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模板:为何说孔夫子的忠实信徒是毛泽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3:30:53

为何说孔夫子的忠实信徒是毛泽东?



毛泽东受孔夫子影响而成长,高度评价:中国历史是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文化大革命出现了《毛主席语录》或叫《毛泽东微博》,而两千多年前,就有孔子的弟子编辑出一部《论语》,大量地记录了孔子的言谈主张。可以说,《论语》就是一部《孔子语录》,而《孔子语录》又是中国第一部《圣人微博》。

    要真正读懂《论语》,就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人。毛泽东是孔夫子最大的崇拜者,并向孔子看齐,学习做圣人君子,但最后做了君王,所以说毛泽东非常熟悉孔子其人其事其说的。

 

  孔子名丘,一说生于公元前551年,一说生于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贵族,他的曾祖防叔因避祸由宋逃到鲁国,便成为鲁国人。他父亲名纥,字叔梁,做过鲁国陬邑的地方长官。孔子出生不久,父亲死了,家庭也贫困了,不得不做各种杂活,一则赡养寡母,一则自己生活。他做过仓库保管员,也做过牲畜管理员,都很负责任。最后做到鲁国的大司寇,那是“卿”的高位了。他到处学习,不懂就问,所以见闻广博。

    孔子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晚年便专门一面整理古籍,一面讲学传授学术。他是中国私人讲学的第一人,也是传播古代文化的第一人,更是中国大众传播和微博客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文化的流传以至后来的扩大和发展,不能不归功于孔子。

  孔子的思想,源于殷商以及西周、东周的社会思想潮流,更多的是接受了春秋时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言行,如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等人的言行。

    春秋时代重视“礼”,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却改以“仁”为核心,认为没有“仁”,便谈不上 “礼”。

    孔子对于“仁”有各种定义,概括起来是“爱人”。孔子所爱的“人”,是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人,是一切具有生命的人。孔子的志愿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他所收留的学生,绝大多数出自下层,只有屈指可数的学生是来自上层。

  孔子自三十岁招收学生,一直到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此博得学生的无限爱戴。他死后,许多学生在他墓侧结茅屋居住,有的住了三年,相传子贡住了六年。

    他早期的学生,如子路、冉有、子贡,跟着他奔走四方,为救世而斗争。他晚期的学生,如子游、子夏、子张、曾参,便接受他讲学带徒的衣钵。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孔子晚期的学生也作了一定的贡献。

  孔子自己说他“述而不作”,研究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的教育方法也值得一提。他不分地位高下,报酬厚薄,只要学生拿十条干肉的拜师礼品,便教导他。他因材施教,深刻了解每个学生的资质、性情、能力、爱好的不同,所以同一个问题,孔子的答话因人而异,甚至有时相反。

    师生间的相处有时好比父子。学生平日的言行,他能深入了解,譬如他说颜回(他最喜欢的学生),平日听讲,只听不提问,好像“笨伯”,回去后,却能发挥,并不愚笨。从所有古籍看,孔子教学生,一般用启发式方法。

 

  我认为:毛泽东的一生,对孔夫子的态度是集学习、吸取、评论、批判、继承和发挥于一体的。

  1.早期崇信

  从毛泽东的大量早期文稿来看,他在长沙求学时代还是颇为崇信孔子的。毛泽东求学长沙时期,正是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时期。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对康有为等人掀起的“尊孔”复辟逆流进行了猛烈抨击。孔子“圣人”的权威被打倒了。

  青年毛泽东是《新青年》的热心读者,对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也很崇拜。但在对孔子的态度上,他与陈独秀显然有所不同。

    孔子在他心中依然是圣人。如前所述,他在1917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论述体育之重要及怎样开展体育运动。该文提倡的完全是新思想,可他在文中却大量引用《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中的典故、成语。

    毛泽东称孔子为“圣人”,赞扬孔子讲卫生重体育。在该文中毛泽东说,“孔子七十二而死,未闻其身体不健。”接着他又将孔子与释迦牟尼和穆罕默德并举,称“此皆古之所谓圣人,而最大之思想家也”。①

 

    因为毛泽东从小受过“四书五经”的教育,所诵读的康梁作品,所仰慕的谭嗣同、陈天华等人,都是能够践行孔子思想的真弟子。所以,毛泽东不可能不受孔子思想的熏陶。

    在我看来,这还正是毛泽东的理想主义追求更加真诚,更加炽烈的思想源头,也是毛泽东能够洞察人心、烛照幽微、开天辟地的思想源头。

    有人曾恶意评论毛泽东“行孔孟之道,执秦始皇之法”。如果排除其中的恶意成份,此话就不无道理。

    孔子思想有双重性,既有追求大同世界、改造现实的一面,又有立足小康社会、向现实妥协的一面。事实上,毛泽东吸收并发展了前者,批判并最大限度地抛弃了后者。

    总的来看,孔子本人更注重前者,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官方所注重和利用的则是后者。孔子追求的是王道乐土,但不幸被后来的帝王们用来作霸道的装饰,并且成了士人们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但是,这种结局并不能怪孔子本人。正如基督教后来成为神父、牧师们聚敛钱财的工具,我们不能怪耶酥一样。


    上升一个高度,只要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复合体,感性和理性之争便永远不会停息,而由这样的人所构成的社会也就永远少不了儒法之争。

 

    儒家代表着人的理性面,要求克制欲望以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人内心的平和;法家则代表着感性面,他们对理性不太相信,宁愿让各种欲望相互制约来实社会平衡。因此,“斗私批修”其实与儒家暗通;而“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则与法家神交。所以我想,当毛泽东身后与孔子相会于冥冥中时,两人可能会冰释前嫌,引为同道的。

 
    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和孔子思想是一致的?从三个方面做个简单分析。  

  

一、爱民思想。  

毛泽东和孔子对老百姓都有很深的感情,都力图把社会变得公正美好,百姓生活幸福。虽然他们走的路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

毛主席关于爱民的言论大家都比较熟悉,如:“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为人民负责。”  

我们再看看《论语》中一些关爱百姓的言论,如:  

《雍也篇第六》第三十章,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施恩惠给老百姓,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怎么样?可以说是做到仁了吗?”孔子说:“岂止做到了仁,那简直就是圣了!就是尧舜恐怕都还没完全做到呢!仁德者,自己想要站立先让别人站立;自己想要通达先让别人通达。能把身边的人当作自己的胳膊,称得上实行仁道的好方法了。”  

《先进篇第十一》第一章,孔子说:“先明白礼乐知识的是平民;后明白礼乐知识的是君子。如果用人(做官),我主张先用平民。”   

《先进篇第十一》第九章,鲁哀公问有若:“遭遇饥荒,国家有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为什么不执行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的田税,我还不够用,如何执行抽十分之一的田税?”有若回答:“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呢?”  

 《宪问篇第十四》第四十二章,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正自己,保持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正自己,使周围的人安乐。”子路又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正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乐。修正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以做到呢?”  

  《雍也篇第六》第五章,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作俸禄,原思觉得太多,推辞不受。孔子说:“不要推辞!把多余的送你的邻里乡亲吧!”  

  

二、廉政思想。  

毛主席很重视官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早在建国前就指出:“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建国后又举行过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运动,要求官员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我们再看看《论语》中的一些话:  

《为政篇第二》第十四章,孔子说:“君子照顾多数人不结党营私,小人结党营私不考虑多数人。”  

《为政篇第二》第二十章,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和勤勉,应怎么做呢?”孔子说:“执政者庄重,百姓就恭敬;执政者孝顺仁慈,百姓就会忠诚;执政者选拔任用善良的人,教育能力弱的人,百姓就会勤勉。”  

《八佾篇第三》第二十六章,孔子说:“执政时不宽厚,行礼时不恭敬,丧事时不哀伤,我如何看得下去呢?”  

《里仁篇第四》第十一章,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想着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贪图利益。”  

《颜渊篇第十二》第十四章,子张问如何做官。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行为要忠实。”  

《颜渊篇第十二》第十七章,季康子问如何做官。孔子说:“政就是正的意思。你本人带头走正道,那还有谁敢不正呢?”  

《颜渊篇第十二》第十八章,季康子担忧盗贼,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假若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便奖励偷窃,也不会有人偷盗。”  

《颜渊篇第十二》第二十二章,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免邪恶的人,这样邪恶的人也回归正直。”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免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了皋陶这个人才,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了伊尹这个人才,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子路篇第十三》第六章,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子路篇第十三》第十三章,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又如何使别人端正呢?”  

《子路篇第十三》第十六章,叶公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阳货篇第十七》第十五章,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没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怕失去它。既然害怕失去官位,那他什么事都敢干。”  

  

三、教育思想。  

毛主席曾说过只给他保留一个教员的称谓就行了,一方面说明了他老人家的谦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把一生的革命事业凝聚成了“教育”两个字。孔子一生的事业都在“教育”上,他的思想教育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中国人并扩展到全球的人类。毛主席的有关教育言语有: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态度,不管我国情况,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这种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态度。”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出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论语》中关于学习修身方面的话更多了:  

《学而篇第一》第一章,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为政篇第二》第十一章,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第二》第十五章,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第二》第十七章,孔子说:“由(仲由),诲女(教给你的),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述而篇第七》第二章,孔子说:“默而识(记住)之,学而不厌,诲(教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除了这些,我还有什么呢)?”  

《述而篇第七》第二十章,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爱好古代的学问),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篇第七》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泰伯篇第八》第十七章,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失去什么。)”  

 《子路篇第十三》第五章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三百首诗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不明白如何做;让他做外交使节,不能独立交涉;背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  

 《卫灵公篇第十五》第三十章,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知道过错而不改正,这才是真的错了。)”  

 《子张篇第十九》第五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学到一些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子张篇第十九》第六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学习而坚定志向,根据身边的问题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毛主席和孔子都是已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造社会,希望天下百姓能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好!所不同的是毛主席走的领导革命斗争为君为王的道路,而孔子致力于思想教育,想通过改变每个人的思想来改变社会。孔子的思想教育大多是做为一个人的生活处世,待人接物的道德行为规范!阐明天道和人的仁慈、善良本性,把人从动物中区别出来!适用于社会中每一个人。不分种族、地域、平民、官员、君主,也跨越了历史,每个朝代都适用!这也是儒学几千年兴旺的主要原因!儒学中的一些治国的道理,也是非常精辟,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得出来,称之为真理并无什么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