑。一次,小周两次小考都不及格,周父很生气。

  小周说,与父亲的沟通有问题,他自己也有责任,比如有时不接受批评教育,存在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等等,但他也认为父亲性格暴躁,很难与其进行平等对话。

  小周认为,爸爸并不是很理解自己,“关爱是一种爱,但理解是一种更加升华、更高层次的爱”。

  周父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才是好猫”。儿子知识面虽然广,但是学习不刻苦、不勤奋,这令他很苦恼,因为上不了好的高中,就会影响上大学,影响前途。他表示,只要儿子学习成绩能够提高,可以给儿子自由,给儿子更多空间。

  

  专家支招一:父母改变,孩子才会改变

  现场的几位专家对于小周父子的个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说,沟通需要理解,理解需要换位思考,要移情。要改变小周父子关系紧张的尴尬局面,不在孩子,关键在父母要改变自己,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只有老师改变,才有孩子的改变。

  首先,父母要改变自己的传统思维方式。父母要明白,孩子和父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我们并不一定就比孩子懂得更多,我们要有勇气承认这一点。孩子也是活生生的人,同样像大人一样需要别人的尊重,因为“尊重”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对“尊重”(包含自尊和他尊)的渴求。父母制订孩子培养方案的时候,包含了对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父母制订下的方案是要孩子去执行的,即使方案是对的,但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同样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这种伤害必然会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其结果就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其次,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方法,用“激励”和“鼓励”代替“打骂”和“说教”。父母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使孩子产生一种“自己能行”的自我概念,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自信,这种自信就能产生一种动力,会驱使孩子的自愿行为,包括好好学习。

  专家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承传,也是心灵的互动、情感的沟通。

  专家支招二:沟通,从关心和对话开始

  专家们指出,沟通要从心开始,孩子要多点关心父母,比如:妈妈今天上班有没有化妆,她为什么要化妆?父母要多关心孩子,比如,孩子今天上学回来为什么一句话不说?关心是双向的,有了关心才会有沟通的话题,才会有沟通的基础。

  要有良好的沟通,需要相互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听懂对方的话,更需要换位,需要移情,需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要有良好的沟通还需要对话。这个对话不是一种观点战胜另一种观点,也不是一种思想强加给另外一种思想,而是通过对话来达到一种基本的认同。沟通的范围可以非常广泛,既可以是生活中的,比如今天想吃什么菜,也可以是工作中或学习中的话题。沟通只有根植于平常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大量的沟通才能够产生。

  若只是孩子成绩不好或是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才与孩子谈话,这不是沟通,而是训斥、发泄不满。

  专家们说,孩子的成长有几个关键期:一是3岁,中国有句老话,叫做“3岁定80”,3岁前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二是7岁,这是孩子学习启蒙的最佳时期,我们应思考如何给予其更好的教育;三是10岁,这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四是14岁,这是青春期,孩子生理已经发育,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是不能放纵的年龄段;五是18岁,孩子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这时需要向孩子灌输法律责任意识,让孩子承担起成年人的责任。这几个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都需要家长加以很好地掌握和恰当的教育。

  我们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理解。只要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许多家庭教育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不仅如此,沟通还可以改善社会行为,比如减少青少年吸烟和性行为,可以减少青少年的肥胖率、犯罪率等等。

  专家支招三:家长要了解孩子关心的话题

  专家们又指出,沟通的目标是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沟通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手段,沟通是整个生命存在的基本目标之一。

  思考沟通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几个问题:沟通的频率、沟通的满意度(质量)以及沟通的内容是什么?

  根据研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父母沟通的频率逐渐减少。父母亲通常认为与子女沟通的满意度比较高,但孩子往往不这么认为。父母与子女沟通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维系一种亲子关系,其次才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因此,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必须要提高沟通的频率和沟通的质量,在情感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专家们说,父母相爱本身对孩子也是一种爱的教育,父母能够很好地沟通,才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父母也才能够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其实,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愿和自己的孩子沟通,而是不知道该怎样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首先要学习,家长要充电,要能够跟得上孩子成长的步伐,能够与孩子就孩子关心的话题进行沟通。其次,要创造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家庭沟通环境。此外,所有的沟通都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的环境,比如可以和孩子去公园谈,去咖啡厅谈,等等,但千万别在饭桌上与孩子谈学习。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离家长越来越远,才能始终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应怎样教育爱玩游戏的孩子

一起打游戏 父子皆欢喜

  眼看着好好一个暑假父子几乎闹得反目成仇,先生又是和其他家长商量、又是请教老师、又是打教育热线,还上网查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最后他决定变堵为疏,以退为进。

  按照专家的意见,先生首先把拔下的内存卡插回到电脑上,并且告诉儿子,以后不用到网吧去玩电脑,在家里就可以上网玩游戏,但是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完成每天的功课,他回家会亲自检查,二是每天玩电脑不能超过两个小时。虽然儿子满口答应,可是,先生仍然觉得心中不踏实,就在附近的体育馆给儿子报了一个游泳班和羽毛球班,这是儿子最喜欢的两项运动,这样每天上午孩子花两个钟头写作业,一下午都在体育馆运动,留给玩电脑游戏的时间不会超过两个钟头。

  为了进一步缓和和儿子的关系,先生还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以前经常听儿子羡慕地说起某个同学的爸爸给他下载游戏一起玩,儿子还慨叹自己怎么没有一个这样的爸爸,先生决定满足儿子。他精心挑选了一些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的电脑游戏,例如英语版寻宝游戏《I SPY》、动脑筋的《蜡笔物理》等等,下班回家后和儿子一起玩,缺少玩伴的孩子当然愿意有人陪他玩,渐渐地,他竟然自觉把这两个钟头的游戏时间安排在爸爸下班后。

  父子俩有了共同语言,借此机会,先生还教给儿子一些上网常识,不要将自己的私人信息,诸如住处、学校及电话号码等随便透露给陌生人,尤其是在聊天室或BBS上。还教他学制作flash和绘图的软件,儿子学得很快,不久已经能够做一些有趣的动画向同学炫耀了。

  “电脑游戏不是洪水猛兽,你越限制孩子越想玩,不如指导他玩,教给他怎样自控,这对孩子一生都有好处。”先生这样总结他的暑假心得。

  可以打游戏 家长陪着吧

  专家建议

  “我们曾做过一个社会调查,发现家中没有上网环境的孩子,沾染上网瘾的概率会更大。‘拔卡’会压抑孩子对网络的好奇心,他会想方设法通过网吧等其他方式去接触,结果与家长的初衷南辕北辙。”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提到的这个调研指的是去年团中央权益部、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课题研究。课题组在北京、上海等10个省(直辖市)开展实地调研,回收有效问卷11864份,小组访谈和深度个案访谈近千人。

  这份调研报告结论之一就是:“父母对子女的上网行为的监督、指导与网络成瘾有密切关系,父母上网的、家里能够上网的、上网电脑放在父母能有效监管地方的网瘾比例低。”另一个结论是:“缺乏娱乐活动场所是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25.7%的中小学生觉得附近基本没有可以去玩的免费课外活动场所;64.1%的教师认为,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之一是学生课外活动不丰富,活动场所少。”

  孙云晓建议家长们要给孩子一个“丰富多彩的暑假”,有机会出去旅游,结交朋友,增长见识。而一些教育论坛上,很多家长支持这种意见,认为用拔卡等过激的行为阻止孩子上网,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而很多学校下发的“网游禁令”也遭到了家长质疑,认为“禁令”很容易引发家长和孩子的矛盾。

  记者看到,有位家长在网上晒了自己孩子学校家长信上的一条建议:“可以上网但需要家长陪同,可以看电视但不要接触连续剧”,比起动辄“严禁”来,其实这不失为一种开放的思路。

家长学堂:国外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自立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在瑞士,父母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会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家庭教育的缺失对未成年人影响至关重要

同处一样的环境中,都有来自大众传播媒介的暴力、凶杀、色情等负面信息的侵袭,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而有的孩子却成为罪犯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生长的家庭环境不同。不久前,参加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的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对2千余名未成年犯和1千余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后认为,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比家庭结构不完整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更大。首先是未成年犯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视。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最突出差异,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按照关心的程度排序,这两类父母对孩子关心最多的前三项是,未成年犯父母:健康、学习功课、吃饭穿衣,思想品德被排在第四位之后;普通学生父母:思想品德、健康、学习功课。“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在未成年犯父母中表现突出。其次是未成年犯父母教育能力的缺陷。调查显示,未成年犯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管不问”的平均没有超过1成,打骂孩子的平均只有3成,60%左右的父母对孩子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事实上,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没有奏效,反映了他们在了解孩子的能力、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保护孩子的能力等方面的缺陷。“父母职责履行不当,造成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侵害。”关颖介绍说,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告诉我们,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们就会以不合常规的手段去谋求发展的需要,严重者就会导致犯罪。父母对孩子的监护职责履行不当造成对孩子权益的侵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父母放弃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责任,孩子缺少家庭的保护;二是对孩子管教过度造成的对孩子权益的侵害,而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许多家长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的所作所为,往往违背了孩子的意愿和儿童的成长规律,结果导致失败的结局。

 

 

孩子叛逆家长无奈 教育专家给出“用心”二字

作者:山风九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孩子叛逆家长无奈 教育专家给出“用心”二字
2008-11-11 11:46:24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11月9日上午,全国著名网络与青少年教育研究专家刘海龙在山西与到场家长进行了一场有关教子亲子的交流互动。

  “孩子逆反情绪特别严重,你说东她就偏往西,我们当家长的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家住太原老军营小区的女士说起正上高中的女儿就一脸无奈,“希望专家能给家长们提供一些可行的教育方法。 ”女士的话代表了很多家长的心声。

  “教育要"用心"。”教授介绍,不管结果如何,家长们都应该从行动上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重视。“再就是要把握教育的尺度。”家长们首先必须明确要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然后言传身教,“切忌把教育停留在理论上。”

  在教授的引导下,读者们闭上眼睛,手掌相对,双手十指交叉相握。一个简单到闭上眼睛都能做好的动作,但是要将双手的位置调换,很多人再做同一动作时,就会感到很别扭。读者由此体会到了“习惯”在成长中的重要意义。“要从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教育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监督。”

  案例一

  女士上初二的儿子强强(化名)很喜欢上网,怕儿子染上“网瘾”,孩子一坐到电脑前,女士就一直在房间内走来走去,不断给孩子说大道理,后来干脆在电脑上设置了密码,甚至拔掉了网线。为此,强强和妈妈“翻了脸”,经常偷偷跑到网吧去上网。

  教授点评:如果孩子每天上网不超过两小时,就不能算是“网瘾”,家长不必过于紧张。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只要不影响学习和生活,孩子上网可以视作是一种正常需要。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增强,无端的指责会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健康地使用网络、如何交友。家长也可以适当地与孩子共同学习使用网络,这样可以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语言,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案例二

  女孩青青(化名)今年14岁,上初中一、二年级的时候学习一直不错。初三时青青调了班,由于新班级学习进度快,加上她和新老师、同学的关系不太融洽,因此成绩下降了。一次考试,她的成绩很不理想,回家后她对妈妈说:“完了,我成差学生了。”之后青青就不想上学了,两个星期没有去学校,在家也不学习,出门的时候总是躲着同学。

  教授点评:其实孩子很想学好,但是由于学习的积极性被挫伤了,因此厌学。

  解决这个问题,要让孩子充分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引导孩子对学习上的失败进行正确的总结,帮助孩子全面评价自我,让孩子重新恢复自尊与自信。

  引导厌学、逃学的孩子,可以尝试契约法。家长与孩子共同协商后签订契约,比如:家长不得违反规定,不得指责、打骂、惩罚孩子,必须做到……孩子不得违反规定,必须做到不逃学……契约要规定对双方的奖惩方法。由于契约是双方自愿签订的,双方经过平等、民主协商后共同确认,所以比较容易消除孩子对家长的抵触情绪。

  案例三

  李虹(化名)自从上高一以来,总爱与父母作对。李虹有鼻炎,父母为她买了药水,她却有意把它扔了;父母问她考试成绩,她明明及格了,却偏说不及格……班里有个男孩学习不好,父母让她不要与这个男孩接触,她却偏要和这个男孩来往。最近,李虹的母亲认为李虹与这个男孩谈上恋爱了,十分着急,但又不敢说孩子,不知如何是好。

  教授点评:李虹的行为是逆反心理的表现。家长要经常同孩子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异性有好感很正常,家长不能在男女学生的频繁接触中轻易去判断是谈恋爱,而应与孩子分析早恋利弊。处在萌芽阶段的关系不能断交就加以节制,不对外宣扬,尽量和平解决。全面关注,给予重视,多方引导,以心交心,是解决孩子问题的最佳方法。(薛琳王也)

专家提醒: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发展

作者:山风九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专家提醒: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发展
2008-11-22 11:25:47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通讯员 张海亮 罗衡辉 记者 朱华)因为高考不理想,安化县20岁女孩小君(化名)的“黑色七月”一直延续到11月15日还没结束,心神恍惚的她选择了从三楼跳下。经医生紧急施救,小君这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盼着小君早点好起来!”昨日上午,记者在解放军第163医院骨一科病房里见到了正在输液的小君和家人。小君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精神很差,神情仍显呆滞。小君的父亲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妻子都是安化县的农民,妻子平时在家操持家务,而他则远赴浙江打工。小君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她的性格比较内向。今年年初,正在读高三的小君因为和寝室舍友合不来,就委托父亲帮她办理了休学手续,一直在家自学。因为没有老师的辅导,小君今年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只考取了三本。当家人要她读大学时,小君却坚决不同意,也倔犟地不肯回学校复读。此后的她就一直呆在家中,也很少跟人说话。但没想到,11月15日傍晚5时多,小君竟从三楼跳下,造成腰椎和左脚骨折。

  “我们准备给她请个心理医生看看。”先生说,他听到孩子入院的消息后,立即从浙江赶到女儿的病床前,试图和女儿交流,但小君的表情仍十分淡漠。专家表示,小君是个内向的孩子,一般习惯于听家长的话,家长会觉得孩子很“乖”,就会忽略孩子性格上的因素。 专家提醒家长要从学习、兴趣爱好、人际交往3个方面来观察、教育孩子,要经常与孩子交流、谈心,鼓励多参加集体活动;留意孩子在学习、爱好和情绪上的倾向和关注点,推动自然发展。交往可以改善孩子的性格缺点,要多鼓励孩子与同学、伙伴相处。特别是对于内向、孤僻的孩子要特别注意人际交往情况。

家长必读:让孩子对生活的期待多一些

作者:山风九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家长必读:让孩子对生活的期待多一些
2008-10-21 11:28:45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有的家长抱怨说孩子撒谎了,又任性了,还打人了,等等。你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他满怀着疑问、惊奇和温情,当然也有恐惧。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充满着期待,期待着更美好、更温馨、更自然、更自由,然而看看我们的做法:我们不耐烦,不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我们夫妻当着孩子的面亲热,然后吵架,再然后上升到暴力;我们对待我们的父母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嫌他们嗦、小气、做饭难吃等;我们对待我们的朋友虚情假意,总爱说长道短。孩子的心灵就像摄像机一样,把他看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了;他还像导演一样,把他看到的东西都加工了一遍。

  随着他眼中的阴暗面越来越多,他拍摄的悲剧和惨剧就越来越多,他也不由自主地把世界填写成他心中的样子,充满着欺骗、无情、残忍、自卑、无奈、报复、以怨报德、色情、懒散、贪婪、纵欲等,他的眼睛越来越混浊,因为他的世界变得混浊了……

  这一切,都让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期待越来越少了。

  也许我们没有钱,但我们有的是爱心和对他人的耐心和关心;也许我们没有房子,但我们有的是对父母的嘘寒问暖,对工作的兢兢业业;也许我们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但我们有的是对文化和学习的渴望,不断地充实自己;也许我们的朋友欺骗了我们,但我们有的是对邻里的帮助和热情,我们有的是宽容……

  当孩子眼中有的是这些,他对世界的期待就会越来越多,他会爱这个世界,阳光、小溪、小草、月光,当然还有我们。

母亲手记:子参加高考 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作者:山风九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母亲手记:子参加高考 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2008-11-19 16:16:17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儿子高三,同事们、朋友见面,几乎都说一样的话:该忙了。

  随着高考的风声鹤唳,看到圈子里的一些博友开始忙活起来,可见,孩子十年的终点,最终还是要靠家长为其拉好终点线。看到一些家长的留言,不同程度的表现出焦虑,作为正在经历高考的我,作为同是考生家长的我,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些功课,结合自己的感受,谈几点意见:

  一、全面分析,理性定位

  上一篇博文,我转载了一篇题目为《自主招生,不是所有考生都适合》的文章,目的就是要家长全面分析自主招生的讯息,同时理性为自己的孩子定位。有句话我觉得说的很恰当:中国高考,三分考学生,七分考家长。不言而喻,家长在高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说句更直白的话:高考的成败取决于家长。因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一定要比任何时候都要关注高考,关心孩子。一定要理性分析孩子的强项、优势有哪些?认真的将孩子高中阶段获奖情况梳理一下,看看那些可以为孩子所用。从中分析出自家孩子适合那个类别的招生,是自主招生?是小语种?是特长生?是军院?是普招?等等。还要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综合评价孩子,给出一个大致的定位,做好技术分析,明确从哪些方面着手努力,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家长还要考虑身边人脉资源的有效利用,机会和运气有时也会祝我们一臂之力。

  二、意见统一,达成共识

  对于未来孩子要报考学校、专业的选择,家长要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尊重孩子,同时还要多和孩子的老师沟通,征求老师意见,毕竟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要比家长看得清,其次在孩子志愿的选择上家长要充当参谋的职责,要多做工作,多分析,多讨论,切不可各行其是,更不能武断,在此阶段,家长与孩子一定要达成共识。 比如:眼下风生水起的自主招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对于报不报名参加自主招生,家长一定要慎重考虑,毕竟,孩子的精力有限。我个人观点:对于成绩一般的孩子,最好的选择是不参加,继续按照学校的节奏,踏踏实实的走,不可盲目的打乱节奏,干扰孩子的情绪,更不可眼高手低,甚至盲目行事。

  三、高度关注,把握信息

  同为经历高考,孩子与家长的不同在于: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家长的任务是把握高考。关注与高考有关的任何信息,尤其是与孩子密切相关的信息。家长可以找06、07、08连续三年的高考指南,提前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制订几个表格,比如:学校选择(按照一批、二批)、专业选择、模拟填报表等(非常幸运的是,我身边有几位已经历高考的家长,他们的经验已经足够我使用,而且他们很乐意为我出谋献策),这不,眼下我只需要按照一批、二批学校初步筛选出学校,其他的就由他们帮我搞定了。同事们都笑话我:连孩子高考,你都有秘书。家长不妨列一个有孩子参与制定的计划,比如,自己设定表格,另外,多找已参加过高考的考生家长了解情况,找亲朋好友取经,一定要把前期掌握的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不放过一丝的细节。(我是打算将我使用一些的表格放在这里,只是不知道怎么放进来,复制过来全变了样,我做的是exls,不知道怎么把它弄小,有需要的家长,可将你们的邮箱告诉我,我通过邮件发送过去)

  四、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此时最常见家长的问题就是:焦虑,这种心理很容易影响到孩子,因此有必要提醒家长:欲速则不达,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克制,保持良好的心态,切不可因为孩子的一次考试失利,如同天塌了一样,几乎到了崩溃的程度,自己先乱了阵脚,我以为,这是最忌讳的。其实,我们的孩子个个都了不起,他们所内心所承受的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底线,某种程度上讲,孩子们比我们家长做的要好,请家长们仔细想想,至少我们还可以有倾诉的地方,可我们的孩子们呢?面对高考,他们勇敢的面对,他们真的很了不起、很坚强。因此,做为家长一定要冷静、要客观,切不可患得患失。在高考的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莫过于有一个宽松、舒适、民主的家庭了。因此,任何时候都请家长记住:孩子的健康、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家长课堂:中国家庭教育十大误区及十大建议

作者:山风九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家长课堂:中国家庭教育十大误区及十大建议
2008-11-06 15:50:08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一、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因此也抱有极高回报期望,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难以随和,导致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对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五、不对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强,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发展有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达不到家长所希望的预期效果。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误了孩子。

  七、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

  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八、惩罚多于表扬,滥用惩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于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

  九、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视而不见。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给机会或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

  十、忽视孩子体育锻炼

  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让孩子玩,或认为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孩子的发展首先是身体的发展,只有营养,没有运动,身体健康无法实现。家长重视疾病卫生,超过重视体育锻炼,这多少有点舍本逐末,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是防治疾病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之一。

家长手册:做个称职父亲的三大要素

作者:山风九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家长手册:做个称职父亲的三大要素
2008-10-29 14:15:37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教育子女是夫妻共同的责任,丈夫应在家庭教育中投入适当的精力,做一个称职的爸爸。如果孩子的培养教育完全由母亲承担的局面不改变,肯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不仅会使男孩“女性化”,女孩的性格也会更加柔弱。男性所具有的实践丰富、心胸开阔、性格刚强等长处,对孩子的个性形成和行为塑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

  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孩子

  一个好父亲应该在不改变生活规律和不占用正常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经常带孩子去动物园、游乐场,和孩子一起玩玩具、做游戏,这些活动对成人来讲可能引不起兴趣,但对孩子的成长却是必不可少的。

  尽量坚持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家庭亲子互动,通过与孩子之间平等耐心的沟通、对话,孩子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展补充养分。

  父亲给孩子的时间越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就越大。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些话一定要说。让孩子从小就一点一点明白做人的原则,什么是自尊、诚信、骨气、宽厚,什么叫有爱心、讲道理、辨是非;什么是好学上进、发愤图强、靠真本事吃饭;什么叫遵纪守法、光明正大、勤俭节约、严于自律。说了这些话,父亲还应以身作则,让孩子从父亲的行为中看到这些道理。父亲给孩子的第一印象就是坚强有力,由父亲来告诉孩子这些做人的原则会更有说服力。因此,在教育孩子上,父亲的行为是最好的教材。

  了解孩子的想法

  父亲要多方面关心孩子的思想。做父亲的应经常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谈话,通过谈话使自己了解孩子,让孩子了解父亲。同时也使孩子通过父亲了解外面的世界,多方面去教育孩子,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这就要认真细致地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关心孩子的人品、个性、能力与爱好,了解孩子的长处与短处,理解孩子的想法、情感与行为,同时做孩子的父亲、朋友与老师。孩子顺利时多提个醒,不顺利时多帮一把,和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与失败的烦恼,引导孩子逐步走上真善美的人生轨道。

  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亲要尽力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互动氛围。如在孩子面前夸奖、赞扬孩子的母亲,或对妻子微笑等。夫妻间在孩子面前的爱慕行为,是给予孩子爱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帮助妻子就是对孩子的爱。大多情况下,在做家务和养育孩子方面,妻子付出的比丈夫多,现代的父亲应自觉地帮助妻子,这样不但会赢得孩子的尊敬,而且会使夫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抚养教育孩子,共同研究培养孩子。教育和培养孩子是夫妻共同的责任,不可由父亲一个人说了算,夫妻经常协商才能防止偏差,取得最佳效果。

  在家庭中,男孩子往往以父亲为榜样,逐渐学会自尊、自爱、自强,并树立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女孩子大多渴望得到父亲的疼爱,因为从父亲那里她可以得到安全感。母爱可以使人变得温柔,而父爱可以使人变得刚强、坚毅。好父亲的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家长课堂: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浓缩为六句话

作者:山风九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家长课堂: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浓缩为六句话
2008-10-27 13:43:05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作者:许小安

  1.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2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同志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3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4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5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有的是下岗)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6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

  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许小安老师系河南省郑州一中专业、专职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核心成员,郑州市高考心理辅导讲师团核心成员。

家长课堂:影响孩子学习的五大坏习惯

作者:山风九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家长课堂:影响孩子学习的五大坏习惯
2008-10-17 16:21:50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一、 学习无计划

  学习上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在后面推着屁股。

  凡事预则利、不预则废,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计划性都很强,学年有学年的总目标,学期有学期的规划,每周有每周的计划,每日有每日的任务。

  二、 学习不定时

  学习时间不固定,每天必要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时完全凭情绪,情绪好的时候可以学到深夜,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什么都干不了。

  知识是日积月累起来的,人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到大脑里去,饥一顿饱一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 学习不定量

  每天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喜欢搞集中复习、临考突击,每天该记忆的内容他欠帐,该做完的作业他欠帐,该复习的东西他还欠帐。

  要想较好地掌握知识,必须靠每日的知识积累,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靠集中复习、临考突击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经不起严格的检验。/p>

  四、学习马马虎虎

  上课时忘带课本和学习用具,抄写中明明是“’b”可他抄下来就变成了“d”,作业经常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但字迹潦草错误率高,考试时草稿纸上明明做对了可就是忘记誊写到试卷中。

  马虎在孩子中间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通病,如果家长不加注意、不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必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五、学习时一心二用

  上课时经常精神溜号,甚至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自习课时常沉迷于空想,或者东翻西看,浪费时间;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一边听歌一边写文章、算题,哪里说话哪搭茬儿。

  专心致志是学生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所谓“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家长如何教育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04日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12——15岁的年龄,正值心理与生理发育最快的时期,在心理方面,他们迫切希望独立,自己已经长大了。在生理方面,正在向成人方面发展。如何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要将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材,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万事德为先。当今社会,精彩纷呈。人们的思想品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一小部分人为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对思想处于转形时期的孩子产生不小的影响。作为家长,道德要从自己做起,自觉抵制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袭,作孩子的榜样。当发现孩子的言行与法律及社会道德相偏离时,应苦口婆心的指出其后果及危害性,将孩子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激励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帮助孩子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如何才能让孩子成为自己所希望的人材呢?我认为

1、家长首先要为孩子酿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行教胜于言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学习型的家长一定能进行教育出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管住自己,整天沉溺于上网、打牌等,要想处于多动期的孩子静下来看书做作业,恐怕是不现实的。

2、要做孩子的长辈,更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粗暴,当孩子的分数未达到自己的要求时,动不动大声斥责,甚至打骂,必然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结。正确的做应该是:帮助孩子找出错误的原因,对做得好的地方,要大张旗鼓的进行表扬,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只要克服一点点缺点,就能与其他同学一样,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体魄。现在不少家长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孩子的身体锻炼关注甚少。须知,没有强健的体魄,我们的孩子,顶多只是一个书呆子,再大的理想与抱负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难以达到。

我对中学生儿子的教育方法及其转变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04日

 

 

我绝对不是一个教子有方的家长,儿子张冉在别人眼里,也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在我眼里,初中二年级的儿子比过去初中二年级的我要优秀,尽管我也常常为他的不叠被子,不收拾好书桌而责骂他,尽管我也常常因为期中考试开完家长会回来为儿子不是总分的前锋而数落他。所以下面要说的只是作为家长所做的,一直希望他能在儿子一生中奏效的,能奏效儿子的一生的。

一、 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小学时候,当别人家不知道电脑是什么玩意的时候,我们买回了电脑。在我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出现故障或问题,儿子是我们的老师。打印机不工作了,他能让它运作。

 

●儿子爱画画,也没有上美术班,我们为他买会了画架和美术书。放学或周末,有空他就在上面摆弄着,俨然一个艺术家的姿态。如今,看见什么,三下五除二,7分模样便出之笔端。什么亚历山大、阿克利巴,我也不知道是谁。

 

●儿子爱运动,特喜好打篮球。篮球用了3个,鞋子磨破了无数双。体育明星一大串,说起来就象他的同班同学。如今,一幅高大的身材,一个健康的体魄,比起爹妈还高几分,不知道是不是打篮球的缘故。不过因为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打篮球的关系,不能保证作业时间而退出校篮球队。篮球还是每周要打一次的。

二、 引导儿子做个有同情心的人。

● 遇见街头无家可归的人,哪怕身上只有一个硬币,也要丢下几文。

 

● 同学在运动场上受伤,儿子准是第一时间冲上去求援。

 

三、引导儿子做个有集体荣誉感的人。

● 为班级所获得的荣誉欢呼,这是每次运动会期间,儿子的语言反馈所体现。为班级总分奋力拼打,竭力冲刺,在运动场上用勇猛、技巧、耐力话精神,话毅力,话拼搏。同学为他写表扬稿,曾使他兴奋几天。我想,儿子也在生活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别人的认可对他是多么的重要。

 

● 因为迟到,记了几次名字,为班级拖了后腿,嘴巴不任错,心里早已低头。头次是我解的围,二次我不干了。大概是出了一次洋相,才知道自己管理自己。从此,不用我叫起床,自觉了。

 

四、引导儿子做个爱看书的人。

● 中外著名童话是看了,就不知还记得几个?

 

● 上下五千年是看完了,但,有可能是囫囵吞枣。

 

● 唐诗颂词读了不少,背得几首,写文章偶尔冒出几句作为引言,有几份味道,有时也有几份牵强。目前有三篇习作见于报端,就有当作家的梦话出来。

 

●英语说得一些,学得几本,背得几段,还能点评小学生英语作文,就是考试分数升不起来。

 

五、王志刚老师解答一位母亲的困惑。

儿子的现在,我并不满意。原因在于:

1、成绩不理想。

2、学习态度不端正。

3、学习不勤奋。

4、有时说话走调,也有谎言出现。

5、不能理解老师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曾因为这些打骂过儿子,也曾为儿子所犯的错误伤心落泪。自从2004年11月到儿子学校上了一节课,听取了王志刚老师的关于“教子技巧”的讲座,一位母亲有了豁然开朗,顿开茅塞的感觉。

 

  是的,我为何不把打骂变成交流?把数落变成欣赏?所以,从此以后和将来,我会用孩子的优点期盼孩子的未来和成功:做个健康的人;做个能合作的人;做个乐观的人;做个有作为有建树的人。

家长课堂:家长的伤心与孩子的烦心

作者:山风九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家长课堂:家长的伤心与孩子的烦心
2008-10-13 16:05:23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听到很多家长抱怨,为什么我这样疼爱孩子,他却常常和我怄气,难道他不知道我是为他好……而孩子也同样抱怨家长,整天没完没了地唠叨,都听腻了。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障碍,一方觉得伤心,另一方觉得烦心。

  有一个孩子告诉我,他的母亲每天重复说六句话:“快点快点,要不就上学迟到了”;“早餐怎么也得吃点,要不上午的课顶不住”;“过马路要小心,看着点车”;“到了学校你要努力学习,别开小差”;“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别着急看电视”;“什么时候考试”。这样日复一日地说,作为孩子自然而然会感到厌烦,结果事与愿违。

  我在英国考察时了解到,英国母亲一天常对孩子说的话是:早晨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说“早上好”;吃早饭时问孩子“早餐怎么样,是否符合你的口味”;上学时嘱咐孩子“过马路要小心,要遵守交通规则”;跟孩子再见时说“希望你今天开心”;孩子放学回家时问的第一句是“今天你快乐吗?明天你想做什么”;发现孩子进步时说“你真棒”;晚上睡觉前对孩子说“祝你做个好梦,晚安”。

  是什么原因造成两国母亲对孩子说的话大相径庭呢?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家长的期望值太高,每位家长都想子女成龙、成凤,能上名校,有一门以上的特长。但是“龙”、“凤”能有多少,名校又有几所,超负荷的学习下哪有时间发展特长?对这些,许多家长并没有一个理性的分析,只是一味地对孩子提出许多过高的要求。孩子在社会、家庭的重重压力下,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他们为家长而学习,失去了孩子原有的天真,也失去了童年的欢乐。

  其实,孩子们的愿望很简单,只要家长不提出过高的目标、不只盯着学习成绩、少一些唠叨和训导、多一点理解即可。所以,家长不要太过于苛求孩子,在与孩子相处时应少一些唠叨,多一些鼓励;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多听听孩子发自内心的倾诉;无论是赞扬孩子还是批评孩子,一定要就事论事,客观对待;当孩子有了进步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意时,切忌说一些过激的话;关注孩子的兴趣,尽可能挤出时间陪孩子一起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

家长经验:女儿是这样获得北大自主招生资格的

作者:山风九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家长经验:女儿是这样获得北大自主招生资格的
2008-10-25 10:15:27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女儿是这样获得北大自主招生资格的

  一年一度的自主招生就要开战了,我记得去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选拔工作从11月下旬开始报名,到第二年1月底结束,历时2个多月。参加北大自主招生报名选手有13000多人,最终取得资格的1100多人(包括保送生)。回想去年北大自主招生,女儿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赢得北大自主招生资格。为了让更多的高三家长节省时间,少走弯路;对即将参加的名校自主招生的高三学子提供一些帮助,我把女儿参加北大自主招生考试全过程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优秀学子通过名校自主招生,赢得名校青睐。

  一、报名及材料准备

  记得去年11月底,女儿所在学校北大清华等名校自主招生名额下来了,女儿是校荐生,学的是文科,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北大,报名以后,女儿唯一做的就是花了2个小时写了个人陈述,其他一切都不用女儿操心了。什么获奖资料、荣誉证书等事情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个人陈述以1500字左右为宜,文章短了不能展示个人亮点,长了阅审老师看起来费劲,这一点对自荐生显得尤为重要,个人陈述主要写高中阶段一些特长爱好,参加社会活动取得的成绩及收获等等,学习成绩一笔带过,因为考北大的学生成绩都是很优秀的。报完名后女儿如往常般学习,我们也给女儿打预防针,告诉她考北大自主招生是很难的,不要有思想包袱,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就行了,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后来证实女儿学校18人参加北大自主生考试,8人通过(4人保送,4人自主)。

  二、笔 试

  女儿正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参加了12月30日的笔试。我记得考试那天正好是周日,先天晚上我告诉女儿我想陪她一块去,因为笔试学校田家炳中学距家很远,女儿坚决不同意,说既然是重在参与,就让我一个人去吧。第二天早晨女儿6点半起床吃完早餐,7点钟出发到学校坐校车抵达田家炳中学,上午考语数外,三份试卷同时发下,3个半小时,答题不分先后。女儿说她最先做的英语,因为她认为英语难度不大,没有听力,大概大学四级水平,然后做数学,数学文理同卷,共5道题目,文科生做前面4道,理科生全做,女儿做了一个半题目就做不下去了,总之一个字“难”。好在女儿没有在数学题目上纠缠,迅速做起语文来了,语文好像只有三道大题,一篇阅读,一篇古文,一篇作文,跟高考题完全不同,主要看你平时的积累,如果你平时学习就是做辅导材料上的题,那很难适应北大的试题,女儿说做那样的题目一个字“爽”,写完作文最后一句话正好响起了铃声。北大去年语文自主招生考试全国最高分好像不到70分,女儿语文得了68分,可见女儿平时功夫还是很不错的。整场考试女儿的体会是要合理地利用考试时间,尽量在3个半小时里争取多拿分。

  中午女儿在学校花5块钱吃了盒饭,在教室里休息了半小时,下午接着考文科是史政,理科是理化。历史考了十个名词解释,然后是一个大题(45分),题目是分析一段话:“先秦时代的中国是中原的中国,秦汉以后是中国的中国,中古以后是东亚的中国,近古以后是亚洲的中国,近代以下是世界的中国”。女儿说历史考的还算好,政治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政治考的是全是时事现象,用所学知识解释当前事物,主要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女儿说考的一般,我就说你已经参与了,你就是胜利者。

  12月15日晚上打开北大招生网,输入女儿的名字,先呈现女儿的各科成绩,然后网页显示:恭喜你,你已经获得笔试通过,我们在美丽的未名湖畔等候你的到来!

  三、面 试

  女儿笔试通过后,按步就班跟学校正常上课,正常复习功课,我这个做家长的开始在网上搜集资料,主要是当前时事新闻,我记得收集了“华南虎事件”、“增加传统节假日有什么意义?”还有“生态文明”、“文化软实力”等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最新热点,打印了7张A4纸。女儿上北京之前唯一做的就是写了一个1分钟的面试介绍,自我介绍很简短,说出姓名、来自哪个学校和最突出的特点即可。元月20日女儿独自和她的校友一块去了北京,在火车上女儿和校友看了打印的东西,在火车上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尽管面试时女儿没能用得上,但对她们分析问题很有帮助,这些收集来的问题在其他许多名校的自主招生面试中出现过。女儿面试是在元月22日上午10:40,进入考场后桌上预备了纸笔。每组5人3个教授,女儿是1号,按顺序就座。5个题目:

  A、俗话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这违反了“择善而从”的规则吗?为什么?

  B、在地球上的足球赛中我们能够欣赏到任意球中漂亮的“香蕉球”,在月球上能吗?为什么?

  C、据报道小行星与火星相撞的概率大大增大,这对地球是好是坏?为什么?

  D、你对中国的软实力有何认识?

  E、澳洲新总理陆克文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这表明中澳关系将迎来新的春天吗?

  刚开始时候,先是自我介绍,从1号开始,完了教授甲发话了:“大家都看清楚题了,如果感觉不好答可以换一道题。没有异议了?那好,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我们现在开始吧!”话音刚落不到1分钟, 5号“刷”的一下举起了手,女儿说她没注意别人答题,她的题目是C,第三个作答,她是先拟了一下提纲,然后海阔天空的说了一通,等每人答完必答题之后,接下来的讨论才是重头戏。教授乙发话了:“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主要靠什么?”4号抢先发言了,她说主要是文化,女儿一听到“文化”二字,立马想到古希腊、印度,这教授丙说:“那希腊、印度现在怎样?”女儿立即举手了,她说“我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主要看经济,美国为什么能成为超级大国,主要是经济发达……”然后5号、3号都说同意女儿的观点,并作了一些补充。教授甲又发话了“这个问题暂时讨论到这里,我们进入下面一个话题:现代社会经济鼓励人们贷款购物,如贷款买房、买车等,你认为‘量入而出’的古训还有意义吗?”女儿第一个举起了手。她的回答主要分为3点:一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传家之宝;二是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人们必须量入而出;其中例举了农村养老问题,城市下岗问题,老人生病问题等等。三是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增加而转化的购买力增强,如今的青年人也可以像美国人一样,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途紧张的女儿还说了几句长沙普通话,但整体感觉还是很清晰的,她说她讲完后,有两个教授朝她笑了一下。

  面试整整一个小时,气氛非常活跃,教授也很和蔼,女儿感觉是一个小时非常快,大家一定要争取多发言,让教授能记住你,因为教授主要看重你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女儿回来后跟我说了这些面试过程后,我跟我妹通电话时说女儿面试一定能过,后来的面试结果果真如此。

家长课堂:警惕八种行为让您成为最失败的家长(图)

作者:山风九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家长课堂:警惕八种行为让您成为最失败的家长(图)
2008-10-24 15:39:34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根据心理学家对大批父母的调查,发现八种典型的行为易导致失败的父母:

  一、没有原则。没有原则的父母,最终会被子女控制住。曾有位母亲一旦听到孩子说“我不上学了”,立刻投降,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这位母亲最终陷入绝望的境地。

  二、过度保护。父母保护得越多,孩子越无能。尼采说过,最大的善往往包含最大的恶。

  三、唠叨、说教、啰嗦、嚷嚷。这样的父母通常是低智商的父母,因为不会说些有用的话,因此,只会重复些无用的话。

  四、赞扬泛滥。对于4岁以上的儿童,你不能总是用“孩子,你真棒”这样毫无营养价值的话语“忽悠”自己的孩子。

  五、惩罚过重。记得初中时,我的一个朋友的妈妈太想让她的儿子优秀,曾经让她的儿子跪了一夜作为惩罚,结果,我的这个朋友从此精神失常。

  六、剥夺孩子的感受。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失去了感受、判断的机会。

  七、成绩与创造力本末倒置。绝大多数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成绩,不知道孩子还有比成绩更重要的部分需要关心。

  八、忽略了乐趣。乐观的天性是父母送给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之一。

孩子学英语家长要注意的九大问题

作者:山风九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孩子学英语家长要注意的九大问题
2008-10-13 16:10:50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1.英语环境是建立英语思维的土壤和必要条件。

  英语环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接收的是英语信息;其次:英语信息量大。二者缺一不可。

  2.语言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是掌握语言的根本。

  语思维是用英语方式去理解和思考事物。

  3.建立英语思维最大的敌人是翻译的干扰。

  孩子的语言天赋在于掌握语言思维。实质是孩子在英语环境中可以做到不翻译。

  4.让孩子用汉语理解学习英语,是在破坏英语思维的建立。

  用汉语理解和学习英语,是在浪费孩子们的语言黄金期,而且使翻译成为一种本能,阻碍英语思维的建立。

  5.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先"语"后"文"。

  任何一种语言都分为"语"和"文"两部分。"语"的表现是听说,实质是语言维;"文"的表现是读写,实质是语言思维的书面表达方式。

  6.英语文字与汉字是完全不同的。

  汉字是象形文字,有形无音。而英文是字母文字,是按发音规则创造的文字。学英语千万不要"背单词",往往孩子强记的只是汉语翻译。

  7.不要把英语当作高深莫测的知识,它只是一个工具。

  8.英语环境非常容易建立。

  比如听一盘磁带,看一部原版电影等。

  9.面对英语环境,只要培养起好习惯,并坚持不懈,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英语。

  好习惯包括:听英语时不翻译的习惯;天天听英语的习惯。保持好习惯是成功的开始

孩子成长需五大营养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04日

 

  南国早报桂林讯(记者 蒋晓梅)关于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10月21日上午,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心理健康教育巡回报告团抵达桂林,阎春鸣讲师就如何“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向桂林市家长代表们传授了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出“忽视孩子心灵成长是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盲区。”并建议父母给孩子注入肯定、自由、情感、宽容和梦想五大“健康营养”。

  营养一:肯定

  误区:很多父母喜欢用“笨蛋”、“没用的东西”、“不争气的玩意”、“废物”等话来讽刺挖苦孩子,看不到孩子自身的进步和努力,也看不到孩子的一些优点、特长,两个眼睛只盯着分数。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观点:2001年,《知心姐姐》曾做过一系列知心调查。其中有项调查询问中小学生:在新的世纪,如果你的爸爸妈妈满足你的要求,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接受调查的3671名中小学生中,有56.82%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看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有56.4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总拿他和别人的孩子比,别总说别人的孩子比他强。父母要学会赏识孩子,鼓励和赞美孩子。改变两个手指的习惯,将习惯指责孩子的食指收起来,夸奖孩子的大拇指翘起来。

  营养二:自由

  误区:担心放任孩子会耽误孩子的学习,通过限制孩子行动、零花钱、阅读、兴趣来管束孩子。

  观点:自由是心灵成长的基础,要给孩子提供四种自由,一是孩子行动的自由,教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二是给孩子零花钱的自由,教孩子学会理财、学会量入为出。三是给孩子读书的自由,让孩子自主获取知识。四是给孩子兴趣的自由,发掘孩子内在的潜力。不少家长抱怨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太差,其实,这都是给孩子太少自由的必然结果。

  营养三:情感

  误区: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付出了许多,却从不想到回报,忽视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

  观点:首先要培养孩子感动的能力,让他做一个感情丰富、知恩图报的人。一个人要能够被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所感动,并随时地把这种感动调动起来,化作一种感恩的素质。作为父母,一定要在乎孩子的这种感恩行为,在乎孩子的爱,在乎孩子的回报,让孩子学会对养育自己的父母感恩。此外,要培养孩子善良的能力,让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做一个善良的人。

  营养四:宽容

  误区:很多家长对自己、对同事、对朋友能够宽容,却不能原谅孩子犯下的一些小错误,经常指责孩子。看别人的孩子,看优点、看长处;看自己的孩子看缺点、看问题。

  观点: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权力,允许他在错误中积累经验。宽容孩子,比指责、打骂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更容易让孩子改正错误,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如果对孩子不宽容,那他长大后对别人、对社会就会非常苛刻。

  营养五:梦想

  误区:认为孩子整天在胡思乱想,他们的梦想太遥远,太不切合实际。

  观点:梦想是孩子的动力,父母应保护孩子的梦想。梦想能让孩子变得与众不同,让孩子学会坚持,只有通过考验的人才会成就梦想。因为有了梦想,那些不切实际才有可能变成实际。家长要教会孩子善于梦想,让他在无数梦想当中去实现他的理想。

李开复谈最好的父母什么样:培养孩子六方面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04日

 

  培养理智讲理的孩子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已知的惩罚;(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启发的作用。

  培养成功学习的孩子

  在今天这应试的学习环境里,我们很难对课业成绩不在乎。但是,孩子在这环境里的压力很大,我们要尽量体谅他们。不要对孩子希望太高,更不要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和对不起父母的罪恶感。不要把成绩看太重,打好基础和真的理解远远比成绩重要。

  尽量让你的期望合理化。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标,孩子可能会根本放弃了。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成对孩子的建议。尽量不要把孩子和别人比。

  鼓励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而不是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了,要鼓励他马上用到学过的知识,让他知道学这些知识对生活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考高分才学。最重要的是要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导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是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呢?我下面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

  *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

  培养快乐感性的孩子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钢琴、练跳舞。我认为有一些嗜好是很好的,可以帮助全面发展孩子,但是要适量。有些学习是很苦的,所以我都会用“让孩子有选择”的方法和孩子约法三章。当我的两个孩子都对音乐表示兴趣时,我们对他们说:尽力学三个月,三个月后,他们如果尽了力,他们可以决定要不要再学。结果,他们对音乐都没有兴趣,但是一个画画有兴趣,一个对戏剧有兴趣。于是,我让他们朝他们的兴趣发展。

  培养自信积极的孩子

  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给孩子正面的回溃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所以你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个长期的可衡量的计划。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厌学心理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04日

 

  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调查表明,大多数孩子的厌学与他们是否聪明没多大关系。厌学心理产生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绩,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原因

  (1)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至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我们在心理咨询中曾收到很多学生的来信,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反映他们的厌学心理,有一封是这样写的:很久以来,生活令我沮丧不已,写这封信以前,我把我高三前前后后想了想,觉得我整个是个失败者。中考时分数差七分上线,我是用爸妈的辛苦钱上的高中。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背着这个包袱。为了对得起爸妈,我拼命的学习,然而,事与愿违,我的成绩越来越差。现在离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还有四个月,考试频率很高。考一次,我就被打击一次,我有时会被老师听似平常的话语羞得无地自容。 就这样,我的心情越来越槽。在学校,我经常孤孤单单一个人,听到别的同 学讨论问题,我想问、想说,可是我觉得自已成绩太差,感到没有资格和他们在一起。尽管我知道同学之间没有贵贱之分,可是我怕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的那种眼神。每次当我满怀信心和希望坐在教室里,但最终给我的是失望与羞愧。

  (2)与人际关系差有关。由于性格原因,有些学生人际关系差,经常与同学们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学们都不喜欢他,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

  (3)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还以为是为父母而学。当看到社会上一些没读书而赚了大钱的人时,他们更是迷茫,觉得读不读书无所谓,这样自然而然就对学习没什么兴趣,甚至厌学。

  (4)学业负担过重,产生逆反心理。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老师家长拼命给学生施加压力和学习任务,以致学生完全不能承受,他们很反感老师和家长这样“无理”地对待自已,于是越来越对学习感到厌倦。

  二、辅导

  (1)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其实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他的学习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调查表明,很多厌学的学生,他们一无特长,二成绩也差,有的只是一些不良习惯,如常上游戏厅玩游戏。

  (2)辅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索性破罐子破摔,经常逃学,在外“鬼混”。因此,老师和家长,尤其是家长及时想办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工作忙和有条件的可请家教,只有学生学习提高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3)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老师和家长往往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还嫌不够,家长在家也要孩子开夜车,甚至恐吓学生,考不上大学,你就会完蛋,就别来见我。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厌学,有的干脆离家出走。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尽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富教于乐,劳逸结合。

  (4)辅导学生的人际关系。学生人际关系差,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文化、经济和函养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个性亦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际关系自然就差。如果老师和同学再对他们冷漠,他们就会更感孤独和不安,不良情绪,甚至厌世情绪就会产生。因此,对这些性格存在缺陷的同学,要伸出友爱之手,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5)老师和家长要注意批评的尺度,成功时让孩子感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的承受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但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在批评学生时,就要注意场合和尺度,以激励为主,少用批评、责怪为妙。对学生学习上的任何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孩子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能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

给家长的十条建议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04日

 

  最近,美国评出的优秀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给家长提出了10条建议:

  1.尽量多表扬。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乐于学习。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 

  3.经常制定几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这可使孩子觉得能够做到,从而有利于发挥潜能,增加自信。 

  4.刺激学习欲望。不只限于书面,还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例如,制定旅游计划时让孩子从书中查找地名、路线、测量距离等。 

  5.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6.做好表率。父母能为一本新书、一个课题而激动不已,反复研讨,那么,耳濡目染之下,孩子就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认真读书、解答课外练习题,汲取知识。 

  7.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老师,不要说“××老师课讲得糟透了”、“××老师太爱管闲事”等等。 

  8.定下家庭学习规矩。例如,“不完成作业不许出去玩”、“说不出今天所学到的东西不许看电视”等,并且自始至终地执行。 

  9.多引导孩子提出问题。爱提问题的孩子比被动接受知识的孩子知识掌握得快而且觉得负担轻。家长要培养孩子读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 

  10.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因家庭问题导致孩子缺课。这有利于培养孩子将来的敬业精神。

怎样教育太任性的孩子——对症下药,让任性失效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6日

 

不少父母找我们咨询:“我的孩子太任性,应该怎样教育他?”有的家长甚至说:“我的孩子是天生的拧种,真没办法。”就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不会是天生的毛病。那么,孩子任性是怎样造成的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其一,模仿别人的结果。

  在家庭里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比如,许多亲友一起庆祝节日或外出旅游,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为,而孩子的家长不但没有教育他,反而迁就他,满足他的某种要求。这对其他孩子起了一个反面教员的作用。有的是非不明的孩子,遇到适合的机会,就会模仿他的样子。

  有的成年人也任性,孩子同样会模仿。爸爸、妈妈,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任性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其二,家长迁就的结果。

  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势。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以往迁就的结果。

  其三,家长对孩子过度严厉或不尊重孩子的结果。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孩子难以达到,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久而久之,变得任性。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动不动就贬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随意责备,孩子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产生任性对抗行为。

  孩子长大了太任性,一点好处没有。在家里,不听父母长辈的话,我想怎样就怎样;在学校太任性,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身心不可能健康发展。怎样使孩子由任性变得不任性呢?

  分析孩子任性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前述三种原因,第一种如果是父母以外的人的影响,重点在分清是非,让孩子对任性产生一种讨厌的心理,不去模仿。如果是父母自身一方有任性行为,则应认真反思,坦诚地与孩子交流,承认自己的行为不对,教育孩子不要学。而且请孩子监督自己,帮助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如果是第二种原因,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矫正自己的迁就行为。一方面教育孩子认识任性的害处,有实例说明任性会使人做错事,会碰壁,在集体中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最终影响进步。另一方面,要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责任,无原则的迁就是不对的,孩子任性,自己应负主要责任。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克服任性,来个约法三章。比如,父母给孩子提出某种要求,先讲清道理,为什么这样要求;孩子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有自己的主张,也必须说明理由。如果双方有矛盾,就充分讨论,还可以请其他长辈、老师发表看法。

  如果是第三种原因,家长要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同时,坚决改变过于苛求和伤害孩子的行为,要宽严适度,保护孩子的自尊。创造民主气氛,多给孩子讲话的机会。

  其实,任性就是不讲理。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突出了讲解的过程,任性就会改变。切记不可以任性对任性。

  让孩子在群体生活中改变任性的毛病。

  群体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个人的意愿与大多数人意愿不符,就会被否定。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性活动。节假日安排出时间约几个小朋友一起进行游乐活动。事先给孩子讲清要求,如果自己的意见被否定了,要服从多数,不固执,不闹情绪。学校班集体的活动,更要积极参加,应主动向班干部、班主任老师要任务,认真完成。家长主动与老师联系,给孩子安排点负责任的工作。孩子在与别人的沟通中,会体会到任性无用武之地。

  帮孩子选择一两个通情达理、不任性的孩子做朋友。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同龄伙伴之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一两个通情达理、不任性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讨论问题,对克服任性毛病大有好处。允许孩子到小朋友家里去,让他感受小朋友是如何听从父母的教导的。还可以让孩子请小朋友监督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综上所述,矫正孩子任性,需要家长认认真真下一番功夫,而且首先要矫正自己。如果只是一般地批评,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恐怕不会见效。

发展智力的核心因素——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6日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那么,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思维力?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每位家长都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自觉地采取措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思维,就是通常说的“思考”、“想”、“动脑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先是从知道他的姓名、长相,听他说话、看他做事开始的,以后逐渐对他了解越来越多,直到认识他的性格特点,他的精神境界。这就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使我们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的核心因素就是思维。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也要“想”,但那是初步的,只有对客观事物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时,人们才能通过分析、综合,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思维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阶段。

  思维力,就是一个人进行思维的能力。思维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高低。它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独立性:思维力强的人,必定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都能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即使他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也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力强的人,对总是瓜迅速而且灵活,不墨守成规,能比较快地认识、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有人让少年曹冲称一头大象的重量,这对一个小孩子是大难题。可是曹冲经过迅速而灵活的思考,很快有了办法。先让大象站在船里,刻上水位记号,然后把大象拉下来,往船上装石块,达到原来水位记号停止。石块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的思维力很强,上述几个特点都表现出来了。

  逻辑性:思维力强,想问题严密而且科学,不穿凿附会,不支离破碎,得出的结论有充足的理由、证据,前因后果思路清晰。

  全面性:思维力强,看问题不片面,能从不同角度整体地看待事物。

  创造性:思维力强,对问题能提出创造性见解,别人没想到的,他能够想到。

  关系思维,有一门新兴的科学——思维科学,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提出来的。这方面的书籍出了很多,我们这里很难作全面介绍。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找这方面的书读一读。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年龄小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就真的把答案告诉孩子,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孩子,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提高而且产生新的动力。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

  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活动积极。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也弄不懂的问题,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圆满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一两岁以后,有的不爱向家长提问题了,家长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家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时,家长应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些做法,对发展孩子思维有好处。

  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

  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家长、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书柜的一角。空闲时间,大家可以翻阅这些资料,互相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搞家庭智力竞赛。

  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做主持人,谁主持谁准备竞赛题目,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准备过程和竞赛过程都是训练脑力的过程。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总之,为了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经常想到创造动脑筋的氛围,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实践。脑子是越用越灵。为了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既要重视学习过程,也要在功课以外想些办法。

寻找记忆的规律——提高孩子的记忆力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6日

 

记忆,是大脑的重要功能;记忆力,是人的智力活动的重要标志。一个人记忆力强,会为他的智力活动提供更多更好的“储备”;反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家长应该先了解有关记忆力的一些基础知识。

  记忆是信息的摄入、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说,记忆包含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等基本过程。

  识记分为识和记两个方面。先识后记,识中有记。所谓保持,是指已经识记过的材料,有条理地保存在大脑之中。再认,是指识记过的材料,再次出现在面前时,能够认识它他。重现,是指在大脑中重新出现对识记材料的印象。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我们在培养孩子记忆力时,当然要注意这些环节。

  记忆,按其目的性和采取的方法,可以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所谓有意记忆,就是具有自觉目的,通过意志努力,采取一定方法所进行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记忆都是有意记忆。有意记忆按其记忆方法不同,又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是在不理解材料意义或材料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时的强记,主要方法靠反复复习。意义记忆是在首先理解材料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记忆,其方法是在理解材料含义和掌握逻辑关系基础上反复复习。在学习过程中,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二者都需要。而所谓无意记忆,就是没有自觉目的,没有进行意志努力,没有采取一定方法的记忆。这类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在学习过程中较少。

  人的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据科学家研究,一个正常人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五亿本书的知识总量,一个人的一生能储存一千万亿个信息单位。这种能力,再好的计算机也比不过。一个孩子学习需要记忆的东西,只是使用大脑仓库的极小一部分。

  记忆力是可以培养的。据史书记载,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小时候曾经记忆能力不强,念书时,背诵的作业总不能顺完成。老师检查时,他往往丢三落四。当他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之后,加强训练,抓紧一切时间进行背诵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刻苦努力,终于成为记忆力较强的人,为他以后成为大学问家创造了条件。

  究竟怎样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呢?

  教孩子要有明确的记忆目标。

  记忆具有意识性、指向性。要想记住什么东西,目的必须十分明确。在学习中,要记忆一个单词、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个公式、一篇诗文,都要先给自己定个目的,以“必须记住”为目标来要求自己。不能记不记两可,记得住记不住没关系。无所谓的态度、应付差事的态度是不利于记忆的。

  提高孩子记忆的自信心。

  有的孩子记忆之前,先有畏难情绪,担心记不住,对自己没有有信心。这样,就在心理上产生了抵御记忆力的因素,造成精神不集中,总是记不住。人和人的脑力有差别,但并不大。同样的条件下,充满自信的人记忆快、记得多。因此,必须鼓励孩子的自信心,有的自信心,精神集中,头脑敏锐,记忆就快。经过一段时间,形成良性循环。

  教育孩子注意理解、及时复习。

  理解了的东西,容易记住。除了必须死记的材料,如地名、人名、年代等之外,凡有具体含义的材料都应先理解再记忆。记忆之后要及时反复复习,最大限度减少遗忘。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最初忘得快,随时间推移而减慢。因此,在记忆之后的前几天里反复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指导孩子注意用脑的艺术。

  脑子越用越灵,但必须讲究科学用脑。最重要的是劳逸结合。不开“早车”、“夜车”,保证睡眠。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安排休息。不同的功课,可以采取交替学习的方法。特别要养成讲求效率的好习惯。

  用单侧体操增强记忆力。

  人的左右脑功能不一样,记忆需要左右脑协调配合。现在孩子的学习,使用左脑比较多,右脑用得比较少,为了提高右脑的活力,可以做单侧体操,有意识增加左手、左腿、左脚的运动机会,刺激右脑,使之得到锻炼。

  目前,在图书市场上有一些专门讲记忆问题的书,列出许多具体的记忆方法。家长可以带孩子买一两本,读一读,多学些好的记忆方法。而且应该鼓励孩子总结经验,创造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眼睛是智力的窗户——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6日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 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中人之上。”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

  观察力是什么呢?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是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人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观察开始。如果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就要在自然条件下或在实验室里,认真观察具体的事物,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实验规律等等,从而获得自然科学知识。如果学习社会知识,就要观察社会生活获得自然科学知识。如果学习社会知识,就要观察社会生活和各种社会现象,了解人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获得社会科学知识。即使是间接地从书本上获得知识,也离不开眼睛、耳朵等感官的观察活动。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他的智力,不提高他的观察力是不行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纵然是复杂的,但普遍的特点之一是观察力差。

  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既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家长的任务。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养成观察习惯。

  明确观察目的,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教育孩子在心里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能的好处;另一层是教育孩子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在家里或外出,可以随时确定一种观察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比如,观察一件工艺品的形态、颜色、特点、制作水平;观察做饭、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山水、树木、花草;观察一座建筑……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还可以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家长与孩子还可以互相评议,看看观察得仔细不仔细,描述得逼真不逼真。如能经常这样做,定会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培养孩子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观察活动有内容繁简、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分别,但都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没有计划,效果不好,不利于提高观察的能力。观察有计划,是指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先定好观察的目的。多少米,怎么淘,放多少水,大火烧多长时间,小火焖多长时间。先是观察父母怎样做,然后自己一边学着帮,一边观察。学会了做饭,也提高了观察力。

  有的家长支持、鼓励孩子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有的还写观察日记,不断给以指导。这样的观察活动,既有兴趣,又有丰富的内容,效果很好。

  指导孩子学会观察的方法。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掌握不同的方法。

  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和实验中观察;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定期观察;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解剖(或分解)观察,比较观察;有记录观察和无记录观察,等等。观察不同的对象,出于不同的目的,应事先考虑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有时候,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指导孩子遵循感知规律进行观察。

  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而感知是有规律的,应该遵循规律去进行观察。

  强度律:观察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观察得清晰、准确。因此,在观察前,对有可能提高强度的事物,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强度。比如,观察人的肌肉,绷紧时看得最清楚;观察蒸气的特点,水壶里的水要满到一定程度,效果才好。

  差异律:被观察的对象与背景反差越大,观察效果越好。因此,要设法增加观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比如,观察一种昆虫的形态、颜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纸上,效果就会好。

  对比律:两个显著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容易观察,因而在观察中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观察效果好。比如,两种不同的苹果放在一起,比较形状、颜色、大小,再通过品尝比较味道。

  活动律:运动中的对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运动中的情况与静止状态有所不同。因此,观察某些事物,既观察静止的情况,又要看活动中的情况。比如,观察一个人,就应将静止状态与活动状态结合起来观察。

  组合律:把有关联的事物组合起来观察,既能把握整体情况,又能把握具体情况。比如观察一间房屋的布置,观察一个人的服饰就应该组合起来观察。

  协同律:观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协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各位家长,请您记住有关观察力的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怎样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6日

 

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映。但是,如果采取简单化的做法,对于指导孩子学习又没有好处。

  讲看一些简单化的做法:

  “快考试了,好好复习,争取双百(或双优,或达到××分),考好了有奖励。如果考不好,你什么也甭想。”

  “把成绩单给我拿出来……就考这成绩呀!我看你越来越没出息!”

  “你上次都比这次分数高,我看你越活越抽抽儿!”

  “从明天开始,你不许玩儿,只能给我好好念书,什么时候分数上去了,什么时候再玩儿。”

  除此之外,还有正颜厉色连训带骂的,甚至还有拳脚相加的。

  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考好分数啊!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学得好。家长只是训和骂,孩子仍然胡里胡涂,有的孩子确实很少玩儿,但分数仍然上不去。

  分数是个现象,家长应该动脑筋分析分数背后的诸方面原因:

  其一,分析孩子的学习水平。

  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三个层面的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词语、定义、定理、公式、基本观点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水平);综合技能水平(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卷子和平常的作业,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层面水平的情况。哪方面差,重点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其二,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有的是学习兴趣问题,有的是学习习惯问题,有的是意志品质问题,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责任心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找准原因。

  其三,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

  有的孩子,成绩总在某一水平上,难以突破,学习态度、习惯也较好,这往往是学习方法问题。应该一科一科地分析学习方法存在什么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其四,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成绩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我们在本书中对智力的几个基本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进行了介绍,而每个孩子这四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不平衡。有的记忆力强而思维力弱,有的观察力强而记忆力弱。这就需要从孩子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哪方面能力弱,应优先训练哪方面的能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

  其五,分析孩子与老师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的感情如何,对学习影响很大,请您参阅本书中有关专题的分析。

  如果家长能够如上所述去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就不会只拿分数来说事儿了。而且,通过这样的分析,找准了原因,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在此给家长提出几条建议:

  不给孩子简单地定分数指标,在具体指导上下功夫。

  有些家长简单地对孩子说:“这次必须达到××分。”这样,除了增加孩子思想压力,解决不了具体问题。应该指导孩子分析薄弱环节,订好计划,改进方法,越具体越好。当然要以孩子主动思考为主,不能强加给他。

  主动找老师联系,请老师帮助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

  家长应该主动去请教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越是找不准孩子学习问题原因的,越要及时找老师讨论,请老师出出主意。有的老师分析不透没关系,还可以请教有经验的老师。

  三、改变看分数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

  家长明白了分数背后有很多因素,就可以改变看分数单和谈论分数的方法。考试过后,不天天催问:“分数单发了没有?”

  孩子把分数单给家长看,家长应保持平静的态度,可以说:“你主动把分数单给家长看,很好。咱们找个时间具体分析分析这次考试情况,好吗?”

  孩子迟迟不把分数单拿出来,可以启发他:“这次考试应该总结一下,你先考虑考虑,今天或明天晚上咱们一起分析分析。”

  孩子成绩不好,不要简单责备,而采取理解的态度:“这次没考好,咱们再努力。你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什么时间一起讨论讨论?”

  这些做法是举例性的,各位家长肯定会选择更有效的方法。

孩子成了“电视迷”怎么办?——让电视成为家庭教育的好帮手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6日

 

现在,不少中小学生成了“电视迷”,放学回家,书包一放先打开电视,一看就没完没了。家长为了电视问题,跟孩子矛盾很大,孩子开,家长关。有的家庭约法三章,谁也不许看电视。有的家长对我说:“急得我连砸了电视的心都有!”这样的问题不仅在中国有,在外国也有。看电视过度,的确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

  家长们采取禁的方法太简单化了,电视节目极有吸引力,你根本不让看,孩子心里痒得像长了草似的,能踏实下来去学习吗?

  电视的功用有两重性,一是娱乐性,二是教育性。家长们往往只看到它娱乐性的一面而忽视了教育性。许多专门为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录制的节目,对开阔孩子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是非判断能力非常有教育意义。而在培养孩子由电视的奴隶成为电视的主人的过程中,电视是家庭教育的帮手,不是对立面。

  有些家长,在孩子没上学的时候,用电视当“保姆”,让孩子老老实实在电视前呆着,自己去干别的事情,把孩子惯成了“电视迷”。说不定,小学生、中学生中的“电视迷”从那时就种下了根儿。

  解决“电视迷”问题,有以下方法。

  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羊”。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帮助孩子选择不同的节目让他们看。家长应该坚持的原则是:允许看,有选择,有节制,最好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每周的电视节目报让孩子去买,买回来之后,让孩子在电视报上圈出3-4次最想看的节目。周一至周五1-2次,双休日稍多。每一次看电视的时间以0.5-1 小时为宜。小学中年级的孩子要开始培养看新闻节目的习惯,每天晚饭后或晚饭前,一起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在孩子没有养成有节制地看电视的习惯之前,家长看电视的次数一定要比孩子少,免得孩子有不公平感,淡化自我控制意识。

  家长与孩子都必须坚持事先的约定,谁也不能随便破坏,破坏者要罚一周或者两周不许看电视。真能这样坚持两三个月,可以治好无节制看电视的毛病。

  参与孩子看电视,帮助孩子理解电视内容。

  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这一点越重要。跟孩子一起看电视有许多好处。首先是帮孩子理解电视节目的内容,更好地受到教育。孩子一边看,一边会提出各种问题,家长给孩子解答,跟孩子讨论;家长也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家长给孩子解答,跟孩子讨论;家长也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其次,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和对事物的看法,为教育孩子提供依据。第三,可以有效地控制孩子看节目的时间,免得孩子失去控制。这样做,电视机的教育助手作用就能较好地体现了。

  培养孩子自主看电视的能力。

  自主看电视的能力,就是孩子不但能自己选择节目内容,自己控制时间、次数,而且能自觉地吸收有利自身成长的信息。从小学中年级就要开始培养这种能力。有些节目,可以引导孩子以日记、周记或观后感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收获体会,鼓励孩子在写作文或在班会发言时运用这些信息。

  许多电视专题节目与孩子的学习有关,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有关,比如学科知识讲座、科技专题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应引导孩子选择、收看这些节目,更好地与学校教育配合。

  一般地说,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就能形成自主看电视的能力,有的孩子延迟到初中,教育引导得法,6-8个月也能培养起自主能力。

  教育孩子注意看电视的卫生。

  为了不影响身体发育和健康,可电视应有以下要求:

  一、看电视时,距电视机1.5-2米,或相当于电视机屏幕对角线的4-5倍。
  二、不吃零食。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电视食品”是不好的习惯,对儿童少年来说尤其影响健康。
  三、看完电视后,要认真洗手洗脸。

  总之,要想使“电视迷”转变,必须变“禁”为“导”,让孩子由被动控制变主动控制。家长先认真思考一番,有个计划步骤,从简单化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

孩子偷拿家里钱怎么办?——辨析原因,以正确方法引导孩子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6日

 

在家庭教育咨询中,有的家长往往等到最后向专家咨询孩子偷拿家里钱的问题。这些家长很着急,又不好意思,觉得不光彩,因为这个问题不像谈孩子其他缺点错误,可以理直气壮一些。其实,家长出于道德判断,把这个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了。只要我们认识清楚,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这个毛病并不难。

  我们先建议家长,对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轻易不要用“偷”这个字,原因有三:其一,年龄较小的孩子,是非界限模糊,往往不把拿家里钱去花当成一种严重的错误行为,只觉得没经过爸爸妈妈同意不好,但花钱的需要占了上风,就去拿着花;其二,有的孩子认为大人可以自主去做的事情,我也可以去做,爸爸妈妈可以自主花钱,我要钱,家长不给我或给的太少,拿家里钱花是应该的;其三,孩子本来是家里的一个平等成员,因其小,不经过家长同意拿钱花固然是不对的,但毕竟花的是家里的钱。所以,家长不宜用“偷”字来表达孩子的行为,应该用“拿”,这样在心理上对孩子压力小些,有利于教育。

  孩子拿家里钱花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比如买喜欢的文具、玩具,买喜欢吃的东西,玩游戏机或参与其他娱乐活动等。他们要满足这些需要,以正当方式跟家长要钱往往通不过,于是采取私自去拿的办法。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家长发现问题后,不要怒不可遏,连打带骂,而应尽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来,坐下来认真交谈。让孩子谈是怎么样想的,花钱买了什么东西,怎么处理的。根据实情,给孩子重点分析两方面问题:一是是非问题。联系实际,给孩子讲清如何对待钱会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小的毛病发展下去,会铸成大错。二是想花钱应该怎么办。告诉孩子,想买什么跟家长说,家长给钱或不给钱是经过思考的,要钱就给对孩子成长没有好处。如果家长平时忽视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应该向孩子做自我检讨,让孩子服气。

  第二,给孩子适度的零花钱。孩子需要零花钱,有的家长根本不给是不妥当的。给零花钱多少要从实际出发,看家庭经济条件和孩子实际需要,而且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

  第三,在家里专门准备一个抽屉或匣子,放上十几元或几十元钱,急需时取用。钱最好是一元一张的,还可有些零钱,里边放一个本做记录用。明确告诉孩子,这里的钱在急需时可以拿去花,不过拿多少,找回多少,买什么东西要记下来,还要写明时间。这样,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觉得家长信任我,反而不会乱花钱。如果孩子花钱不当,要及时讨论、引导,培养孩子合理消费的好习惯。

  第四,教孩子学会存钱。压岁钱和剩余的零花钱给孩子储存起来,开一个活期存折,陆续存入,真正需要时,用多少取多少。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积累资金的能力,而且培养量入为出的好习惯。

  总之,改变孩子拿家里钱的行为,出发点首先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切不可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随意惩治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满理智,要有孩子出现反复的心理准备,用反复的教育去解决反复的问题。

孩子的“两面”行为能转变——怎样进行诚实教育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6日

 

人们都喜欢诚实的人,讨厌有两面派行为的人。现在,有一些孩子表现出两面行为,说的是一个样,做的是另一个样;当面一个样,背后是另一个样。家长对孩子的两面行为,既生气又着急,于是加大训斥、管教力度,结果有些孩子的两面行为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巧妙”、更“高级”了。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真正解决两面行为,使孩子变得诚实起来呢?

  孩子的两面行为不是天生的,是由后天的某种需要引起的。比如,小时候有一次孩子胃不舒服,家长知道了,给孩子买了好吃又好消化的蛋糕、巧克力;下次又是如此。孩子觉得很好吃,而平常又不买。那么,他为了吃到蛋糕、巧克力,就可能在胃没毛病时,说胃疼、胃难受等。孩子在上学以后,出现不诚实的两面行为,常常是为了满足受表扬、受奖励,不受训斥打骂、不受惩罚的需要。而具体表现多反映在学习、花钱、玩耍上。

  在学习上,老师留了作业,说没有留作业;作业没做完,说做完了;考试成绩不好,说卷子没发;分数低、改成高分数……

  在花钱上,需要买什么东西,报价高一些;学校没让交钱,却跟家长说要交钱;明明买了喜欢的东西或吃的,却说买了别的东西或说钱丢了……

  在玩耍上,几个孩子去玩儿,却说班上搞活动;明明玩儿了很长时间,却说只玩儿了一小会儿;趁家长没回家先玩儿,估计家长快回来了赶快念书做作业……

  不难看出,凡是对家长隐瞒的一面,都是可能受批评、训斥甚至惩罚的内容。两面行为的形成是成人(家长、老师)教育不当的结果。孩子合理的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必然自己寻求满足需要的办法。然而两面行为是会发展的,一旦需要不断扩张,就可能走向邪道。家长应该怎么办?

  第一,分析孩子的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和玩耍的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部分。应该听听孩子的心里话,不要完全以成人的想法去套孩子。当孩子讲出来之后,跟孩子一起分析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哪些是以后可以满足的。按照商定的内容去做,无需说谎、造假,言行是诚实的。有的家长不善于判断孩子需要合理与否,建议您请教老师,或选读一些书籍、文章,避免盲目性。

  第二,学会肯定、鼓励孩子,不要主观、武断地滥施批评、训斥、惩罚。本书中专门谈了表扬、批评、惩罚的问题,请家长再仔细读一读,想一想。许多家长的做法让孩子害怕,而不是心服口服,被逼出两面行为来。因此,家长应该反思,调整自己的施教言行。

  第三,对孩子进行诚实品质的教育。要用举实例、讲故事的方法给孩子讲诚实的品质对人的发展多么重要,做人不诚实会带来什么恶果。对社会上那种“诚实吃亏”的错误论调要态度鲜明地进行批判,要让孩子坚信,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人是社会的蛀虫,必将受到惩罚。而诚实的品质必须从小时候培养,从小做一个诚实的人,自己有缺点、错误要勇敢承认,接受批评,自我批评,决不应该隐瞒、造假。这样,长大了才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地做人。

  第四,家长要给孩子做诚实的榜样。诚实,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家长要以诚实培养诚实,有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如果在家庭里能就诚实问题开讨论会,同时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那效果可能很明显。当然,属于成年人的隐私问题不能公开,生活中个别善意的谎言(如暂时隐瞒某人病情)不在不诚实之列。

  第五,适度、合理的惩罚。在家长认真耐心的教育之后,孩子出现说谎等两面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著名作家冰心曾让用肥皂洗嘴的办法惩罚孩子说谎。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朗诵一个讲诚实的故事,抄写一段论诚实的名人名言,写一篇讨论诚实问题的日记或文章,取消一次外出游玩的安排等……

给头脑插上翅膀——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6日

 

大家都听说过想象这个概念,但是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有什么重要作用?能不能提高想象力?人们对这些问题不一定有太多的了解。

  为了弄清什么叫想象,先得介绍一个概念——表象。表象是外界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影像,它们是很具体的、很形象的。想象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的影响下,在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说,我们读古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我们脑子里就会出现一幅非常壮美的图画,而且每个人脑子里的图画都各不相同。这就是每个人想象的结果。每个人在想象的时候,都借助原来脑子里的表象进行加工和创造。

  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就是采取所谓“思想实验法”,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数学推导而成的。因之,有一位物理学家赞叹爱因斯坦的成就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想象力给他的鼓励。”而爱因斯坦自己则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小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中都要借助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很难理解教材中的图形、图画,对教材中用描述方法表现的具体事物也很难知道它的具体样子,写作文干巴巴,不会有形象生动的描写。想象力,还直接关系着一个孩子创造力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想象,包括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没有自觉目的,信马由缰,不需要付出努力,对智力发展意义不大。有意想象是有自觉目的,需要做出一定努力的想象,是人的智力活动的一部分。

  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指导孩子丰富头脑中表象的储存。

  因为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材料,所以,谁头脑中的表象积累得多,谁就有更多的进行想象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要启发孩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去博物馆参观,到郊区游览,参观各种公益活动,走亲访友等,都可以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为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可以请孩子用语言描述,或者家长与孩子相互描述。还可以通过写日记,把头脑中的表象再现出来。

  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形象化的东西特别多,让孩子有意识地留心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利于增加表象的积累。

  指导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的积累。

  想象以形象形式为主,但离不开语言材料,特别是需要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语言材料起重要作用。因此,要让孩子扩大语言文字积累。比如,背诵的课文要记牢,要有一个文学名句、名段摘记本,随时把阅读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来,而且利用休闲时间翻阅。这样在想象时,可以拓宽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细密程度和丰富程度,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不论是音乐、舞蹈、美术、体育、书法,还是天文、地理、生物、化学、航模、舰模、电脑,每一种兴趣小组活动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进入脑海,而且需要进行创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动任务。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当孩子们的兴趣小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获得表彰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会更高,想象力会突飞猛进地发展。

  鼓励孩子编故事、讲故事。

  孩子在小时候,喜欢编故事、讲故事,有时讲给小朋友听,有时讲给爸爸妈妈听,有时还自言自语。家长应该看到这既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发展想象力的好机会。要积极鼓励孩子,不要冷言冷语,更不能随便阻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去编去讲,适时地给以赞扬,指出不足。好的故事,让孩子用笔记录下来,不断修改。天长日久,孩子的想象能力会越来越强。

  笔者有两个学生,他们小时候就喜欢编故事、写故事,上高中时已有小说发表,一个写科幻小说,一个写学生题材小说。现在,他们都在大学当老师,同时是业余作家。

  总之,为了发展孩子的智力,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当孩子的头脑插上想象翅膀时,他会飞翔得更高更远。

给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抓住教育的好契机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6日

 

现在,给孩子过生日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过去,孩子除了满月、百天、周岁庆祝之外,学龄期间很少过生日。时代不同了,又都是独生子女,经济条件允许,每年给孩子过生日应该说是好事。问题是怎样过生日才有教育意义。目前,有些孩子过生日根本不考虑纪念生日的意义,花钱多而效果不好,甚至养成了不良风气。一些孩子过生日变成了“花钱日”、“大吃大喝日”、“请客日”、“大量购物日”、“要钱日”。过生日这天,孩子成了“一家之主”,家人尽量满足孩子的多种要求。结果是过完生日,孩子“收获颇丰”,心里盘算着明年生日怎样得到更多的东西。这样过生日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

  既然要过生日,就应过得有意义,要把给孩子过生日作为教育的好机会,开动脑筋,过得巧妙新鲜,让孩子年年受到一次良好的教育。

  笔者收集了一些家长给孩子过生日的好方法:

  一、送好书。根据孩子的需要,买一本或两本,写上赠言,在生日这天送给孩子。有一个孩子在生日这天得到了爸爸妈妈送的一本书《意志的磨炼》,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亲爱的儿子,愿你早日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男子汉!爱你的爸爸、妈妈,×年×月×日。”也可以带孩子去书店,让孩子自己选书,由家长写赠言。

  二、送贺卡。现在的生日贺卡种类很多,有的印有格言。家长选一张对孩子最有意义的格言贺卡送给孩子,而且准备一个漂亮的袋放进去,保存起来,下一年再送的也装进去。也可以由家长在贺卡上写格言或赠言送给孩子。有的家长亲自动手做贺卡,写赠言,这更有教育意义。

  三、送文具、电脑。根据经济条件和孩子的需要,在生日时送一件文具或电脑,对孩子有激励作用。这事先要思考再三,不应浪费。而且也要写赠言,表明家长的期望。

  四、送劳动工具。有一位家长,在孩子过生日前,亲自动手做了一把擦地用的墩布,而且是在孩子的帮助下完成的,在孩子生日这天非常郑重地赠给孩子,赠言是:“劳动是立身之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生日之后,擦地的任务由孩子承担了。还有一位家长,在孩子生日时,买了一套手工工具赠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培养动手能力。

  五、让孩子为妈妈做一件好事。生日前由父亲或祖辈跟孩子交谈,讲妈妈怀胎十月的艰辛,讲“孩子的生日,就是妈妈的难日”,指导孩子为妈妈做一件事情,如给妈妈做一件小礼品,写一封感激妈妈的信,为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帮妈妈洗几件衣服等都是可行的。当孩子这样做时,许多妈妈热泪盈眶,孩子受到一次亲情激励。

  六、外出游览。带孩子一起出去游玩,最好让孩子选择地点,事先准备好相机,拍几次生日照。生日照洗好之后,在背面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写上日期。有一个“生日影集”更好。如果生日没赶上双休日、寒暑假,可以提前或错后。

  七、写生日纪念文章。文章可以孩子一个人写,也可以全家人来写。孩子写一年的成长和展望,家长写不同的寄语,文字水平较高的家长还可写一首诗,一篇散文。写好的文字,用比较好的纸张工工整整誊写下来,妥善保存。年年积累,是一份珍贵的资料。

  上面我们介绍了给孩子过生日的一些方法,供家长参考,采取一种、两种都可以。建议家长发挥创造性,以自家独特的方式给孩子过一个又一个有教育意义的生日。当然,吃一顿丰盛的生日餐也是可以的,只是不要光吃无教。

  还有,不应光给孩子过生日,每年长辈也应过生日,而且让孩子认认真真有所表示。

家长课堂:90后孩子们对家长的十大希望

作者:山风九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4日

 

家长课堂:90后孩子们对家长的十大希望
2008-11-21 11:32:45中国高中生网(http://www.gzs.cn)

  一、请不要用“你应该”、“你不能”的方式跟我交流!

  我不想做您的克隆版,我想要学会自己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二、请不要在我们没谨遵您的“圣旨”的时候说我们叛逆!

  叛逆的罪名太大,我怕承担不起,其实我只是想做真正的自己。

  三、请不要在同学找我的时候追问我“男生女生?”“什么事?”!

  我不爱出门不是因为乖,是因为我懒得回答你的盘问。

  四、请不要在我成绩不好的时候一味地批评我不努力!

  找出症结,鼓励发奋,才是推动我的动力。

  五、请多一些倾听,少一些说教!

  其实我很想跟您说说心里话,可是又怕两句就引发您喋喋不休的抱怨和批评,最后我还是要精神崩溃,落荒而逃。

  六、请不要在我做错事情后讽刺我、批评我,指责我!

   面对错误,我的内心也在失落和反省,更多的讽刺和批评会让我以后惧怕困难变成一个懦夫。

  七、请不要在我上高中后还整天教育我“不要早恋”!

  16、7的年龄,谁能抵挡得住青春的激荡呢?引导我们怎样把持自己,不要影响学习就已足亦。

  八、请不要在我们稍一放松的时候就用学习逼我!

  列宁他老人家喊过多少年了,“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怎么您现在还记不住呢?

  九、请不要再当我是孩子帮我打理一切!

  请教会我生活的智慧,承担生活的辛苦,将来无论上大学还是出国留学,这才是帮我迅速自立的最有用工具。

  十、请不要再为我们的关系而焦虑!

   因为我是如此深深地爱着您,血液使我们不会产生裂痕。

儿子在英国感受西方教育(上)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10日

 

  我是在中国传统式家庭教育模式下长大的。不知不觉中,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式及教育方法,早已潜移默化地溶进了我的理念之中。90年代,先是求学英国,后定居加拿大,在西方教育的氛围里,不经意地我卷入了东西方教育的碰撞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使我开始反省自己。尤其是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不得不深思。尽管至今,我还处在两种文化的磨合期,但我愿意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原汁原味儿地写出来,供朋友们一同品尝。

1993年,我们将儿子从北京接到英国。根据年龄他被插入小学四年级就读。此时,一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儿子顿时“失聪”啦。我知道不懂英语,是他当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我十分焦急。我跑到市儿童图书馆借来好多图文并茂的儿童故事书和磁带让儿子放学后学习英语。几个星期过去了,可我却看不出儿子有多大进步,真是着急。一天接儿子时,我特意找到他的班主任海伦,想和她聊聊,目的当然是要通过她给儿子加点儿压。

我开门见山地抱怨儿子在语言的学习上反应不敏捷,又不刻苦,除了家庭作业外,希望老师能给他一些额外作业。听了我的话,那位金发碧眼的老师笑了。她首先表示,非常理解家长的急切心情,接下来谈话的味道就不是我所希望的了。

海伦说:你有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儿子。他到英国虽然仅有几周的时间,可他在语言上的进步是令人吃惊的,你应该为有这么个优秀的儿子而感到骄傲。今天早晨在我检查他的家庭作业时,发现他把明天的书也读完了。瞧,多么努力的孩子!不用担心,他会做得更好。我想没有必要为他添加额外的作业,应该给他足够的时间玩儿。

本来是想请老师帮个忙,却吃了“闭门羹”不说,还被人家含沙射影地教训了一通,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我的儿子我最了解。至于那洋老师的所谓“进步令人吃惊”的评语,实在是过分夸奖。到目前为止,儿子的英语水平还只是处于看图猜意思的原始阶段,会说的句子加起来还不足一面袋儿。可既然人老师不那么看,我也只好认了。但内心深处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她对儿子的“过份”赞美。从此,我对海伦老师有了一份迷茫和不解。

不知道对方怎么看我,可自从那次谈话后,我发现接儿子时,海伦老师总是尽可能地找机会向我“汇报”一下儿子的情况。当然,其内容不外乎儿子的英语进步如何大,数学做的如何出色等。可在我这个中国母亲眼里,她的标准实在太低了,那远远不是我所期待的。于是,每天放学后听磁带,看书,朗读故事仍然是儿子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

可不久,我发现儿子已经不像从国内刚来时那样驯服了,他要求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都有很多玩儿的时间。他搬出海伦老师的话说:玩儿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听了儿子的话,我大发雷霆,告诉他“海伦老师是胡说。玩儿不是学习,是浪费时间”。我还提醒儿子“英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太低了。你知道中国的老师总是给学生做不完的作业,那并不是坏事。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见我这般慷慨状,儿子不说了。我还借势告诉他“世界上最勤奋的是中国人。你看,哪个中国人不是没白天没晚上地学?不学能聪明吗?洋人只知道玩儿,就会享受”。

突然,憋了半天的儿子说话了:“妈妈,我觉得海伦老师的话没错。比如,上周我们到郊外去游玩,可在玩儿的过程中,老师教给我们许多有关植物和昆虫的知识。我们一下就全都记住了。还有,课堂上老师们也经常让我们做各种游戏,一边玩儿,一边学东西可有趣啦。在中国时,我们的老师成天让我们读写生字,背诵课文,默写生字,作算数题,太无聊啦。我觉得英国的老师比中国的老师会教多了。我真喜欢英国的老师!”儿子有理有据的反驳使我一时间语塞,可内心深处我不得不承认孩子的话有时也挺有嚼儿头儿的。联想到许多中国孩子到英国后,都非常喜欢英国的学校老师这一事实,我突然觉得英国的教育方法还真挺有魅力的,可它的高明之处何在,还有待探索。

儿子在英国感受西方教育(中)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10日

 

有一天,我去学校接儿子,路上碰见了好久不见的朋友小李。因为她的女儿在我儿子的学校就读已经一年多了,我顿时觉得碰到了合适的交流对象,要说的话也一连串儿涌了出来。

  当我问起小李对英国教育的感受时,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到“比中国好多了。孩子在这儿学习无忧无虑,轻轻松松,很多时候是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就把知识学了。可不像我们中国,孩子们从早到晚不停地学,连童年都没有。”想不到小李对英国的教育居然如此肯定。可我却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坦率地说:“但我觉得这儿的老师对学生要求太低。比如,我的儿子过来已经快一个月了,英语长进还是不大。可他的老师却总是不停地表扬他。还有,儿子说他班上有个男孩儿只会作简单加减法,老师还夸奖他是“Goodboy”(好男孩)!如果这样,学生们会自以为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疲疲塌塌很难有出息。我还把和儿子老师谈话的具体经过拎了出来。

  我知道小李曾是中国内地的一名小学老师,对我国的教育模式比我门儿清,因此我很有兴趣和她深聊。听了我的话,小李笑了。她说我所提及的正是中老师所缺少的东西。她直截了当告诉我,根据她多年当老师的感受,中老师们的一个通病是看学生的阴暗面多,而西方的老师眼里是学生的优点长处多。其结果自然是中国的老师愿意批评指责学生,而西方的老师喜欢表扬赞赏学生。两种方法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小李讲起了对她触动很大的几件小事儿:

  那是她女儿刚来英国不久。因为语言问题,孩子不愿与班里的小朋友交流,总是站在一旁显得怯生生的。她还告诉妈妈,她不想上学。可小李女儿的老师很快使形势有了改观。仅在几周的时间里,小家伙不仅变得又活泼欢快起来了,并且非常喜欢到学校去上课。原来,自小李女儿到班上后,那位老师就开始注意她的长处,比如,她喜欢画画,老师就把她的画贴到墙上让小朋友们欣赏,还夸奖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姑娘;当那位老师发现她会作简单的加减法后,就在班里表扬她,说她很不简单,还把她作的题传给大家看;女儿的英文写得乱七八糟,可老师从中挑出那屈指可数的几个“漂亮”的,鼓励她说“瞧,这几个字写得多好看啊!如果所有的都能写成这样,那就更好啦!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因为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对吗?”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帮助小李的女儿树立了自信心,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了。讲完女儿的故事,小李自我检讨说:“每次和那位老师交流后,她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东西对我的启发都很大。尤其是她女儿的教育方法引起了我的深思。说真的,为了女儿写的乱糟糟的作业,我不止一次地骂她笨,还撕过她的本子,惩罚她重写。仔细想来,我那样做的结果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她觉得自己真的很笨,从而变得自卑,怯懦,缺乏自信。”

  小李的故事在我的心里搅起了波澜。我想起了儿子的老师海伦。其实,小李所讲述的一切正是我所经历过的,可不同之处是她比我精明,有悟性。此时,我似乎领悟到了儿子的老师海伦的一番苦心:她是要通过鼓励的方式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她那种让孩子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努力学习的方法,比起我那通过贬低孩子而让他承认自己不好,从而去努力学习的“激将法”要高明多啦。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脸上一阵燥热,心里在暗暗地向海伦老师赔罪。

儿子在英国感受西方教育(下)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10日

 

  儿子从4岁起便开始弹钢琴。可出国后,为儿子买架钢琴的愿望只能像梦一样跟随着我们。当我们在加拿大有了工作安定下来之后,丈夫急于实现的第一个宿愿,就是为儿子买架钢琴。

  一天偶然间他在当地报纸的广告栏发现了一则出售钢琴的广告。据称,那是一架制作考究,保存完好的老式琴。那天晚上,丈夫把有关那架钢琴的消息告诉了我和儿子。儿子先是一阵激动,可很快又平静了。看着他那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猜测他一定是矛盾了。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儿子说话了:“爸爸,别买了。我不想要。”“为什么?你不是很羡慕有钢琴的孩子吗?”我不解地问。“可是……唉,我担心买了钢琴后,我会有很多麻烦。我不想给自己添加负担”。儿子叹息着说。他的话使我很反感。我没好气地说:“说穿了,你是怕吃苦,不想努力。我不明白,你为什么就不能向大陆的中国孩子那样刻苦地多学点儿东西?!”我的话火药味儿很浓,儿子回避了。只见他斜眼儿看了看我,接着把头转向了他爸爸。

  “爸爸,求求您别买了。我真的不要!”儿子乞求说。为了缓和气氛,丈夫开始和稀泥了“好啦,好啦。琴怎么样还不知道呢。现在说买不买的事儿还太早,具体如何等明天看了琴在说。”我们约好第二天上午十点半去看钢琴。可儿子却推托说他有事不能去。我明白他是诚心想把这件事儿搅黄了。于是,我一针见血地说“别来这一套!要还是不要,痛痛快快的。”“妈妈,其实我很想要钢琴,但在买琴前,我请您能答应我一个条件,行吗?”踌躇中,儿子终于说实话啦:原来他要和我谈判。“什么条件?”我反问着。“就是允许我不找钢琴老师,由我自己练琴。”儿子简单明了地将谈判条件提了出来。我一听就耐不住了:“弹琴不找老师,那学什么?瞎混事儿是不是?”就在我大动肝火的时候,丈夫又插话了“还不知道琴怎么样,你们却先认真起来了。找不找老师那是后话。我们还是先去看琴吧。”他边说边拉我和儿子往外走。
 
  那的确是一架很有特点的钢琴。钢琴的外观与国内的现代普通立式琴很相近。不同的是那琴架的主体框架部分雕刻着的小动物和花卉。这种点缀,为那架古老的钢琴增添了几分魅力。大概是喜欢绘画艺术的缘故,那琴儿子一下就看中了。在简单试弹之后,儿子和丈夫一致认为其音色也相当不错。于是,我们当即拍板要了。两天后,搬运公司将琴送来了。当儿子放学回来看到自己的琴后,扔下书包迫不及待地坐到了钢琴前。听着儿子弹的《月光曲》,我感到他先前的功底还是依稀可见。如果能有位好的钢琴老师指导,他会很快登上一个新台阶。但丈夫不同意。他主张先把找老师的事儿放放。过段时间与儿子平心静气地谈谈再说。

  转眼间,钢琴在我家落户已经1个多月了。儿子也由每天放学主动弹琴,变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并且总是那首《月光曲》。于是,找钢琴老师的念头又一次在我心中萌发了。就在我着手为儿子找老师之际,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使我一改初衷。

  那是在清理儿子书房的时候,我偶然间发现了儿子的作文本。想不到一篇题为《我终于又有了自己的钢琴》的文章,一下子抓住了我。我把它从头到尾结结实实地读了个透。文中写到:“我非常喜欢钢琴那优美的声音。但是,童时学琴的经历,使我对钢琴又有一种恐惧的感觉。记得当我大约4岁时,妈妈就送我出去学钢琴。虽然一周上一次课,可我每天都要练琴。最可怕的是每次练琴时,妈妈总是站在我身边,非常严肃地紧紧盯着我的手。如果弹错了音,或是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妈妈就狠狠地敲我的手指,还要不停责骂我。每次练琴,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这么笨,又弹错啦!”从那时起,我对钢琴有了一种复杂的情感。我喜欢它,因为它那悠扬的声音真是太美啦;可我又恨它,因为它给我带来了麻烦和痛苦。我长大了。对音乐的喜欢,使我又萌生出拥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的梦。但我又担心有了它会使我重新回到童年那灰蒙蒙的日子。我真不忍心给自己找烦恼。因此,我从来没有向爸爸妈妈提起买钢琴的事儿。真高兴,爸爸了解我的心!他不仅圆了我的梦,还同意了我“不找老师,只是自己练琴”的请求。我弹琴的目的是因为我喜欢它(它可以表达我的情绪),而不是要作为炫耀自己有本事的资本,更不是为了考个九级。我希望能真正轻松愉快地享受音乐的美妙旋律。如果带着沉重的负担或很多压力去弹琴,我想那不是欣赏音乐,那分明是自己折磨自己。真高兴,我又有了自己的钢琴!可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实现我的那个愿望,在没有任何人干预的情况下,无忧无虑,尽情享受自己的琴声,因为妈妈可能不会放过我。我真希望妈妈能明白我的心,给我一片宁静的属于我自己的世界……”

  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我的心随着儿子的文章开始发酸。先前,我曾得意于自己在儿子教育上的成功。可万万没有想到,那“成功”的背后,却在儿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如此可怕的阴影和无法弥补的创伤。

  我曾鄙视西方的家庭教育。但相比之下,我也领悟到,他们那种对子女“放任自流”的做法是有道理的,那里面包含了理解和支持。

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04日

 

    有专家预测: 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

 

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 1/3 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

 

 4 ~ 16 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 13.9 %。有关部门还对中、

 

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 2/5 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

 

 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

 

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

 

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

 

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1930 年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的成立宗旨是:“ 完全从事于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育的活动。尤其关

 

心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理健康,保持和增进心理疾病、心理缺陷的研究、治疗和预防,以期增进全人类的幸福。”

 

 这一宗旨为世界各国的有志之士所接受,因此心理健康逐步被提到和生理健康一样重要的位置,使心理卫生工

 

作的目标从提高精神病人的治疗效果,扩大到强调精神疾患的预防和塑造健全人格等各个方面。这样,保持心

 

理健康就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追求,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

 

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

 

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

 

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

 

髓。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国内外最新资料以及心理卫生工作者的经验,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 一 ) 、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所阐述的全面健康三要素的一项重要条件,也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条重要心理健康标准。

        人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具有社会性,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健康的人

 

        必然要适应社会,特别是当今改革开放年代,一个健康的人更应适应充满矛盾、纷繁多变的大千世界。缺乏社

 

        会适应性心理必然不会健康,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更无法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备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

        2、具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3、具有能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 二 ) 、人格的完善

        人格完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人格的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2 、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能正确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周围的环境,并能作出适当的反应;

        3 、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行动;

        4 、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 三 )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核心作用,它对人的活动常起着推动或阻抑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

 

        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作为一个健康的人,更为重要的是情绪

 

        稳定,能具有自制、自控、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

        ( 四 ) 、智力正常

               智力又称智能,是大脑活动的整体性功能表现。智力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五种能力综合体现,其核心是思维力。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保证青少年和一切社会成员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必

 

        备心理基础。

        ( 五 ) 、意志健全和行为协调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行动、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每个人都有四种年龄。即实际年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社会年龄。由于每个人所处地理环境、营养条

 

        件、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经历不同,因而造成实际年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社会年龄存在差异,对于大多

 

        数心理健康者来说,要求心理、社会、生理及实际年龄基本一致,既不能“少年老成”,也不能“老人幼稚化”。

        以上各条标准是对所有的人来说的,是广义的;对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来说,也应具有自己年龄的特征,

 

        主要具有以下几项要求:

               1、      乐于学习,追求进步;

               2、      自我意识清晰,观念明确;

               3、      情绪稳定,乐观开朗;

               4、      人际关系和谐,善于与人友好相处;

               5、      遵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6、      有理想有目标。

三、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竞争的程度加剧,心理问题会越来越多,

 

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越来越多的家长所关注。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如下。

1、 焦虑

指人对生活中即将发生可能会引起危险、灾祸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况时表现出的紧张、忧虑和不安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坐立不安、来回走动、情绪不定、心悸头晕等症状。

2、 抑郁

情绪低落,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对人冷漠无情、缺乏热情、有自卑感,言语减少、不思饮食,抑郁是导致青少年的自杀原因之一。

3、 愤怒

指各种轻重不等的易怒倾向,如受某种恐吓或排除某种阻碍而激动发怒,作出过激的行为;如行凶、斗殴、骂人,做事不考虑后果等。

4、 自卑

在多次受挫而无力克服之后,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作辽过激的行为;如行凶、斗殴、骂人,做事不考虑后果等。

5、 社交恐怖

表现在与他人交往中举止拘谨,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语无伦次、手足发抖,出汗恶心等。

6、 注意缺损

这在青少年中最常见,表现为多动症,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不能认真完成作业,即使是看电视、做游戏也是有始无终,不能专心致志。

以上仅是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其他还存在智能、行为、情感等方面的缺陷。

当前中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方面是:

当前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困惑、焦虑和迷惘,需要家长、教师的关心与帮助,经我校心理健康辅导站调查主要困惑如下。

1、 期望宽松的学习环境

有 44.7 %的学生提出此类问题: “ 不知怎样才能学好功课,能取得优良成绩 ” ?有的同学说: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父母还嫌我不用功,天天盯着我,非考上重点高中不可。有的孩子经常在父母打骂下被迫读书,不知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父母的教育方式,又不知自己该如何才能提高成绩。

2、 希望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 23 %的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缺乏经验和应有的素养,他们在班上感到 “ 孤独 ” ,同学之间关系 “ 紧张 ” ,不知今后怎么办才好,有同学说: “ 我性格内向,胆子又小,不善于交际,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我来往,我感到孤独。 ”

3、 盼望有个温馨的家庭

9 %的学生感到烦恼苦闷的是家庭矛盾。有的学生家庭关系复杂,经常被同学耻笑,不少孩子经常在家里遭到殴打,他们既得不到慈母爱抚,又不能获取严父的教诲,心情十分苦闷。

4、 探索人生奥秘

2.8 %的学生对自己心理、心理发生微妙变化产生疑惑,热切希望探索人生奥秘。

当然还有各种心理困惑,这里不一一列举。

四、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素质

( 一 ) 、家庭须形成一个心理健康的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主要外部条件。家长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言行举止,均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影响着子女的心理。父母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文明的言行举止、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家庭形成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这对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和谐的关系之中”,这是一句十分重要的话,若孩子经常置身于父母冲突的环境中,情绪苦闷、低落,会产生心理障碍,形成不良性格,进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 二 ) 、培养孩子健全的个性

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躯体健康,更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与子女要改变传统的家庭关系,建立真诚融洽的朋友关系,使子女深感家庭的温暖及父母的关爱。父母应允许孩子有独立见解、有自己亲密的小伙伴,让他们的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

( 三 ) 、正确对待逆境、创造条件让孩子有宣泄场所

挫折对每个人来讲是经常会碰到的,正确面对挫折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具体反映。孩子在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当孩子悲观、失望时,应让他们有一个宣泄的场所。让孩子们把饱含愁苦离奇的经历、各种秘密和困惑在家中得到宣泄,使孩子获得父母的同情与理解,在感情上得到一种抚慰,从而解除困惑、消除烦恼、明确方向,并更加成熟起来。

( 四 ) 、家长对子女应期望恰当、要求合理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他在学习等方面提出合理要求,期望要恰当,不要“拔苗助长”,提过高要求,造成子女尽了最大努力尚远离父母提出的目标的状况。此时家长应主动调整要求。倘若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应正视孩子所犯的错误,注意批语的时机和场合,要讲究批语的艺术性,使孩子心悦诚服。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应及时鼓励,使孩子保持心情舒畅学好功课,完成父母交予的各项任务。

五、 悲剧的反思——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中。学校的一切工作均环绕着升学指挥棒转,这是教育界内部存在着的一个弊端。繁重的学习生活使青少年感到焦虑与困惑,如不加以及时疏导,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严惩者产生心理疾病,一些令人痛心惋惜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周围。

前几年发生了两件震惊全国的事件,一件是在上海长阳中学高三年级的高材生孙荣,就在 18 岁生日前 12 天,因其母亲到邻居家搓麻将而贻误了参加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家长会,晚上 10 点当他母亲回家时,见到的竟是孩子悬梁自尽的一幕惨剧。孙荣的行为给活着的人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他的绝命书写着: “ 人是如此软弱,一件小事可以让人痛不欲生,少年的心更软弱。支撑点的倒塌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你,我的母亲促使了它的倒塌,你仅仅为了一点小事就拿我的前途开玩笑,本来我可以去学校填志愿,明天我怎么有脸去学校。 ” 因为明天不属于孙荣,因此他把 “ 明天我怎么有脸去学校 ” 这句话涂掉了。这位长阳中学的高材生鼋鑫艘患∈露崾硕淘莸纳獬”缍蕴煜碌母改赣行┦裁唇萄担坑钟行┦裁雌羰灸兀?

1993 年新年伊始,武汉又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亲外孙女用铁锤砸死外婆的凶杀案。黄亚烁是华中师范大学附中高三学生,她外表文静柔弱、性格内向,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为了星期日能安静温课,迎接期末考试,以优秀成绩向居住外地的父母汇报,与住在隔壁房内把电视音量拧得太响的外婆产生矛盾。老人脾气古怪,平时与外孙女关系紧张,此时更是引起了黄亚烁的满腔怒火,她思索着要 “ 采用一种能让老家伙永远闭嘴 ” 的办法,结果在厨房里找到一把铁锤,悄悄走到外婆身后,趁其不备对着她的头部猛击了十几下,直到外婆不再吭声为止。外婆死后,黄亚烁掩盖了她的尸体继续安稳地温课考试,直至她寒假探望父母时才吐露真情,使父母万分震惊!这件震惊全国的凶杀案,值得黄亚烁父母反思,也应引起所有的家长和老师的重视!黄亚烁的心理固然是病态的、是畸型的,但为什么长期以来没被老师与家长所发现呢?我们的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活起居、文化学习的同时,是否还需重视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呢?

孙荣和黄亚烁是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两个典型的事例。孙荣是有明显的性格缺陷的。为什么他不能主动与父母沟通思想,尽早改变不良性格?黄亚烁的病态心理为什么不被父母所认识?他们为什么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和治疗呢?这种典型的事例正是无数个目前还没被家长与老师所察觉、而隐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隐患所发展起来的。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五千万青少年中约有 20 %心理发育不全或心理不健康; 18 %~ 35 %存在学习困难、厌学、恐学、逃学和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 13 %、初中生约为 15 %、高中生约为 19 %,大学生约为 25 %; 12 %的学生患有精神疾患, 5.9 %的学生患有各种神经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以上令人震惊的事例和统计数字清晰地告诉广大家长,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重视孩子的文化素质培养时应实事求是,应从孩子实际出发,不应对子女滥施压力。父母与子女应经常沟通思想、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父母对子女还应给予更多的心理安抚,在温馨的家庭中留有一块情感宣泄和情绪释放的净土,使孩子在情感交流过程中及时得到父母的抚慰与体谅,得到明智的指点和引导,最终达到解除困惑、消除烦恼,健康成长的目的。

六、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你的孩子健康吗?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生理上发育的高峰期。长期以来,由于青少年生命力旺盛,抵抗疾病能力较强,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健康的真正含义,只以为躯体长得健壮结实“无病即健康”。这是一种片面的健康观念,他们只重视孩子的生理卫生,而忽视了心理卫生;只重视身体锻炼,而忽视心理保健。这种状况不同程度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工作,有的症状未被自己和他人所知,已严重地发展为各种心理疾病。

一位初三毕业生小李,平时学习努力成绩优秀,为了迎接高考,她又连续几个月投入紧张的温课迎考。父母对孩子充满希望,一心希望她进入一所重点中学,因而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她。由于父母期望过高、照顾太细,给孩子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临考前小李连续几个晚上无法入睡,进入考场便出现了头晕脑胀、心悸、出汗现象、脑子一片空白。虽然她作了充分准备,但因精神负担过重,导致在考场上无法自如发挥。小李父母对孩子在温课迎考中作了各种充分物质准备,但还缺少些什么呢?

女同学小张在上体育课时不小心碰撞在另一位女同学身上,这是一件极为普通事情,竟想不到遭到对方严厉责备。小张一时心理难以承受,飞奔地跑回教室,在纸条上写上几句话,悄然而去她回到家里仍然无法承受不平的情绪,竟然打开煤气准备以死表示愤懑。幸好老师发现少了一个同学,跑到教室寻找,在课桌上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为什么我能原谅别人一千次,而别人一次也不原谅我! ” 老师见条后,感到蹊跷,迅速赶到她家,才把她从死神手中拉了过来。

以上两件事例在日常生活中既是十分普通,但又具有代表性的,小李和小张均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小李父母错误地认为只要为孩子准备好吃、用,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而造成孩子的焦虑,产生考试综合征的表现。小张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缺乏防御机制,难以承受同学的非难,是耐挫心理较差的表现,以上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从狭义上来说,是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完善发展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统一。

每一个孩子将来都要走上社会,参与工作。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以适应竞争的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呢?它可以通过心理卫生检查、观察、测试得到证实。心理测试中所获得的数据处于中间大多数范围,通过观察、自我感受不具有心理疾病的异常表现,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所在社会、文化所能接受者,心理素质就是较为良好和健康的。

家庭必须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发现孩子的表现、行为与其他孩子相比有异样,应引起家长的关心和重视,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心理咨询,及时解除心理障碍,使子女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孩子。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为他一生的人格健康奠定基础的。所以,与身体健康相比,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新课题,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使青少年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并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家长要多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发挥家庭教育亲情感化、心理保护、情感抚育等独特功能,并通过这些特有功能引导孩子以健康的心理,面对生活、学习的困难和社会压力,顺利渡过青春期,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现代人。

焦点话题:启蒙教育抓什么

作者:丰光整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04日

 

  一、抓感觉、知觉的训练。

  这是启蒙婴儿智力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及早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具体的做法是,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广泛地接触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物品,从玩具到家里的摆设。除了看之外,应该让他们用小手去摸、去摆弄,从而体验它们,认识它们。一岁多的孩子喜欢装盒子、盖盖子、敲打东西,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特殊方法。他们多看、多摸、多摆弄,就会懂得一些粗浅的知识,使感觉和知觉变得更敏锐,智力就自然得到提高。

  二、培养记忆力。

  当孩子3岁左右时,可以让他们背诵简短的诗歌或小故事。同时,也可以锻炼把自己的玩具或小衣服放在一定的地方,并有目的地让他(她)自己去找。比如对孩子说:"小明,去把你的小汽车拿来。"这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一种方法。大人也可以通过让孩子传话的形式,即告诉孩子一件简单的事情,让孩子转告别人,培养记忆能力。

  三、锻炼思维力和想像力。

  最初,可以让孩子从一些玩具或家具中认出某种玩具或家具来,也可教他们分清自己的小手、小脚和五官。然后,可锻炼孩子从一大堆积木中挑出颜色和形状一样的积木,逐渐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辨别的能力。3岁后就可以让他们做简单的积木拼凑游戏了。

  幼儿的想像力要到一定年龄才会出现。最初,也是从游戏开始,父母可徒手或利用小玩具做模仿游戏。比如,用手做成兔、鸡的样子,问孩子像不像兔呀?像不像鸡呀?女孩子可以买布娃娃,给娃娃做个小被子、小枕头,让孩子搂着它睡觉,用勺子给它喂饭。这些会使孩子展开想像的翅膀。当孩子更大一些的时候,可以先给他们讲童话或小故事,以丰富他们的想像力,为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家庭熏陶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

[ 来源: | 更新日期: 2008-11-14 9:15:28 | 浏览(1151)人次 | 评论(0)条 | 投稿 | 收藏 ]

 

    世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也没有不望子成龙的父母,除非他对孩子已经失望。作为母亲,我已经历经了初为人母的陌生、习惯到承担的过程。在这看似简单的过程里,伴随了儿子十八年的成长过程,同时我也留下了一些累以赘笔的故事。

    从小培养儿子的知识兴趣。我的儿子阮伟亮,生性胆小柔弱,从十一个月站立到十八个月的行走,他似乎经历了小脑袋瓜儿周密计算,才肯迈出那艰难而自信的第一步。从小孩子由他的爷爷奶奶——林校动植物教授带护,在林校校园中玩耍长大,喜欢与小动物一起玩耍,连看到七星瓢虫、蚂蚁、蝴蝶等昆虫都格外高兴,从不伤害它们,看到别的小朋友伤害小动物就哭闹不已。林校自然的环境培养了他仁慈的童心,好奇使他对植物分类也表现极大的兴趣,碰到分类分歧问题对爷爷也不相让,甚至有时都就批评他太爱钻牛角尖了。当孩子六岁时,一次我带他到单位,他竟钻桌子底下怕见人,这时我才觉得该让他加入集体生活了。此时,平时忙于工作的我,开始为孩子的成长思考了,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了做母亲的压力。这样他的小学生活开始了。

    对孩子的教育是家庭之大事。儿子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把如何教育儿子作为头等大事,并在以下几方面形成共识:一是为儿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在家里杜绝不良杂志和音像制品,不把不文明语言带进家庭。二是为儿子创造拓宽知识面的条件。由于我们家长感到知识贫乏,就到书店买了许多古今中外历史经典书籍,如《东周列国志》、《四大名著》、《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文集》、《四书五经》、《外国名著》、《儿童趣味科学故事》及一些适合儿童的英雄人物传记、科学家传记等等。每天睡觉前一家人躺在床上看书或讲故事给儿子听,有意培养儿子“与书为友”的习惯。三是为孩子做出榜样。随着社会大的变革,封闭式教育已不适应孩子的好奇心,开放的世界已经让大人目不暇接,不等你思考,新的观念又在更新,这时大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动摇了,何况正在形成世界观的孩子呢,如何严格教育孩子又一次成为家里讨论的主题。纵观古今,成功人士的性格无非是自信、博爱、意志、坚定。对孩子最佳的教育方法还是“身教胜于言教”。家长已经不仅仅是论理上的权威,更应该是儿子内心真正的权威。而威信都是靠语言和行为来树立的,于是我们处处以身作则,杜绝一切纸醉金迷的诱惑,用正确的世界观来约束自己,用严格的行为规范为儿子树立榜样。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平常生活中,树立孩子的信心。做为母亲最了解孩子,初中的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多彩的世界已让他们眼花缭乱了,稚气冲动是初中生的突出表现。这时孩子最大的需要莫过于信任和尊重,这又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基础。没有自信,孩子无法深入知识深层,无法使灵性的源泉涌动。自信是他内在的动力和兴趣的起点。为了保护好这些,家长有时也违心的给予他尊重和认可,因为只有帮助儿子找到存在的平台,才能确保儿子顺利通过高中,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天地。为此,我们就从尊重孩子人格入手,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多建议,少指责、少强制,多沟通、少拒绝。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最好的避风港和最可以信赖的朋友。

    在挫折面前,帮助儿子坚定意志。儿子初三毕业以三分之差被市一中拒之门外,当时面临着一中小自费或二中公费的选择。品学兼优的儿子中考失利,让众人都很吃惊,儿子也懊恼不已,甚至埋怨说老师没给他加“三好”的分数。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如何面对这次打击,如何败中取胜,如何面对不尽如意的境况,这些都是必须解决的孩子的心理问题。对此,我们首先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帮助孩子寻找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教育儿子无论遇见什么挫折,首先要多检查反省自己,不要在外界找原因。经过和儿子一起探讨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把一些成功人士的优良品格灌到在孩子的心中。最后儿子选择了与强者为伍去一中,我衷心为孩子的自信坚强而高兴。

    为孩子提供精神食粮和动力。帮助孩子收集多方面知识信息,为孩子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料是家长的职责。为此,我们尽力为孩子购买相应的辅导书籍,尽力帮助解决物理、化学、数学的难点。孩子没时间看电视,我们就为他收集重大新闻。经常让孩子看大科学家论坛的资料,使孩子的着眼点站在强者的肩上,高瞻远瞩,开拓思路,还与孩子一起讨论重大的理论问题,检验知识的灵活性和扎实性。当孩子进步时给予微笑和赞扬,当孩子需要帮助时,予以生活上关心,让他有前进的动力。每天晚上我都是陪孩子一起学习,他学习,我看书,备点夜宵,以示关爱,让孩子享受母爱和家庭的温暖,为他提供前进的动力。

    规范孩子的举止言行和良好素质。教育孩子养成乐观、自信、博爱、豁达的品格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饭前洗手,便后洗手,说话语音、语调,走路徐缓稳重,站立恭敬稳定等等,教育孩子切勿小看言行举止这些小事,树立小事不小的观点,为此,我们在家里制定了良好习惯行为公约,一家三口,共同遵守。作为家长必须教育儿子孝亲尊师、敦伦尽份,为了避免独生子自私自利的性格形成,让他树立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我让他参与家庭大事的确定,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如何护理,颐养天年;亲人朋友有难相求时,帮助或不帮助,如何帮助这方面的问题。让他参与家政大事,培养他责任心和豁达的性格。而且还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孝敬老人的事情。

    以上是我教育儿子的粗浅之见,也许只有母亲教育好孩子,老师教育好学生,国家教育好臣民,这样的民族才是最优秀的民族吧。所以我还在不断的探索着。不当之处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