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穗剑马春喜教学:世界电影新趋向与中国电影攻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54:05

世界电影新趋向与中国电影攻略

——严敏研究员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社科新论”论坛的演讲

2011年7月31日   08:08-思想者·连载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严敏

  思想者小传

    严敏 上海交通大学美国  电影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员,高级经济师,长期从事外国电影翻译、评论和研究,学术方向为世界各国电影、希区柯克电影、奥斯卡奖、明星学等。译有《希区柯克论电影》、《明星》、《好莱坞、欧洲电影人之梦》、《逍遥骑士,愤怒公牛——新好莱坞的内幕》等;著有《奥斯卡奖:80年电影传奇》、《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大全》、《奥斯卡奖影星录》等。

    电影,在后金融危机 “口红效应”下,在各国文化繁荣带动下,在新媒体勃发挑战下,正经历着高涨、变革和创新。这几年来,世界电影版图重新划分,好莱坞不再一统天下,各国民族电影兴起,中国电影强势崛起;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并存共荣, 3D电影和2D电影争奇斗艳,艺术风格和类型更加多元,新技术更加精进,手机电影和网络电影不断涌现;电影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加速,大制作和小制作相得益彰,发行和营销愈显重要。上述变化和发展在这几年的各大电影节和电影奖中可以找到有说服力的佐证。

商业大片何去何从

    戛纳电影节一向青睐好莱坞商业电影,但今年第64届却突然变得 “很文艺”,不但20部参赛片全为文艺片 (或作者电影),连得最佳影片的 《生命之树》也绝非好莱坞体制内出产。戛纳金棕榈的这一预示性转向表明:商业大片若不克服其固有的弊病,很可能走入死胡同。

    先来说说曾经垄断电影市场半壁江山的大片 (major film)。大片问世于1916年的 《党同伐异》,其后欧美多国纷纷抢拍过这种煌煌巨作,如 《大都会》、 《乱世佳人》等。到上世纪70年代,大片又被注入了 “高概念”(high concept)——“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大回报”,变成了既是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又是一种新的制作和营销方式,故实质上可归为商业大片(blockbuster)。它近年来在美国犹如“过山车”。 2004年起大量 “聪明钱”涌入好莱坞,以致每年有30、 40部商业大片推出, 2009年票房更是创下106亿美元新高。

    但是 “流入太多的钱导致大多数影片粗制滥造,片商们纷纷为争夺眼球而战” (《时代周刊》语)。去年《钢铁侠2》、 《欲望城市2》等 “永远是票房灵药”的续集片均失利,票房和观众人次骤减。究其原因,正如《娱乐周刊》所述的: “现在电影业完全被玩具和怪物卡通片统治,完全被尽是刺激感官又别无新意的视效的商业片统治”; “大制片厂只知道砸金博眼球,大做 ‘蓝幕’特效和广告营销,直冲首映票房”; “过分依赖于皮克斯公司和3D,依赖于吸血鬼题材和大牌明星”。

    今年,为蚕食全球市场,美国仍然打续集片、 3D和漫画英雄3张 “王牌”。但是,像 《加勒比海盗:惊涛怪浪》剧情拖沓让人犯困,笑点不超过10个, 3D效果空有噱头。 《变形金刚:黑月降临》也招致恶评: “剧情空洞,只展现机器人乱斗的火爆场面”; “导演在执行 ‘变形3D’的任务,从旧作中嫁接来不少视效”。 《绿灯侠》等更是从 “俗”文化的漫画和电玩中寻找卖点,通过虚构夸张的超级英雄形象大肆宣扬 “大美国主义”。估计这些商业大片都无法扭转今年第一季度票房仅21亿美元、观众人次仅2.61亿的颓势。

    戛纳电影节一向青睐好莱坞商业电影,但今年第64届却突然变得 “很文艺”,不但20部参赛片全为文艺片(或作者电影),连得最佳影片的 《生命之树》也绝非好莱坞体制内出产。戛纳金棕榈的这一预示性转向表明:商业大片若不克服其固有的弊病,很可能走入死胡同。

    近年来,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巴西等也拍了一些大片,并参加各大电影节竞赛。然而今年柏林、戛纳电影节居然没有一部中国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这决不是有人所言 “偶然的”,而正是 “必然的”——这几年我们太热衷于拍商业大片,只追求高票房,以致拿不出像样的文艺片,更不要说具有美学品格和文化价值的佳作来与外国同行媲美。想当年《英雄》等横空出世,备受赞许,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偏重营造东方奇观,缺少人文关怀,艺术创新力度不足等。而现在热钱涌入电影业,因资本的逐利性驱使,对某一热门的人物或题材作过度开发,古装、战将、武侠、神探等大量重复,出现了 “类型偏执”怪象,结果像 《关云长》、《战国》等都亏本。另外,过度 “混搭类型化”和过度 “历史荒诞化”也饱受诟病。像这些异化了的 “后后大片”(指第三代商业大片),不啻为当今大众享乐主义时代出炉的新鲜产品。GDP挂帅,唯票房为王,令电影产业“化”掉了文化而陷自身于迷局。

“创意化”和 “奇观化”

    从美学和艺术上看,世界影坛确实涌现了多种新现象。比如“创意化”和 “奇观化”,它们代表着世界电影的两大新趋向,因为它们同电影的两大特性概念——“叙事艺术”和 “场面艺术”密切相关,也是电影新科技的产物。

    近期世界电影的一系列变化起源于西方的金融危机。资金链断裂迫使好莱坞的制作路线更改:动辄上亿美元的大片少拍;包赚不赔的续集片、翻拍片增多;歌舞片、搞笑片、恐怖片、吸血鬼片等走红。其他国家则“本土化”倾向十分强烈, “新浪潮”、“纯菖国电影”、 “乡土电影”等多种新流派崛起,文艺片和商业片交融互补,本土片票房呈上升趋势。

    从美学和艺术上看,世界影坛确实涌现了多种新现象。比如 “大片广告化”、 “时尚化”、 “续集化”等等。然而最主要的是 “创意化”和 “奇观化”。它们代表着世界电影的两大新趋向,因为它们同电影的两大特性概念——“叙事艺术”和 “场面艺术”密切相关,也是电影新科技的产物。

    这两 “化”在美国电影中最为明显。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好莱坞各大公司资金匮乏,但A类明星仍要求1500万美元或以上的片酬和20%的票房分红,于是片商宁肯放弃大明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开发好的故事,物色好剧本。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好的创意要比大明星更吸引影迷,更能创造好票房。 2009年是美国创意电影的丰收之年,耗资极少的 《灵动:鬼影实录》经网上播放与评论,演变成一场创意运动,票房达1.07亿美元,为成本的 6858倍! 《拆弹部队》 、《珍爱人生》等竟捧走第82届奥斯卡的一半大奖。去年呈现梦境迷宫的《盗梦空间》堪称真正 “酷”的创意之作,票房收10亿美元又囊括4项奥斯卡奖。今年尽管好莱坞仍依赖于 “超级英雄范式化”,但扭转颓势的仍是一些创意电影,如男性喜剧片 《宿醉2》(迄今票房达2.9亿美元)等。针对因创意匮乏而出现的题材 (剧本)荒,好莱坞搞起二度创意,像改编 《白雪公主》等经典童话就加进奇幻、爱情、惊悚配料,再用明星和特效包装。创意的源泉相当广泛,诸如各国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或借鉴,观众对新内容的需求、现代新科技以及电脑建构的虚拟世界等。创意化除了内容外,还涉及多个层面:美学上,兼顾 “生活模拟艺术”和 “艺术模拟生活”;风格上,故事片 “纪实化”,纪录片 “戏剧化”;手法上,叙事复式化,多个层面戏剧能量 (张力)跃进;技术上,开发手机电影和网络电影,完善动作和表情捕捉等特效。近期各国一些大制作和小制作都在上述各方面实现或力求创意化。

    银幕上的奇观影像历来多样,从能唤起视觉快感的帅哥美女的外貌、身体和打扮,异域的旖旎风光,到各种自然灾害,广袤宇宙和奇特外星人,再到被美学化的暴力场面…… “如今已进入充满奇想的时代,需要某些事物比血腥打仗更加赏心悦目”,于是出现了以科幻、魔幻、灾难等题材的奇观电影这一新类型。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迅猛发展的主因之一是数字技术的日益精进,任何天马行空的文化想象及其奇观景象都可借以呈现出来;二是社会文化向后现代转型,亦即在后现代推崇的平面空间模式,形象(影像)被凸显,审美接受为震惊体验。难怪 《阿凡达》能创下近30亿美元票房新高。美国近10年最卖座的影片表明,酷炫的视觉效果比演员更为可靠而且更受欢迎,凸显明星魅力已经不如营造视听奇观。

    从技术上看,世界电影将不可阻挡地趋向 “多媒体化”和 “多D (维)化”,因为这符合经济范式 “继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之下大众的审美需求。权威的《体验经济》一书将体验定义为: “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出能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电影在不久的将来将给予受众视听觉+环境全域感+嗅觉+触觉+味觉——身临其境的现场沉浸式体验,同时受众又能像玩电子游戏那样与银幕上的人物互动,参与剧情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审美体验。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不会取代电影、埋葬影院,而会充当电影作为内容艺术的传播媒介。今后制片厂将一方面为影院大银幕制作“大片”,另一方面又为移动或固定式新媒体屏幕制作 “小片”。作为 “好电影”的众多要素如 “好故事”、 “好表演”、 “好场面”、 “好音乐”以及传统的美学标准、艺术风格和摄制技巧等将继续保留,但须更新运用。

    现在学界和业界围绕新媒体电影和3D电影有争议。新媒体希望取代电影和影院,殊不知手机电影因 “注意广度”狭小,只能制作不超过10分钟的内容且必须故事简单、形象明了;网络电影既不能给受众沉浸式体验,也缺少在影院观影的 “众乐乐”情趣。3D片因制作成本、放映设备、票价等昂贵,加上久看容易疲劳,真人演出的立体效果又远不如动画的立体效果,故至今存疑。然而3D能够给受众 “特别的体验”,故 “电影院永远不会被淘汰”。詹姆斯·卡梅隆不但要再拍3D《阿凡达》2、3集,还开公司专门制作3D电视剧、3D广告片和3D体育节目等。 “新德国电影”两位闯将维·文德斯和维·赫尔措格最近都拍了3D纪录片,为如何拍好3D文艺片提供了范本。

中国电影如何 “走出去”

    强势出击制胜的关键是,多打造出一些既 “民族的”又 “国际的”、既有深厚人文底蕴又有独特艺术创意的电影精品来,这样才有竞争力。

    面对世界电影行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不可盲目跟风,不可过分商业化和娱乐化,也不可只与好莱坞片商共舞,不可只与好莱坞大片同步。我们要根据 “十二五”规划和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抓住机遇加快打造电影强国,进一步提高国产影片的思想艺术质量,为实现中国电影的 “全球化战略”夯实基础。为此,我们要研究确定各种有效的攻略和方法。

    首先,中国电影必须全方位地、强势地 “走出去”,以拓展中国电影在全球格局内的文化疆域。作为途径之一是参加国际电影节竞赛,角逐奥斯卡奖等。全球现有的2500多个电影节电影奖,均可成为中国电影展示的平台和进军的跳板,得了奖能提升中国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还能传递出有关当代中国的正面信息。因此必须重视参赛和参映国际电影节的工作,做好相关的准备和总结。当然也不必为迎合老外评委们的猎奇心理和东方主义观念,只拍他们偏爱的旧中国、旧文化的东西,选送他们偏爱的武侠、功夫、传奇等类型片。强势出击制胜的关键是,多打造出一些既“民族的”又 “国际的”、既有深厚人文底蕴又有独特艺术创意的电影精品来,这样才有竞争力。

    “走出去”需要利器,需要 “重磅炸弹”,这就是 “中国大片”。国际上希望 “中国把重点放在大制作上,以期更好地抗衡美国电影”。好莱坞大片核心是 “一种具有高度市场价值的叙事形式”,而明星 “起着工具性作用”。最近学界有人提出 “中国大片论”,这是颇有创见的理念。它提出借鉴 “高概念大片”的一些成功经验,在总结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旋律影片基础上,将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统一起来, “汇合近几年主流大片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和80年代以来主旋律影片宣传主流文化的路线”。这种中国式大片不同于好莱坞大片,尽管也集合了政治理念、金融资本、明星阵容和市场营销等要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政治理念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换言之,就是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展现思想力量,要用科学的历史观反映社会本质,要用多彩的乐章奏鸣时代主旋律,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造精品力作。

    “中国大片”的构架内应该引入中国特色的投融资机制、制作机制、明星机制、市场机制等。在 “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将大发展、大繁荣,仅银幕块数将增加至12000个,市、县级至少投入100亿元,加上开发推广电影新科技和拍摄 “走出去”的精品,对资金需求非常之大。目前尽管民间游资丰裕,但大多数投资者基于拍电影风险甚大而仍然持观望或尝试的态度,金融资本尚未全面进入。针对 “触电”热钱的投机性甚强 (“迅速赚钱”造成了电影过度商业化),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的投融资体系。具体说,一是资金来源多渠道,如股市IPO、银行贷款、公私募基金和债券发行等,适当向民营电影企业和新人创投项目倾斜;二是作为配套,由保险公司、保证公司、收账公司等对影片的票房、摄制、质量、交付及主演者等,进行预测、评估、担保和监理等,特别要规范资金的运作,平衡片酬和制作费的比例;三是大力扶助制片方和发行方开发产业链的下游,如周边产品、家庭娱乐市场、海外市场等。

    至于我国的明星,尽管人数众多,仍然不宜建立一种像好莱坞明星等级森严、片酬过高那般的明星制,这是为了 “限制明星的经济权力”。在演拍中国式大片时,明星们千万不要像好莱坞大明星那般“放大明星最为人知的特质而盖过人物”,不要过度人格化,而要努力做到“千人面”、“千人音”的“个性化”。堪称中国大片“新里程碑”的《建党伟业》荟集178名明星,他们不管戏份多少都倾力作 “个性化”表演,尽管有的似 “串场”,但其惊鸿一瞥让观众牢牢记住了他们所饰演人物的性格特征。像这样强大的演出阵容在世界影史上绝无仅有,但我们的举国协作体制帮助了导演顺利安排明星们拍完戏,故可以继续提倡。重大题材、精良制作、明星阵容、强力宣传的大片将成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品牌,有可能成为全球市场上的主流电影。

    跨国合拍,也是 “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的一着要棋。如今已进入“大合拍时代”,许多国家都瞄准中国每年有30%-40%增长的潜力最大市场。与它们合作拍片,实际上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功夫熊猫2》充满中国元素,诸如国宝、功夫、四川风景、成都美食,但最主要的卖点——熊猫阿宝虽是 “中国式面孔”,流淌的却是美国人的血液,它实为美国式英雄,做着 “维护和平”的美国梦。跨文化合拍在面对好莱坞擅用娱乐包装美国文化的强势时,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民族本位意识,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因为所谓世界性的普世价值和普适风格乃根植于多元的民族特性和民族风格。

    “金砖五国”联动,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新途径和抗衡好莱坞的迂回战略。 “金砖五国”现在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联合体,人口占全球42%,面积占 30%, GDP占 18%,贸易占15%,外汇储备占75%,对全球经济贡献超过50%。而在文化方面,五国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共同点更多;虽然文化影响力等 “软实力”暂时较弱,但发展前景大好。只要发挥各自所长,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必将发挥出超强的竞争力。就电影而言,中国5年后票房将达到400亿元,观众人数突破11亿;俄罗斯在悠久而优秀的苏联电影传统基础上将重现昔日辉煌;印度年摄制量居世界首位,连好莱坞都翻拍其娱乐片;巴西作为南美电影大国,人才济济,声誉日隆;南非电影 《救赎》获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为非洲大陆捧得了第三座金像。

    “金砖五国”电影联动实为已有的“战略合作关系”的拓展和延伸,可以推动五国电影更大发展,反过来又促使五国政治、经济进一步合作。联动的方式可以是:一、集合资金、人才和技术,跨国合作拍片,以跨五国题材,且富于五国民族特色的佳片牢牢抢住五国乃至全球的市场;二、配合“文化年”活动,举办“金砖五国电影节”或以五国为主的“国际电影季”或各成员国电影周;三、整合五国资源,建立大型摄制或研发基地;四、开办五国电影人才培训机构;五、成套建立影视文化产业园、交易中心、休闲中心、广告创意中心等等。这些都是互惠共赢的。一俟成功,中国电影对外的合作还可推广到东盟、非洲和拉美等国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金砖五国”不论在影片产量、观众人数或市场规模上都会超过美国而傲居全球。