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谷川留衣2016 8:记苏州中学创始人汪懋祖先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32:57
                                                            记苏州中学创始人汪懋祖先生

 

  • 凤凰十全
  • 5位粉丝

6楼

     




      今年3月4日是汪懋祖先生诞辰120周年,沧浪副刊编发汪懋祖先生长女汪安琦(已故)、小女儿汪安琳的两篇旧文,谨表纪念。


      汪懋祖先生(1891.3.4—1949.1.9),字典存,苏州人。 1916年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教育学,获硕士学位。1919年受聘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1920年回国,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教授。 1927年回乡组建苏州中学,任苏中校长四年。 ——编者


      我们汪家的祖先原是徽州人,经商茶叶才到苏州落户,算到我已是第十三代了。我家的六世祖曾中翰林,做过很大的官,还办了“汪氏义庄”(苏州环秀山庄原来就属于汪氏义庄的)。


      我父亲汪懋祖从小读书聪明,13虚岁考中秀才(最后一期科举考试),说起来好笑,当时考场的门槛很高,而父亲实足年龄仅11岁,个子长得又小,两腿够不到,只能先坐到门槛上再跨进去……县考官甚至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能考得这么好,又叫他来“面试”,结果真是不错,中了秀才。第二年科举制度废除,办起了新学堂,父亲这班秀才们都成为苏州府学堂的学生。


      以后,父亲考上了江苏省“官费”留学生,1919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兼教务长,后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育系主任,还担任了江苏省“督学”之职。因他一心向往能按自己愿望办一所中学,遂于1927年毅然回到家乡苏州,办起小有规模的“省立苏州中学”,并提出了“教育原于生活”的学说,比他的老师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观点,似乎更深入了一步。


      当年“苏中”聘请了一批年富力强且学有所长的教师,如国文教师钱穆,英文教师吕叔湘,美术教师吴作人、颜文梁,历史教师孙起孟等,培养出像钱伟长、钱人元、李竞雄等学生人才,关于苏州中学的办学成就,在当时的教育界影响颇大。


      我父亲长得很清秀,文采又好,被在上海广方言馆教书的外祖父看中,遂把已考取清华留美的女儿(即我母亲)许配给他。外祖父曾是举人,我母亲袁世庄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她在上海启明女中读书时,英文根基很好,后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生,1916年到美国核桃山女校读大学预科,翌年进入美国著名的威尔斯莱大学(Wellesley College)学习。


      小时候,我常听父母讲起留学美国的一些情况,那时学生谈恋爱也很保守,男女同学约会,常常邀请朋友陪同,父亲到威尔斯莱去会“女朋友”,就常请陈寅恪、吴宓、郑晓沧、孟宪承等陪同的。母亲在美留学期间相当活跃,假期里与几个同学一起用英文编演《木兰从军》,她扮演的花木兰很受美国观众好评。我父母是留学回国后才结婚的,婚后就留在北京教书。


      我是在北京出生的,在我4岁时,父亲接受南京东南大学之聘,举家南迁,两年后又回到苏州故里。我从小就对苏州有着非常美好的记忆,我家租住过“枕河”的房子,开出后门可在水上买柴、买菜,蛮好玩的,可惜蚊子很多。后来搬到苏州中学“二院”后面居住,对过就是沧浪亭,假山荷池的景色很美,颜文梁办的“美专”也在那里,在古老的园林旁盖一座希腊式建筑,不知怎么,看起来有点不协调。


      我家的东边有家花园式图书馆(可园),园中栽植了许多梅树,春天梅花盛开,我们常去那里玩。从可园再走过去就是大片的稻田了。有一次,我独自走出大门,想到稻田那边去玩耍,结果迷了路,回不了家,急得大哭起来……幸亏有个卖馒头的“老山东”认得我,好心把我送回家。


      我父亲与胡适是同学,有一次胡适全家到苏州来,我们陪他们吃船菜(苏州过去的船菜是很有名气的)、游天平山,非常尽兴……抗战前夕,母亲在苏州女子师范教书,父亲那时已任苏州中学校长,他们在盘门东大街买地造了一幢房子,称之“懋庄”(从父母名字中各取一字),镌刻于墙角勒石之上。


      庭院里种了许多树,而且四季有花:月季、玉兰、石榴、桂花……母亲还为我们种了一些蔬果,像玉米、草莓等,我们是根本不用到外面去买来吃的。我母亲很喜欢苏州的生活环境,她甚至婉言谢绝了宋美龄(宋与我母亲曾是Wellesley校友)要她赴南京担任“要职”的邀请,她说“过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真是再好不过的了”。


      离我家不远处,就是杨荫榆的旧居(在盘门城根处)。那时期杨荫榆在一所中学教英文,听说她的日文很好,英文却不怎么行,不时还来请我母亲辅导。我母亲有一本“韦氏大辞典”,我们小时候总觉得它硕大无比,像茶几面那么大。杨荫榆一来,母亲就常与她一起“翻辞典”。


      那时盘门一带非常冷清,旧称“冷水盘门”,但我还是很喜欢那地方的。我家前边就是瑞光塔,后面是开元寺,夜晚听得见寺院内的钟声。每当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我们一家外出san步,看晚霞映衬下古老的瑞光塔影,一片片田野里秧苗嫩绿,油菜花金黄灿灿,还有盛开的红色紫云英……真个是“锦绣江南”呵,至今忆起那段美好时光,心中依然充满了幸福。



来源:苏州日报        □汪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