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马大姐图片:辛亥滦州起义大事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7:28:33

一、酝酿准备阶段

1909年  (清宣统元年)新军第二十镇前身、驻新民府第一混成协革命派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等组织武学研究会。同盟会员刘一清、孙谏声、戴锡九、商震等在该镇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1911年4月(清宣统三年三月)清廷升军咨处为军咨府,以贝勒载涛为军咨大臣,定八月十五至二十九举行永平秋操。消息公布,同盟会策划借机发动起义,立宪派策划借机举行兵谏。

春,天津法政、北洋女师及军界人士组织共和会,推白雅雨为会长,任务是“策划滦州起义,而后进攻北京”。

8月间,梁启超由日本密函在京立宪派骨干,告知“九、十月间将有非常可喜之事”(指通过滦州兵谏实现宫廷政变)。

9月16日(七·二十四)摄政王校阅禁卫军,准备秋操。同盟会与立宪派双方均加紧部署。武昌起义前,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及吴禄贞、蓝天蔚3人曾被推为东三省同盟会负责人;“时局动荡时”,张又成为立宪派成员。

10月10日(八·十九)军咨大臣载涛上午到开平,秋操在即。张绍曾率部入关到昌黎,先头部队抵滦。晚7时,武昌起义爆发。

10月12日(八·二十一)清廷下令停止秋操,令各军南下镇压武昌起义。

张绍曾按照兵谏部署,停军不发。铁血会首领丁开嶂拟借秋操发难,中止。

10月22日(九·一)下午,同盟会代表王葆真来滦见张绍曾,指明兵谏将败。

10月23日(九·二),张绍曾被王葆真说服,委托王去津联络。

10月25日11月6日(九·四——九·十六)王葆真奔走外国领事团及咨议局,成功。

10月27日(九·六),按梁启超紧急应变部署,张绍曾与蓝天蔚等5人联名电奏《政纲12条》,发动兵谏。

10月28日(九·八)晨,梁启超急电国内“用北军倒政府”,“立开国会”,“挟以抚革党”。

张绍曾派骑兵进京赍送奏章。

10月30日(九·九)清廷连下《罪已诏》等数道圣旨,以应付“滦州兵谏”。

10月29日—31日(九·八——十)彭家珍敦促张绍曾截扣军火。梁启超也作出“扣留南下军实”决策。

吴禄贞派张世膺来滦,“强张绍曾截之”。
张绍曾在滦截扣军火。

清廷派吴禄贞来滦“抚慰”。

10月10日10月31日,21天内,同盟会四次策动滦州起义,均被张绍曾所阻。

10月31日(九·十)第4次起义失败,孙谏声等逃到天津,参加共

和会。

11月1日(九·十一)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1月1日或2日(九·十一或十二)张绍曾致电各省督抚:“务维皇室而靖乱源”。

11月3日(九·十三)清廷以滦州兵谏政纲为蓝本,制定《重大信条十九条》。

11月5日(九·十五)张绍曾在滦州城北树起“立宪军”大旗。

11月6日(九·十六)梁启超由日本乘船回国,拟指挥宫廷政变,“期于必成”

11月7日(九·十七)凌晨1点,袁世凯派人暗杀吴禄贞于石家庄,蓝天蔚被逼走奉天,张绍曾被解除军权,潘矩楹接任二十镇统制。

滦州兵谏失败。

11月8日或9日(九·十八或十九)革命派70余人召开“文庙会议”,挽张拒潘,电请清廷收回成命。

11月9日(九·十九)张绍曾称病辞职。

11月9日或10日(九·十九或二十)潘矩楹将二十镇分散调动,滦州只留七十九标一、二、三营。

革命派集会,推举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继续主持革命。湖北军政府全权代表胡鄂公北上指导革命。

11月16日(九·二十六)胡鄂公、孙谏声等由津来滦,策划起义。

袁世凯组成责任内阁。

11月17日(九、二十七)胡鄂公等到南青坨与铁血会策划起义。

11月24日(十·四)王葆真、何任之、孙谏声、董锡纯、胡伯寅再次赴滦发动起义。

何任之被捕,余者脱险。

当晚,胡鄂公等确定北方革命部署:“津京稍缓,先树帜滦州”。

日本对中国增兵1250人,并加派120人守唐山。

11月27日(十·七)白雅雨派汤寿麟、段亚夫去山东联络起义,受骗被捕。

11月30日(十·十)津军司令部成立,孙谏声为司令,白雅雨为外交部长。

12月2日(十·十二)胡鄂公主持北洋医学堂会议,成立鄂军代表办事处和京津保滦通石总指挥处,指定施从云为滦军总司令。

12月4日(十·十四)外务部密电陈夔龙:革党三路起事,令严密布防。

12月6日(十·十六)共和会成立敢死队,推凌钺为队长。

12月7日(十·十七)敢死队化装出发,至滦州雷庄。敢死队结识雷庄豪杰李棠。后李棠推荐坨子头革命教师李亿珍。敢死队推进到坨子头。敢死队于龙山结盟。共和会成立后,徐铮、段亚夫、王葆真多次极力说服驻滦七十九标标统岳兆麟,未果。

12月8日(十·二十八)南北议和开始。袁世凯称:革命军不包括“秦晋及北方土匪”,为以后诬陷滦州起义预埋借口。

12月14日(十·二十四)北方革命协会成立。

12月15日(十·二十五)胡鄂公、孙谏声等6人推12枚信号弹来滦,住泰昌酒店。策动滦军配合7日任丘起义,未果。

12月中下旬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决议:专力北伐,水陆并进。致电各省:“速派劲旅,直捣幽燕”。

12月19日(十·二十九)列强决定:立即占领京奉铁路各重要据点。赵尔巽致电潘矩楹:“严守山海关,相机进剿”。

12月20日(十一.一)胡鄂公在津成立天津暗杀团。陈夔龙密报军机处:丰润(铁血会)蠢动,严密查防。

12月21日(十一·二)汪精卫告诫胡鄂公:议和之时,不可起义,“否则便是破坏革命”;为后来诬陷滦州起义另做伏笔。

12月22日(十一·三)于树德再次密杀岳兆麟,未成。

凌钺率敢死队包围滦州师范学堂。天津共和会与义军革命派会合。敢死队将起义军旗帜印信交给王金铭、施从云。

12月23日(十一·四)铁血会所招“第一批响马”50人到滦州;

12月25日(十一·六)孙中山从海外回国,随即电召王葆真回沪汇报滦州起义。

12月27日(十一·八)王金铭、施从云向标统岳兆麟借饷,岳知有
变,向王怀庆告警。

12月中下旬白雅雨送妻小南归,然后冒险赴滦。刘清扬为白雅雨、凌钺赴滦筹款。崔震华、崔昭华姊妹与白、凌假扮夫妻,顺利抵滦。

12月29日(十一·十)白雅雨、凌钺、崔氏姊妹等说服滦州知州和警察所长,投身起义。

白、凌委托省议员裴廷楹、李津舟回津购办军火,准备响应起义。

12月30日(十一·十一)王金铭、施从云在师范学堂召开军事会议。驻滦州新军发出共和通电,分致袁世凯、伍廷芳等。另电省咨议局,请派人与议一切。另电胡鄂公:请派人来滦指导,兼组政府。施从云派人去津告知:拟于十一月十四日(1912年1月2日)独立。北方革命协会在法租界召开会议,派白雅雨等分批赴滦。下午,胡鄂公在起发马店召开紧急会议,拟京、津、保、通同时起义,配合滦州。

12月中旬至月底,邱凯等联络军警界。王金钰留日归滦,联络烟台民军。联络电报学校及各校师生。福音堂召开各界会议,“众皆赞成革命”。任丘和通州起义领袖来滦联络。第二批关东响马陆续到滦。

 

二、起义阶段

1911年12月31日(清宣统三年辛亥十一月十二日)晨,白雅雨与胡鄂公谈滦州战守之策。王金铭去海阳与冯玉祥、张之江等密商起义决策。白雅雨携军政府大印由天津到滦,力促“立即发动起义”。施从云等决定提前发动起义,“遍贴反正布告,人人嚷着光复”,滦州起义爆发。

1912年1月1日(十一·十三)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王金铭从海阳回滦,见起义提前发动,大惊。立即召开革命派会议,一致主张迎就形势,派李滋懋去海阳告知冯玉祥等。冯玉祥、张之江、韩复榘等被软禁,免职,遣返回籍。

1月2日(十一·十四)

王怀庆等48名顽固派将领发表声明:“决不认共和政体”。孔炎生向胡鄂公告急:津郊新军被调,无法配合起义。胡鄂公离津去沪。

晨    岳兆麟去开平向王怀庆告密,王怀庆向直隶总都陈夔龙告警,陈向袁内阁告急。潘矩楹致电袁党:革党非痛剿不可!袁内阁在袁宅召开军事密议,策划对滦严防。曹锟奉命去石家庄调兵北上镇压滦州起义。袁党任命亲信马为媛为滦州知州。

王怀庆派褚恩荣来滦抚慰,被扣。王怀庆下令东来列车不得越过洼里。

晚    天津士兵回滦告急:第三镇将攻滦州。

王怀庆到滦抚慰,王、施以大都督职相让。夜,凌钺等武力胁迫王怀庆答应任职,并以大都督王怀庆名义发表照会通电。

1月3日(十一·十五)晨,王、施等人去车站迎接王怀庆进城任职。王怀庆紫金山诈马西逃。王怀庆派人去秦皇岛伪造加急电,王、施等中计。

北方革命军政府成立,举行阅兵式,重组敢死队。凌钺与外国领事代表谈判。军政府致电袁世凯、伍廷芳及各国公使、领事。

第三镇协统汪学谦奉命率队到达雷庄。天津淮军一部,调归王怀庆指挥,部署镇压。

1月4日(十一·十六)王、施派人去津,将《对内宣言》和《对外宣言》送报馆发表。

丁开嶂命铁血会首领来滦参战。

袁世凯致电列强,愿以退让求支持。

张作霖致电二十镇顽固派,声称将南征滦州革命军。

张建功将第三营拉向卢龙,被追回,迁驻城内,密谋反水。王金铭在军政府门前誓师。军政府发表讨清檄文,通电全国。南京临时政府命令上海、烟台革命军由海道驰援,伍廷芳、蓝天蔚回电。

起义军轻装待发。邱凯召募卫生队、军政府备足攻克津京后的各项文告。

晚    张建功所派奸细李得胜被捉,张建功叛变。

第三镇陈文远等到雷庄,掘断站东铁轨。夜,起义军一、二两营登车西进,夜深落轨,激战。王、施等人受骗被执。丁开嶂率铁血会支援雷庄血战。

1月5日(十一·十七)各公使分别电告本国政府:“调集军队,克期来华”。

陈夔龙致电袁世凯:“滦州起义军应照土匪律严拿惩办”。

曹锟、王怀庆到雷庄,王、施等遇害。陈夔龙致电内阁报功。

1月6日(十一·十八)各报发表《通永镇王军门怀庆来电》,咒骂革命军。

第三镇马队、军火继续北运滦州。王怀庆上书内阁:塘沽设水雷以阻革军。张作霖布防榆关。滦东驻清军15000名。日军武官3人率200名士兵驻滦。滦河大铁桥驻印度兵40名。各国驻军司令按里程分驻京奉铁路各车站。

上海《字林西报》之《新闻电讯》发表北方革命军政府大都督照会通电。

1月7日(十一·十九)白雅雨、熊朝霖等7人被捕于古冶,被杀于开平。王踽臣由秦皇岛被移送开平,遇难。滦州起义失败。

1月8日(十一·二十)王怀庆在海阳斩决叛兵。

袁世凯奏报:“滦州大获胜捷”。

袁世凯致电伍廷芳,诬滦州起义军“利用土匪,当以兵力制服”。

1月19日(十二·一)俄兵在唐山沿街逞凶,枪毙百姓数名,各界公愤,集会。

1月20日(十二·二)孙中山与张继、王葆真磋商滦州起义。

1月22日(十二·四)袁世凯密调原驻河南亲信嫡系新军第二镇赴滦州。

1月26日(十二·八)滦州起义策动者之一彭家珍怒炸良弼,当场牺牲。

共和会员薛成华由滦赴津寻机刺杀顽固派,张怀芝被捕遇难。

滦州起义失败后,50余名志士南下上海、湖北。北洋女师共

和会员大多南下参加上海女子北伐队。

1月27日(一二·九)丁开嶂被推举为北方革命军司令部军务部长。

1月29日(十二·十一)孙中山致电潘矩楹,劝其拥护共和国,被拒。

1月中下旬京津同盟会副会长白逾桓招募“红胡子队1300名”,欲再组起义,中止;呈请袁世凯拨款遗散。

2月2日(十二·十五)民间私藏起义文告重贴于滦州闹市。

2月12日(十二·二十五)清帝退位。

2月13日(十二.二十六)孙中山辞职,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潘矩楹致电袁世凯,恭颂效忠。

2月21日(正·四)湖北军政府给胡鄂公汇来“北方革命结束费”。

2月22日(正·五)北方革命协会为454名起义人士钱行。

3月9日(正·二十一)胡鄂公将滦州起义等存枪弹及北方军政府大印上交袁世凯政府。辛亥北方革命彻底失败。

 

附:滦州起义历史背景及影响

 

滦州兵谏和辛亥滦州起义,是武昌起义后以新军第二十镇等革命官兵为主体,在京畿滦州发动的革命事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北方革命的焦点。它的发生,在我国北方近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在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历史背景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矛盾之中。直奉地区是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和畿辅重地,也是西方列强胁迫清王朝的首攻目标,直奉人民深处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剥削压迫之下。面对腐败的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的践踏,直奉人民奋起反抗,争办津镇铁路权、直隶反洋教、奉天抗缴政府“新政”经费等民变迭起,形成了北方革命的重要社会基础。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首先从南方迅速兴起,并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推动革命发展过程中,孙中山十分关注北方革命,他强调“北京为中国首都,如能攻占,那么,登高一呼,万方响应,是为上策”。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北方以孙洪伊为代表的立宪请愿失败后,南方革命党人迅速北上,把革命重心向北逐步推移,积极推动北方革命的发展。革命党人除了组织政治暗杀、舆论宣传外,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发展革命组织和筹建武装力量。革命党人在直奉地区建立了北方同盟会支部,并帮助一些革命派人士建立了北方铁血会、北方共和会、共进会、克复学会等其他革命组织。在筹划武装上,除了发展民众武装组织外,重点是在清廷编练的新军军官中发展革命力量。在北方新军中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刘一清、阎锡山等为革命派代表人物。其中以张绍曾为统制的新军第二十镇中的革命力量最为有力。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同为日本士官学校一、二期毕业生,“三人志趣相投,过从密切,曾有‘士官三杰’之称”。三人齐聚北方,对北方革命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

二、辛亥滦州起义的先声——滦州兵谏

宣统三年,即1911年4月,清廷为了震慑革命党人和各地反清力量,宣布当年10月10日至20日在滦州属地州城至唐山镇百余里铁路沿线一带举行由禁卫军和京畿新军参加的大规模军事操练,正式会操地点设在永平府的滦州,史称“永平秋操”。秋操分东西两军,东军以汉人为主,由第一、第二和第二十镇的大部部队编成,西军以满人为主,由第四、第六镇的部分军队和禁卫军第二混成协编成。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均参加。永平秋操为张绍曾策动反清革命提供了契机。张绍曾在约见同盟会北方领导人之一的王葆真后,与吴禄贞、蓝天蔚商定,利用秋操之机,暗带子弹,相机起义。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先期也派出白毓昆、凌钺、熊朝霖、陈涛等人潜赴滦州一带。10月9日,张绍曾率参加秋操部队进驻滦州。就在滦州即将成为国人关注焦点之际,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急令停止秋操,调集部队南下武力镇压武昌革命。面对形势变化,张绍曾擅自将留在奉天的第二十镇部队调至滦州,并拒绝清廷多次催他南下镇压革命的命令。后经与吴禄贞“往返密商”,认为尽管有刘一清、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等革命派的要求,如果发动起义,卢永祥、潘榘楹、伍祥桢等旧军官不会同意,另外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最后决定先采用兵谏方式策应南方革命。10月27日,张绍曾派人将兵谏奏折和十二条政纲面呈清廷,蓝天蔚由奉天将兵谏奏折和十二条政纲电奏清廷,并称“谨披甲执戈以待复命”,震惊朝野的滦州兵谏由此发生。

清廷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派吴禄贞“宣慰”张绍曾。10月28日晚,吴禄贞入滦,与张绍曾密谋以立宪军名义和第六镇会师北京。正在此时,山西新军起义,推举阎锡山为都督,宣告独立。根据形势变化,吴禄贞、张绍曾决定由吴禄贞出面联系阎锡山,组建燕晋联军,由东西夹击北京。11月1日,革命党人彭家珍电告张绍曾清廷有大批军火由西伯利亚运经滦州,张绍曾果断截留。吴禄贞到达石家庄后很快与阎锡山联系建立了燕晋联军。11月2日扣留了清廷运往武汉的军用物资。惊恐之余的清廷也匆忙采取下罪己诏以拖延时间、启用袁世凯、利诱分化第二十镇中下级军官等方法应对危机局势。为了加紧活动,11月5日张绍曾抛弃龙旗,打出白底加一红道的立宪军旗帜,准备与吴禄贞等部会师北京。然而,就在此时,形势急剧逆转。一直高度注视滦州及石家庄事态的清廷和袁世凯气愤至极。11月7日凌晨一时袁世凯派人将吴禄贞暗杀于石家庄火车站,燕晋联军功亏一篑。当日,张绍曾被清廷解除兵权。11月8日,第二十镇第七十九标的王金铭、施从云、张振甲、李滋懋、龚柏龄、戴锡九等;第八十标的冯玉祥、张之江、张树声、李鸣钟、石敬亭、韩复榘、鹿钟麟等中下级官兵,另外有同盟会成员商震、程起陆、朱霁青、郭凤山等共70余名革命分子,云集滦州城北的大觉寺,作出四项决议,决定挽留张绍曾,史称这次会议为“文庙会议”。在挽留张绍曾过程中,张绍曾权衡再三,决定暂回天津寓所,静待形势变化。王金铭、施从云当即表示,即使张绍曾放弃起义,他们也要率部革命。稍后,蓝天蔚策动奉天独立,属下告密,被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逼走,南下上海。至此,滦州兵谏宣告失败。

三、辛亥滦州起义

滦州兵谏失败后,以七十九标管带营长王金铭、施从云和八十标管带营长冯玉祥为首的第二十镇下层革命官兵,毅然担起了滦州兵谏未竟之事业。

早在第一混成协时期,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就以组织“武学研究会”、“山东同乡会”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兵谏失败之后,潘榘楹就任第二十镇统制,他秉承袁世凯旨意,加紧破坏革命,革命力量受到削弱。因此迅速激化了同革命派官兵的矛盾,从而革命派官兵加紧了起义步伐。11月上旬,全国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上海、贵州、浙江、江苏、安徽、广西、广东等省市宣布独立。王金铭、施从云认为响应南方革命,发动起义已刻不容缓。经张之江、鹿钟麟、石敬亭等提议,推举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为革命领导人。之后,起义准备工作迅速展开。一方面派革命官兵郭凤山、何任之等十余人去天津与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另一方面派由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潜赴滦州的王金铭之弟王金钰,赴南京请求援助。王金铭亲自密往海阳镇,与冯玉祥预约12月底发动起义。湖北军政府对北方革命十分重视,派胡鄂公为水路总指挥,到天津全权代表指导北方革命。胡鄂公联络京津等地的革命党人和革命团体,在天津成立了京津保滦通石指挥处和北方革命协会,对北方革命的发动进行了部署。决定北方起义首先从滦州开始,京、津、保、石通、任丘等地起义“配合大局”,天津共和会主要负责策动滦州新军起义。12月上旬,共和会会长白雅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敢死队,以凌钺为队长。12月7日,以凌钺为队长的敢死队由天津潜至滦州,凌钺等十二名志士与雷庄侠士李棠、坨子头塾师李忆珍在坨子头龙山结盟,建立了革命据点。12月中旬,白雅雨、孙谏声接着也来到滦州,“日夜宣传,不少休息”。首先说服了滦州警察所长张注东和知州朱佑葆,争取了地方政权的支持。随后,白雅雨、凌钺等与王金铭、施从云进行了详细谋划。12月30日,王金铭、施从云召集周文海、石敬亭、鹿钟麟、白雅雨、凌钺、孙谏声、李滋懋等,在设在直隶第三师范学堂的营部开会,决定12月31日起义,预定推举七十九标标统岳兆麟或通永镇镇守使王怀庆为北方军政府大都督,以减少革命阻力。岳兆麟闻此,于31日晨跑到开平向王怀庆告密。在此危难时刻,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毫不退缩,于31日组织王金铭、施从云、张建功所属的三个营官兵如期起义,并以王金铭、施从云等人的名义通电全国,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2日王怀庆来到滦州,企图利用他与王金铭、施从云二人之兄有金兰之谊的关系来瓦解义军。王金铭、施从云仍想利用王怀庆的权势和声望,胁迫其就任大都督,王怀庆假意应允。3日晨,王怀庆由宿地福德恒商号至就职地滦州城北门途中,行至紫金山处,王怀庆乘机逃走。随即,王金铭、施从云毅然宣布北方军政府成立,推举王金铭为大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张建功为副都督,冯玉祥为总参谋长,白雅雨为参谋长等等。下午,王金铭、施从云等人迅速准备西进攻取天津、北京。正在准备时,副都督张建功率第三营临阵倒戈,向王金铭、施从云两营的起义军发动进攻。叛军据城顽抗,一时难以攻下。王金铭、施从云恐耽误时机,决定放弃滦州,当晚率一、二营官兵七百余人,登车西进。未料,王怀庆淮军一部协统陈文远已在雷庄设有埋伏,火车被扒轨。王金铭、施从云行至雷庄时,与敌发生交战。一阵激战后,敌军不支,吹号停战。王金铭、施从云了解到对方是参加过滦州兵谏的第三镇新军,误以为敌军归降,回应示停。王金铭、施从云乃亲赴清营,试图说服陈文远等反正。王怀庆、曹锟赶到后,深恐官兵为其所动,下令立即逮捕王金铭、施从云等人,1月5日被押赴刑场,王金铭、施从云等人壮烈牺牲。白雅雨等人在古冶被捕,1月7日被害于开平。最终辛亥滦州起义失败。

四、辛亥滦州起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尽管辛亥滦州起义失败了,但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辛亥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昌起义后以新军为主体,在京畿重地滦州发动的有重大影响的革命事件,是辛亥革命过程中北方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不仅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北方民主思潮的发展。

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打乱了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的军事部署,有力地支援了南方革命。武昌起义后,张绍曾拒绝南下,并在滦州截留了运往前线的军火物资。而吴禄贞乘机南下,与山西义军联合控制北线,石家庄截留军用物资,有力地策应了南方革命,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直接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正如革命派领导人宋教仁所讲:“(南方)由于山川隔绝,去京绝远,欲为割据之势则易,欲制清廷之死命则难”。滦州起义则不同,滦州地处京畿重地,乃清廷肘腋之患,清廷对此极为恐惧。另外,发动起义的是清王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新军,使清王朝感到了众叛亲离。在革命行动的推动下,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宣布清帝退位。因此,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表彰令》时称:“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对滦州起义进行了深刻的评价。

三是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张绍曾要求立即实行民主立宪的奏折和十二条政纲,表现出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提出“人民之权力宜尊”、“今军民所仰望要求者,惟在于改革而已”等,说明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已经成为他们决策和行动的指导思想。

五、部分国共两党及两党人士对辛亥滦州起义的认识和评价

1912年3月17日,陆军总长黄兴主持吴禄贞追悼大会,孙中山亲撰祭文,内称:“滦州大计,石庄联军;将犁虏廷,建不世勋。”

1917年5月5日,李大钊过雷庄,怀念起义志士,日记中写道:“他日崇德纪功,应于此处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

1919年7月20日,李大钊日记记载他到滦州车站时,称“这是历史的纪念地”。

1934年国民党141次“中常会”决议,称“辛亥革命先烈王金铭、施从云等起义滦州,勋绩彰然”。决议在滦州建纪念碑或纪念塔,交行政院筹办,并编纂事迹、抚恤后人。建纪念碑或纪念塔一事因日伪政府破坏没有实现。

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表彰令》称:“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

1937年5月26日,国民党在北平为滦州起义烈士举行国葬典礼,通令全国,于是日下半旗志哀。

建国前,蒋介石、李宗仁、陈立夫、孙科、吉鸿昌、冯玉祥等,就辛亥滦州起义或起义志士均有题词。

建国后,乌兰夫、孙起孟、程思远、卢嘉锡、侯镜如、邓力群、李沛瑶、肖克、胡绳、李葆华、何鲁丽、邓文仪、吴富恒、霍英东、马万祺,以及孙中山先生外孙王弘之先生等均有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